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全民參與的防疫戰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AI“戰士”紛紛湧現,在一些特殊時刻,它們行走在一線,代替血肉之軀的人類衝鋒陷陣。但AI“戰士”的背後,是人們戰勝疫情的鋼鐵意志和信念。
送藥消毒“援”前線
1月29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感染科病房迎來了兩名特殊的工作人員,一個叫“平平”,一個叫“安安”。兩部機器人集成無人駕駛技術,可以自主讀取地圖、識別工作環境、建立信息庫、自主規劃路徑、完成物資的點對點配送,還能夠實現對各個病區進行實時影像監控與互動。
廣東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陳仁表示,兩名機器人主要承擔送藥、送餐、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
醫院院長餘學清介紹說,發藥的工作人員向機器人發送配送指令,它們就可將藥品從藥房送到護士站。這一過程無須醫護人員操作,可以減少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的頻次,起到較好的隔離保護作用。
隨著疫情的發展,這樣的機器人在各地“全面開花”。自己認路、記憶超強、不怕病毒,不怕勞累,還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任務,只要充好電就可以24小時連續運轉。
除了零接觸配送,智能機器人還能做得更多。
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周海英把病房裡的新成員叫作“機器人小白”,她和同事們可以在病房外面控制小白的行走路線,通過攝像頭看到病人狀況,以及監護儀和呼吸機的數據。
通過它,醫生們可以在辦公室與病人實時視頻,詢問病史、聊天、進行心理安慰,更直觀地瞭解病人的情況。周海英表示,這樣不但可以減少醫生與病人的直接接觸次數,有效降低臨床醫護人員的風險,也能避免防護服的浪費。
2月初,兩臺5G雲端機器人分別在武漢協和醫院和同濟天佑醫院上崗。在5G網絡下,它們可以獨立執行導診、消毒、清潔和送藥等工作。
醫院裡,導診臺是人流量最大、最擁擠的區域。5G雲端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到來能夠分擔導診臺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人員聚集。除此之外,專門裝載消毒水箱的機器人,可按規定路線完成消毒清潔任務,清潔過程完全自動化。
社會企業捐贈給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消毒機器人則採用過氧化氫蒸汽滅菌。醫護人員通過平板電腦遠程控制消毒機器人,根據滅菌需求,設置房間滅菌順序,接下來的一切都由機器人完成。據工程師介紹,這樣的人工智能消毒機器人對微生物能達到6-log(細菌減少99.9999%)的殺滅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種自帶“強紫外殺菌機器人”的CT機。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高,每次檢測後都要對CT機及其所處空間消毒,一般是化學消毒,用噴劑殺菌,等噴劑濃度降至標準值再啟用,這一過程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強紫外殺菌機器人”可移動,攜帶8根強紫外燈管,能夠根據自己所處的空間特徵、目標位置調整殺菌角度,完成消毒只需3分鐘。
“強紫外殺菌機器人”主要研發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楊勇表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及兩家方艙醫院已經開始使用這樣的CT機,日檢測量從30-40人次提升至200-300人次。
測溫排查“保”後方
寧波櫟社國際機場啟用的5G巡邏測溫機器人,可在5米內進行紅外體溫測量,一次可以測量10人體溫,還能識別人員是否佩戴口罩。對體溫超過預警值或沒有規範佩戴口罩的人員,它會進行播報提醒。測溫機器人搭載5個高清攝像頭,通過5G網絡實現全景巡邏、固定點位值守,將紅外熱成像等監測數據實時傳送至後臺。
返程復工人員對於基層社區開展工作來說是一項大考,對復工人員的疫情排查、口罩預約、防疫科普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上海浦東的聯洋社區啟用了“防疫外呼機器人”技術。這項技術可以通過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術進行交互,根據話術模版,對復工人員發起電話外呼,詢問“是否有發熱或其他不適”“是否在進行14日隔離”等定製化問題,並將通話內容以報表的形式彙總。
在近期返滬潮中,擁有約5萬人口的聯洋社區,一天就有近300名返滬人員。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社區工作人員僅用10分鐘即可完成原本需要人工半天才能完成的電話外呼量。
“標準性和重複性高的一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這也是人工智能存在的價值之一。我們希望用科技的力量、AI的力量助力這場全民防疫攻堅戰。我也相信人工智能的抗疫力量將是一個體現‘人機協作’新形態的抗疫力量。”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
閱讀更多 央視網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