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有人讲锡良对”1910年东北鼠疫”的贡献?

政史地教研组长


因为当时,有许许多多的人投入到鼠疫的防控中。而1910的这一次东北的鼠疫很多人只能记得伍连德。锡良,是清朝的官员,其实他对东北鼠疫的防控做的贡献是很大的。只是很少有人记得他。而伍连德,却被很多人记在了心里。其实他是这次1910年东北鼠疫里贡献最大的一个人。首先他发现了鼠疫,并发明了伍式口罩,鼓励东北人民戴上口罩。伍连德出生在马来西亚,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1910年的是东北鼠疫,也是因为人们吃野味而导致的,人们吃旱獭。而锡良他是帮忙一起宣传防治1910年东北鼠疫的人。但是伍连德是这次防控的总指挥,所以每个人都对伍连德留下了极大的印象。而且因为这次鼠疫成功地被消灭,所以伍连德是立了功勋的,也被人们所铭记。但是锡良的贡献也很大。



轩哥Stomach


导语:

1910 -1911 年,东北三省爆发了大范围的鼠疫,一时间死伤无数、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后来东三省总督锡良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才最终消灭了这起鼠疫。可以说锡良在这场鼠疫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北三省总督锡良

然而,在消灭这场鼠疫背后的功臣,锡良在历史中却很少记载,而且也很少被提及。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辱没不了锡良对此次鼠疫所做的贡献。小川就带你一起深度揭秘,锡良抗击鼠疫的贡献。

锡良在宣统元年( 1909年) ,被清政府授予钦差大臣,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的事务。宣统二年( 1910年) ,中俄边境发生鼠疫,很快就迅速蔓延到了东三省。为了防止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乘机图谋不轨,锡良拒绝他们插手帮忙,自己部署力量全力治理鼠疫。

锡良亲力亲为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鼠疫蔓延的形势得到遏止,防疫工作初见成效。此消息传出后,十一个国家派出医生到沈阳考察,并在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由锡良主持,大家对锡良防治鼠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那么,锡良抗击鼠疫究竟是怎样做的呢?

一、筹措经费,设置防疫所,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

  1. 疫情发生后,锡良第一时间筹措经费,他给军机处的一份电报中对于防疫款项的用途做了说明:

“东三省疫症蔓延,用款浩大,查东三省自染疫以来死亡已达六七千人,传播及数十州县,但就恤款一项计之需费已属不资,此外一切用项如觅购医药、建设院所、制备衣粮均属刻不容缓,即未经染疫处所,凡系铁道附近交通便利之处亦须先事一一预备以为之防,靡费之繁不知如何结束。”

2 、锡良在营口筹建可容纳三千人的防 疫所,在沟帮子等处设置检疫留验所,其经费皆是截留关税所得。

当时成立的万国鼠疫研究会

3、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于1911年4月3日在奉天( 今沈阳) 召开,至4月28日闭会,历时25天,共有11个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召开于东北经历了鼠疫灾难的创痛之后,其宗旨主要是向世界各国学习防疫经验

二、组建吉林防疫局

锡良组建的病毒防疫局

在组建吉林防疫局前,东北三省面对鼠疫的现状是这样:

  1. 东北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各地情况不同,鼠疫在三省的爆发时间也各有不同。满洲里地区是黑龙江省铁路、公路的重要枢纽与交汇地区,又是中国与俄罗斯通商的交通要地,所以鼠疫蔓延速度较快。
  2. 黑龙江省下设大通、海伦、拜泉等16个地区,全部成为疫区。疫情发展多呈辐射状,主要以中东铁路为辐射源,向周边地区传播疫情,而地区间主要以满洲里为中心向周边传播鼠疫。
  3. 奉天的鼠疫主要是由来自哈尔滨、吉林等地的外来人员带来的,是疫情最轻的地区。吉林省是此次鼠疫中死亡人数最多,鼠疫最严重的地区。

鼠疫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

所以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吉林防疫总局在伍连德博士的倡导下建成,吉林防疫总局成立以后,由锡良负责防疫的全面工作。锡良的做法是

  1. 颁布总局管理章程及相关防疫法规;
  2. 对吉林省的疫情进行收集与分析,并监督与指导防疫工作;
  3. 与日、俄等国就此次鼠疫的防疫工作展开交涉与合作。

吉林防疫总局的建立对于东北三省以及其他被鼠疫波及地区的疫情防治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对防疫人员进行奖惩

在鼠疫最严重的时期,疫情区人心惶恐,见此状,锡良为此次鼠疫出力人员奏请奖励。

  1. 法国医生梅聂在哈尔滨染疫病故,其他夫役人员等也多数染疫病死。锡良致电报告:“经臣等往返电商,多方劝慰,现暂照旧办事; 惟要求抚恤之款,按照俄国定例,
    每个外国医生抚恤金额一万卢布”。
  2. 锡良还特意为优恤染疫献身医生事宜致电中央政府: “自查有英嘉森,日医守川歆显、交涉使练习员毓琛、医生王芝臣、张墨林已分别等级优恤,实属因公捐躯,亦经给恤银一千两。未经奏定之先其时疫氛正炽,且与病人接近者多被传染,尽怀去志,良为维系人心起见,故於死者立时给恤以励其余。”
  3. 东三省疫情扑灭,防疫措施初见成效之时,锡良为出力医护人员请旨奖励。“谨将随折请奖东三省疫气扑灭在事尤为出力人员,开单恭呈御览。……钦赐进士。总医官伍连德,拟请旨嘉奖。”

参与鼠疫治理的锡良

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都反映出锡良身为此次鼠疫的总指挥者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对于迅速扑灭此次鼠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总结:

对于这样一场规模之大,破坏力极强的鼠疫灾难,如果没有锡良这样高瞻远瞩、思路清晰的领导者,很有可能演变为世界性的鼠疫灾难。不可否认的是,锡良在此次鼠疫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经验和措施对后世防治传染病仍然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锡良应对东北庚子鼠疫的做法


金小川说史


1910年12月,当时也是临近春节,我国东北爆发了一场大瘟疫,死亡了6万多人。但是,时任东北总督的锡良采取的是不可取的野蛮措施,最终疫情在一个叫伍连德的军医上书清廷采取了包括强制隔离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才最终取得了抗击这次瘟疫的胜利。

那年,在东北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区)突然爆发瘟疫,一家家的村民接连死亡,前来调查的警察、医护人员也都未能幸免。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奉天、长春,北京,天津,济南等地,举世震动,被认为是自欧洲“黑死病”以来,人类又一次大规模的恐怖瘟疫事件。

锡良在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时所采取的措施

经东清铁路总医士查明,早在1910年的9月,鼠疫在沙俄斯列金斯克及黑河地区就已经发生,后来传至海参崴。随着大量在沙俄黑河及海参崴等地做苦工的华人因为当地流行鼠疫而逃回了东北。但是当时东北总督衙门虽然知道沙俄已经流行鼠疫,却没有及时向京师汇报。

起初,1910年11月22日之前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情并不严重,原来哈尔滨大部分地区属于俄国管辖地,由于俄国人采取极其残忍和粗暴的手段,隔离了哈尔滨俄控地区的华人,所以,客观上使得医疗条件更差的傅家甸地区并没有爆发大规模鼠疫。但是随着俄国把大量哈尔滨华人驱赶到傅家甸,于是在11月22日之后,傅家甸地区鼠疫开始大爆发。

然而,清政府在傅家甸所建立的隔离病院根本没有医生,于是当地一面请求俄国派遣医生,一面向东北总督衙门求救。12月11日总督衙门派去的两名日籍医生和一名华人医生以傅家甸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没有足够的经费为由,待了不到10天,就返回了奉天。原来,总督衙门其实并没有拨款一分钱。

傅家甸的防疫机构和隔离医院的设施和食物都是靠当地华人商会捐资捐款。总督衙门口头上同意医生们建立消毒所、临时检疫所和医疗机构,但是却一直没有拨款。没有经费,使得傅家甸因鼠疫死亡而大量堆集的尸体没人处理。

直到此时,哈尔滨傅家甸的疫情防控所需费用没有得到总督衙门一分钱的拨款,此前所需经费都是商会垫付。

东北三省的总督锡良,为了不让鼠疫传到京城,只是采取粗暴的封路。1910年12月中旬,锡良强行把长春至奉天铁路上的商民一律截留,并送往检疫所隔离7天,之后才能放行。而对于隔离期间人员的吃喝问题,锡良一概不管。

关键时期有人站出来

东北的疫情传到北京后,时任外交部的右丞施肇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吵翻天的朝廷中,力排众议,顶着巨大压力保荐伍连德,并要求清政府大胆放手放权给伍连德。

这个伍连德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医科进士,是剑桥大学医学院博士,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伍连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第2天便带上助手林家瑞奔赴了东北疫区,并立刻对尸体进行了解剖,找到了鼠疫杆菌,确定此次流行病就是鼠疫。

伍连德经过分析,此次鼠疫能够通过飞沫传染,是罕见的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的肺鼠疫。伍良德的这项成果遭到多国医务人员的质疑,当时的日俄人员更是主张以灭鼠为主要防控措施。可是当法国防疫医学专家梅尼因为接触病人死亡后,伍连德观点才得到认可。

但是,由于疫情非常严重;而东北当地官员又没有认真重视,甚至怕麻烦不肯配合;医疗资源又非常紧缺,有的也是集中在外国人及个别财团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伍连德上书清政府:放权!请求获得清政府的适当权利,否则无法防控疫情。

因为瘟疫已经开始蔓延至北京,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放权伍连德,并任命他为总医官。伍连德立刻制定出了防控此次鼠疫的十大举措:

  1. 军警立即接手,严格检查出入人员,发现病人立刻就近隔离。
  2. 对之前消极应付的官员一律查办。
  3. 全部修改之前的错误防疫措施。
  4. 对瘟疫爆发区采取划片管理。
  5. 在家人员不得随意外出,家家户户进行消毒。
  6. 对中东铁路沿线实行交通管制,所有旅客隔离观察5天,确认无感染后才放行。
  7. 关闭港口及山海关等入关通道。
  8. 对傅家甸坟场收集到的几千具尸体进行集体焚烧,以彻底消灭病毒传染源。
  9. 设立定点医院,分设疑似病例院区,轻症病例院区和重症病例院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分院区。
  10. 推广“伍氏口罩”,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做成两层状的纱布绷带,中间放半寸厚棉花,喷上消毒药水,这种口罩简单易做易戴,而且价格低廉,每个只需两分多钱。

为了保障普及,伍连德一方面公开制作方法,号召百姓自制,另一方面调动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这些举措实施后,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防控,终于消灭了这次可怕的肺鼠疫。此次抗击瘟疫的胜利,使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彰显了中国人与瘟疫斗争的智慧。

因此,对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那次鼠疫,人们只记得伍连德,而很少提及锡良。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锡良作为东北鼠疫发生期间的东三省总督也就是当时东北地区最高的行政长官,他为疫情的缓解直至完全解除风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发挥的领导作用,疫情有可能会大氛围蔓延,造成更多的人感染。之所以疫情被很少提及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宣传力度不大的情况导致对其知晓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还没有现代防疫能力,中国开始建立现代防疫是从东北鼠疫结束开始的。内忧外患的清廷自然不希望这么严重的传染病被公布出去,考虑东北地区封锁山海关就可以极大的阻断疫情传播,清廷寄希望于疫情控制在东北地区,锡良不负众望,短短三个月就遏止了疫情蔓延。但清廷完全没有心思表彰这位处理疫情的关键人物,因为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了。在鼠疫结束后不长时间清朝就灭亡了,民国政府也不会想着表扬前朝旧臣。到现在人们不仅不了解锡良,甚至东北鼠疫知道的人都很少。

二是锡良本人的性格和官声决定的。锡良是一位蒙古旗人,在晚清风云际会,政治腐败的情况下,锡良无疑是一股清流,在山西、热河、四川和东北的任上都能够廉洁、爱民,政绩斐然。在鼠疫发生在中俄边界时,锡良敏锐的注意到必须控制好疫情,避免帝国主义借此事关涉东北事务,在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下,中国人独立且比较好的处理这次疫情。在得到很高评价的同时,锡良也深感当时清廷的腐败无能,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挽回,后来就托病请辞了。他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刚正不阿之人,一心想处理好疫情,不会为这件事追求名利,更不会宣扬自己的功绩。

三是一般情况人们更容易知道处理疫情的医务人员。可以名留青史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具体做事的人。对于这次疫情,人们很容易记得伍连德医生,因为他负责具体工作的总医官,他用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为疫情的处理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伍连德先生还发明了专门应对传染病的口罩,创办多所医学院校,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还曾经被提名为诺奖候选人。在这样一位医学成绩突出的医学家面前锡良作为地方行政主官的工作更容易被忽略,而且人们会更多的认为他是守土有责,作为父母官应尽之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他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

锡良在处理完鼠疫的几年后(1917年)病逝,回顾其一生,虽为封疆大吏,但其在忠于封建王朝的同时,依然忧国忧民,为民谋福利。带领一方百姓祛除病魔,作为后人应该铭记其丰功伟绩,不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其所做的贡献。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伍连德博士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当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地方大员锡良慧眼识才,鼎力支持,并且动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防疫斗争里,纵有十个伍连德,也是白搭。


政史地教研组长


年代太久远了,不是历史学家或者医学家从文献资料里面知道普通老百姓很难知道。这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李行记


因为事过境迁,那有功夫和心情记那事,人的品性,不信再看。


液压老高


因为好多人不知道他的亊迹呗?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用户8337832895871


都是应当被历史铭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