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今年4歲,又饞又懶,看他我就生氣,我該怎樣幫助他?

侯董971


孩子四歲,正是貪玩的年齡,也是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他不是懶,是因為有些東西對他不感興趣,不願去做,你們就認為他懶,這是沒有道理的。你應該去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你說他饞,請問哪個大人他們不饞,只不過大人有思想,能克服。而四歲孩子沒有思想,當他覺得好吃的他還想吃時,大人總是說沒有來控制他。使他想吃,不讓吃就一哭二鬧來要。所以說你認為他饞。這也沒有道理的。俗話說孩子記吃不記打。總的來說,你不承職做家長。孩子才四歲,就這兩個毛病就把你氣的不願看他,那你生他幹嗎。要想教育他,必須和他打成一片,以鼓勵的心態和他交往,對他所做的事,要以講道理的方法慢慢深入。人為什麼愛聽好話,不願意聽實話。這就是從孩子演變過來的。


和為貴1682


你家的孩子今年才4歲,你就給他下個結論是又饞又懶。我真的只說你是個不合格的寶媽,而且還看到他就想生氣,更是一位不稱職的媽媽。

都說從孩子的身上可拆射出家庭的教育。很多孩子三四歲時都是個吃貨,一天嘴動個不停。我家妹妹三歲典型的饞貓,一天到晚就是吃,不是糖果就是餅乾,不是蘋果就是草莓,而且有些小氣,你一要假裝拿她吃的東西,她就拿著往身後藏並且強調說:"妹妹的",我想你家的寶貝大概也是這樣的。能吃的孩子比什麼都不吃的孩子應該更可愛些吧。如果你說的孩子饞是因為好吃的話我因為是家長的心理問題,4歲的孩子一點都沒錯。

假如你說孩子"饞"是獨食不分享的話,那是你們家長的教育問題。就象家裡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的孩子,往往受到百倍的寵愛,小皇帝一樣的,什麼都是自己,比如有好吃的東西從來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也常常說:"這個是最好吃的留給寶貝,你要是不吃奶奶就吃了。"從很小開始就強化了好東西都是自己的理念,所以這種饞家長應該在日常的生活中教會孩子分享,這需要家長去教的,孩子可塑性很強,別光顧著生氣了,擔起你的責任。

說孩子懶,我都想不通,孩子的懶表現在哪裡了,才4歲的孩子叫他掃地還是洗衣做飯,這些都不現實,或者是懶讀書。如果是這些方面的懶我同樣覺得你要求有些過分,4歲本來就是玩的年齡,這可階段家長們可以教孩子玩具玩完之後自己收拾,幼兒書看完之後自己整理,而且堅持這樣做,不要假手於老人家,偶爾又叫孩子做,這樣會牴觸的。孩子在玩中慢慢長大,慢慢變得懂事,這些都得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共同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別光埋怨孩子了,反省反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再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好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好的寶貝,每一個孩子也都可以成為最優秀的孩子,用欣賞地眼光去愛你的孩子吧,相信你和孩子都越來越優秀。





蟬之羽


看到你這個話題,我就笑出了豬叫聲。照你這麼說,我家2歲孩子應該也是又饞又懶了。哈哈哈。這麼點點孩子你是怎麼定義的呢。每當如此,我都會說是不是隨了爸爸。回到家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抱著手機。父母不是孩子的榜樣嘛。

把家裡所有零食放在他面前,讓他吃個夠,然後全部收起來一個都不留。

能有多懶,最基本的洗臉刷牙洗腳丫我覺得可以自己做就不錯了,那就洗完腳跟大人一起洗襪子吧。家裡有個勤勞的媽媽,孩子可不是沒事做嘛。


平凡的大夢想


又懶又饞這個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家閨女也這樣,其實也不能怪她是她很小的時候我為她做的太多了,為了表現愛她所有的事情我都為她做好,他小手一指我就給她弄好了,饞吧,我家孩子不饞飯什麼雞魚肉蛋,海鮮啊啥的都不饞就是愛吃零食,吃不夠,以前我也很煩,後來想通了少吃點也沒啥壞處,就每天給她少吃點,也鼓勵她自己多做點事情,沒辦法造成的再慢慢的改變吧


空想家60614708


剛好我家妞也4歲

首先,孩子有問題家長先反省自己

1、饞,孩子喜歡吃零食是很正常的

饞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家,妞在家吃零食基本是點到為止,吃一點就不吃了,棒棒糖很少完整的吃完,她如果找吃的,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她餓了,正餐沒有好好吃,沒吃飽,還有一種是在外,我們小區有個小朋友,家長從來不許吃零食,就算妞和她一起玩,我買來分享,大人都不許吃,但是每次妞吃的時候她在旁邊望著拉都拉不走,我一直不想妞成為這種孩子,所以從小我就告訴她,你想吃什麼就告訴媽媽,媽媽會給你買,妞爸每次遇到妞沒有嘗試過的東西都會買回來給她嘗一嘗,所以她對別人吃的從不好奇,從不“饞”。

2、懶

就想問一句,你說孩子懶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是躺在上沙發上,玩手機,我們家有段時間很有趣,我有空就在沙發上看書,妞居然也拿著她的書在旁邊看,而且可以看很久,你想孩子不“懶”,自己先勤快起來,以身作則這是一個,還有一個是,多讓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叫孩子搭把手,可能開始老是幫倒忙,但是孩子內心很有成就感,而且他還覺得很有趣,刷牙洗臉這些讓他自己來,慢慢他發現原來這些事情我都可以,不需要幫忙,也就不會“懶”了

其實孩子真的是大人的倒影,真的,每次妞出現問題我都會發現原來是我在生活中無意造成的,4歲的孩子其實很有想法,像我們家妞,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要旁人幫忙,雖然可能做不到很完美,你可能還需要去打掃“戰場”,但這是必經的過程,給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空間,想讓孩子成什麼樣,你就怎麼去做,這絕對是“最佳法則”


魚魚愚


孩子出現問題,首先是做為家長要自我反省。要想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就要天天向上。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來自與家庭的影響,我家有倆寶,小的也快四歲了。從來不睡懶覺,我們起的早,他也起的早,甚至有時比我們起的還早。孩子不懂規律,家長要幫助他,讓他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買零食要適量,不吃飯,就沒有零食吃,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有時家長要狠心點。

這是我帶家寶的一點經驗不知對你是否有用。


青青園中葵sunshine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生活中,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他們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人緣還不錯,可是孩子卻非常“熊”,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弄壞別人的東西,甚至直接攻擊他人。這些父母也不是不管,可是無論他們帶著孩子道歉,還是大聲呵斥孩子,似乎都沒什麼用。

那麼小的一個孩子,為什麼父母管不住?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感,孩子覺得不必聽從父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一、許多父母的內心,怕管得太嚴傷害了孩子。

70後、80後還有90後的父母,其中的很多人,小時候是在父母非常嚴厲地管教下長大的,他們曾經因為各種限制,非常痛苦。等到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就特別提倡“愛和自由”,希望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多一些自由。因此,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都選擇從寬,導致孩子不清楚界限在哪裡。

二、爺爺奶奶溺愛孩子,父母陪孩子少,想管也比較困難。

現在年輕人經濟壓力大,很多時候都是叫老人幫著照顧孩子。老人年紀大了,難免溺愛,很多孩子就比較驕縱。父母陪孩子少,要建立規則本來就比較難,再加上跟老人溝通的問題,最後能管的也不多。

三、父母工作忙、壓力大,也沒有系統地去學過如何教育孩子,只能聽之任之。

現在大家都很忙,能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已經很難得了。專門去看教育類的書籍,參加培訓講座的人,就更少了。還有就是專家們各執一詞,這讓家長也很糾結,遇到一個問題,到底管還是不管?

那麼,家長沒有權威感,對孩子來說有什麼壞處?

壞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孩子特別地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什麼都順著孩子,都聽孩子的,為什麼孩子還會沒有安全感?

可是你想,孩子基本上是一個天外來客,對地球上的規則一無所知。然後父母給他一切自由,想做什麼都可以,所有事情都由他決定。聽起來是不是怪怪的?低齡孩子,基本上很難預知做一件事即將產生的後果,所以很多決定,對他們來說,都太沉重了。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剛進一家單位,然後董事長告訴你:這是我們單位下半年的宣傳方案,其中有A方案和B方案,你來決定用哪個吧。

你會不會,覺得特別惶恐?你根本不知道這兩個方案有什麼區別,會造成什麼後果。

對很多幼兒來說,你問他中秋是去三公里以外的奶奶家,還是三百公里以外的姥姥家,他也會有惶恐的感覺,因為他不知道要發生什麼。有些孩子已經去過很遠的地方了,可是邏輯鏈條還不是很完善,他不一定能把姥姥家和車上的三個小時連接起來。

很可能,孩子自己決定要去姥姥家,然後在車上又哭又鬧,父母還去指責孩子:“你自己說要去姥姥家的,自己做了決定,就要負責。”

結果是孩子哭鬧得更厲害了。

第二:外界對孩子會有很多負面評價,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很多惡意。

如果一個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上躥下跳,家長管不住,恰好又碰到一個怒氣衝衝的大人,會不會直接來一頓胖揍?

如果一個孩子去親戚家隨便就弄壞了哥哥的收藏的玩具,家長沒看見,哥哥會怎麼對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隨意去攻擊別的小孩,對方家長氣壞了會做什麼?

知乎上很多這種對付“熊孩子”的例子,有興趣的翻一翻,就會知道,如果不約束好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面對來自社會深深的惡意。

家長以為是寬鬆,是給孩子更多自由和快樂,其實是害了孩子。

那麼,如果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感,應該怎麼做?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建立權威感的基礎。

一、父母自己要積極樂觀,能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是高度能量敏感的,本能上更願意聽從強有力的人。

有些媽媽整天抱怨,比如孩子爸不做家務啊,婆婆太苛刻啊,還有單位領導太過分啊……長期抱怨,孩子也會感覺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負媽媽,媽媽是一個純粹的弱者。如果媽媽是這樣的一個弱者,能夠指望孩子聽弱者的話,變成更弱的人嗎?

還有些父母整天混吃等死,自己界限都不清晰,能指望孩子明理懂事嗎?

畢竟,有些孩子的理想是比爸爸更強,目前還小,要多向爸爸學習。

而另一些孩子,發誓永遠也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怎麼能指望他聽家長地話呢?

二、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被家長和老師,壓制得太過了。後來自己當父母的時候,孩子犯了錯,明明知道該怎麼處理的,可就是“心軟”,怕管壞了孩子。

其實,有些父母之所以“心軟”,根本不是心疼孩子,而是產生了心理投射,覺得孩子很像小時候的自己,那麼弱小,那麼可憐,根本不忍心管。

可是,那時候的我們,跟現在的孩子,是同一個人嗎?面臨的是同樣的處境嗎?

根本不是。矯枉過正,也是很不好的。

因此,那些從小被壓制的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現在我管教孩子,是在告訴他基本的社會規範,是為了他好。他不是當初的我自己,他並不可憐。如果我放任他為所欲為,才會真的害了他。

三、在處理孩子比較麻煩的問題時,先深呼吸,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很多父母,當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他們會大吼、甚至暴怒,以此來恐嚇孩子,讓孩子聽話。

殊不知,面對暴怒的父母,很多孩子只能感覺到情緒的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家長會變成這樣。有些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是當下,他立刻就被嚇壞了,大腦裡一片空白。

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事不能做,父母沒有恰當引導,一次次地發怒,只會使親子關係出現很嚴重的問題,為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伏筆,僅此而已。

因此,當孩子做了什麼,父母並不滿意,這個時候,家長要特別提醒自己,冷靜了以後再開始處理問題。即使孩子仍在不斷哭鬧,父母也可以什麼話都不說,坐在孩子旁邊,靜靜地看著孩子,直到自己冷靜下來。

同時,建立權威感,還有很多實際的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給孩子自由,儘可能地具體。

我曾在另一個答案中說過,孩子能有多少自由,是跟他能承擔的責任成正比的。能承擔多少責任,就能有多少自由。

你可以這樣想象,孩子的自由是一個圓圈。當孩子很小,比如一兩歲的時候,她的自由很小,只是一個小小的圓;等他長到三四歲,這個圓圈擴大一點;到五六歲的小青春期,孩子自由的圓圈又擴大一點……慢慢地,到了孩子二十一歲,就該給他全部的成人的自由。

每當孩子觸碰邊界,你就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讓孩子回到他的圓圈內。

有個小男孩六歲,大概是小青春期的時候,會很大聲地跟我說話,然後還說“為什麼不可以,我偏要”。這個時候,我明白,這是孩子在試探我的邊界,我需要更清晰地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面對孩子的試探,我也沒必要生氣或者發怒,因為孩子的力量在變強,這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

第二:對於七歲以下的孩子,沒必要和孩子做“朋友”,家長就是家長。

現在很多家長,都認為要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平等地相處。

可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跟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行為能力和能承擔的責任,都大不一樣,談什麼平等?這樣的平等有意義嗎?

你不同意孩子去遊樂場,要孩子去看望家裡的老人。孩子就跟你說:“為什麼不尊重我,為什麼不聽我的,我就是想去遊樂場。”

然後第二天,你要去出差,孩子不許你去,“昨天你都不讓我去遊樂場,我不許你去出差”。

這樣的孩子,要怎麼管教?

家長就是家長,是為孩子制定規則,明確地劃清界限的人。準確地說,對低齡孩子而言,家長是管理者,不是方方面面都能平等的。

哪一個單位的領導,事事都跟下屬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該做決定的時候,還得領導來。

第三:你已經決定的事情,不要用疑問句去問孩子。

以前我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性地犯傻。

到了午飯時間,我總是去問孩子“寶貝,我們收拾玩具,去吃飯了好嗎?”

這個時候,孩子只要一說“不好”,我就卡在那裡了。

其實,午飯什麼時候吃,根本是大人決定的,為什麼要問他,告知一下就可以了。

大人覺得自己差不多決定了的事情,千萬不要用疑問句。你又不是真的要他決定,問疑問句不是多此一舉嗎?

第四:當低齡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千萬不要說“不可以”,要用正向的詞彙來引導。

有一本很出名的繪本,叫做《大衛,不可以》,裡面講了很多大人不同意小朋友做的事情。

可是,有些家長給孩子看了這個繪本以後,發現孩子更“調皮”了。

這是為什麼呢?

低齡的孩子,很難理解否定的概念,你跟他說不可以,反倒會強化他的這種行為。

比如你說“寶寶不可以大吼大叫”,他只吸收了“大吼大叫”,於是吼叫得更厲害了。面對這種情況,你應該說“寶寶,我們可以輕輕地講話”,然後他的聲音才會慢慢變小。

同樣的,如果寶寶很重地打你,你說“寶寶你不要這麼重地打媽媽”,他也是不理解的。你應該說“寶寶,你可以輕輕地摸媽媽”,然後給他做示範,怎麼輕輕地摸。

第五:家長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無信。

我不只一次看到過這種情況,就是大人說過的事情,沒有去做到,言行不一致。

比如一個小孩在玩IPAD,家長說再過5分鐘就要收起來了。可是五分鐘之後,孩子不同意收起來,家長隨便說孩子幾句,然後就不管了。

還有些家長,會去跟孩子搶IPAD或者電視遙控,要麼笑嘻嘻地要孩子拿回來,要麼一再口頭上的威脅,各種指責孩子,但是自己沒有行動。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冷靜地站在孩子旁邊,叫他拿過來,面部表情要嚴肅,不要說太多話。說到做到,才能讓孩子信服。


熱門精彩動漫


孩子4歲,又饞又懶,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養育方式、方法錯了。家長首先要反省自己,造成孩子又饞又懶的原因是什麼?只要家長認真、深刻地反省,就會明白,孩子是無辜的,孩子本身是個好孩子,問題出在家長的養育方式、方法上。

饞,通常原因是家長沒有讓孩子從小養成有規律進食的習慣,兩頓飯之間的零食的量沒有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孩子小,心智不成熟,不懂得剋制、約束自己,家長有義務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到時間孩子不吃飯不要強求,讓孩子知道不吃飯,兩頓飯之間的零食也不許吃,其結果是捱餓。家長的態度要決定,孩子餓一點沒有關係,養成規律進食的習慣才重要。一般經過1-2次,孩子就能很快適應並養成規律進食的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尊重孩子。

懶,通常原因是家長替孩子做了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樣做實質是家長自私,總認為自己有能力,有經驗,剝奪了孩子體驗自己能力的機會,對孩子的能力沒有信心。其結果是孩子失去了瞭解自己是否有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權利,是對孩子的極端不尊重,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說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讓孩子自己完成,懶的毛病自然就沒有了。

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肯定是個好孩子,有問題往往都是家長的養育方式和方法錯了,不要一味責怪孩子,多找自身的原因,學習必要的好的孩子養育方法,就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優秀成長探秘


我個人覺得你這位家長心理有問題!“我家孩子今年四歲,又饞又懶,看他我就生氣”一個才四歲的孩子你想讓他做什麼?饞懶是跟大人學的,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他的好多習性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種瓜得瓜,種豆結豆,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討厭呢?家長先好好反省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從一張白紙開始,家長一點點塗鴉。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寶寶的人格發展,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四歲的孩子正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我行我素的時候,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一味的指責、謾罵、嫌棄,要以身作則給他做好榜樣。



誰不嘴饞,更何況是個四歲的孩子。根據自身條件買些孩子愛吃的零食,我覺得是應該的。無論給孩子買什麼好吃的,都教育他別吃獨食,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先給爺爺奶奶、再給爸爸媽媽,讓他懂得分享的快樂。教小朋友飯前便後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吃飯先禮讓長輩,說話文明禮貌不爆粗口。家長和寶寶一起做簡單的家務,比如洗洗自己的襪子、和他一起掃地、拖地、幫你晾曬衣服......讓他享受勞動的快樂。無論他做的好壞,多給肯定和誇獎,還可以用他愛吃的零食進行獎勵,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

四歲的孩子可塑性很強,家長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家長耐心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在外面無論遇到天大的事,回家就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回家,時時刻刻給孩子一個溫暖、祥和的家庭氛圍,孩子才會健康的茁壯成長。


普羅旺斯超姐


你家孩子是老人帶得多嗎?如果沒猜錯,應該是這樣的。那我現在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關於懶這個問題,其實孩子兩歲左右開始就有獨立意識了,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小寶現在三歲多一點點,兩歲左右開始她也是喜歡說:妹妹自己來,我就是讓她自己做了。時不時問她需不需要幫忙,她說不用那我就不幫忙。現在她開始學穿衣服,也喜歡自己來,那我就叫她自己來。你現在還來得及,6歲以後就有點難了。從現在開始,你鼓勵他自己做,只要他能做到的,堅決讓他自己做,做不到的鼓勵他多嘗試,學會了,做到了,就說,咦,寶貝,你真棒,你居然會自己把什麼事情做好了,不需要媽媽幫忙了。以後你會做得比媽媽還好!當然,強烈要求老人家不要老是“關心”、”好心”幫忙孩子,結果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關於饞,每天一日三餐外的零食得控制好,吃完飯三個小時以內不準吃零食,午睡起來可以吃一點,飯前一小時最好少吃或者不吃零食,吃了零食孩子不吃飯。而且不要買垃圾食品,多吃水果等營養的東西。吃東西叫孩子跟家人分著吃,不能自己一個人吃,如果他不肯分,下次家人吃東西舊不給他吃。

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還想跟我聊請關注我或者私信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