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髒嗎?是為了時尚嗎?

龍波基尼


糾正一下,你所指的應該是宮廷裡的貴人,他們有家丁天天打掃,衣服也是經常換。而且女眷不出門,出門回換短裙。

很多人喜歡漢服。然,他們所謂的漢服,只是達官貴人穿的衣服,並非老百姓穿的衣服。古時候老百姓也是布衣布鞋,沒有袍子。

農家女也和男性差不多,穿著素衣,並非花團錦簇。古代沒有機器,繡花都是人工製作,費時費力!所以很貴,老百姓可買不起。




麥吉的世界


現在我們的衣服都講究簡潔時尚,怎麼舒服怎麼穿,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仍然還能見到拖地長裙,比如很多宴會中的晚禮服,比如明星走紅地毯,再比如結婚的時候,很多新娘會選擇那種拖地婚紗,看起來高貴又美麗。不過這種衣服也只能在特殊場合穿一會,穿時間長了只會折騰它的主人,讓人產生一種被綁架了的感覺,你只能抬頭挺胸、姿態優美的扮演某個角色,但它又非常的不方便,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醜,比如裙襬被什麼鉤住了,比如地上有積水或者髒東西等被裙襬掃了,還要當心自己把自己絆倒。可以說,穿這樣的衣服愉悅了別人卻讓自己很難受。

而在電視劇或者是古代的一些雕塑、畫作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代的裙子都是那種裙襬拖地的樣子,尤其是越遠的古代,似乎裙襬就越長,那麼問題就來了,在農耕時代,男耕女織,如何穿著拖地的長裙來操勞呢?這裡就要說到古代的服飾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它也是有等級的,什麼等級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包括衣料、顏色都有規章制度。

通常皇宮中的女子和貴族女子才有資格穿上拖地的長裙,這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力的象徵,要知道古代的那種裙子做起來是很繁瑣的,普通的老百姓是買不起的,即便買得起也沒法穿,畢竟普通婦女是要幹活的,所以即便古代貴族女性的服飾多有變化,但是普通婦女的服裝其實是沒有什麼大的改變的,就是上衣下裳,上面穿短衣,下面穿長裙,這個長裙的長度最多到腳踝。這樣一來,不管是在家中操勞家務,還是到田裡去幹活,人都不會被衣服束縛住。

再說這個貴族婦女穿的拖地長裙,其實很現在的情況差不多,這個拖地的長裙並不是常服,它也是有場合要求的,比如出席一些重要的宴會、參加宮宴、參加祭祀活動、舉行婚禮等,這個時候人們都要按照標準選擇服飾,務求高貴大方,能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既然要穿這樣的衣服,那麼拖地後會不會弄髒呢?

首先一直保持絕對的乾淨是不可能,只能說保持基本的乾淨,因為本身這種衣服拖地的機會不多、時間也不會太長,就拿參加宴會來說,貴女們打扮好了,然後出門,上提前準備好的馬車或者轎子,到了目的地下車去參加宴會,裙子與地面接觸的時間大約只是在自己家中和別人家中,而不管是誰家,一般庭院都會收拾的很乾淨,畢竟奴僕都不是擺設,該乾的活一樣不落。

在貴女們行進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髒的地方,也會有丫鬟幫忙提裙子等等,總之,不用擔心裙子會在和大地接觸的時間段內被弄得很髒。而那些祭祀穿的禮服能接觸到的地面就更少了、也更乾淨。通常這個衣服在身上呆的時間不會很長,等完成一項任務就回家脫下來。即便弄髒了還有奴婢去清洗。

而在平時,貴女們穿的衣服也是上衣下裳,裙子到腳踝,也就是說,在平常的日子裡,貴族女子們也不遠穿的太繁瑣,拘束著,連動一下都得思考會不會影響美觀。

而我們通常看到的那些大唐仕女穿著拖地長裙的畫,多是刻意為之,或者真的是參加宴會穿上了那樣的拖地長裙,或者就是專門穿上用來畫畫的,就像如今,人們到攝像館拍照,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會穿一些看起來好看但不實用的衣服。所以畫作能看出一個朝代的風貌,但僅憑畫作研究一個朝代的具體的事物,就跳過以偏概全了。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一個普通婦女是不可能穿著拖地長裙在家裡紡織餵豬、生火做飯的,更不可能拖著這麼個裙子到田裡去扛鋤頭。再比如民國時期的旗袍,它彷彿就是女性肚子裡的蛔蟲,能將一個女子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普通老百姓會穿著旗袍在幹活嗎?很明顯能穿旗袍的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至少自己是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存在。


尚宮女史


很多人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些古代的妃子和公主小姐們都穿著長長的的拖地裙,不管出門還是在家,都是一身長長的裙子,難道不怕弄髒了那麼漂亮的衣服嗎?還是為了時尚?

帶著這個疑問,我仔細查找了相關的歷史資料,瞭解到:在古代,衣服的穿著是有嚴格的身份區分的,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身份地位穿什麼樣的衣服,就連服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定的。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款式及材質的服裝。而且各個朝代還有些不同的。但是,我認為穿拖地裙,在彰顯地位的同時,還有表現美的一面,所以還是有表現時尚的可能性的。


據記載,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的發現,這是一位身高1.6米的女性,隨身穿的服飾是2米長的裙子。這完全違背了《禮記》中的明文規定,:“短毋見膚,長毋被土。”這也是楚國女子的隨性的表現吧!在當時,或許就是為了表現我們現在所說的時尚了呢?這個無從作答,連考古學家都給不出答案。



當然,從宮廷劇裡面可以瞭解到,只有有一定身份的貴族才能穿拖地長裙的,它能讓反襯出女子的嬌柔與秀麗,走路更加婀娜多姿,後宮佳麗更是把它穿到了極致,彼此間爭奇鬥豔,才能吸引皇帝的目光,這也是屬於宮廷裡的一種時尚吧!。其他底層的宮女都是穿剛剛好蓋住腳面的裙子,這樣可以避免豔壓主人也方便幹活。

當然,古時候到貴族,在家裡是有下人伺候的,屋子各個角落也是被打掃得一塵不染,所以在家裡她們是不怕弄髒的。出門的時候都是以馬車代步,就算是需要走路的人,身後也是跟著隨從,為她牽著裙襬,防止沾到灰塵。就算髒了,也有衣服及時更換和清洗。所以她們是不怕弄髒的。

穿拖地長裙還是為了彰顯地位及表現美麗,也和我們現在說的時尚有相似之處。只是現代的時尚沒有分等級,比較大眾罷了!


嫣然時尚穿搭


在影視劇裡,很多江湖中的女豪傑或者皇宮中的后妃、公主,穿著的衣服都很長,長到有很大一部分拖到地上了。這時候,女子的走路姿態給人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古人穿這種衣服,難道不擔心會弄髒衣服嗎?

其實,這一切源自很多人對古代社會認知的不徹底。

衣服自由

提到“衣服自由”,很多人首先會想起清朝統治者禁止天下百姓穿明朝服裝。但實際上,自古以來,由於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緣故,歷朝歷代對於不同層次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深受封建法權的保護,而違反者,是要受到打擊的。

換句話說,影視劇裡裙襬很長的那種仙氣十足的衣服,不是平民百姓有資格擁有的。

平民服裝

在我國古代,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事一線的體力勞動——在農村,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服務業和工匠佔主流。

對於這些勞動者來說,他們所能穿的服裝,都是粗布短衣——之所以古人用所謂的“布衣”來形容老百姓,就是因為這一點。古代勞動者為了勞動方便,不會穿太長的衣服——因為一來這種衣服不利於勞動,二來,對於古代勞動者來說,布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資料,古代勞動者不會平白無故浪費布料。為此,這種長裙襬衣服,和古代勞動者是毫無交集的。

貴族服裝

對於貴族來說,他們並不面對長裙襬衣服是否會被弄髒的問題,歸納一下,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一來。過去貴族的服裝分為常服和禮服,根據不同場合穿著不同的服飾。比如《紅樓夢》中,賈娘娘回孃家探親,先後換了三套衣服就是例子。對於穿長衣服可能帶來不方便的情況,可以換其他規格的服裝來避免;

二來。貴族的府邸乃至皇帝的宮殿的保潔工作做的很好。每天都有專門的下人乃至宮女太監不停地打掃衛生,保證府邸乃至宮殿保持一塵不染的狀態。並且,古代貴族府邸的地板,也都十分考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裙襬衣服雖然不斷和地面接觸,但是,所能接觸到的灰塵較為有限。

三來。貴族乃至皇族擁有帝國大部分資源,他們可以擁有無數套衣服,並且有專門負責浣洗的人每天清洗貴族們換下來的衣服,高頻率的換洗衣服,也讓貴族不用擔心衣服不乾淨的問題——只是,苦了勞動者了。


藤樹先生


一、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穿拖到地上的衣服。

現在,漢服流行起來,大城市裡隨處可見穿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覺得漢服華麗精緻,風度翩翩很好看。事實上,在古代,服飾也是有階級之分的。現在大街上的漢服,在古代就是富貴人家穿的,富貴人家的小姐姐,都是不出門的,庭院有傭人打掃,可能連灰塵都沒有,就是弄髒了,洗了就是,反正也不是自己洗,而且衣服多啊,壞了都是不存在的。而普通百姓人家,穿的最多的是衣褲制的服飾,或者短打。一是要幹活,而是貧窮。




二,並不是所有朝代的服飾都是拖地的

比如秦漢的曲裾,齊腰等,還有唐代的男士圓領袍,明代的襖裙等,都是不容易拖地的。除了各個朝代的禮服容易拖地,就是唐代的齊胸襦裙了。著名的《簪花仕女圖》就可見一斑。


城南一隅


在講述幕府時代將軍“後宮”的電影《大奧》中,出現了一種特別“奇葩”的服裝:褲腿比正常長度多出一半,長長地拖在地上,走路的時候是踩著褲子走的。為了防止走急了摔跤,走路幾乎慢如蝸牛。
用今天人的眼光來看,這種衣服缺點多多:除了浪費布料、容易跌倒受傷之外,走來走去地“拖地”衣服髒得未免太快了。

這種衣服被稱為“裃”(ka,一聲),在江戶時代的武士中十分流行。

“裃”的上半身是一件造型略顯誇張的肩衣,前後通常還要繡上代表身份的家徽,下半身是一條寬大的褲子,即“袴”。

在日常穿著的過程中,“袴”的長度基本和上衣等長,行動起來並無不便。
但在一些大型祭祀、拜見將軍等正式場合上,就要穿上“長裃”,其中“袴”的長度為上衣的1.5倍左右,只能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走路了。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女性著裝上,比如平安時代貴族女性的經典服裝樣式:十二單。
所謂“十二單”,又稱為“晴裝束”,包括唐衣、長緋袴、外衣、表衣、裳等數層,由於衣服十分複雜,所以穿著的時候通常要由侍女協助,還要根據季節、年齡等調整著裝的顏色。

在清少納言《枕草子》中,就有過對“十二單”的描述:

皇后穿著面紅裡紫的花紋衣料,其下又層層疊疊地穿著三件紅色有光澤的絲衣。
十二單穿著完成後,華美的衣料與精緻的刺繡相得益彰,特意露出的袖口呈現出色彩的漸次變化,拖曳至地的長髮和裙裾更是增添了背影的魅力。
無論是江戶武士的“長裃”,還是平安貴族女子的“十二單”,這些古代的著裝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穿此類服飾的大都是貴族階層。

只有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價格不菲的衣料,延請匠人精心製作,甚至穿著時都要有專人服侍。
至於衣料的材質、刺繡的花紋、設計的細節、與髮型等的搭配等,則是個人品味的精妙呈現。

第二,“不便”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凸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從表面上看,“十二單”有許多層,衣料自身的重量就不可小覷;武士們的“長裃”,則極大地限制了行動的自由,確實是十分“不便”。
但這種“不便”卻巧妙地把他們和平民、侍從等區分開來,正是因為地位高、不需要從事繁重的勞動,才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大量時間花在穿著複雜的衣服,並且慢吞吞走路上。

第三,“長裃”的設計還有另一重用意。

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為了限制各地大名的勢力,設計了“參勤交待”制度,地方大名每隔一年就得前往江戶,協助將軍處理各項公務。
華麗的長裃既是個人財力的彰顯,同時保證了在拜見將軍時,只能小步緩行,極大地避免了刺殺的可能性。

第四,關於“弄髒”的擔憂,在古代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在場合上,它們主要適用於祭祀、朝賀等正式的隆重場合,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並不是無時無刻都這樣穿著。
另一方面,作為貴族階層,有大量專門服務於他們日常生活的人群,居所內的清潔、衣物的清洗和薰香等都有專門的人負責。

櫻汐筆談


大家所看到古代那種拖地的漢服其實並不是普通的百姓們可以穿的,即便是富貴人家,穿著拖地的漢服也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穿,並不能隨便穿的。

並且在大戶人家的話,人家的地板都是很乾淨的,並且身著漢服的女子走路都是十分的緩慢的,這樣的話不僅能突出美女的氣質,而且也不會損害衣服!這樣想的話,那麼在大戶人家當差的人,可就非常的辛苦了,光打掃衛生就要好多次,為了主子不受髒!


一天打掃那麼多次衛生,拖地漢服怎麼可能還會髒呢!古代對很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講究,衣服只是其中一項,中國的傳統習俗文化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研讀,這樣才能更好了解祖宗的文化,併發揚光大。


志在旅行


趣談答案:只有極少數的古代人才會穿衣服能夠拖到地上的那種,很多人穿的就是一個長衫短袖。

古代的貴婦人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鏡頭,楚漢之爭裡面的呂雉最後一集,她穿的那個衣服就長袍的。

當時那個衣服我還仔細觀察了一下,摁了一下暫停鍵,那樣的衣服非常奢侈,應該也符合當時的衣著服裝,那樣的一件衣服不亞於龍袍的製作工藝。

但是如果大家回想一下,在呂雉出現在鏡頭的那前兩集或者中間那一段吃苦受罪的日子裡面,她穿的那個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好像穿的也就是那個年代窮苦老百姓穿的衣服並沒有長袍,只是越簡單越好,越樸素越好,因為她們還需要幹活,她們需要吃完飯之後自己洗碗,需要去掃地、需要去耕種。

所以我們不能得出一個結論,古代只有貴婦人才會穿長袍,而且她們穿長袍的工作地點以及休閒場所和普通人是截然不同的。

穿長袍之後的待遇

古代女子穿長袍之後,很少有獨立行走的,她們每一個人走路的時候,後面都會跟著4個丫環或者8個丫鬟。


這些丫鬟的作用是什麼呢?當這些貴婦人走到平地上或者地面比較髒的時候,丫鬟們就得趕緊把這個長袍貴婦的袍子給掀起來。

當然如果是在宮殿裡面或者比較奢侈的地方,地面一天拖24次的那種環境,她還得扶著自己的長袍。

此外中國的長袍有別於西方的婚紗,簡單講中國的長袍看起來更加性感,更加嫵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一個女子穿著華麗的長袍,更能夠吸引異性的注意。

而且長袍似乎是根據中國女子的體質特性量身製作的一樣,甭管是誰穿上長袍總會亮麗幾分。

而古代的那些貴婦人,為了吸引身邊男子的注意,都會花費大的代價用在長袍上以及精美的鞋子上。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首先,先要糾正一下這個觀點:那就是古代的衣服都拖到地上。這個觀點明顯是錯誤的,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真正的歷史上,都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穿的。除非是達官貴族的夫人或者女兒們那麼穿,其他人還真的不那麼穿!

那麼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古代的服飾:

一、貴族們的服飾

貴族,不僅僅需要非常的有錢,而且是非常的有地位(古代的商人很有錢,但是卻不是貴族)!所以,他們的服飾就要顯得非常的尊貴。這些貴族裡面,女性貴族的服飾尤為突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女性貴族們什麼也不做,為了彰顯他們的地位,在服飾上做文章,無疑是最有效果的。

女性服飾:繁雜,非常的繁雜,怎麼繁雜怎麼做,一來能體現她們的優越性,同時也是為了討好他們的另一半,這在古代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她們的服飾,也就是咱們所說的能拖在地上的服飾。她們穿這些衣服,不用考慮其他任何問題,只要美就可以了。其實這就是物化女性的非常突出的朝鮮,這些拖地的衣服,和今天的女性服飾一樣(高跟鞋、一步裙等),都是物化女性的代表。

如果千年以後,有人會問,21世紀的女性都穿高跟鞋,她們不累嗎,真的是為了時尚嗎?或許我們只能無奈的搖搖頭吧!

男性服飾:男性貴族的服飾相比之下就要簡單得多了,不過等級也要嚴格的多!在古代,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就連死了的叫法都非常的嚴格,不能亂叫,更何況穿衣服呢!所以古代男性貴族的衣服,就是身份的象徵,該是那個階級的,就穿那個階級的衣服,不能亂來。不過,男性們的衣服,可簡潔的多了,畢竟這些男人們需要出門做事情,太繁雜需要出事的。

二、平民的服飾

平民的服飾要簡單得太多了,只要能遮蓋住身體,方便幹活,符合法律就行(在古代,怎麼樣穿衣服,穿什麼樣的衣服,是有法律管的)。平民的服飾就是一個要求——實用,畢竟他們是要幹活的,無論他們是農民還是漁民或者商人。其實平民的衣服就相當於現在的工作服,是為幹活而生的。

三、士兵的服飾

士兵的服飾也很簡潔,不過這是胡服騎射之後的事了,之前也不是很方便。


華叔談談談


古代衣服長嗎? 先帶你領略一下各個朝代的衣服。

各個時期的衣服式樣不同,長度也不相同。

原始時期:

相傳黃帝的老婆嫘祖發明養蠶繅絲技術,並染五色衣。此後製衣技術長足發展,衣被天下,顏色是上玄(黑)下黃。,此時衣服不長:


山頂洞人已會用骨錐和骨針,縫製衣服,以獸皮為主,遮住身體敏感部位。

夏商周時期:

此時期,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右衽交領服(衣裳分開,袖窄,腰部有腰帶,有“蔽膝”)、弁[biàn]服、深衣(衣裳相連)。以黃紅為主,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不用擔心幹活的問題。

冠冕:

服:



春秋戰國時期:

深衣(右衽交領)發展成為大眾服裝,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衣服開始變長,袖口肥大。但老百姓大部分穿短裾裝,胡人衣服簡潔,出現合襠褲。

曲、 直裾:


秦漢:

富貴人家聚會時,君臣上朝時穿深衣禮服,日常穿襦裙。衣服緊窄,露出裡衣,用綢帶系在腰間,紋樣精美華麗。比較顯瘦,裙子很長,拖在地上,有的腰帶長垂,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秦漢以黑色為主,褲子形式得到改進,東漢以後,以直裾為主。

南北朝:
貴族男子以寬衫大袖的袍裳為時尚,大部分時候不得穿短衣和褲子外出的;婦女服裝:對襟,束腰,衣袖寬大,流行衣飾、飄帶。裙長曳地,裙為多折襉[jiǎn]裙,下襬寬鬆。幹活的平常百姓,穿褲子和短上襦,合稱襦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不會拖在地上,方面幹活。


隋唐:
衣服和思想一樣開放,男子一般著圓領襴lán衫、戴軟角幞[fú]頭,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女子一般著豔麗大袖衫,披帛、幃帽盛行。


唐代女子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

頭上花髻[jì] ,出門可戴冪[mì] ,大巾謂之冪。——《小爾雅·廣詁》

唐代女服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也稱為齊胸襦裙。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對襟”齊胸襦裙與“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範圍更加廣一點,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女子喜歡畫妝,頭飾繁複,民間婦女的短襦小袖,長裙。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bèi]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元朝: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以長袍為主,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顏色多為紅色。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



明朝:

男子裝束以青色與黑色寬鬆袍服為主,戴儒巾;官員戴烏紗帽。貴族女子講究戴鳳冠、披霞帔[pèi] ,民間女子穿直領對襟小袖、水田衣和比甲等。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襉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明代穿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清朝:

清朝入關後,服飾變化很大,男子以剃髮梳辮、長袍馬褂的滿族服飾為基本裝束,官員服制以“補子”為飾。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

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釦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釦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釦,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有錢階級:

窮家女:

整個封建王朝,富家小姐足不出戶,長年養在深閨中,出門做轎子,富家子弟同樣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無論他們的裙子長不長他們都不擔心弄髒。

幹活的老農穿的往往很簡短,根本不擔心會髒。所以電視上面長的可以掃地的衣服,別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