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七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为何有3本被删掉?

情授


其实中国四大名著我觉得除了西游记算得上其他都不行,我觉得应该是,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


中秋节翠花


提起名著,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咱们的四大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但是其实在历史上咱们有一段时间是不止这么几本著作的,那时候一共有七本名著(中国古代人似乎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一周是七天、颜色有七色、人有七情、七夕节等),除了上述的四本之外,还要再加上《金瓶梅》、《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三本,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三本著作在“七大名著”中的“消亡史”,看看为何它们在“名著”中来了又走。



《金瓶梅》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成书于明朝中晚期,作者兰陵笑笑生。本书的名称就是来源于书中的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在她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得名。《金瓶梅》借用了《水浒传》里武松杀嫂这一典故,并以此为引,通过对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的叙述全方位立体地揭示了明朝中晚期以来社会的腐败堕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更是被翻拍演绎成了多部影视作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金瓶梅》有许多情节比较情色露骨,所以一直被列为了禁书(其实实际上应该在此之前,《金瓶梅》就已经成为了禁书)。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神话小说 ,本书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不但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而且通过神话的角度,描写了很多奇异的“人妖之恋”来表达自己对理想自由爱情的向往,这在正处于清王朝这个封建时期的中国来说自然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聊斋后来也曾经多次被翻拍,但似乎效果都不太理想,至今都没有一个像六小龄童版《西游记》、李雪健版《水浒传》、唐国强版《三国演义》这样公认比较经典的版本。



因为《聊斋志异》中宣传的反封建反科举以及自由恋爱思想太过“潮流”,可以说“糟粕”太多,所以这本书可能在清朝时期就被禁了,建国后也可能考虑到如果把这本书列为“名著”可能会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不利于老师开展教育,这本书也就没有被选进“名著”之列了。不过所幸的是,这部书虽然没有成为评为经典供人传扬,但是现在好歹也还能随手就买来一本,自己欣赏阅读还是不成问题的,相比起《金瓶梅》它的处境还是好多了。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为清代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年间。本书用写实主义描述了各类人对于功名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清朝吏治的腐败、科举制度的巨大弊端(其中就产生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范进中举)、害人的礼教等,并对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讽,可以说本书标志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达到了一个不小的高峰。对此书,后人的评价也是相当之好,著名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它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指,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相比于前两本,《儒林外史》算是翻拍的比较少的了,所以在公众的知名度可能算起来也要比它们稍差一点。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算起来应该是属于同时代的两个作品,其抨击的对象又是大同小异,所以我认为他们被强制在“名著上下架”的原因也应该差不离,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虽然《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成为我们的名著之一,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地位,他们仍然是作品所属的时代乃至于今天的优秀作品,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瑰宝!


历史漫谈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四大名著我们都知道,分别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有人说明清时期其实是由七大名著的,为什么后人只记得这四本呢?那另外的三本又有些什么呢?

<strong>

一、《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朝时期由兰陵笑笑生所著的一部人情题材的小说,题目由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组成。描述了官僚、富商和恶霸这些势力对人民的迫害,以及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心的炎凉和麻木。但是到了清朝因为内容原因,被康熙列为禁书。

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也就是我们说的《聊斋》。“聊斋”原本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先生家中书房的名字,这本书主要记录了蒲松龄在这间书房中的所思所想,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聊斋志异》。这本书以灵异的故事侧面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支持自由恋爱的思想。

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八股科举制度的长篇小说。

除了《金瓶梅》是因为内容不雅所以被列为禁书,这两本在当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本书,都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所以清朝末期的时候也是有“六大名著”这个说法的,并且还很流行。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也许是当时的人对于四这个数字有什么执念吧,比如说有四大发明和四大天王都是“四”,所以这两本也被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删掉了。


江水趣谈


被删掉的三本名著,即:《金瓶梅》、《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明朝的冯梦龙,曾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西游记》四本巨著列为四大奇书。虽说《金瓶梅》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能超过现在的四大名著,但由于《金瓶梅》并非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因此,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将这本书列入禁书范畴。

当《金瓶梅》被列为禁书后,也就从四大奇书中被剔除了,而在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则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这个位置。

不过,在康乾时期,还出现了两本奇书,分别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两本奇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曹雪芹的《红楼梦》。

于是乎,在清末民初,就有了六大奇书或者六大名著的说法,还曾流行一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作为第一批小说名著正式出版,而《水浒传》和《西游记》也在不久后出版,这四本名著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丛书。

当时人们比较热衷于定义“四大”,所以,这四本书就被人们称为“四大名著”。

由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不是同一时期出版的,而且也不是同一系列的丛书,所以就没有归入“四大”的范畴。

至此,原本的七大名著,“金聊儒”因为各种原因被删掉,到现在,就只剩下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以至于“金聊儒”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和“水三西红”相媲美。


金兔历史


按照解题思路,应该是这样回答——

第一,“七大名著”是啥?
第二,“四大名著”是啥?
第三,为啥删掉了那三部?

其实这样回答也有问题——

第一,能够百度到的东西,就不值得再费笔墨;
第二,“四大名著”耳熟能详,“七大名著”其实并未有盖论。

下面说一下我的理解与回答:

第一,大家一定发现了,所谓的“几大名著”其实都指小说,而小说这种题材,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兴盛起来。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固定模式,每一种题材都对应着当时的经济文化。

  1. 比如唐诗,大唐气象就是这么壮阔,怎么写怎么给力;

  2. 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文学表现上也有了曲折,写诗写不出那样的气魄了,转而写词,又成了高峰;


  3. 到了元代,写词也写不好了,只能作个曲子,其实意境也很不错;

  4.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说书人,有些文人就把这些说书的内容整理出来,变成了小说。

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第二,所谓“七大名著”,有一种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包含《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部。

其实在明清时期,小说很多,包括“三言二拍”,清代的《镜花缘》《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都是很出名的小说。

但能列为“名著”的,其实不那么多,就像现在演员(明星很多),但艺术家却不多一样。

我们来看“四大名著”,这几本书是可以翻来覆去读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收获,它的艺术性,文学性,反正各种性吧,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有多高,你看现代人有多不爱看,就知道它的水平有多高。

因为所谓名著,就是那些很厚的大家都愿意说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读的书啊。

相较而言,《金》《聊》《儒》虽然写得也不错,在自己的题材范围内很突出,但还是有一些限制。

比如《金瓶梅》,这可真不是一部禁书,它在风俗描写各方面,甚至为《红楼梦》提供了范本。而且这本书的主旨,其实是在一开始做这就说明了——“酒气财色皆伤人也”。

<strong>所以这本书是劝人从善的,他想从反面来给大家提供案例,结果没想到大家都去看故事了,都开始羡慕西门庆。

这或许也是小说的无奈,他想表达的事,最后却被故事夺取了注意力。

这也是小说家在古代“不入流”——甚至没在“三教九流”之中的原因,因为他老是要写怪力乱神,会把人教坏。

希望对大家有用,没用我也没办法了。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的新号:电影什么都知道,这个老号就用来做问答了。


之乎者也说


我国并不存在什么“七大名著”。

关于古代的经典小说,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四大名著,也就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

当然,历史上的经典小说并不只有这四部。例如,《红楼梦》就是顶替了明朝小说《金瓶梅》的地位。

在《红楼梦》以前,流行的说法是“四大奇书”。例如,清初文学家李渔是这么说的:

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这四大奇书,是沿袭自明朝冯梦龙的说法。只是随着《红楼梦》的出现,《金瓶梅》的地位大幅度下降。

此外,民国时期还流行过“六大奇书”的说法。

在包括“四大奇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去除《金瓶梅》的前提下,再加上清朝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这六部小说合称为“六大奇书”。

但不管是四大奇书、六大奇书,还是后来的四大名著的说法,都不存在所谓的“七大名著”一说。

四大名著,这是建国以来文学界的说法,离我们最近。既然你没听说过,显然是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要么是四大名著,要么是六大奇书,没有所谓的七大名著。


HuiNanHistory


人民看不懂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这其中《金瓶梅》例外。

鲁迅的观念:“穷人没有时间之乎者也”。

1、先说文字

封建社会思想禁锢,等级森严,人们从出生就被分为三六九等,作为农业大国,各个朝代的农民、贩夫、走卒们都只能够个温饱,穷是根深蒂固了的。

穷就念不起书,更没时间念书,所以市井小民的白话文就应运而生。

七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都是以白话文流传于世。

通俗易懂是它们能够脍炙人口的原因,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理解并谈论。

而《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因为文言文,受众反而被局限在了士林和官宦人家。自然就首先被踢出四大名著行列。

2、再说内容

虽然贫穷,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总是如春天的野草般焕发勃勃生机,这生机里就能孕育出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

七大名著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民间故事的成分,但是故事反应的内容则大有区别。

已有的四大名著内容之评汗牛充栋,也不需要我来多此一嘴。我们来看另外三部名著。《金瓶梅》中国人对于床第之事向来讳莫如深,直至今日“扫黄”还是一项重要社会工作,更有小夫妻因在家中看黄片被请去警察局喝茶的事例在先。

对于《金瓶梅》也不用多说什么了,禁,必须禁。

《儒林外史》利益腐蚀人心的官场厚黑学,官本位思想的抽骨扒皮之作,当官的人、文化人总对它爱不释手,但是对于劳苦大众来说,似乎离得有些太远了。

缺少了大众的喜爱,《儒林外史》便只能如阳春白雪般受到文化人的喜爱了。

《聊斋志异》,初看聊斋就是人妖之恋,写神怪,《西游记》比它技高一筹。但是讽刺人性聊斋志异一马当先,和鲁迅的文章一样,它们总是能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神怪比不上《西游记》,看多了还会让人冷汗满背,大众看书更多的就是图个乐呵。《聊斋志异》乐不如西游,还得到一肚子气,还不如去看《西游记》。

四大名著就是中国人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更多耕读传家的穷苦人,没有余闲之乎者也。

因为文字的亲近性具有无以伦比的魅力,带有烟火气的内容更给人们言谈中带来快乐,既然如此四大名著也就水到渠成。


auvya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普及度最高的古典文学莫过于七大名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七大瑰宝,它们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四大名著是在新中国成立解放之后才有的说法,而在解放之前其实是有7大名著的。而另外三大名著也是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为何要把7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呢?

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一

清朝时期《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被列为七大名著。不过《聊斋志异》里面的章节大部分都是短篇,这或许对于民众是比较喜欢,可是对于社会要求宣传却并不适合。而《儒林外史》虽然长篇,可是里面没有整个流畅的故事也没有明确的主角。而当时人民出版社,自然也要考虑对于利益的取舍,虽然说《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在文学上的造诣是足够的,也是受到肯定的,可是最终却也没有入选为四大名著。

原因二

四大名著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称为是四大奇书,而这四大奇书自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众所周知,里面有大量的“性”描学,因为文笔比较露骨,最终被列为是禁书,此后《红楼梦》便取代了它的位置。


原因三

新中国成立后价值观导向需求。《红楼梦》说的是封建大家族的毁灭,预示着旧的社会已毁灭,而新的光明社会已诞生;《三国演义》说的是历史大势是分久必合,分久必合,当时新中国已诞生,新中国的诞生,说明曾历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从此走向统一,走向昌盛;《水浒传》说的是逼上梁上,新中国的诞生,正是因为旧的黑暗社会,逼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造了反,才建立起来的;《西游记》也是这样,是因为中国人民闹了旧的黑暗的那个天宫,并取来新的“真经”,才走向了光明的新社会。这四部虽然也有糟粕,但总体导向是可取的,而其它三部在这方面就差远了。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光耀世界,就其文学价值以及思想深刻上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名著都高的多,但是其他四大名著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也有人认为“金”的文学艺术价值一点也不亚于“水三西红”,这本第一轮被“淘汰”的奇书甚至被认为是“红楼之母”,而“聊斋”也成为了影视常青题材,至于“儒”在文学层面得到的评价相对其他的则要低一些,但“儒”的现实意义仍然得到了同类题材的“鼻祖级”这一评价。


品牌战略故事


七大名著的形成

在当下,提到“四大名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但是提到“七大名著”,这个概念却让人颇感陌生。

其实“七大名著”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当代人经过一番总结,形成了“七大名著”这个概念。

这一切要从晚明说起。晚明大才子冯梦龙归纳了“四大奇书”的概念。“四大奇书”包括《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及《金瓶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四大奇书”对于统治者来说,有多部不被统治者所喜悦:比如说《西游记》曾被明朝朝廷宣布为禁书,而《金瓶梅》则被视为诲淫诲盗的书籍,《水浒传》因为鼓吹打家劫舍,也有过多次被朝廷封杀的记录。不过,文学属于思想的一种表达,而思想管控是封建统治者所做不到的。因此不论明朝帝王怎么封杀《西游记》,还是拦不住《西游记》等图书在民间流传。

到了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聊斋志异》相继问世。由于《金瓶梅》在某些方面的描绘让很多人不接受,因此,清朝人习惯上将除了《金瓶梅》之外的“四大奇书”和《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相提并论。并在民国初年前后,有了“六大名著”的说法。近年来,有文史爱好者考虑《金瓶梅》和“六大名著”曾经排列在一起,于是有了“七大名著”的说法。

四大名著的来历

事实上,“四大名著”的说法源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其说法比“六大名著”晚几十年。

所谓“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年。有关部门认为,人民群众应当有一定的文艺熏陶,但是旧社会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未免有良莠不齐的情况,此外,考虑当时民众的阅读水平能力,经过千挑万选,相关主管部门决定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合订为四大名著,进行出版,由此《四大名著》的说法产生。

落选原因

那么,为什么《聊斋志异》等三部作品没能入选?

个人认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倡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而“四大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此类思想的宣传:

比如《西游记》,猴子敢于挑战天庭,被视为革命精神;

比如《水浒传》,梁山好汉敢于挑战大宋朝廷,被视为革命精神;

比如《红楼梦》,揭示了豪门大族的没落,被视为封建主义必将灭亡的证明,因此值得提倡;

比如《三国演义》,通过汉魏的兴衰,向民众普及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值得提倡。

而相对来说,《金瓶梅》不适合主流群众阅读,《聊斋志异》被视为糟粕太多,而《儒林外史》的可读性较弱,而且教育意义不及《四大名著》,因此落选。


藤树先生


我们说起四大名著,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它们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四部巨著,体裁都是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关于目前这个版本的四大名著是有由来的。

明代王世贞的“四大奇书”

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1526年-1590年)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王世贞在戏曲和史学研究方面都造诣颇深,并且提倡复古主张,所以这“四大奇书”的提法也并不是偶然的,都与他个人的喜好相关。

明代冯梦龙的“四大奇书”

在王世贞之后,明代剧作家冯梦龙(1574年—1646年)也搞了一个“四大奇书”,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他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最出名的《三言两拍》中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这三言的体裁都是小说类的,而且极富传奇色彩,所以冯梦龙眼中的“四大奇书”与王世贞的版本区别还是挺大的,但是都有个人爱好的影子。

清代李渔的“四大奇书”

到了清代,文学家李渔对明代出现的两种“四大奇书”进行了归类。他认为《史记》为历史散文,《庄子》是讲哲学的散文,《西厢记》则是属于戏曲的剧本,从体裁上就不同,所以他否定了王世贞的说法,更倾向于冯梦龙的“四大奇书”,至少是同一个体裁,长篇通俗小说。至此,冯版的“四大奇书”流传开来。
《金瓶梅》,众所周知,里面有大量的性描学,从清顺治年间起,便开始被禁了,先后下了十多次法令,甚至殃及到它的续书,也一道都被禁了,所以没有办法再流传下去了。

《红楼梦》在民间的流传也有广泛的群众的基础,逐渐便取代了《金瓶梅》,挤进了“四大奇书”。如今的四大名著便是历史上流传的“四大奇书”的现代叫法。

商业催生“四大名著”

在近代史上,这四部长篇小说被广为流传,出版量都是巨大的。出版商为了方便读者,也为了捆绑好赚钱,便把这四部书进行了打包,做成了一套系列从书,并冠以“四大名著”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首推了这四部书,其他出版社纷纷效仿,跟风出版,于是“四大名著”从此便算是开启了。


于是七大名著也变成了四大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