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股市不停地增發新股,這種情況能說明什麼?

手機用戶60669424220


如果股市不停的增發新股,從這個情況可以說明兩點,說明新股發行速度加快,新股成為常態化;另外也說明股市就是為實現企業融資價值存在的。



如上圖:以上就是A股市場從2000年至2014年的新股發行數量,基本每年保持在100家左右,唯獨在2010年新股發行達到350家;在這14年當中A股總共發行大概1300家左右,平均每年不足100家IPO發行,股市行情相對平穩,牛熊交替,賺錢效應比較高。

A股市場從2015年至2018年新股發行速度快馬加鞭,高速發行,常態化發行,在短短四年時間發行了近1200家上市公司,讓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快速增長至3600多家了。正因為新股發行速度過快,不停地增發,為此給股市行情留下了隱患。


由於近四年時間新股大量發行,不斷的在A股市場抽血,二級市場注入的資金要遠比不上新股發行抽血的金額,短短4年時間新股上市供融資了近5000億元。但是股市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了給企業融資這5000億資金,讓A股市場從增發了近35萬億資金,從A股高達70多萬億下跌到今年年初還有40多億。

另外由於新股不停的增發,確實給A股帶來很大影響,給股市帶來了泡沫股增加,問題股增加,還有大量的解禁股,還有大規模的減持套現等隱患,直接拖累A股股災陰影都沒走出來,又走了假慢牛,再到熊市;股市陰跌不斷,人均虧損55%,真正欲哭無淚。

所以從A股近幾年的表現和新股不停的增發,兩者相結合分析的話,直接說明新股發行對於股市行情好壞有直接影響。其次也說明發行制度速度過快,沒有配合退市制度,還有賠償制度,讓股市失去平衡力才出現這種局面。從而也說明股市與生俱來的為企業融資功能發揮作用,為企業融資就是股市的真正價值。


老金財經


最近兩週A股的新股發行明顯提速了,不僅數量多了,而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了,浙商銀行發行規模估計過百億,郵政銀行剛剛過會,如果按照在港股上市時的融資規模來推算,則將融資數百億,最近A股不見起色,新股發行卻意外提速了,我認為可能主要說明了以下幾點:

一、A股是徹頭徹尾的融資市!

以前在發行新股的時候,監管部門還會顧忌一下市場情緒,會根據市場行情調整新股的發行速度和規模,但是現在,可以說是不管不顧了,不管股民樂不樂意,反正我就是要發新股,而且要大量地發,A股已經徹底淪為了融資市,以前還有些遮遮掩掩,現在可以說“我攤牌了!!”

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融資難!

新股發行提速的這幾年,正好是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幾年,最近幾年GDP增速下滑明顯,實體經濟要發展,除了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再就是向股市融資了,在銀行融資的利息成本較高、風險較大,而在股市融資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股市成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武器,我不反對一些優質企業上市融資,但是,在融資的同時,應該重視投資者的回報問題,資本都是有價格的,無償融資這種美事走不遠!

三、變相的利益輸送!

公司一旦上市,則意味著企業拿到了鉅額無息資金,大小股東可以套現、一些風投公司前期的投資終於可以順利獲利了結了,造就了無數個億萬富豪,只剩下一批批股民在下跌中凌亂......

算了,不說了,個人觀點,只是發發牢騷而已,謝絕過分解讀~


K濤資本


股市的功能是幫助公司融資、降低融資成本進而輔助公司更好的發展,其次是合理投資股份市場以及剩餘資金的投資渠道。當然,融資對階段而言,也要保持淨流入資金、淨流出資金相持恆。

每一天都有新的投資者開戶進入投資者,如果股市沒有足夠多的上市公司,那麼只會引起已上市的公司估值不斷上漲,甚至造成嚴重的泡沫。反之,如果新股不停的上市,遠遠大於新流入的資金,上市公司數量多而沒有那麼大的資金體量,這時股市的平均漲跌幅度就會下跌。關於題主的問題,金老師認為:

1、如果股市不停的增發新股,說明市場需求融資的公司豐富,並且有效推動IPO。這種情況就需要看階段了,如果階段淨流入的資金比較多,對股市的平均漲跌情況也就沒有什麼影響。

但是,如果階段資金淨流入不多,反而大大少於投資者參與新股IPO的資金,這是就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股市資金因為整體盈利性不強,且有明顯的下跌,甚至致使IPO新股上市時都出現下跌,這種情況,股市氛圍不會好,震盪下跌會是趨勢。而另外一種,雖然股市不停的增發新股,但市場的資金並不願意離開股市,所以形成自發性的向優質股集中,所謂的“二八行情”的市場就會呈現。

2、平衡股票市場資金迴歸合理性。很多投資者期望股市少增發新股或者是不增發新股。但在金老師看來,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因為少增發、不增發,會助漲已上市股票的泡沫性,資金當沒有新的流入渠道的時候,就會不斷的流入可流入的渠道,這樣會造成泡沫現象。當不停的增發新股,說明期望整體資金的平衡,進而減弱泡沫滋生。

總結:如果股市不停的增發新股,說明市場需求融資的公司多,股市淨流入的資金多,而為了抑制泡沫性的發生,進而加大增發新股。當然,不停的增發新股,也能更好的推動股市的成熟。


厚金說


大盤從新回到十年前的位置,指數也從牛市頂部下跌50%以上,新發股行依舊常態化,可以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融資功能依舊正常。股票市場屬於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事實用於雄辯,當前IPO依舊能進行,而且能夠上市幾乎漲停不斷,說明當前市場IPO依舊受到資金青睞,融資功能完全正常。

二是散戶教訓吸取不夠。但有個現象,新股上市後,接連漲停以後,大部分股票從高位一直進入漫漫熊市,很多散戶被套在高位。同樣的模式,“一樣的味道”,但卻始終有人前赴後繼,這說明散戶吸取教訓不夠,還存在追漲殺跌的投機操作。

三是資本市場總體健康。股市是自由交易的市場,沒有強買強賣。股票市場已經存在了28年,從當初的老八股到現在接近4000只股票,股票市場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個市場能夠這麼發展壯大,說明得到了資金的青睞和支持,總體是健康的。

四是IPO的方式還可改進。IPO常態化是既定政策,這種說法本身沒有錯,但IPO還需要不斷改進。最近中國外運破發,是個好的開始。但從本質上,中國外運還不是IPO,只是合併上市,定價那麼高,比同股同權的港股貴一半以上,上市破發就正常。

碼字不易,賞讚為謝,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有需要交流,可以關注後私信我,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投資悟道


發新股不等於發優秀的股票。等於給二級市場堆積了一批向下的動力。長期以往,不熊是不正常的。


夏國珍299


濫發新股其實就是運用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手段變相把投資者的錢轉移到極少數有關係的某些大股東口袋裡去了,美其名曰融資


渡劫者a


如果股市不停地增發新股,這種情況能說明什麼?

股市發新股並沒有錯,如果一個股市裡面一直都是那幾只股票,而那幾只股票的公司又經營不善,那麼每個投資那幾只股票的人都不能得到回報,更是一個不健康的股市,發行更多公司,讓優秀的公司進來,讓優秀的公司成長,投資者才能分享到優秀公司發展的紅利。

比如說一個菜市場,裡面就只有一家賣菜的,不準其他人進來賣,他每天賣的都是爛菜葉,你沒得選擇,然後每天把爛菜葉買回去做了吃,還說:真香!真香!而如果菜場能引入十家賣菜的,你就可以選擇更好的菜品來買,不用每天吃爛菜葉。當然,進來的賣家多了,菜的價格就下降了,自然可以買到更便宜的菜了。

股市也是一樣的道理,更多公司上市了,有更好的公司值得投資,那麼不好的公司,價格自然會下降,股價會下跌。但是很多股民都是炒題材炒垃圾股賺快錢,所以當這些股票跌了,就會非常憤怒,開始謾罵,而只要批判發新股的人,就會得到擁護被稱為良心。

事實就是事實,不以人的喜好為轉移!

但是並不是說發新股就是好事,發新股就是增加股票的供給,股票價格由供需關係決定,當供給增加了,但資金沒有跟上,必然會造成股市下跌。因而盲目的批量的發新股並不可取,而應該形成一個有“有進有退、可上可下”的股市發行機制,新的公司進來,就必然需要淘汰掉不好的公司,這樣才能實現新陳代謝。

還是拿剛剛說的菜市場為例子,這個菜場裡就只能容納下十個賣家,那麼有更多人要進來賣菜,就只能全賭在門外,拼價格,一片混亂。同樣的道理,股市裡面幹得不好的,持續虧損的,就不要佔著位置了,該退市就必須退市,馬上退市。只有在實現退市常態化的前提下,才能去做新股發行的常態化,要不然光吃不拉,吃早要吃出問題來的!


財經宋建文


因為缺錢才上市融資。新股大量發行的最終結果是破發,因為再多的錢也無法滿足貪慾。


萬胤


不斷的發新股,不是問題!

問題是,什麼時候發,發多少,頻率多大,什麼板塊發,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在科創板不停的發新股,我認為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畢竟科創板是試點一個註冊制和退市制的市場,所以在這樣的制度下不斷髮新股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需要測試,也需要完善註冊制和退市制。

但是如果是在主板和中小創不停的發新股,並且數量巨大,頻率較高,那麼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目前的主板和中小板並沒有一個完善的退市制度相結合,所以不斷髮行新股的後果就是對於市場造成嚴重的抽血效應,並且給予投資者的心理上造成嚴重的打壓,破壞來之不易的行情。

那麼,最可恨的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在牛市高位大量發行新股,以及在熊市低位依然保持高頻的發行新股。因為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牛市行情結束的更快,熊市下跌更持久。

要知道,發行新股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提供更多優質的上市公司給予投資者選擇。同樣也幫助更好、更優質的企業上市融資,發展企業。

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必須有一套優勝劣汰的體系去維持。不能造成上市容易,退市難的局面,這就相當可恨了。

所以,如果股市不停地在主板和中小板增發新股,並且頻率很高,數量很多,那麼往往就是一個利空的信號!

以目前的股市來看,一定要保持一個合適量和頻率才行。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最近一段時間A股和發行新股的速度有所提升,以前基本上每週都是兩家左右,現在上一週已經提升到了7家,這周依然保持著非常高的發行速度,已經沉寂一段時間的Ipo發行節奏又一次戰勝了風口浪尖,恰巧這段時間A股市場整體比較疲軟,市場的連續性調整比較強,雖然也有單日的反彈,但持續性都不好,市場的賺錢效應比較差,尤其一些高危股的調整比較劇烈,三季報發佈踩雷現象頻發,讓股民感覺到市場操作的難度陡然提升。


那麼市場不停發新股說明了什麼呢?從功能上來講,股市的一個核心功能就是發行新股,也可以說發行新股是股市的最重要的功能,如果一旦這個功能喪失或者弱化,那麼股市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從這一點上來說,A股市場發行新股的功能是必須完備的,增發新股不可能停止。但如此快速的增發新股,尤其是在目前市場如此弱勢的情況下,只能說是結構化的需要。目前科創板正在穩定的推進之中,上市新股的數量還不夠,整體的體量不夠大,無法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雖然科創板在上市之初經過了一波炒作,但隨後就陷入了綿綿不絕的調整,市場的熱情消退的非常快,這一方面與科創板個股的估值高有關,但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科創板還不夠強大,整體的體量不夠大,需要不斷的增發新股壯大自己,這也是目前市場新股發行提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綜上,股市發行新股是核心功能,提速增發新股應該是一種制度性的考量,與市場強弱的關係並不大,不能把市場的弱勢完全歸咎於新股發行的提速,要綜合維度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