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唯一的国产战舰,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

在晚清的洋务新政中,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是最早的两家企业,但在造船方面,福州船政局的表现相对要好得多。

1868年1月,在法人日意格的监督下,福州船政局开工建造第一艘轮船,即次年6月下水的“万年清”号。

之后,“湄云”、“福星”、“伏波”三船陆续下水(以上四船轮机均购自外洋)。从第五艘船“安澜”开始,轮机由船厂自己制造。

但总的说来,1874年前所造的15艘船大多马力小、载重量少、船速慢、炮位不多且不大,而且全为木质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船属成熟但已过时的外国旧型式,在当时只能算是军事运输舰而很难用于海上作战,只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舰队的舰只水平相当(换言之,落后二十年)。


甲午海战中唯一的国产战舰,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


1874年后,日意格等人合同期满,福州船政局开始自行设计,舰船也由木壳变为钢铁壳为主。

从1875年下水的“艺新”号开始,福州船政局在之后的二十年中共造成船只19艘,其中有铁胁兵船和铁胁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并自造复式轮机,技术水平日见提高。

其中,1877年造成的“威远”号及同时期的 “超武”号均为铁胁兵舰,“胁骨轮机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华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与购自外洋者一辙。”

1883年,由船政学堂毕业生自行制造“开济”号下水,这是一艘2400匹马力的铁胁快船,载重量2200吨,时速15海里。

对此,督办船政黎兆棠曾欣喜地说,该船“机件之繁重,马力之猛烈,皆闽厂创设以来目所未睹”;其“制件之精良,算配之合法”,悉皆制造学生参照“外洋最新、最上、最便捷之法而损益之,尤为各船所不可及。”

之后,船政局又造成2400马力的“寰泰”、“镜清”两快船,“其制法之精密,船机之稳快,又远过于‘开济’。”


甲午海战中唯一的国产战舰,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87年下水的“平远”号,这是福州船政局独立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钢甲舰。

平远”号排水量2150吨,尽管在马力、速度、机件等方面未达到预期的先进水平,但有了这一成功经验,福州船政局相继建造钢甲船多艘,技术不断进步。

之后,“平远”号被编入北洋水师,并在甲午海战中表现颇为出色。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工业进步也是如此。尽管与欧美同时期的造船水平仍落后很多,但江南制造总局与福州船政局的进步和意义不应轻易否定。

只是,由于钢铁工业的严重滞后,轮船的样式性能、功用成本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弊端,两局的造船业务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如李鸿章指出的,江南制造总局造的兵舰样子看上去像模像样,但船非铁甲,能安放的舰炮也有限,远谈不上船坚炮利;

以船速论,一些兵舰还赶不上商船,平日巡防尚可,一旦遇上战事,也只能运运粮草兵员,真刀真枪的海上交战是完全不能指望的。


甲午海战中唯一的国产战舰,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产的“平远”号


类似的观点在朝中与各省大员中颇为盛行,最终促使清廷在铁甲舰问题上倾向于“买”而不是“造”,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军工造船业。

造船业务上存在的问题同样在枪炮生产中存在,如江南制造局以英国步枪、马枪为仿制对象,但所仿之枪系旧式单响前膛枪,技术很快落后,产量也很有限。

从1867年到1873年,江南制造总局共造枪6477枝,只占同时期购入枪支的二十分之一。1870年普法战争后,欧美各国大多以后装线膛枪取代了前装线膛枪。

由此,制造局于1871年后开始试造美国林明敦枪(后膛枪),局里还特意从美国购买了相关机器并雇佣洋匠4人。

经反复试验后,制造局所仿制的枪支终于能够批量生产,其产品不但在外形上和林明敦枪完全一样,性能上也相差无几。

然而,仿制虽然还算成功,但毕竟不是大国实业开创之路,这也是近代工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了。

参考资料: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