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句话?

邬太狼新家庭教育


其实童年时期人的天性应该是爱玩,爱闹,天真无邪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天生爱静不爱动,这是一个人幼年时期容易受到身边人影响的问题,因为小孩总是喜欢模仿身边的大人,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至于说“不贪玩比不读书更可怕”这个问题也许含义就是应该在这个时间段里表现出来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有些不合乎常理,但是记住只要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是健全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那就不必要非得循规蹈矩的去要求什么,顺其自然就好了。





小猪猪波米


凡事无绝对,这话在当今社会有一定道理,但这话并不适于用于所有人。我小姨两口在国务院直属某研究院工作,她们院里一切以数据、论文和实验成果说话,外面那一套人情世故在她们院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她们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孩子确实就不爱玩不爱动,后来报送进中科大,毕业之后进入他父母单位,今年三十不到,已经是正处级。不善言谈,也不会人情世故,过年回老家给我们的感觉,他的社会阅历是低于大多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的,然而谈到军工类,你会发现你在他面前连小学生都不如。


暴走老庄


你怎么看待"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这句话?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句话是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的观点。

作为咱们普通老百姓,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前苏联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最佳上学读书年纪为七岁被大多数国家所崇拜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本人觉得贪玩属于孩子们的天性,因为孩子们刚刚来到世上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心。玩是肢体语言与大脑的行之有效的结合及提现。

读书是要看天赋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读书。即便是孩子学习的好坏受遗传基因的影响。那些“两耳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最后也并没有治国平天下。真正意义上能够鹤立鸡群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正所谓“文武双全”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

●毕竟社会精英也就是少数人。最近马云也再次语出惊人,他和郑也夫教授的观点是高度一致。他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童心的孩子尽量让孩子玩,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民发展,不然待孩子们成人之后,他们没有社会实践经历,都是能说不会道,能道而不会说的一些人,失去人类耐以生存的丛林法则而让他们将找不到工作。


教育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一句最要命的座右铭。学习是有时段的,还得讲究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尽善尽美的事情,成功几率并不是太高。如果仍然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不让孩子去体验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知识,不让他们去学会琴棋书画,去玩。可以预见,三十年后的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人工智能"。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重要。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与生活都将是有趣的、有创造力的,充满快乐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显得人生无趣、创造力缺乏。养孩子不是创意比赛,不能只争朝夕,每天每天多一点耐心陪伴。你的首要任务是先教会孩子玩,而不是急于把他们培养成天才。


知足常乐0724


贪玩是大多数儿童的天性,不贪玩的孩子我也见过,我以前同事的孩子,从小就乖乖的坐在家里,不活泼也不好动,天性有些“木”智力正常,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不怎么融入群体,也谈不上好学。贪玩的孩子好象多些,贪玩不要紧要看怎么玩,玩什么。玩一些创造性的东西,有益于开发大脑,家长要会引导孩子,从小开始在玩的过程释放天性中好的一面。贪玩一些的孩子天性活泼,更容易融入社群。

没觉得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不爱读书才可怕,不读书脑子里就空的,缺思想,也就只会玩低劣无趣的东西。贪玩与否跟不爱读书没冲突,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天性,不贪玩儿的孩子没什么可怕。




柳若渝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获取外界新鲜事物的一种途径。如果一个孩子连玩都不爱了,那么我不敢想象他还会喜欢做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吧。孩子贪玩,就像人吃饭一样。到了吃饭的时候,肚子自然会饿。长时间不吃饭,人体就会因为营养供给不足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于生病。孩子成长的过程,不自然的就会难受,就会想玩。如果长时间不玩,他一样会不舒服,甚至不利于成长。

至于不爱读书,只能说明这个孩子不喜欢学习书本上的东西,不代表他对其他事情不敢兴趣。人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名人,企业家,他们小时候都不爱读书,成年后照样能成家一番事业。

这么一比较,答案就很明了了。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是不喜欢书本上的东西,起码不会影响他健康成长。而不贪玩的孩子连自己的本性都丧失了,时间久了可能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显然,一个孩子不贪玩要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那年花开时


这取决于你对玩的理解。我大侄子五岁时不爱玩沙土,游戏。沉迷于看科幻小说。一家人很着急!这孩子不正常。十岁,他开始自学奥数。不正常,怎么不玩游戏机呢。十五岁开始上网找星云资料。黑洞,白洞,开始进入天文学领域。不正常。现在他在美国读博。有的孩子天生不正常,但能成为年轻的科学家本身就不是常规现象。天才,就在我们中间。成全他们吧!


宁宁0918


这句话我不赞同,任何东西都是两面性的!

小孩不贪玩,孩子的世界就是玩,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慢慢的学会走路,他们对任何的事情都感到好奇,我们作为家长,慢慢的引领他们一步步长大,送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

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带领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让他们懂得感恩,不知大家是否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患有新型肺炎3岁的小患者出院时,深深的向医务人员鞠躬致敬,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感到自愧不如,通过这个报道,也让我们值得反思,我们的孩子能做到吗?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时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的玩也好,读书也好,一些道理必须让他们明白,我们家长作为他们第一引导人,必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有正义感,有一颗感恩的人!





秦皇岛土建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分析,如果一个孩子不贪玩,他还没有到可以自律的年龄,除了性格内向不好动,就是可能存在性格孤僻,这样家长就要注意了,要努力培养孩子动起来,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积极与孩子互动,做游戏练字画画只要他们表现出兴趣就要积极培养,给他们多买些益智玩具,督促他们与小朋友多在一起玩耍,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做到品学兼优,这也是家长最终的希望。


一切从容


你怎么看待“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句话?

贪玩,好多家长可能都认为是孩子的缺点。好多家长和别人孩子的家长聊天,有时也常常谦虚地拿孩子贪玩来做当箭牌。可能也没时间、也没有必要或者静下心来想一想,贪玩,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理性地讲,看问题一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关于这个道理我觉得好多人都明白,可遇到事情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偏颇,走向极端,或钻进牛角,这样处理事情往往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从积极的一方面看,

贪玩说明了孩子的性格是属于活泼、好动类型的,说明孩子的专注力很强,容易被他(她)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不爱读书,只是对读书还没有产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主动去看书学习啦!

从消积的一方面的讲,贪玩会占用孩子大部分学习时间,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或退步下滑,这也就是大多家长认为贪玩是孩子缺点的充分理由吧!

我还是赞成这句话的。

是儿童的天性。想想我们大人小时候,不也很贪玩吗?有的可能还过犹不及。只要玩的行为正常,我们也不要担心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当然,玩,也应该有所节制,不能太过分,太过度,不能太贪了。啥事情也应该有的把握。就像一根弹簧一样,如果用力过度,就把弹簧拉直了,就没有弹性了。做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玩就应该有所引导或者提醒。

如果孩子不贪玩,那情况可能就会复杂一些。不爱读书,只是在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可能也是暂时性的。我们也不必过于忧虑。

如果孩子不贪玩,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了,啥都不爱了,做为家长我们就应该重视起来,是孩子身体健康出来问题,还是心理健康上出来问题?如果身体上的问题,生病了,就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病。

难的是孩子心理上出来问题,这个家长们都一般难以发现,需要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时要通过老师、同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如果还不能奏效的话,那就得赶快找心理健康医生,把脉诊疗,孩子是得了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强迫症还是恐惧症?搞清楚,对症下药,并做好后期康复治疗。

由这个问题,引出这么多的话,不知妥否?请大家批评指正!


太行晨曦1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就话出自一位北大教授。

首先,我们理解‘’贪玩‘’这个词,‘’贪玩‘’就是对家长不认可的某一游戏着迷,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贬义词,都觉得贪玩不是一个好习惯。

而这位教授认为‘’贪玩‘’是孩子对某一游戏有兴趣,有热情。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位教授说出了‘’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其次,教授说的这句话,是相对于那些家长,整天把孩子送进这个学习班,那个辅导班的家长而言的。那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每天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导致孩子偷空想着法子玩,家长就给孩子戴上‘’贪玩‘的帽子’。其实这种‘’贪玩‘’和教授说的‘’贪玩‘’是有差别的。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了。贪玩,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贪玩到不爱学习,整天把学习甩到一边去,那就不是好事了。

我们说: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该学习的年龄,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在保证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去玩,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满足自己好奇的心理,这时候,家长可以放手,尽情的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