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網絡上一直有人認為,2019年4月份科學家們公佈的首張黑洞照片,與霍金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人認為是發現了霍金提出的黑洞輻射,因此霍金可以追授諾貝爾獎。

這是一個誤解。霍金雖然在黑洞研究上做了許多探索,也取得不少科學界公認的成就,但第一張黑洞照片真得與霍金關係不大。

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霍金對黑洞的研究主要是提出了黑洞輻射理論

霍金的黑洞輻射理論是屬於量子層面的理論,說的是黑洞質量會通過輻射而減少。

霍金認為由於量子效應黑洞可能會往外散發熱輻射,這樣就會導致黑洞蒸發現象,由此黑洞的質量會逐漸減少。

但這種減少是量子級的,也就是粒子級別的。

量子力學認為,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真空,當空間趨向絕對真空時會產生虛粒子對,這種虛粒子對會很快對撞後消失。

但這種虛粒子對在黑洞視界邊緣,很可能一個被黑洞強大引力吸進黑洞內部,而不被觀測到,另一個卻逃逸到視界之外。這樣我們所觀測的世界就多了一個具有質量的粒子,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落入黑洞的那個粒子就應該帶有負質量,這樣黑洞質量就被減少了。

這個過程,從外界的觀測者來看,黑洞質量就會逐漸變小,看起來就是慢慢蒸發了,因此這個理論也叫黑洞蒸發理論。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這個蒸發速度有多快呢?理論上越小的黑洞蒸發越快,大質量黑洞的蒸發時間長得令人髮指。

有人計算,太陽質量黑洞蒸發時間需要10^67年,銀河系中心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蒸發需要10^87年,宇宙中最大黑洞蒸發至少需要10^100年。

而且研究證明,黑洞即便不吸積附近天體和星際物質,只吸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種獲得量也遠遠大於蒸發量。因此,大質量黑洞真正的蒸發年限是無法估量的,它一直會到天荒地老。

理論上,只有在宇宙最終死亡前,空間已經沒有任何物質了,黑洞蒸發就成了純蒸發,才有可能經歷漫長的歲月蒸發殆盡。

而極小質量黑洞,比如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人造黑洞,只有原子級或電子等粒子級,這種黑洞蒸發的能量會遠遠大於吸收的能量,因此會在極短時間蒸發。這個極短是多麼短?也就是微秒甚至納秒級吧。

所以許多人擔憂人造黑洞會毀滅地球,實在比杞人憂天還荒唐。

但霍金輻射迄今為止還是一種科學猜想,沒有被觀測所證實。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得到的成果並沒有發現黑洞輻射,與霍金一點關係也沒有。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重要意義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

1、是人類首張黑洞真實的照片,證實了黑洞理論預測的精確性。

通過對黑洞拍照的觀察,科學家們瞭解了黑洞更多的細節特徵,觀察證實了黑洞的史瓦西半徑、黑洞視界、吸積盤的存在,有助於天文學家理解噴流、吸積盤等結構的形成機理。

首次直觀“看到”了真實的黑洞,進一步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精確預言,彰顯出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們的偉大。

照片也與科學家和藝術家們原來對黑洞的藝術構想圖基本一致。

原來還有一些人,甚至極少學者還認為黑洞不存在,這張照片堵住了他們的嘴,黑洞的存在已經成為無可辯駁證據確鑿的事實。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首張黑洞照片資料

2、這張照片所拍攝的黑洞,是室女座星系團中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太陽65億倍,距離我們有5500萬光年。

能拍攝到這樣遙遠距離的黑洞照片,充分顯示了人類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

這張照片是20個國家和地區200多位科學家通力合作的成果。為了獲得這張照片,耗資6000餘萬美元,將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八套射電望遠鏡聯網,形成一臺相當於地球直徑口徑的望遠鏡,才得到了這張照片。

照片拍攝於2017年4月5日~10日,只拍攝了5天,所得到的資料數據達到7PB,也就是700萬G。這些數據相當於4萬人拍攝一生照片的總和,科學家們“沖洗”這張照片用了兩年時間。

當然這種“沖洗”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沖洗了。科學家們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經過解析、篩選、拼接、計算、綜合,才得到這麼一副精確的黑洞照片。

這張照片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含金量最高最昂貴的照片了。

在拍攝照片過程中,科學家並沒有觀測到黑洞輻射,也沒奢望觀測到黑洞輻射。

因此,這張照片與霍金沒啥關係,與霍金能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愛因斯坦和史瓦西

黑洞是愛因斯坦場論的一個解

首張黑洞照片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卡爾·史瓦西、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三位科學家關係最為密切。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認為如果一個天體質量非常大,引力非常強,甚至到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

因此黑洞可能存在是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見下圖)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對這種天體可能存在的最早預言。但當時愛因斯坦認為自然界中很難觀測到這樣的天體。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

1916年,史瓦西通過對《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研究,認為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在空中一點,其周圍就會產生奇異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形成一個界面~“視界”,任何物質一旦進入了這個界面,就無法逃逸,連光也不例外。

史瓦西通過數學方程,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真空解,這個解明確了質量與“視界”半徑的關係,後來人們把它叫做“史瓦西半徑”。

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為:R=2GM/C²

式中,R為史瓦西半徑值,單位米(m);G為引力常量,取值6.67×10^-11N·m²/kg²;M為天體質量,單位千克(kg);C為光速,單位米/秒(m/s)。

愛因斯坦和史瓦西都沒有對這種天體命名。一直到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在一次會議上,對這種天體使用了“黑洞”一詞,從此“黑洞”開始在全世界傳播,變成了這種天體的通用名詞。

黑洞從此“風靡”世界。

在黑洞研究方面,錢德拉塞卡、奧本海默、霍金等科學家也作出了很多貢獻。

1970年,美國“自由”號人造衛星觀測到了一個與其他射電源不同的天鵝座X-1,一個比太陽質量大30多倍的藍巨星,竟被一個重約10倍太陽質量的看不見物體牽引著,研究認為這個看不見物體就是黑洞,這被認為是人類發現的首個黑洞。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黑洞,但都是隻能通過引力現象和射電源探測到,卻看不見,難窺真容。

2019年4月10日,全球科學家同時公佈的首張黑洞照片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人類第一次直觀看到了黑洞的真容,可謂驚世駭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