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1939年12月,在激烈的桂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中国军队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海鸥将军”戴安澜,就是在督师进攻中被迫击炮弹重伤,弹片贯穿左臂。而致伤这位抗日名将的日军武器,就是关口上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三木联队装备的“九七式”迫击炮。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作为六个老牌的常备师团之一,今村均中将的第五师团拥有优先换装的权力,每个步兵大队编成内的迫击炮小队,都于1938年开始装备新型的“九七式”迫击炮。因为这款性能良好的迫击炮是日军在1937年5月才开始研制的,经过必要的测试、评估和生产环节,直到次年才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初期交付数量并不很大。

其实日军的迫击炮研发很是落后于欧洲各国军队,早期装备数量甚至不如中国军队,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步兵大量装备各型“掷弹筒”,包括“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重掷弹筒”、“九八式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再加上性能不错的九二式步兵炮也装备到了大队级,所以日本陆军认为步兵伴随火力已经是足够的。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然后日军再以山炮、野炮大队、联队甚至重炮旅团的编制,提供战场压制火力,从而使火力体系“基本完整”。然而在1931年以后的东北战场上,日军才发现火力配置大有问题,即掷弹筒的射程太近、精度不够,只能在近战中发挥作用,而步兵炮仍然有些笨重且​数量不足(大队步兵炮小队通常只有两门),对1000米左右的目标进行打击时,火力颇感尴尬。

相反,以东北军零散力量为主要战斗力的抗日义勇军,却广泛使用各型号迫击炮,给日军造成了相当杀伤,尤其是在中等距离上,日军的各型掷弹筒根本打不着。而在对付小股抗日游击队时,鬼子又不可能拖着炮兵联队、大队的重型火炮,由此,制式迫击炮的研发被紧急提上日程。

​最早批量装备关东军的是“九四式”迫击炮,1934年完成试制(日本皇纪2594年),1936年列装。这是一款口径为90mm的滑膛迫击炮,射程达到3800米,总产量450门。从口径来看,该炮的杀伤力是足够的,但由于研制仓促,它存在两大致命缺点:第一是射速太慢,第二是太重:全重达到159公斤,非常不利于步兵携带,所以前线日军叫苦不迭。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于是1937年5月起日军兵工部门开始设计研发新式迫击炮,至当年11月完成测试,命名为“九七式”迫击炮(日文又称“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皇纪2597年),1938年起装备部队,产量大约为600门。该炮主要技术参数:最大射程2850米、最大射击仰角为+45—+85度、最大射速20发/分钟、准确口径为90.5mm、全重只有67公斤。

特点是射击时死角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

​“九七式”迫击炮结构非常类似于美军的M1型81mm迫击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炮身、座板和可调式两脚架,不仅重量较轻,而且发射硝烟和炮声都比九二步兵炮要小,前线反应普遍较好,所以算是二战日军比较成功的一款步兵伴随火炮,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什么“黑科技”。该炮主要发射100式高爆榴弹,换装后的每个步兵大队所辖迫击炮小队基本编制为四门。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比较搞笑的是,虽然前线日军给予了该炮相当的好评,但是日本陆军高层却并不感冒,主要原因是“九七式”的高射速导致弹药大量消耗,其与日本陆军一贯追求的战术目标(以最低弹药消耗取得最大战果)相违背,这就跟鬼子不太钟爱冲锋枪是一个道理。比如在昆仑关战役中,三木联队所属的三个迫击炮小队很快就打光了炮弹,又由于从南宁到昆仑关的运输线已被新22师切断,这帮鬼子炮兵只好埋藏迫击炮改当步兵。

​正是在日本陆军高层的干预下,“九七式”迫击炮虽然在技术上比较成功,但产量却十分有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资源吃紧,九七式”迫击炮改为主要配发给二线部队或是伪军使用,并严格控制弹药配给。一线作战单位则改为装备1939年研制的“九九式”迫击炮。

特殊的情况是,只有“海洋师团”的联队炮小队,才全部装备“九七式”追击炮,主要原因为“九七式”迫击炮的轻便对有利于两栖作战。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如何呢?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