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全民戰“疫”這本教科書,教會了我們什麼?一位齊魯名校長的“生命教育”課

同學們,2020年的寒假,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寒假,漫長得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象。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書寫了一首首氣壯山河的詩篇,唱響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交響,豎起了一座座萬古不朽的豐碑。有人說,當下的世界並沒有把我們關在門外,全民抗疫就是最生動的“現場教學”;而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就是歷史賜予我們的最深刻的“教科書”。在這本教科書上,每天都有無數個不斷更新的“知識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全民抗疫”這本教科書,究竟教會了我們什麼呢?今天這堂課,我想和同學們交流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和感受,希望能觸動大家的心靈,引發大家的思考。

一、要敬畏生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中每天都在飆升的死亡人數,我想每個人都不會無動於衷,都應該沉下心來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命是1,其他是0,只有擁有健康的生命,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才有意義。可是,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踐踏生命、糟蹋生命呢?有的人明明知道野生動物體內潛藏病毒,卻總是經不住口腹之慾胡吃海喝;有的人明明知道森林是大自然之肺,卻總是肆意砍伐巧取豪奪破壞生態;有的人明明知道酗酒吸菸對身體有害,卻總是觥籌交錯吞雲吐霧顯擺高貴;有的人明明知道熬夜就是慢性自殺,卻總是抱著手機不斷刷屏顛倒黑白;有的人明明知道早起鍛鍊有益身心,卻總是在暖暖的被窩裡沉睡不醒爬不起來……都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為什麼總是自作孽,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人們啊,長點記性吧,不要等生命將逝的時候才幡然悔悟,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會重來!臺灣作家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寫道:“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是啊,人生不易,生命如此珍貴,我們必須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把握生命,對生命負責!

二、要胸懷祖國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有多少人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挺起中國的脊樑!面對疫情,84歲高齡的抗非英雄鍾南山院士建議大家“沒什麼事不要去武漢”,自己卻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一個個鐵血男兒和白衣天使,主動請纓、迅速集結,毅然決然奔赴戰疫最前線;一個女包工頭,除夕正在家吃團圓飯,聽說火神山醫院缺人,放下碗筷,就帶著自己的施工隊連夜趕到了工地;一個山東大漢,馳援武漢前就偷偷寫下遺囑,說自己如果有個萬一,就讓兒子朝著武漢的方向磕個頭,不用為他難過;一個68歲的環衛大爺,在派出所扔下1200塊錢,留下“急轉武漢”幾個字,就悄然離開……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詮釋著什麼是家國情懷,什麼是責任擔當,什麼是大德大愛!“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要變成一束光,去照亮黑暗;每一個人都要變成一團火,去溫暖他人!每一個人都要告訴自己:“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的中國。我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我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我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三、要崇尚英雄

抗疫期間,有一段話刷爆了朋友圈:“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人樹立正確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一味追演藝界明星……國家的興衰需要教育、科技、醫療!要樹立全民崇尚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的風尚!是他們在支撐民族脊樑!”不管這段話是不是李蘭娟院士所說,畢竟說出了國人的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儀式上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42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既有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耳熟能詳的科學家,也有申亮亮、麥賢得、張超等“人民英雄”,還有於漪、衛興華、高銘暄等“人民教育家”。總書記說,“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是啊,國家需要英雄,時代呼喚英雄,尤其是在國家面臨大災大難的時候,更需要鍾南山、李蘭娟這樣的科學家,更需要李文亮、張定宇、張文宏這樣的醫生,更需要黃錫璆這樣的建築師,更需要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的軍人……在這個時代,誰才是國家棟梁,誰才是社會脊樑,誰才是我們的精神方向?作為年青人,我們應該崇尚什麼樣的英雄,追隨什麼樣的明星,學習什麼樣的榜樣?答案其實很簡單:是那些真才實學的科學家,是那些保家衛國的勇士們,是那些救國救民的實業家,是那些傳遞正能量的文學家,是那些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工作的勞動者……他們,才值得我們去景仰和膜拜,才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追隨!

四、要善待自然

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如同十幾年前發生的SARS、禽流感一樣,都來自於野生動物,是一股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黑色病毒風暴。儘管經過全力防治,人們一定能夠戰勝這一“劫”,但是面對病毒疫情的頻繁出現,人們有必要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反思。其實,人類在自然面前,微若塵埃,和其它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的“孩子”,都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和饋贈,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也只有善待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有尊嚴地活下去。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有其固有的發生發展規律,倘若人類強行破壞,惡化它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往往會促使它們產生基因突變和疾病突變,甚至導致一些自然災害的產生。以瘋牛病為例,牛本身是食草動物,但人們為了讓牛長得更快,追求更大利潤,將動物蛋白作為牛的飼料被強制飼餵後,異常的蛋白質進入牛體內,就會導致瘋牛病的出現。不要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就可聽任不斷膨脹的物慾支配,對大自然為所欲為地掠奪破壞,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只是這種報復有的是“立竿見影”,有的則在以後的日子裡才顯現出來。早期的人類,對自然對動物是充滿敬畏的。當時的敬畏不可避免地會與愚昧相聯繫。人類文明進步了,懂得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再盲目敬畏,是一種進步。然而,凡事都有度,如果走過了頭,就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身。在這方面,恩格斯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值得我們牢記:“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的勝利,人類從自然那裡所取得的每一次勝利,都會得到自然的加倍報復。”在《反杜林論》一文中,恩格斯還有一個精闢的比喻:“對於人類,大自然既是母親,又是兇狠的後孃。”我們多麼渴望,我們這些大自然的孩子,都能乖乖地聽母親的話,都能依偎在母親寬闊的懷抱裡,享受她的給予、她的溫柔、她的呵護啊!我們多麼渴望,我們這些大自然的孩子,不要再去破壞她、榨取她、糟蹋她,否則,我們將成為“後孃”的孩子,這個“後孃”將會無休止地報復我們、懲罰我們、殘害我們,甚至最終會要了我們的性命!人們啊,醒醒吧,不要不長記性,更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五、要心存善良

俞敏洪曾在日記裡說:“這一場疫情,已經不僅僅是一場人與病毒的戰鬥,更像是一面照妖鏡,把很多妖魔鬼怪、魑魅魍魎照得原形畢露,是一場人性中善惡美醜的大較量。”可以說,從這場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人間百態:一名男子,本是從武漢返鄉,卻謊稱從菲律賓歸來,期間還多次參加宴請,導致4000人被隔離,自私自利損人又害己;一個老闆,用低劣廉價的原料,在髒亂不堪的小作坊,仿冒3M防護口罩,連要命的黑心錢都敢賺;一家紅十字會,國人捐了那麼多資金和物資,要不就是沒有發放下去,要不就是分發的醫院不對,甚至還在網上出售捐贈物資從中牟利;一個大媽,為了保護自己,竟把樓宇門鎖起來,不讓下班的護士回家休息;更令人痛恨的是,在全國人民悼念李文亮醫生的時候,居然有人在罵李文亮,說他發傳染病信息是沽名釣譽;更有諷刺意味的是,農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向武漢捐款20萬,又向家鄉捐款20萬,居然還有人說他是赤裸裸的作秀!面對媒體採訪,朱之文說:“歡迎你也抱著20萬來作個秀!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這是多麼硬核的回答!是啊,一個人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守住自己的底線!當然,在疫情面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善良。江蘇一個靠撿垃圾為生的73歲阿婆,拿著9000元到村委會準備捐給武漢,被拒絕後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就像失去了親人一般;河南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疫情發生後,村民們用手在地裡刨了三天,刨出10萬斤大蔥,全部運達武漢;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唐遂,為武漢捐贈2萬個醫用外科口罩,說自己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個老兵,有義務為人民做點事;還有常德的一位農民,將他幹了一年抵工資發放的價值兩萬元的15000只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捐出;還有我們花園學校的孩子們,自發地捐出自己的壓歲錢,僅僅一天的時間就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超過12萬元……每每想到這些人,這些事,我的眼裡就盈滿了淚水,就會想起詩人艾青的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有些人,他們心中有大愛,但從不說自己有什麼信仰,當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他肩頭的時候,他願意竭盡所能、全力以赴甚至傾家蕩產、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們的信仰只有一個字:善。有人說,“黑夜裡,信仰星河的人流浪,信仰月亮的人奔跑,信仰太陽的人等待天亮。”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心田裡,種下太陽,種下善良,靜靜地等待天亮,等待花開!

六、要發奮讀書

曾經,經常有學生這樣問我:為什麼要讀書、學習?我的回答大都是:為了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為了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一些的生活,為了國家的命運與前途……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文中這樣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今天,面對“武漢疫情”中一個個救民於水火的“智者”和“勇士”,我們的這些答案顯得是那麼空洞、無力和蒼白。為什麼讀書?這次“戰疫”,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讀書,不是為了成為網紅明星,不是為了成為富豪權貴,而是為了成為鍾南山院士那樣的人!當疫情洶洶而來、死亡數字不斷刷新的時候,我們大門緊閉度日如年惶恐無奈,我們眼巴巴地看著窗外盼望早點開學早日走出家門,我們甚至不敢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在這樣的時刻,電影明星、歌星、網紅都顯得那麼的暗淡無光,電視劇、動畫片、手機遊戲都感覺那麼的索然無味,我們期盼著醫術高超的救星出現!當鍾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了一道金光透過黑壓壓的烏雲直射下來。陽光灑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帶給我們重生的希望,我們才深刻地認識到誰才是應該追捧的大明星。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鍾南山成了全國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針”?從眾多的媒體信息中我們得到了答案:鍾南山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學術,20多歲名牌大學畢業,40多歲赴英國進修,60多歲帶領醫護工作者抗擊非典,如今84歲高齡的他依然掛帥親征,與“冠狀病毒”戰鬥,著實令人佩服。同學們,如果現在你們再問我:“校長,我為什麼要讀書?”我可以堅定地告訴你:“讀書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為了讓自己做一個像鍾南山一樣有知識的人!因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力挽狂瀾、救國救民。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戰勝危險,用自己的勇敢和擔當去化解災難,成為國家和人民的中流砥柱!”

在這裡,我想把杭州一位班主任郭簡老師寫給她學生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請你做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敢說真話,勇挑重擔,專業一流,成為10幾億人的倚靠。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如果你願意學醫,請你做像這些衝上一線的醫護人員那樣的勇者,用自己的身軀,扛起萬重大山。責任重於泰山,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為其奉獻一切。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如果你願意走上科研道路,可不可以不僅僅評職稱發論文,可不可以為人類的發展做更長遠的預計,可不可以因為你的畢生努力,人們不必再遭受這樣的禍患。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如果你願意從政,請你做一個正直,誠實,心有大愛,心有慈悲的人。我相信,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隻要心中有大愛,有著一顆慈悲的心腸,他就一定會為百姓踏實辦事。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如果你願意從商,一定記得,做商人必有幾分俠氣,要憑本事賺錢,憑大義救國。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他日,你長大。你們會從事各行各業,但無論你在哪裡,在做什麼,請你記得,一個人的信仰不能丟,一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不能丟。我們要做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意義;只有溫暖了別人,你的世界才會更精彩、更有意義!

我最親愛的孩子們,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更加團結戰勝困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你們是中國的明天!我相信,你們的善良、正直、勇敢、鑽研、熱血的心,一定能夠點亮中國的明天!周恩來說,少年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們,當勇敢地面對社會責任,為了實現中國夢而讀書!孩子們!加油!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同學們,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課的最後,讓我們共同欣賞那英演唱的歌曲《春暖花開》,讓我們共同期待:我們的世界,春暖花開!

全民战“疫”这本教科书,教会了我们什么?一位齐鲁名校长的“生命教育”课

畢淑娟,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花園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新教育智慧校長、中國好校長、齊魯名師、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山東省教育創新人物、山東省全民閱讀推廣人物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