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俗世之人一沾“奇”,便有了口口相诵、广为流传的资本。而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里,竟是这样的一类“奇人”。

他们与众不同,多是长在本事上的,比如本领高超,无人能及;身怀绝技,只此一家;当然,本事背后总要回溯到“人”上。

各种人物,有的让你感动,有的令你反思,有的让你不免唾弃,有的让你捧腹大笑,总之,或美好或丑陋,或诙谐幽默或讽刺犀利,细味下,不过是现实世界投射出的众生相,却因为格外的奇,反倒更耐人寻味。

虽说,这部短篇合集是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以天津地界的市井生活为底色讲述的,但又何尝不是在通过这些异人所做的妙事,来见证人生的普世价值。

人生当中,我们会碰到许多始料未及的事情,有一些是我们希望发生的,而有一些是想要逃避的,但毕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身边,我们可能会痛苦,甚至会受伤、留疤,可终究会康复、也愈加坚强。

到时,即便置身的世界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灿烂,遇见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般明亮,我们仍然有办法让这些看起来比实际感受更好一点,而这,就需要修炼和健壮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的精神内核更加坚韧有力,去消化艰难的困厄、去感悟生命的厚重,让所有的选择都有意义。正如心理作家毕淑敏老师说的,心灵的地域,也要开疆拓土,有一颗大心,才能输的出力量,所以,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PART1 第一间,盛放爱与恨。

情感,毫无疑问是人最宝贵、也是最难处理的内容,因世事无常变化,心境也随之波动,就好比心中总有一杆秤在将情感两极分化,时而温暖柔和生出爱,时而冰冷刺骨生出恨,它们总会轮流抢占上风,抢占你的精神世界,对你发号施令。

但毕淑敏却说,无论一生遭受多少的不如意,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学习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抹杀自己由来已久的性情,却可以左右它往美好善意的地方多挪一步,让爱的范围多扩充一些,以便超越负面能量,减少悲戚压抑的殖民地。

就如苏大夫,人称苏七块,意思是凡来瞧病的,不论身份地位、贫富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来才肯搭理,而恰恰因为这种没头没脑的规矩,他时常被人诟病,说他只认钱不认人,谁说不是呢?

一天,三轮车夫张四托着摔坏的胳膊来看病,无奈钱不够,疼痛耐忍的哎哟声也没能撼动正在打牌的苏七块,还是同桌的一位大夫背地里塞给张四七块银元,才让他看上病,最后苏大夫还送了他药。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规矩不能改!”说着,苏大夫把七块银元还给了那位大夫。看起来,这好像是在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处世之道,可你有没有发现,在这冷漠的皮囊下闪动着光辉。

其实,那些能滋生恨意的东西多出于危及自身利益、与自己所想所为有差别、不和谐的时候,而我们要做的,不是任由这些仇怨与憎恶滋生蔓延,腐蚀人性,而是最大限度地释放爱和包容,活出个人情味。

不论对象是谁,熟悉的家人朋友,还是萍水相逢之人,爱都是透过黑暗的一束光芒,它的穿透力和治愈力能对抗糟糕而消极的情绪,能逼退恨、消亡恨,让人不只是别人眼中的能人异士,也是自己从容人生的盖世英雄。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PART2 第二间,盛放事业。

理想的事业,令人着迷。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忙,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忙,昏天黑地的劳作,像个自动运转的机器人,偶尔会听到思想的齿轮在夜深人静时咯吱作响,却无动于衷。

扪心自问,为了追求品质化的物质生活,我们是不是忘了犒劳被怠慢的精神生活,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晋升更高的职位,我们是不是并不在意面前的工作枯燥乏味。

毕淑敏却说,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换言之,我们的事业一定要使我们的人生焕发光彩,不是耗尽心力的拖累,而是相得益彰的扶持,在投入而忘我的奋斗中,最终会使我们磨练出匠心般的意志,一心执着无悔于生。

在《认牙》一篇中,看牙一流的华大夫,不用瞧牙者自己说,一张嘴,他就能辨个彻底,修真牙漂亮,做假牙好使,但唯一的缺点便是记性太差,记不住患者的面皮,可偏偏来了一档子事儿,需要他协助侦探抓捕要犯,却因为对人毫无印象,差点儿被误会为同伙。

“我是治牙的,我不认人,可认牙呀!”后来,全凭一口看过的牙,华大夫才帮忙捉到了人。看上去,是因为他医术高明,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到了牙上,才会被人称奇称道,可若不是他有一份值得认真耕耘、全情投入的事业,不会闹出笑话,也不会收获“奇人”之号。

随着年龄增加、心智成熟,我们渴求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即便有些是我们并不需要的,可别人拥有了,我们就要享有,就像女人的衣橱,永远差那么一件。

可再亮丽的服饰又有多大用处,无非是给别人看的,再紧随潮流的时尚又能怎么样,也会过时落伍,而我们最该买的、不会浪费的唯有突显自身优势又舒适自在的衣服,仅此而已。

所以,与其耗费半生,取悦他人,为一时虚荣而低头,来满足我们的欲望和野心,不如精心挑选让我们愿意付出全部努力和热情的事业,把它当做终生的喜好,走出一条铺满花瓣而非零落枯叶的小道,虽然不够宽宏伟岸,确是最合适的归处。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PART3 第三间,安放自身。

改变才是人生常态,包括对事对人的看法和理解,不变是极其稀缺的,因为在与时俱进的情况下,不容许我们停下脚步,而这会导致自我的容量被快速压缩,与外部失去平衡。

换言之,我们会把所有的注意留给外界的影像,任频道调换,只怕来不及跟上;会把所有的喜怒哀乐留给别人的悲欢离合,即便于己毫不相关,只怕被人排挤落单;我们心存万事万物,却唯独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

到头来,越是想拼命抓住的东西,越是抓不住,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小屋扎扎实实地做好地基,风雨一飘摇就会垮塌,从来没有修葺牢固的护城墙,巨浪一咆哮就会动摇,泥沙俱下的生活,我们只会感到无措,说不定会被一下子击倒。

我想,真正能分泌快乐源泉的无非是保持初心不改,从而保证自我存在的安全感,不被外界迷惑、剥夺和榨取,坚定而从容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反应,静待开花结果。

“狗不理”是天津卫有名的小吃,一篇《狗不理》揭秘了名号的由来。卖包子的手艺人叫狗子,因忙于做包子无暇招呼客人,因此招来了一句不太中听的闲语,“狗子,不理人!”后来干脆就骂成了“狗不理”,谁曾想,这没来头的包子铺反倒有了名,吃客从市井到皇宫,从普通百姓到帝王老佛爷,变得家喻户晓。

尼采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每个人只要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是本能驱使,更是人生使命,与其说奇人生于俗世,不如说俗世中皆是奇人,因为独特,因为是永恒的唯一。

这么看来,若是狗子被骂走人,没有坚持住自我,“狗不理”的名号不会打响,不会在有生之年名满四海,直贯当今。懂得给自我充电,在经受创痛时,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复原,才能积极应对接下来的路途。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毕淑敏解释道,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权利。

是啊,我们一生都在演绎各种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却很少顾及角色下的真实自己,到底为何而活,而这个问题可能会一直被搁置成悬案直到成功解密,或终成遗憾。

看来唯有“出奇”才能拯救于混沌,在动荡的世界里,在三间小屋的庇护下,才能较逐一席之地,因为独一无二就是我们给自己加冕的王冠,无可比拟。

回到《俗世奇人全本》,共54篇,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描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比如,粉刷工刷子李,立了个规矩,若一身黑衣上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能一眼辨真伪画品的蓝眼,愣是被造假者狠狠算计;冷脸,从来不笑却总爱听相声;泥人张,用鞋底的一撮泥巴,就轻而易举地讽刺了目中无人之徒......

奇人不少,每一个都可拿来说道说道,不只是手艺,更有着意味深长的东西待人细细体味,正所谓看他人故事,长自己本事,作为一个地道的天津人,我想说,《俗世奇人全本》可以带来欢乐,也会给予启发,仅此,足矣。


俗世奇人全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不只是本事,还有人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