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吃酒席,如果混进去吃喝,会被发现吗?

精准三农


如果脸皮够厚,混进去估计不难。

不过先要过给红包那关,你可以在村口等,一般吃酒席都是结伴同行的,都是好几个一起吃饭的,这个时候可以跟随大部队一起过来。有些给份子钱是共用一个红包的,上面会写名字和数目。瞧准时机就进去,要面带微笑,和气一点,见到人要客套一点,要会吹牛,尽量避免和主家碰面,不小心的话就要说点吉利话,人都是喜欢听好听的。

你的目的就是蹭吃的,过了红包那关基本就胜利了,找座位找角落的,避免脸生被发现,开桌吃饭主家过来敬酒时要装作上厕所去了,不然会穿帮,因为这时主家会介绍亲戚朋友的,会客套一番的,等主家去别的桌时再出来接着吃。吃饱喝足就可以撤了。

在农村一般很少有这样蹭吃的,如果是同村的不用说是蹭吃,你去别人家门口人家也会叫你吃饭,因为这是客套话。


音乐无集限


前年收麦子的时候,邻居胡二嫂去喝喜酒,主家是胡二嫂孩子姑姑家的大哥娶儿媳妇,孩子姑姑嘱咐她,大哥家住在她家前排,她在门前等她。胡二哥未在家,家里又忙着收麦,胡二嫂心急火了地赶到后,没见着孩子姑姑,刚好,她一到,那边就喊坐席,她就顺势坐了,吃完饭,她到礼柜桌上完礼,仍不见小孩姑姑来,因惦记家里麦子,就慌慌张张回来了。她到家没有多会,孩子姑姑打电话来:二嫂,你怎么还不来,人家的席快开完了。胡二嫂说:我去过了,没有看见你,家里等收麦,我吃过饭就回来了。孩子姑姑说:我怎么没看见你?胡二嫂说:我到那就坐席了,人多,你可能没注意。

不一会儿,孩子姑姑又来电话:二嫂,你上礼了没有?胡二嫂说:看你说的,我还能去白混吃吗?

孩子姑姑说:遭了,你找错门了!

原来,他那庄上有两家办喜事,一个前排,一个后排,都在孩子姑姑前边。

事已致此,胡二嫂只好让孩子姑姑帮着把礼上了。

事后,这家人听说这件事,把礼金交给胡二嫂孩子姑,孩子姑不收,笑着说:你们两家有缘分,就当个亲戚走吧。

今年春天,胡二嫂闺女结婚,那家人不但来了礼金,还给买了礼品,两家真的成了亲戚。

农村喜丧事人很多,一般情况下,都交给大支问事,不认识的人很多,有时发生挤席,更难分辨谁是什么亲戚,别说白混吃喝的人,现在人忙,上完礼就走,或者代礼的人多的是。


遥山清风明月


有个多年前离职的同事结婚,请我跟另一个同事去参加婚礼。

去了酒店,找到随礼接待处,我们俩人刚放下红包,就听见外面鞭炮响了,于是赶紧出去看新娘,结果一看是另一家的先来了(酒店当天有三家结婚喜宴),同事的婚车还没来,抽了几根烟也没等到,我们俩人就回酒店找到宴会厅,问司仪我们的位置,司仪得知我们是新郎同事,告诉我们随便坐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跟桌上的其他人自我介绍,推杯换盏,正热闹呢,新郎新娘开始挨个桌敬酒了,我跟同事突然傻眼了:这个新郎不认识!

坏了,一定坐错地方了,我们俩第一感觉就是赶紧跑,可是来不及了。因为摄影师,新郎新娘伴郎团已经把我们这桌围起来了。

没办法,很尴尬的说明了情况,我们拿出四百块钱,硬塞进新郎口袋里,硬着头皮跟新郎喝了三个酒,才灰溜溜的撤退。

其实,人家并没有责怪我们,而且很热情的让我俩多喝几杯。


我心渡


本来农民们好客,办酒席不怕人多,来者都是客,图个热闹图个喜庆,然而前几年村里一户人家办喜宴时,发生了混入外人吃喝,最后致使主家损失彩礼钱的事件后,农民们现在办酒席谨慎多了,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外人混入酒席白吃白喝。



话说那年我村里老赵家娶媳妇,老赵家经济条件还不错,酒席在村后五星级大酒店举行,客人们早早接到通知:十月六号舜和大酒店喝喜酒。

娶媳妇真是一件热闹的事情,也是喜婆婆和喜公公最紧张忙碌的一天,那天老赵夫妻俩忙成了陀螺,而舜和大酒店里,有早早安排好的迎接客人的大总管,还有喜主最信任的收礼金两个女人。

客人们有些是提前把礼金交给了主家,有些是喜宴当天在酒店送上红包,老赵是矿山中层干部,因此朋友特别多,那天的礼金有不少是老赵朋友送的,红包挺大。

客人们陆陆续续坐下后,据说老赵朋友那桌有一个三十几岁的精瘦男人,挺殷勤的一个人,吃饭期间经常主动给大家添茶倒酒,茶水没了也不让服务员添,自己主动去找热水,来来回回出去了好几次,老赵朋友以为这是老赵安排陪酒的亲戚,而老赵过来和朋友打招呼时,以为这是哪个朋友把自己哥们带来了一个。

再说那俩收礼金的女人收完了礼金,把红包全部装进了一个大书包送给了喜婆婆,毕竟谁都不敢拿着那么多钱吃饭,怕有闪失到时候徒增烦恼,而喜婆婆当天那脑子就跟浆糊一样,司仪让她干啥她就干啥,书包经常要随时找人帮忙拿着。



一开始喜婆婆的亲妹子一直好好盯着装礼金的书包,喜婆婆一撒手,她赶紧接过来,但后来喜婆婆的妹妹以为所有节目进行完毕了,书包不会再被姐姐放下时,叮嘱了姐姐一句:你好好拿着包啊。不过姐妹俩坐在一起,妹妹还是能够帮忙盯着些

酒过半巡时,喜婆婆的妹子起身去了洗手间,等她从洗手间回到喜宴大厅时,喜婆婆喜公公携带一对新人正站在台上,随着司仪的祝酒词给所有客人敬酒。敬完了酒之后,喜婆婆下了台又回到酒桌上。

她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妹妹:书包呢?妹妹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一声:坏事了。于是赶紧左右看了看,整桌客人都在,但谁手里都没有拿那个装礼金的书包,于是她问喜婆婆:我刚才不是去洗手间了,你把包给了谁?

喜婆婆的脸刷的一下变白了,她想了想说道:司仪让我们上台一起对宾客表示感谢,我把书包随手丢到座位上了,然后上台去敬酒。于是姐妹俩分别问了这桌所有客人有没有看见谁过来拿了包,满桌大人一个个摇头表示没看见,只有一个三岁孩子嘟嚷着:叔叔拿包了。

到后来拿包的叔叔没被找出来,喜公公突然想起朋友那桌那个不认识的男人,于是偷偷过去看,果然那个人已经离席了,他问朋友:刚才坐在这的那个人是谁啊?朋友们愣了:那不是你安排陪酒的亲戚吗?喜主家这才明白了,这是混进了一个贼。

不过那天喜主家没有声张丢了礼金这事,怕影响了客人吃饭心情,只是自家人在心里懊恼罢了。

后来这件事被村里人知道了,以后谁家办酒席,对待这样的事情非常上心,基本上会提前把所有客人的名字写下来,落座时,由着提前安排好的陪客来负责这一桌的客人。

吃一堑长一智,农民们办酒席不怕客人多热闹,但那天主家太忙太累,很多事会没精力负责,因此提前安排足够的人帮忙看着现场,别混进乱七八糟的人惹事生非。


看农村说农事


农村里吃酒席,什么情况都会遇到,至于混进去吃喝的,那肯定是有的,有的会被及时发现,有的会在敬酒的时候发现,而有的吃喝走了也不会有人发现,主要就看实际情况了。


前几年,记得有一次我们村王叔家儿子娶媳妇,亲戚朋友请了上百桌。因为王叔常年在外跑生意,朋友弟兄交往的人比较广泛,加上自家的亲戚,只王叔夫妻两个请的客人大概有80多桌,儿子和儿媳妇的朋友也就20桌左右。

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谁请谁收红包,也就是收“份子钱”,吃饭呢不分,凡是来人皆为客,安排客人就席的也是自家的亲戚朋友。


因为邀请的客人多,除了亲戚和少部分朋友之外,父辈的朋友和儿子儿媳的朋友圈都是陌生人,安排入席的人不一定全部认识,所以就经常会发现有部认识的人前来酒席上蹭吃蹭喝。

再说,我们当地农村人都是自办酒席,地点有的在村子的公房里,有的就在村子的晒谷场或者空旷地带,没有门,很随意。


开饭的时候,只要约够8个人一桌就上菜吃饭。我记得当天,就有七八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就来到酒席上,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上菜后自己倒酒、倒饮料喝,添饭、夹菜,和其他客人并没有两样。

如果他们当天不贪杯,吃饱喝足走人也没人发现,后来,王叔夫妻俩带着一对新人一桌一桌敬酒,敬到他们那一桌才发现,来吃喝的满满一桌人一个也不认识,问他们从哪儿来,他们才支支吾吾地说,是外地来打工的,见请的客人多,想的不会发现,来顺便蹭点吃的就走,没想到喝多了就忘记自己不是来做客的。


王叔一家当时也没说什么,还很客气地敬了他们一杯酒,叫他们吃饱了走人,不要闹事。后来,那几个年轻人在众人的眼光中灰溜溜地跑了。 每次说起这件事情,总会有人议论说,其实,每个村子办酒席都会遇到来混吃喝的人,聪明的人还会热情地和其他人打招呼,然后赶紧吃喝,立马走人,这种还真不容易发现。


当然,请的客人少的,或者一桌一桌敬酒的,始终是要被发现的。混吃喝最多的就是办丧事的酒席,因为主人家一般都是在家里守灵、忙碌,而吃饭的地方则在公房里,这样情况下,安心来混吃喝的是不会被发现的。

你们村里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花腰妹


我四十多岁时,夫妻二人去参加同事儿子婚礼。一进饭店就被人请进包间,大厅摆了三十来桌。我坐下一看一个也不认识,他(她)们热情地上茶,上糖。我喝几口茶才想起忘随礼,去一看新郎新娘照片不对。赶快打电话才知饭店一字之差,又赶去另一家饭店。接亲车队已到。


李287275412李泽祥


主人家办事喜事图的就是乐呵,即使发现了也不会说什么,下面说下我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特别调皮,记得有一年暑假,到隔壁村子去玩,正好赶上一户人家儿子娶媳妇。

本来开始是看热闹的,后来开始摆酒席的时候(我们那里农村酒席都是摆在街上),我看到桌上的好菜就挪不动腿了,当时也不知怎么想的,就坐在那里开始吃了。

后来新郎的父亲挨桌敬酒,当他看到我时愣了一下,但没说什么,因为我们两个村相隔也就二三里地,大家多少都有点印象。

晚上回家,我把白天的事告诉了父亲,差点被父亲打了一顿,幸好被母亲拦下了,父亲没说什么,就骑着自行车出去了,一直到很晚才一个人醉醺醺的回来。

后来有次我听母亲说,父亲和那人本来关系不错,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闹得不太愉快。

那天晚上父亲去了那人家里送了20块钱(那时候的礼金是10块钱的),解释说白天有事让我去,结果我忘记把礼随了。

那人硬留下父亲喝酒,两人冰释前嫌,又和好如初了。

真没想到小时候的一次贪嘴竟然成就了一段友谊。


隔壁老王的幽默


多双筷子而已,热闹的,在我们东北不会介意的,还管好呢!我表弟结婚,在辽宁朝阳黑牛乡荒地村,一进门,看到雇的大师傅团队,在院的角落,支上大锅,煎炒烹炸,热气腾腾,矮墙哚上有个半大的纸壳箱,装着半箱子拆开的香烟,我一看是“黄金叶”,10元一包,随便抽,门房旁边码着几十箱580毫升的“夺命11度”黑松啤酒,院子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老人互相寒暄问候,打扮入时的俊男靓女打打闹闹,一派和谐景象。

一会开席啦!由于我们是远地来的,多年没回老家,安排到屋里,一码是不锈钢的铁碗,当时是初六,天气未暖炸寒,啤酒🍺倒出了,半液体状,小时的朋友不停来敬酒,一口一碗,牙都快冰炸了,浑身发冷,一会酒劲上来了,脸又通红,好喜欢这种感觉啊!太爽啦!这种喝酒的感觉,比平时去大饭店喝酒感觉根本不一样。

东北人喝酒,别说认不认识,只要喝上,就都认识了,而且一次就熟了,下次在饭店遇到,都主动打招呼,来,到我这桌整点,谁还在乎你多喝那点酒?


青岛来一箱


感谢大家。

现在大家一般有什么大喜事了,都会办个酒席,邀请亲朋好友过来聚一聚。

在农村的话,大多数都是请人来做的流水席。因为自己办比去酒店办要划算,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人多还要租车,办个酒席就是图个喜庆嘛,所以自己办也热闹。

但是自己办的话,难免会有人来蹭吃蹭喝。虽说之前随份子时也有登记,但也很难察觉出来,有些人在外地安家、工作。几年都难得见一次,能认识几个就不错了,更不用说那些远房亲戚之类的,恐怕都没见过。

其实就算被主家认出来了,一般当时也不会说什么的,因为办完酒席基本上都会剩下许多菜,除了亲戚各自带一点之外,其余的只能自己留着慢慢吃,实在不行要么喂猪或喂鱼。

但是那些混吃混喝的心里面不羞愧吗?如果是生活困难倒是情有可原,如果仅仅只是为了一顿饭,我觉得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小胖影记


农村吃酒席,如果混进去吃喝,会被发现吗?现在农民办宴席,根本就没有混进去吃喝的人。

对于这个情况,我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村屯的大事小情,红白事写人情帐,基本都是我的专利,因为我的字写的还可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现在农民生活都过好了,一般家庭如结婚,升学、过生日、买楼等等都会举办宴席,招待亲属近邻及四面八方的朋友客人,少则10了桌,多点100桌左右。

个别家庭场面是非常大的,我参加一个朋友的宴席,摆了300多张桌子,场面相当惊人。那么,现在有没有人趁人多,混个饭吃呢?可以肯定的说,正常人跟本没有去混饭吃,因为叫人家发现了,这人丢不起。

但另有例外,我们村有个智商较比正常人低的人,30多岁,独身。毎当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他保证一大早第一个就去了,帮东家干这干那,一忙就是一天,而且从不随份子,红白事不完他是不会走的,他的目地就是凑热闹,图个吃喝,他不管到谁家,东家都挺高兴的,因为举办宴席,也不差他一个人。

现出,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都有较高的素质和觉悟。混饭吃过去有,现在根本就没有,因为混吃喝不仅丢人,丢面子,而且还突破了道德底线和做人的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