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廣州市各級婦聯組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各級黨委政府統一安排,立足職能優勢,發揮廣大婦女,尤其是婦聯幹部、婦聯執委,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集體、巾幗文明崗,巾幗志願者,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作用,帶動千家萬戶堅定信心、同舟共濟、一起行動,為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奪取防控鬥爭勝利奉獻巾幗愛心、彰顯巾幗擔當、貢獻巾幗力量!一起來看看她們的故事。


“我們是在跟病魔‘搶’病人”!

危重症患者好轉率達93%

她是怎麼做到的?


鄧西龍,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廣州市抗擊非典模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


導語


六十年一甲子,又一個庚子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阻擊戰驟然在華夏大地打響。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向險而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戰“疫”中,與病毒做著面對面的較量。


他們中,有為救治危重病人和他們臉貼臉的ICU主任,也有回湖北休假在武漢就地投入戰鬥的疾控戰士,還有不顧危險再次衝上抗疫一線的感染過SARS的抗非老將……他們勇往直前、誓克頑疾!他們,是我們的英雄;他們,是時代的英雄;他們的壯舉,必將載入史冊!向你們致敬,英雄!


戰“疫”第36天心語心願: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大家早點摘掉口罩,自由呼吸。”

——鄧西龍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ICU掌舵人鄧西龍

鄧西龍

鄧西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掌舵人”。有著傳染科、呼吸科、重症醫學科三大學科背景的她,已在傳染病防控一線待了27年,有著應對各類傳染病的非常豐富的經驗。每逢廣東有重大傳染病防治或者病人危重之際,那就是她出場的時候。


而如果你以為這位叱吒傳染病領域的女將是個“強悍”女性的話,那你就錯了。個子小小,說話和聲細語,柔弱淡定,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瞭解多了,才發現她沉著冷靜、條理異常清晰,這個集嚴謹與細膩於一身的女專家在這次廣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危重症患者15例已好轉14例,無一例死亡,其中連91歲的高齡老人都已好轉,不日將出院。而總結自己的經驗,她說,無他,唯心細也,細節決定成敗。


戰績

把14例危重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先來看一組數字。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是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主陣地,廣州90%的患者都在這兒。截至2020年2月23日,市八累計收治確診病例297例,出院病例170例,其中重症40例,危重症15例,14例已好轉,無一例死亡,危重症好轉率約93%。


這麼高的好轉率,她是如何做到的?


準備

醫護團隊參與ICU、隔離病房演練

確保“零感染”


新冠肺炎突如其來,要戰勝這一新的敵人,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早在12月底,市八醫院就通過監控全球重大傳染病信息,對武漢的疫情重視起來。儲備物資、準備病房、決定應對方案、進行人員培訓……所有的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作為一個在傳染病防控一線待了20多年的重症醫學科主任,鄧西龍敏感地意識到,硬戰要來了。她很快行動起來,通過各種渠道蒐集和查閱學習了大量資料,瞭解了該病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並且每日關注疫情動態,然後與醫院的護理部門、感控部門一起制訂了隔離、防護流程,並且在ICU病房和隔離病房做了演練,醫護團隊全員參與,要求人人過關,力求一旦接觸要確保醫務人員“零感染”。而正是這些專業的培訓和學習,讓他們在接觸危重症病人時,沒有一人慌張,實現零感染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應對


警報在1月17日拉響。當天,市八醫院接收了廣州第一個疑似病例,後經多次核酸檢測確認並非感染者。這次虛晃一槍給了醫院正規演練的機會。當天起,醫院全員進入戰備狀態。


三天後的1月20日,廣州首例確診病例來了。


因為是首例,醫院派出了王牌專家鄧西龍迎戰。鄧西龍曾獲得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廣州市抗擊非典模範、全國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稱號。面對陌生的病毒,有著多年的傳染病防控經驗的她沒有恐懼和驚慌。


“首例患者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棘手,病情比較輕。”根據經驗,鄧西龍決定給予對症治療並注意補充營養。


1月30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鄧西龍鬆了一口氣:“有了第一例的成功我心裡有了底氣。”


但從1月26日開始,廣州每天確診病例開始出現兩位數增長,僅1月26日一天就新增了25例,危重症病人也越來越多。


15秒就被傳染了、出去買個菜就被傳染了、四次核酸檢測陰性又出現陽性,自己沒症狀身邊的人卻被傳染了……各種各樣的消息和傳聞,把這個病毒渲染得異乎尋常的恐怖,這些負面信息讓人聞之色變,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此,鄧西龍查閱了大量資料,跟同行切磋,以及結合自己手頭病人的情況,她對於該病的傳播方式、治療等都有了清晰的認知,並得出結論——新冠肺炎並沒有那麼可怕,武漢的危重症病人之所以那麼多、病死率那麼高,主要還是因為病人救治不及時,“一床難求,很多病人想住院住不上,住上院的很多又供氧不足,肺部缺氧,造成器官衰竭致死。但廣東不同,我們可以對病人應收盡收,並且保證每個病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所以沒有什麼可怕的。”


鄧西龍說,團隊摸索出了很多經驗,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隻要對症治療及時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關鍵

靠“盯”發現危重症患者病情變化


對於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什麼?鄧西龍說,無他,唯心細也。要仔細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做出處理,這個處理甚至頻繁到每十分鐘、每半個小時就要調整治療方案。


“細節決定成敗,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間,某一個細節做的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所以要儘量減少我們犯錯的可能。”


我們對患者病情的變化完全是靠‘盯’發現的,這也是救治重症病人的關鍵。為了及早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作為一個管理者,我每天都在思考人力的調配、配合,怎樣把對危重症患者的監控做到最好,以便於醫護人員及時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處理,比如,對於不需插管的重症患者,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級,輕的給予氧療,重的升級到高流量氧療,再嚴重一點的用無創通氣;一旦覺得病人靠無創通氣支撐不下去有生命危險了,必須立即插管,一步一步地‘盯’緊患者。“


“不是說只要把措施用上去就不管了,用上去後要時刻關注,病人呼吸有沒有變化,血氧有沒有變好,心率有沒有慢下來等等,這些指標都要靠盯來發現的。其實,治療新冠肺炎真的沒有特效藥,就是靠細緻及時地處理,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患者度過難關,維持好生命體徵,一旦她熬過這段時間,自己有了免疫力,就沒問題了。”


而為了盯緊這種種變化,鄧西龍多次對人員進行了調整,考慮到穿著防護服在隔離病區裡待三四個小時就很累,她把排班頻次加密,由3班改成五六班,保證每個人都有充沛的精力在裡面盯病人


而她自己為了觀察病人的體徵變化,膽大到讓人吃驚,經常跟病人臉對臉,距離只有五六公分,“因為體格檢查、搶救等,不這麼近基本做不了。比如我要看他的瞳孔怎麼樣,口腔裡有沒有分泌物有沒有真菌感染,要聽他的呼吸怎麼樣等,只有通過這些近距離的細緻檢查才能發現端倪。不能因為患者得的是傳染病,就不去給他們做這些檢查。”


正是因為這些細緻及時的處理,她管理的15例危重症患者14例好轉,好轉率約9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將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ICU掌舵人鄧西龍


經驗

非典、埃博拉

都曾是她的“手下敗將”


天天面對危重症患者,很多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然而,每次見到鄧西龍,都發現她是那麼從容,和聲細語,底氣十足。這種底氣來自於她多年實戰積累的經驗


2003年非典有她。從頭至尾,她在抗非第一線,由於表現突出,她榮獲了廣東省抗擊非典一等功,廣州市抗擊非典模範。


2014H7N9禽流感有她。第一例H7N9患者經她治療康復出院,隨後19例H7N9病例病毒轉陰,為廣東省H7N9患者的診治書寫了靚麗的一筆。


2014年登革熱有她。市八共接診排查2萬多名患者,其中重症登革熱患者的診治全部在ICU,在鄧西龍的帶領下,重症登革熱患者零死亡。


2014年埃博拉亦有她。她帶領團隊累計排查埃博拉出血熱35例,位列全省第一,並制訂了埃博拉防控的相關流程,培訓了大批廣東省傳染病醫護人員。


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徵還是她。被廣東省衛健委指定為廣東省MERS救治專家組成員,先後4次趕赴惠州參與MERS輸入病例的救治,並協助當地醫院完成首份臨床檢驗標本的採集和送檢,既成功救治了我國首例MERS病人,也為以後應對類似疫病積累了經驗。


事實上,市八醫院的ICU就是她的心血,是她一手創建的

。目前市八嘉禾院區ICU和隔離病區已經成為全省傳染病防控和救治的示範單位,甚至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醫院來參觀學習。


她不僅自己成為頂級專家,還帶出了一支精英團隊——ICU團隊人員全部通過中華醫學會組織的重症醫學醫師的資質考核。


而在這次應戰中,拋開業務能力不說,ICU全體人員上陣,哪怕是面對最可怕的插管,那些80後、90後也毫不含糊。“剛開始我也有些擔心,這幫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非典的洗禮,我擔心他們害怕,但沒想到,他們沒有一個退縮,就像平時一樣,該怎麼工作就怎麼工作,該衝進去就衝進去。”


採訪的整個過程中,鄧西龍始終是和聲細語的,她的淡定從容讓人覺得她似乎治療的不是新冠肺炎,而只是一個普通的感冒。

謝謝你。

你的從容,讓我們安心。

你越從容,我們越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