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最近疫情时刻,林小好被迫在家办公,一大早他就西装革履,准备了一杯热乎乎的咖啡坐到电脑前,很有仪式感地让自己进入工作模式中。

一打开电脑,手机立即蹦出女友的信息:“亲爱的,帮我在网上挑一下要买的电脑呗! 你是技术男,懂行。”

小好一不小心眼角憋到这条信息,内心想要忽视,但思绪忍不住乱飘,想着要是不回复女友信息,一会又该闹脾气了,于是就打开网页浏览购物网站。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小好也没有想到光浏览一下网页,时间都能过得这么快,陷入无法察觉中。

好不容易解决这一麻烦事,调整状态重新进入工作,小好开始准备老板交代的数据表格,只是,小好的思绪迟迟无法集中,脑袋总忍不住想着微信上会不会有新信息,一会儿又想着刚才浏览的网页资讯,心猿意马中,小好拼凑着完成数据表。

一看手表,一两个钟又不知不觉过去了,他忍不住掏出手机,刷会抖音轻松轻松,结果把持不住,刷完一个抖音又一条推送跳出来,好奇点开看,时间又这么悄然溜走了......

这一整天下来,在家办公的新型体验里,小好的四分之三时间都被手机和网络媒体占据,最后四分之一的工作成果,结束时还受到老板的雷霆大怒算账。

原来小好在做数据表时注意不集中,导致一个数字打错,如果这份报表提交给客户,将会闹成巨大笑话。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思绪混乱,集中力差,难以工作,时间管理弱,以及难以工作.......这些现象,其实是成年人的ADHD特征表现。

ADHD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它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

5G时代生活里,手机成为我们的必需品,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活动,除了真实世界,也多了虚拟世界的乐趣所在:

“聊天”

“浏览网页”

“网络电视视频”

“朋友圈发布生活照”

“网络购物”

“分享别人的信息”

“手机游戏”

“视频聊天”

.......

这些高频率的活动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脑逐渐习惯碎片化的信息和时不时的通知“哔哔”声,然而,大脑的系统运作功能,却逐渐在这种智能化设备中减弱。

注意力缺陷

《美国医学学会杂志》的研究显示曾发表过“经常使用电子设备的青少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的症状”。

在对2586名高中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那些使用电子设备频率高的学生出现严重类ADHD症状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两倍

当然,这份研究最后表示,ADHA 症状并不表示这些人确诊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是具有注意缺陷的症状。

<strong>那么,注意力缺陷的影响和表现,会否发生在成人身上呢?

如果你看到微信朋友圈的红点,就不可抑止地点进去;如果你每过几分钟就忍不住冲动,要刷一下朋友圈,看看正在发生什么; 以及你每次刷抖音,总控制不住时间一条又一条.......

这除了个人的自律和自制性问题,也是我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体现。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知名网友@和菜头在博客中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碎片化生存》。文章开头,和菜头就说到:“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

和菜头在文章中表示,由于微博长期训练的影响,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过多停留时间,尽可能快地消费消息,咬着而后又吐掉,长期影响下,导致他没有办法再读书。而这种“没有办法”,并不是读不懂的不能或者厌倦而产生的抗拒,而是类似生理上的疾病,注意力无法长久停留在一页纸上,头脑会突然空白以下,对于字句和含义的理解会突然消失。

可见,社交软件的长期使用,不仅对青少年的注意力分散存在影响,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雪莉·特克尔博士(Sherry Turkle)表示,人们不专注的行为正让我们远离“真正的亲密感”,只让我们感受“片段的亲密感”。

她谈到这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只顾玩手机,人在却‘心不在’的心不在焉的父母,年轻人们一定会和他们产生矛盾。”

而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朋友学校里有位父亲,每天尽职按时来接送孩子,但每次接完孩子,他就在学校的游乐设备上,让孩子尽情玩耍。让人讶异的是,整个过程中,父亲全程都在玩手机,压根儿也没有抬过头看过玩耍的孩子,连他跑到高处险些掉下来的危险也没有察觉到。

在父亲来接送孩子的整个学期里,他几乎每天都在低头玩手机,散失了对于孩子的注意力。 这不是个例,也不是偶尔的机率事件。

除此以外,连亲密关系的配偶之间,每日四目相对的生活中,也是大部分辗转在iPad、手机、电脑、电视内容之间,用第二屏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皮尤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2014年调查项目发现,在已婚或同性婚姻者的手机用户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觉得“他们的配偶或另一半和自己在一起时只顾玩手机”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认知力缺陷

手机对我们造成如此显而易见的影响和注意力缺陷后,那么,我们是否控制手机的使用频率或者将手机放置其他地方,就可以避免电子设备对我们的影响?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研究人员曾对近800名智能手机用户做了一系列实验。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调查者在电脑前完成一套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取得高分的试题,来评估他们的有效认知能力,也就是大脑在指定时间内获取和加工数据的能力。

结果显示,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人表现明显优于把手机放在桌上的人,也略好于把手机放在包里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并不是手机的推送或通知分散了人的注意力,而是人们下意识地不去“惦记”手机,但意识发布这个指令过程本身就会耗费有限的认知资源,造成脑力流失。

即使我们不用手机,把它放在包里或者调成静音或者关机,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会不知不觉收到干扰,因为我们会控制不住地想“是否有新的信息?”“手机震动了?”等,这些都耗费了我们的认知资源。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另外,智能手机的发明,不再仅是一个媒介设备,多功能设备中,手机可以充当计算机,时间提醒器,信息记录者,社交媒介体,以及游戏释压等,我们使用手机功能的频率越高,我们动用自己大脑思考的频率和记忆的能力也就越低,这无形中也影响我们的认知缺陷。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超过12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其中,司机使用手机造成交通事故的风险是不使用时的4倍。

这是因为,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使司机反应速度变慢,容易偏离车道,无法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有些人用蓝牙接打电话,这种方法解放了双手,却并没有解放大脑,同样让司机分心。

而这些,都是因为手机使用导致我们的认知缺陷,只要手机在身边就会降低人们的认知能力。

大脑系统的调换

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指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他将他们命名为系统1系统2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系统1 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使生活简化,比如每天起床刷牙,你不用想要怎么刷,一切都在直觉系统里;而当你面对“2+7=?”你也能快速反应出“9”,无需过多思考;系统1还能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如 “这两件衣服的大小是一样的”,“爸爸比弟弟高一点”等......

而系统2, 则是在系统1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会移交处理,就像上述说的系统1 可以快速反应“2+7=9”,但是当它遇到“27*56=?”时,它无法立即反应,就需要系统2集中精神处理。

系统2 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我们可以将系统1的操作,理解为我们的“直觉反应”, 而系统2,则更多地趋向为我们的“思维运作”。系统1和系统2的运作,通常是系统1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而系统2是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

正因此,手机和网络电子设备的频繁使用,促使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和认知缺陷,以致于我们的大脑系统使用,大部分趋向于系统1 (直觉反应)的运作,而鲜少调动系统2(思维运作)的活动。

大脑系统运作的利与弊

利:手机时代下新型的商业机遇

大脑系统在高效协作的配合模式下,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疫情时代,宅在家里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们,使得公众号文章爆款的原因。 人们依靠直觉系统,阅读完文章,在底层情绪驱动下,更易于转载和传播,而非理性思考。

人们在大量使用手机,网络购物,观看商业广告或视频,更多依赖的是系统1的直觉反应进行运作。而在这个时候,<strong>微商和抖音带货王可以利用消费者的“直觉反应”,更多在意消费者的观感和交流,从而达成交易。

弊:思维运作的缺失导致思考下降,情绪失调

当然,这种更多的运用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导致系统2的鲜少运作,也就意味着刷公众号文章或者抖音视频时,我们的大脑是缺乏思维运作的,从而导致思考的下降和情绪的失调。

疫情时代,粥左罗曾写过一篇1300+的公众号文章《疫情灾难下的呼吁:请保持理性,不要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文章论述了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失去理性大量转发谣言以及跟着舆论左右摇摆的行为。

这是因为,疫情时刻,大量地刷屏手机信息中,大脑系统2的缺乏运作,思维无法思考,情绪便容易跟着舆论调动,造成愤怒和悲伤等负面情绪,无法自我控制。

如何智慧地使用手机

由此可见,在大量的使用手机之后,它对我们大脑的影响造成注意力分散和认知缺陷,那么,此时此刻我们仅仅是呼吁“少用手机”“不用手机”,就可以解决问题嚒? 显然不是!

无论手机对我们大脑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即使人们产生的行为上瘾亦或社交障碍,我们都无法否认,人们早已无法将“手机”抽离,就如“吸烟有害健康”的众所周知,但每年仍然会有不少数的吸烟者,我们也无法因为手机带来的影响而脱离它。

那么,竟然手机是从大脑层面影响我们,我们也应该从大脑层面去改变思维行动,学会“智慧”地使用手机。

写下执行意图

很多人使用手机,多在无意识状态之下,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大部分的使用时间和注意精力都是无效的,翻看的信息也是“快餐式”的。这源于手机的便利,使得大部分人的使用缺乏“目的性”

是的,每个人打开手机前,不会问自己“为什么要用手机?”,“为什么要刷朋友圈?”,“为什么要浏览信息?”,漫无目的的游行,让我们成为大脑思维里的“浪子”,不知方向,无所谓目的。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知道执行意图,是让我们明白使用手机的“动机”和“目的”,它应该使我们的真实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自我逃避。当我们打开社交软件时,是为了和远方的朋友进行连接,而不是为了逃避眼前的伴侣;当我们浏览资讯信息时,是为了知道社会状态了解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跌入到舆论风云中。

而写下执行意图,能让我们的“目的”更加显而易见,无法逃避。这里曾有一个实验,探究“写下执行意图”对人们习惯养成的影响:

2001年,英国研究员把248人分为三组,打算用两周时间培养他们更好的健身习惯。

第一组是对照组,他们只需要跟踪观察自己的健身活动频率。

第二组不仅需要跟踪观察自己的健身频率,还要阅读关于锻炼有益处的材料。

第三组除了要阅读材料外,他们还需要定制下一周的健身计划。

结果显示,35%~38%的第一和第二组人,每周都至少锻炼了一次,而第三组中高达91%的人每周至少锻炼一次。

由此可见,当我们写下执行意图时,任务的完成率会显性提高。

确立明确的执行意图,可以明确我们想要什么并且具体化实现路径,当另外情况出现时,我们将执行某种反应。

就如我的朋友,之前考研备考时,刷屏手机消耗他大量的时间,每次打开网络,初衷都是为了寻找资料,但在过程中,思绪却被各种干货信息,打折商品所带偏。

后来,他开始写下自己的执行意图 -- “查阅考研资料”;“考研英语词汇应用”.......

明确自己的目的后,他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更有目标性,之后的执行中目标越来越明确,知道自己要搜集的信息,效率就越来越高,消耗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

写下执行意图,并非要建立多么宏伟的目标,披上“高大上”的光环。

即使为了消遣减压而刷抖音,它也是一个“执行意图”,提前写下执行意图,在于调动大脑系统2,下意识思考:“为什么我要使用手机”

“为什么我要翻看这个视频”,而非仅仅靠直觉反应,连转发公众号文章时,也下意识自问“转发的目的”?从而逼迫我们的大脑,即使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也在思维运作进行思考。

转换产品象限

电子媒介的便利,培养了用户的依赖和推广了美好生活的正向力量,但同时,产品开发用户在创造产品时,并不是时时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谋取利益的,就如游戏的开发,如果处于用户健康的利益考虑,那么开发者势必会失去一大批用户成瘾所带来的效益。

电子产品的发明,就在于诱发用户的依赖性和上瘾性。 《上瘾》一书中,作者对于产品制造商的目的也进行了拷问:“该产品会帮助用户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吗?”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根据用户的维度,他将产品制造商分为四个类型:健康习惯推广者、兜售商、娱乐用户者、经销商。

健康习惯推广者在于理解用户需求,开发极大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

兜售商相信自己的产品可以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自己却不使用该产品,并为自己不了解的人提供解决方案;

娱乐用户者不相信自己的产品可以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娱乐用户自个儿也会使用自己的产品;

而经销商既不使用产品也不相信产品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透过这四个象限,我们发现,大量的刷屏时代和网络产品背后,都带有不同的“目标性”:朋友圈的发明在于想要改变人们的社交圈,《王者荣耀》《愤怒的小鸟》不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却给予我们娱乐,

然而类似抖音大量的带货视频,网络大量的观点文章,在于“兜售商”们未必也相信的产品魅力和可靠信息,而仅仅为了流量。

有位朋友的儿子长期沉迷于游戏之中,为此荒废时间和学业,对此朋友对“游戏”真是恨之入骨,单单听到这个名字都不想听。然而,却是这四个象限帮助他改变观念。

他思考到并不是所有的游戏产品都出于“成瘾”利益而开发的,有些益智游戏能够适当地减轻压力,刺激人们的动力和创造力。

这四个象限,并没有让朋友从对游戏的恨恶转化为喜悦,但是他却转换了思维,从产品制造商角度思考。

由于他不能直面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反弹效果。于是,他思考能否为孩子找到一些能够真正有用的游戏? 类似于思维训练,益智培训等的游戏?

他从一个游戏抗击者变成接受者,而儿子由于父亲的转变,反叛心理逐渐没有那么强,反而在益智的游戏中,慢慢摆脱了“成瘾”的习惯,渐渐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

转换产品象限,透过本象看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成瘾背后的诱因,触发大脑慢思考,从而寻找对自己真正有用,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电子产品的发明应该用来自我增强,而不是自我逃避。

学会知识迁移

有一个词,叫做“谷歌效应”

2011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发起了一个实验,给每个志愿者看了四十个小短句,然后让他们把句子输入电脑中。

一半的志愿者被要求记住这些内容,而另一半则没有被要求;

一半的人了解自己的输入将被储存于电脑,而另一半人则被告知任务完成后输入的内容会立刻被删除。


实验结果是,那些被要求记住这些句子的人,记得没有比另一半人多多少;

但那些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清空的人,得分比另一半人高得多。

由此可见,记住事实与有没有被要求无关,而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这就是“谷歌效应”。

“谷歌效应”,也就是将网络数据当做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存储丰富的数据库。“谷歌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参加画展看到创作奇作,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在案;参加会议,不断用手机记录PPT和会议内容.....但是这些可以“记录储存”的信息,却未必会被我们的大脑记忆,就如我们的手机储存着多少未必会再翻看的PPT。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与日俱增,“有问题?找度娘”的便捷也充斥我们的日常,GPS 定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没有去过的方向,却未必能帮助我们记住去时的路。

当我们觉得可以在网络再找回这些信息时,我们就很难回忆信息本身。而“谷歌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所记的东西没得找了,不能够很容易找到它,或被删除时,大脑才会使劲去记住它。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时代科技电子设备越发展,我们脑子里装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的原因,就连写字这项基础技能,由于智能拼音的发明,导致我们很多汉字都不会写了。

学会知识迁移,要求我们所知道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网络和云端技术中,21世纪的生活里人们拥有使用各类应用程序的方法,看起来过得也不错。所谓的专业知识,网络云端也已经存储了,而且更新速度比人脑还快,检索知识的速度也比我们快,如此,我们是不是就“融汇贯通”,“样样皆知”了呢?

然而,在对学校进行调查中,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得出结论,尽管美国年轻一代有着比以前历代人都要更高的教育水平,但在依靠维基百科来做作业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较弱,对常识性的知识掌握也是一片空白。

单纯依靠“刷屏”时代,我们并不能成为“知识”收割者,相反,我们要学会知识迁移,将百度百科知识,常识性内容,迁移入自己的大脑,让大脑成为真正的云端科技,而不是电子设备。

在家办公手机不在就能注意集中?下意识不惦记也会“脑力流失”

就如我的朋友,在学生时代学习动画制作时候,每次课堂上总会将老师的知识点用手机拍摄记录,但是回到宿舍从来没有翻开复习过。而作为文科艺术的她,对于“动画”这种技术性操作,单纯拍摄知识点,也没有实操学习。

很快,一整个学期下来,即使她从来没有逃过课,每次课上也很认真的“记录”知识点,但学期末复习的时候,她压根儿也不理解如何操作,连所谓“图层”“移动”的操作也不懂。毫无疑问,她的期末考试不及格了!

当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可以“找度娘”时,有一样东西你永远都搜不到,那就是“你自己应该搜索什么”,如果没有知识迁移进入自己的大脑,自己没有观点,没有思想,总不能百度一下吧?

结语

5G网络时代,我们是无法脱离电子设备给予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但是它真正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嚒?

“写下执行意图”“转换产品象限”以及“知识迁移”不会改变我们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但它从大脑思考层面改变我们和“网络”共存的方式 ,通过大脑系统的思维运作,多多思考,学会成长,从而理性控制。

最后,这是一个“人机共存”的社会,在未来人工智能即将代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中,我们应运用“刷屏时代”通过网络更多进行自我培训和成长,在“共享经济”时代中,我们要明白,“电子科技可以做分析性思考,而人类,则用温暖和关爱,传达机器的分析!”,唯有不断的思考,培养人性里的温暖和关爱,才在这奥妙的网络时代,让我们变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