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明朝作为王权集中的封建王朝,对于强化自身的统治自然十分的重视,对于用礼乐制度教化民众这种巩固统治的方式自然也是十分推崇,因此在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攻下南京之后,就开始着手

建立自己的礼乐制度。

相比前朝,明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又有前世的借鉴,因此明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和乐官制度十分完善地完善。

宫廷音乐机构基本设置

  • 宫廷音乐机构中的太常寺和教坊司主要负责外朝的各项礼乐事务,分别掌管正式祭祀活动的雅乐和外朝宴会上的燕乐。太常寺就是祭祀礼乐机构,早在西周建立礼乐制度,想要用礼乐来规范社会和教化百姓起,这种机构就一直存在,并在唐朝时期规模达到顶峰。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虽然各朝各代专司这一职务的名称一直在变,但是自从西汉之后,太常这一名称就用来专门指掌管祭祀礼乐的官员,而在明代太常寺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下属还有神乐观,这个机构主要负责祭祀时的乐舞。神乐观不仅只在京城内表演,有时受命会前往各地进行祭祀表演。

为了不冒犯神灵,神乐观的主事由道士担任,而对于舞蹈的专业性指导则交给其他下属官员进行基础性辅导、纠正。在基础性辅导结束后,通过的乐舞者就会前往协律郎、司乐处这两处进行技术提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纠正。

司乐一般为助手,而协律郎的职务甚至还包括参与乐制的改革,因此协律郎一般是极度专业的音乐人士。明朝的典乐的职务包括校准乐器的音准和向平民百姓和贵族家的孩子教授乐理。

教坊的制度最早建立在唐朝,隶属于太常寺,但是等到明朝,教坊司就从中分离里出来,独立为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朝廷宴饮活动。

但是相比太常寺,教坊司的地位就低了许多。教坊司平时同时负责乐舞编排和训练两项活动。在平时表演燕乐之时,会有总指挥奉銮上前安排乐工的站位,指挥乐工在何时演奏乐器,并且指挥歌舞的表演。

教坊司内有分俳长和色长,俳长负责某一类乐工,而色长则负责某一类专门的技艺,但是这两项职务都没有品级,因此并不是官方职位。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 管理内廷音乐制度的主要是三大机构,分别是钟鼓司、四斋与玉熙宫和司乐司。

钟鼓司顾名思义是掌管宫中钟鼓的机构,钟鼓司在唐朝时初设,由武则天设立,名曰云韶府,因为是设立在内宫之中,因此其中的调度人员皆是宦官,主要职责就是演奏钟鼓负责宫中的享乐活动,但同时也出演傀儡戏、杂剧之类的戏剧为皇室提供消遣的方式。

钟鼓司也负责皇帝上朝时的鸣鼓工作,帮助司天监鸣鼓报时等。另外钟鼓司还负责一部分的礼乐,负责比如在皇帝、太后的生辰或者冬至时的表演。

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数十员,司房、学艺官二百余员。掌管出朝钟鼓。

执掌钟鼓司的长官一般称之为掌印,官位极高,一般为正四品,史书中有关这类官职的直接描述或者评价非常少。

四斋与玉熙宫都是排练和表演戏剧的机构,因为钟鼓司和教坊司都有戏剧排练,因此四斋与玉熙宫和这两个机构的戏剧演出无关。

从史料记载中看,四斋是为了皇太后看戏而设立的,而玉熙宫则是为皇帝看戏而设立的,并且早在明朝,玉熙宫就已经开始学习明朝兴盛的南戏的各种声腔,比如昆曲。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明朝沿用了唐朝的女官机构系统,分为六局,而司乐司隶属于尚仪局,因为处于内廷之中,因此司乐司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宫廷里的皇后和嫔妃,只要是以女性为主题或者有女性参与其中的庆贺活动,司乐司的女官们都得出来负责,其中就有皇室大婚等重大活动。

机构管理制度

  • 明朝音乐机构中主要有三种身份的构成人员,分别是乐舞生、乐户和女乐。

乐舞生隶属于神乐观旗下,本来礼乐是为了祭祀活动,明太祖认为道士品行高洁,不为世俗所侵扰,也能与神灵沟通,因此明初时采用道童作为乐舞生。

后来渐渐不再使用道士作为乐舞生,而是采用文武大臣家中的子弟作为乐舞生培养,而道士则成为了管理人员,选拔乐舞生,深受皇帝信任的道士如冷谦可以参与制定乐制。

但是到了明朝的中期,乐舞生不再有其他来源,全部都是道童,而想要进入神乐观的道士必须也要参加严格的考试。乐舞生又可以分为乐生,舞生和礼生,乐生自然就是负责演奏音乐的人员,舞生负责舞蹈,礼生负责宫廷礼乐中的礼仪引导。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礼生必须熟练掌握整个活动的过程,因为礼生是引导者,带领着整个团队整齐地完成庆贺活动。乐舞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首先专业音乐技能是必须熟练掌握。乐生和舞生都需要默写乐章,并且在长官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且每个季度都会有考核。

礼生的选拔则要考验考生对于宫廷庆典步骤和各项礼仪的熟练程度以及声音的悦耳程度。要是乐舞生没有达到阶段性的考核就会被革除乐舞生的身份,如果乐舞生犯了错也是要遭受惩罚和革除身份的,生病也要移除出神乐观,失去乐舞生身份。乐舞生的晋升渠道有很多,只要专业技能过关,表现良好,资历够格,可以有五个渠道

得到晋升。

乐户的身份一般比较低下,因为乐户的来源主要是元朝的俘虏,以前的乐户以及罪臣或其家属,一般充入教坊司中,教坊司本来就带有政治惩罚意味。

第三类乐户在永乐年间多见,这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在与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政治博弈中胜出,他将之前追随建文帝的臣子的家眷亲戚全部充入教坊司中,并且下令永世不得脱离乐户的卑贱身份。乐户的着装都不得和普通人相同,这是为了把他们和平民区分开,突出他们低人一等的身份。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乐户的惩罚也比一般的宫内人员严重,不服管教者会头戴枷锁在宫门前公开示众,犯了重大错误的直接杖毙,甚至可能连全尸都留不得。出身良家的女子可能还有机会脱离教坊,但是大部分的乐户终身甚至世世代代都无法脱离这种卑微的身份。

虽然充入教坊司是一种惩罚,但是为了保证宫廷音乐的水准,仅仅靠身份低微的乐户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坊司也采用了任用地方选拔得来的音乐高手的制度,来保持宫廷乐曲的质量和产出。

女乐主要来源于三大机构,司乐司,教坊司和玉熙宫,司乐司里面的女官身份较高,教坊司里面的乐户身份低微,而玉熙宫里大多为宦官,女官较少。

明朝有自己独特的女官选拔制度,明初时,一般选取年轻女子进宫,后来选取年轻女子和丧夫的中年女子,因此年轻女子可为后妃或者宫女,中年女子为六局的女官,负责内廷的管理事务,同时宫女也可以通过考核成为女官。

一开始担任女官必须要能写会算,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担任女官。后来明朝偏向于选取聪慧的小女孩进宫,然后宫廷内部进行教养,最后选拔女官。但无论是哪种形式,能够成为女官都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入选者家中不仅可以得到金钱的赏赐,还可以免除家中的徭役。

礼乐机构的建设对明朝音乐的影响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因为皇帝对于道士的偏爱,以及道士本身职业的特殊性,作为道童的乐舞生还要参与雅乐演奏,经常参加祭祀、祈福、避祸等重大活动,因此乐舞生的地位远远要比其他乐官的地位要高。

明朝的帝王信奉道教,让道士参与乐制的制定,使得道士可以行使行政职能,道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是这种地位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处,相反让道士和儒家翰林大夫搅合在了一起,给礼乐制度带来了乱象。

礼乐文化:从“道士”到“士大夫”,明朝宫廷礼乐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明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明朝想要加强的礼乐教化的功能也是属于儒家文化的,这与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是相符合的。

但是道士的地位既然得到了提高,他们自然就不满足于旁支的地位,就想让道教文化独树一帜,想要取代儒学,想要用宗教音乐取代儒家礼乐制度,因此大批的道士沉迷于争权斗势,钻营升官发财,对于礼乐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敷衍潦草,从而

导致并没有专心致志恢复古乐。

因为道士们违背了儒家礼乐,所以士大夫们强烈地抗议道士掌管宫廷礼乐,等到嘉靖年间,礼乐的掌管权回到了士大夫手中,但是道士们掌管礼乐多年,而士大夫自身对于乐理大多不甚了解,因此也没法使得明朝的礼乐成功复兴。

参考历史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永乐大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