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華夏曆史上有四大商幫,分別是浙粵徽晉。徽商、晉商為何會衰敗?閩商為何能發展起來?

我庸俗的徹底


首先談談晉商,晉商通常意義上指的是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他們是中國歷史上首創票號的商人。晉商的成長與衰落和封建官府密切相關,尤其是清朝,要在後金時期,晉商就向女真人大量輸送緊缺的糧食,鹽塊甚至還有明政權禁止的鐵礦,鐵器,兵器等。更有甚者,他們還通過對明官員的金錢滲透,向後金提供軍事、政治情報。

而在清朝入關後,晉商又向清政府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幫助其穩定政權。作為回報,晉商獲得了大量的特權,受到清政府的特殊招呼,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與資金流通。並且插足於中亞地區,歐洲地區,有的商人可以使用數種語言,和外國人對答如流。

然而,到了清末,隨著清政府權威的下降以及時間的推移,晉商過去的貢獻已顯得不足一提,他們的特權受到外國資本的大量衝擊,清政府已自顧不暇,無餘力支持晉商,晉商因而衰落。

徽商盛於明代,發於南方的崛起與新安江,長江,京杭大運河交匯的地理位置。到了清朝乾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衰落,苛捐雜稅不斷增加,徽商生存日益困難。1831年,兩江總督兼任兩淮鹽政使陶澎革除淮鹽積弊,發於鹽業專利的徽商開始衰落,典當業也因外國銀行的入侵而中落,茶、木二業更因為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的衝擊而逐年虧損。因而,走向衰落。

閩商崛起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首先福建地處東南丘陵,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積少肥力低,且無大江大河入海口。但鄰近海洋,因而為了生計人們不得不經商,宋元時期,朝廷放鬆了對商業的管制,海上貿易得以迅速發展,閩商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獲利頗豐。到了明代,雖有海禁,但閩商在當地影響巨大,視禁令為無物,大力開展海運。通過將茶葉瓷器絲綢運往東亞,西亞,甚至歐洲,牟取暴利。

因而,一步一步崛起。


談一談歷史這件小事


麻煩了解一下閩商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可以說從唐朝到現在


九牧傳芳192


(1)商幫的形成都是特定歷史地理條件的產物,所以不必吹噓什麼山西人浙江人會做生意了。

(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商幫,是洛陽商幫,當時洛陽是"中國",這就是當時特定的地理條件。

(3)一個商幫的興起與衰落,首要原因肯定是特定歷史地理條件。比如人們熟悉的晉商,山西地處漢蒙交界,明清爭鬥是歷史條件。


掃地保安


中國歷史上出現四大商幫: (1)閩南(語系)(圖 1、2);(2)浙商;(3)晉商;(4)徽商。

閩南商幫高揚海洋文明與海洋貿易旗幟, 歷千年而不衰,(閩南語商幫,閩南與潮汕為主力)才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最具實力、最負盛名第一大商幫 (圖 1、2)!中國其他的晉商、徽商、浙商三大商幫的影響力、實力、歷史貢獻、人類文明推動作用,在閩南商幫之前相對失色,難望其項背!浙商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化的雜合,晉商與徽商則為純粹農耕文化與農耕文明的產物。

閩南商幫長期擁抱海洋文明,有著"同船不如同命"的大海襟懷與視死如歸的團隊精神;千百年來閩南商幫流淌著"重信守義,誠毅忠精"傳統;一直馳騁、耕耘在世界四大洋,尤其是擅長海洋貿易與世界貿易。

閩南商幫由於自身所擁有海洋文明的基因,商業上密切合作,抱團發展; 困境時鼎力相助,共渡時艱;當之無愧中國歷史上,也是現代中國最為傑出的商幫(圖1、2)。

究其原由乃是閩南商幫,不但有悠久歷史傳承,有自己"亦道亦商"、"亦盜亦商"處世之道,商幫字號尤其珍貴,縱橫四海,閃爍古今。在波濤洶湧的歷史進程中,勇往直前!天子聖明時,上下一心,認路吃路;世道昏暗時,揭竿而起,替天行道。這是中國其他商幫難以企及的!

閩南商幫既孕育了 傲視世界"東方第一大港剌桐港"歷史偉業,更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燦若繁星的商賈鉅子、民族英雄、愛國志士,一直引領著海洋貿易時代潮流,從草莽英雄顏思齊、鄭芝龍,到創建中國2000多年封建時代,唯一海洋貿易立國之道 (詳見著名的歷史學家華東師大沈志華教授名著)、復臺領袖鄭成功(圖 3);從原籍晉江羅山、菲律賓國父黎剎到原籍晉江龍湖、當今菲律賓首富施至誠;從原籍南安、清代後期中國首富、印尼首富與亞洲糖王、成就鼓浪嶼為世界歷史遺產黃奕柱 (有正式報道: 其家資高於馬雲與王健林兩家家族總和),到當今印尼首富、來自晉江潘湖黃惠祥,泰國首富謝氏家族和香港首富李嘉誠則來自潮州,以及原籍閩南安溪‘’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原籍晉江青陽1988--2003年臺灣首富蔡萬霖,均為閩南商幫領軍人物。

世界上實力決定一切。閩南商幫誕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經商世界首富、原籍晉江安海、廣卅十三行行主伍秉鑑。 這是閩南商幫超越中國其他商幫最輝煌、最榮耀、最具指標性特色之一。 須知中國入列世界首富五大歷史名人: 成吉思汗(皇帝) 、 忽必烈(皇帝)、劉瑾(皇帝馬仔)、和坤(皇帝馬仔)、伍秉鑑(晉江安海人,廣卅十三行行主)。只有伍秉鑑才是貨真價實的海洋商人。據《華盛頓郵報》報道: 伍的家財是同期美國首富的4倍!!! 有興趣的看官們不妨上百度百科查證!這是迄今中國任何其他商幫難以超越的高峰。

閩南商幫之所以長盛不衰另一主要原因乃是,千百年來至1949年,尤其是以廈門為大本營的(圖 3、4),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閩南華工‘’下南洋‘’偉大壯舉,為閩南商幫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他們全身都噴湧著閩南商幫海洋文明與海洋文化的血液。從愛國僑領陳嘉庚傾家辦廈門大學,到僑居南洋、原籍晉江永寧新四軍組織部長李子芳歸國抗日獻身革命,都在在地凸顯閩南商幫愛國愛鄉故國情懷。

更為重要的是閩南商幫還創造迄今中國地面上,任何其他商幫難以企越的高峰。著名的歷史學家、前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賡武教授在其名著《華僑歷史500年》指出: 二戰之前500年內,世界商業通用語言是閩南語而不是英語,這是多麼值得閩南商幫引以為傲!

即便如今,閩南商幫依然餘勇可賈!"晉江精神"、"晉江模式"、"晉江經驗"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晉江GDP增加1,000多倍,再次印證了閩南商幫強大的生命力!🌹🌹

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福布斯全球華人富豪榜1,000強。按地域分佈第一名與第二名均來自閩南語系商幫(圖 1、2)。泉州籍財富依然高於潮州籍財富100億元而分獲冠、亞軍!(圖1)🌹🌹






海蠻牛


1、明清晉商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附庸。明初晉商藉明朝統治者為北方邊鎮籌集軍餉而崛起,入清後又充當皇商而獲得商業特權,清代又因為清政府代墊和匯兌軍協餉等而執金融界牛耳。一言以蔽之,明清山西商人始終靠結托封建政府,為封建政府服務而興盛。但當封建政府走向衰亡時,山西商人也必然禍及自身。如志成信票號,庚子事變後,曾將資本運往南省放貸,但辛亥革命中運往南省資金大多散失。而清廷提銀刻不容緩,結果賬面上有應收銀 400萬兩,有應付銀 200萬兩,但實際上已無法週轉,被迫倒閉。民國初年,債權人大多在山西太谷、平遙、祁縣坐索欠款,財東因票號損失慘重,已無力償還,只能賣房賣地,甚至逃匿他鄉,有的還淪為乞丐。

晉商

2、“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束縛了晉商的發展。晉商資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屢見不鮮。入清後,晉商購置土地者很是普遍。有民謠稱:“山西人大褥套,發財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此謂“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騎坐。這句民謠反映了晉商外出經商致富後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的傳統觀念,在這一傳統觀念支配下,其商業資本是不利於向近代資本發展的。

3、墨守成規,思想保守。如前所述,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舊有的商業模式被打破,加快改革,適應潮流,是求得自身發展的途徑。但是,由於晉商中一些有勢力的財東和總經理思想頑固,墨守成規,以致四次失去票號改革機會。

4、近代企業的投資見效週期過長。20世紀初,晉商中一些有識之士以高度熱情投資民族資本近代工業,但由於當時保礦運動的影響,其資本主要投入了投資額大、見效週期長、管理要求高、並受運輸條件制約的煤礦業,而不是投資少、週轉快、利潤高的棉紡、麵粉、捲菸等輕紡工業,致使資金大量積壓,陷入困境。

閩籍華商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簡稱“閩”,福建人走出福建省外的卻不在少數,根據最新統計,在海外的福建鄉親多達100多萬,遍佈100多個國家、地區。而據[亞洲週刊]“國際華商600強”資料統計,扣除臺灣地區企業外,在2003年度264家華商企業中,屬於閩商的有101家,其中東南亞國家83家,香港地區18家,累計資產總額2560.1億美元,分別佔到上榜企業和資產總額的39.9%和36.8%。海外閩商突出代表有“錫礦大王”胡國廉,“橡膠大王”陳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精業大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丁香大王”林紹良、祖籍晉江潘湖金融大王印尼中亞銀行黃惠忠。知識型海外閩商迅速崛起,他們的適應能力、開拓性很強,發展後勁足。他們主要從事高科技和企業管理工作,不少人已嶄露頭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團,在東歐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設立十多個高科技子公司,年營業額數億元;李少蔭博士任美國氣溶膠協會、物理學會會長;新西蘭科學院院士高益隗教授獲得國際技術發明獎金獎和第二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金獎......,這些新一代閩商在高科技產業化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必須提到的是,海外閩商一般都有落葉歸根思想,如何吸引他們特別是新一代閩商到福建投資要有新舉措,如在徵地、稅收、人才支持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措施和及時幫助。

三大中心城市經濟崛起的新優勢

中心城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區域參與經濟競爭的支撐力量,也是閩商得以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演變為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優先發展中心城市,是製造業集群化、服務業規模化、經濟發展高效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對福建來講,當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區劃調整,擴大城市規模、容量,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福建城市發展將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這三大中心城市各有特點,起到了龍頭、經濟中心和旅遊中心的作用。三大中心城市的特點融合海濱產業帶,既有競爭又有協調,其中福州是政治中心和龍頭,泉州是經濟中心,廈門是國際性港口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建成人口規模200萬的大城市,再向300萬以上人口發展,使三大中心城市朝著福建要素配置中心、產業擴散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方向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發展的三臺巨型發動機。發展三大城市要加強廈門灣、福州港、泉州灣、湄州灣等深水港建設,實現港灣互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際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中心城市“四小時交通圈”和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總之,三大城市的區域擴大協調發展將對加速福建經濟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擁有20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比全省陸地面積大12%左右。海岸線蜿蜒漫長,總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沿海有大小港灣125處,深水港灣22處。島嶼星羅棋佈,大潮高潮時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1546個,居全國第二,島嶼岸線總長度2804.4千米,島嶼總面積1400.13平方千米。全省灘塗面積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擁有“漁、港、景、油、能”五大優勢資源。在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一系列重大決策的推動下,海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海洋產業增加值520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2.2%,海洋經濟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沿海旅遊業是福建省的重要海洋產業。2001年海洋水產品產量達481.8萬噸,居全國第三,是閩商投資發展的好環境,也是吸引國際資本的好環境。 1、創新閩商模式

什麼是閩商模式?我認為廣義上應該是指建設以福建沿海為中軸,東西兩岸經濟文化互動,以世界多元文化為核心,融國際旅遊、海港特色的大省。狹義上的閩商模式就是指體現閩商身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狹義閩商模式具有下面內容:(1)人格魅力。包括誠信仁義、自強不息等內在修為和“愛拼才會贏”的膽略。(2)經營理念。閩商是踐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的楷模,其中代表人物有陳嘉庚先生等。閩商經營成功後,積極地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可見閩商既追求富有之大業也追求日新之盛德。(3)閩商網絡。受各種觀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同宗、同文、同鄉給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導致許多閩商仍然喜歡在血緣、地緣及業緣關係結成商業網絡內尋找合作伙伴。(4)經營模式。大部分閩商仍然採取家族經營模式以積聚財富。一方面,家族企業的繼承性,使企業行為更具長遠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家族經營也使得企業在使用人才和外來擴張上出現了許多問題。

為此,創新閩商模式在當前就必須做到:(1)拓展發展路徑,穩健地推進跨國經營,尋找新的發展空間。(2)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做強做大強項產業,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產業發展的脈搏,及時搶佔發展“先機”。(3)促進家族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重點是結合家族企業組織優勢,進行制度創新,保持和擴充自身優勢。(4)增強閩商網絡的開放性。閩商經濟網絡發


小白飛揚


衰敗的原因是時代的變遷,戰爭頻繁,社會動亂,致使經商困難,逐步消失。閩商地處南方,面靠大海,商港眾多,又少受戰亂與統治者的影響,商人以瓷器,茶葉和絲綢為主的熱門商品自由出口,所以閩商就一直能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