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认知突围》思维导图笔记

这是用思维导图做的第二本读书笔记,相对第一本读书笔记,第二次做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能继续帮到大家。

以下是我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之一,可以很快找到大纲以及支撑这些大纲的支架,也就是每一章节,基于作者的支架,容易明白作者的思路: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如何证明作者观点的

优点之二是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在把大纲作为第一级子节点后,明显有种书变薄的感觉。考虑到大纲之间比较独立,可以独立阅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明显就感觉没有阅读压力。

原来读书的方式,一开始就翻到序言,然后就开始阅读。很多时候,会被书的厚度吓到而不愿意继续,或者没有明确的细分,而感觉读完一本书耗时很久。很多人这时候会选择放弃或压根就不开始。

而这种拆书,背后的思想就是分而治之,把大问题细分为小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每解决其中一个,还会带来信心和愉悦感,更有助于继续解决更多的问题。

缺点,可能来不及针对某一个观点去写自己的感想,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读到某一句的时候,很有触动,感觉自己也有很多感想需要写出来。这时候可能需要自己暂停拆书,先把那些感想记录下来,慢慢优化。毕竟书还可以再读,灵感却是一闪即逝的。

缺点二是快带来的,在快速阅读和做笔记的时候,因为主要是记录在电脑,由于输入法的联想,很容易出现别字。对我而言,我是先记录在Bear,然后复制到思维导图,在这个打字过程中,出现很多次别字而不自知,需要多次重新检查才能发现。

  1. 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2. 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明确的界限感,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
  3. 我们的大脑不靠谱,我们惯用切片思维,为了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我们会创造自我,自欺欺人
  4. 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后的记忆
  5.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不是不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而是不想客观地评价自己
  6.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
  7. 机会并没有那么依赖运气,机会之所以没有青眯你,是以为你不具备开启它的条件
  8. 先做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好,“意外好运”才有更大的概率降临
  9. 势利是刻进人类基因里的,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势利贯穿了人类各种行为的始终
  10. 获得好人缘的正确方式是拥有更多的正面资源
  11. 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
  12. 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者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
  13. 不装,有利于你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所以别装,千万别装
  14. 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你
  15.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
  16. 机会不是从天上砸下来的,是靠你用资源自行开发出来的
  17. 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是没有机会的,哪怕你现在看不到机会,不代表以后也看不到机会
  18. 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
  19.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20.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21. 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有效知识的学习
  22. 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可以相互兼容并存的,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可以在两者中取得各自优势的方法
  23. 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24. 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修正和完善元知识,而非单单往上造东西
  25. 知识变现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虽然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知识变现的过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
  26. 在边际接近零的领域,数量比单价重要得多
  27. 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28.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利己利人,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
  29.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30. 分解目标请从分解成确定收益的短期目标开始,直到将自己的学习过程设计成游戏一样有吸引力为止
  31.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32. 努力寻找自己现有知识的最佳变现模式,是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33. 我们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
  34.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
  35. 在开源和节流产生冲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坚定地站在开源这一边
  36. 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37. 让别人挣到钱就是让自己挣到钱
  38.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准,是因为没有赤裸裸的金钱放在面前
  39. 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野心就是企图心,是描述你对一种事物的渴望程度
  40. 一个人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自然会在行动力上体现出懒惰
  41. 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
  42. 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
  43. 开源永远大于节流,节流有上限,它受制于你的总体收入水平,而开源没有
  44.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
  45. 从纵向上看,我们要尽量避开这些几乎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
  46. 在横向上看,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最高的技能
  47. 你拥有哪些资源,你是不是这些资源的核心交汇点?如果你是核心交汇点,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不管是直接合作,还是间接合作
  48. 时间就是生命,这并不是什么修辞,而是事实。占用他人的时间等于部分消耗他人的生命,请付出代价
  49.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等于变相延长生命
  50. 所谓的搞不定,是你按照感情亲疏关系排列耗尽了自己的资源,仍然未能解决的状况
  51. 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
  52. 所谓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影响
  53. 每个人都只有这么点时间和注意力,操心别人的事情越多,自己可操心的事情就越少
  54. 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专注在自己身上
  55. 有时候财富的马太效应也不只是财富本身造成的,每个人在认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马太效应
  56. 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得视谁是稀缺资源来定
  57. 选择,是关于如何使用接下来的时间的决定
  58. 对于紧急但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看得见的损失不管大不大,就在眼前;但对于重要却没那么紧急的事情,很多人就会由于长期手机或长期损失太遥远而懈怠
  59. 列出条目任务,完成一件就划掉一件
  60.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碎片化的事
  61. 降低切换频率
  62.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63.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64. 父母并不总是为子女好
  65.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66.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67.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68.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
  69. 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70.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收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71. 价值要即时回馈
  72. 没意识到恩情折扣,没及时还上,就会造成认知不一致的状况,一方认为对方寡恩薄义,另一方认为对方小题大做
  73. 延迟回报,对于先付出恩情的放很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真的想更好地跟他人建立起长久的对等合作关系,无论对谁,养成“知恩即时报”的好习惯都会让你受益
  74. 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如果用游戏来表示,应该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
  75. 说不想努力的人,不是不想努力后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
  76. 努力有着许多“坑”,并非仅是看上去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77. 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好
  78. 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
  79. 学习和职场一样,长期看来,都是专注自身最划算
  80. 提升格局首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积累,看得到往上有更高层次
  81. 幸福源于比较,但不论是跟他人还是跟自己比较,这都是大脑能调整的事情
  82.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83. 努力,是一件目的性、内生性、讲效率的事
  84. 少走弯路,可能让你死得更惨
  85. 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86. 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87. 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
  88.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
  89. 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

前一篇:行善,有时是作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