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岳飛大勝的情況卻被召回,宋高宗擔心駕馭不了岳飛,還是什麼原因?

娃兒我熱飯


在電視劇《精忠岳飛》中,宋高宗趙構對已經在獄中的岳飛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我無意洗白宋高宗趙構,但如果分析當時的局勢,就會明白,岳飛雖然勝利,基礎並不牢固,金兵雖然失敗,卻依然有再戰之力。而這時候的南宋偏南政府,卻沒有應對長久作戰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小朝廷很難做出抉擇。

《精忠岳飛》海報

首先,南宋必須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打仗需要錢,需要糧、需要人。偏偏南宋朝廷,什麼都沒有。

雖然在一些說法中,北宋人口可能達到一個億,但這些人口,在北宋滅亡,中原失陷後,大部分成為流民,還有一部分成為金國子民。而這些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流民,看似是相當龐大的隊伍,論起戰鬥力,甚至不如宋朝的三流隊伍,更無法和武裝到牙齒的金兵相抗衡。

如果將這些人挑選精銳,編入軍中,岳飛就是這樣做的。對於南宋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難辦的 事情。因為南宋缺少糧食和錢。

現在看來,坐擁江南,不可能出現缺糧現象。但在南宋時期,尤其是趙構統治下的南宋,江南開發十分有限,真正能作為糧食產地的只有淮南,以及浙江一帶平原地區而已。而這些地方,成為金國的兵鋒所及之處,老百姓根本無法安心種地,更別說上交糧食了。


第二個問題出現在岳飛這裡,岳飛的軍隊,絕大多數情況下屬於自給自足,並沒有吃皇糧。但隨著岳飛軍力的不斷強大,人數不斷增加,戰果也不斷豐厚,岳家軍已經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人們都知道岳家軍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種軍紀讓岳家軍深受老百姓愛戴。擁有了大量群眾基礎。但經歷戰火的百姓,很難為岳家軍提供足夠的戰略補給。而新加入岳家軍的人,因為缺乏訓練,缺少戰鬥經驗,反而會拖累岳家軍的戰鬥力。如果國家不出手,岳家軍很難繼續和金軍戰鬥。於是,皮球又踢到趙構腳下,那就是,國家也沒錢。


第三個問題也出現了,岳飛直搗黃龍的夢想,看似近在眼前,但從整體的形勢看,這種夢想存在很大危機。最大的危機在於,金國的態度。

軍事正處於巔峰狀態下的金國,到底肯不肯讓出中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於是,當岳飛繼續進軍,必然要和金軍展開一場持久的拉鋸戰。金國可以通過擄掠獲得給養,可以通過殺戮讓老百姓膽怯。這是一種非常流氓的打法。看似兩敗俱傷,實際上,金國的核心地區絲毫沒有受到損失,而宋朝即使收復失地,想要恢復元氣,也是很困難的。

於是,岳飛勝利之後被召回,並不是趙構害怕駕馭不了岳飛。因為岳飛既然是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北伐,就不可能做出反叛的事情。表面上看趙構是膽怯,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南宋很難撐得起一場大戰。宋金均勢的事實,已經擺在面前。至於說岳飛喊冤被殺,實為政治鬥爭,和北伐並無直接關係。

南宋勢力範圍圖


舊書齋


引言:

岳飛大勝的情況下卻被召回,表面看是宋高祖擔心駕馭不了岳飛,進一步探索可以發現宋高祖內心的擔憂,擔憂岳飛打破了自己對皇權的控制。

宋高祖擔心駕馭不了岳飛,不是擔心岳飛效仿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不是擔心岳飛部下效仿劉光世的部將叛亂。宋高祖駕馭不了岳飛的執著,對抗金的執著!

一、宋高祖的政治平衡

宋高祖是靠著“靖康之恥”,上位做了皇帝,所以宋高祖既不想滅金,又要抗金。不滅金,是為了避免迎回“二聖”;抗金是為了保護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

宋高祖在“戰”、“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金兵猖狂時,重用主戰派;宋軍取得勝利後,又重用主和派。宋高祖的政治理想是宋金共存,以戰促和。

宋高祖要求抗金而不滅金,用戰促和,其理想的政治局面是金宋共處。而岳飛打著“迎二聖回朝”的旗幟,直搗黃龍府!岳飛的軍事行動跟宋高祖的政治戰略存在分歧。所以宋高祖擔憂岳飛不聽自己班師的命令,從而打破了自己的政治平衡。

事實確實如此,要不宋高祖也用不了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飛召回!宋高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岳飛多次罷官要挾宋高祖,並有抗旨前科。

二、岳飛的罷官和抗旨

岳飛對趙構一有不滿就罷官

①岳飛不滿趙構沒履行給自己擴軍的承諾,辭職歸家。劉光世因抗金不力被人彈劾,為自保解除兵權。趙構承諾將劉光世所屬部隊編入岳飛部下,由於秦檜從中作梗,趙構變卦。岳飛便不幹了,辭職歸家。趙構派人苦苦勸了岳飛六日,才歸隊。

②岳飛不滿趙構求和,再上二札子,要求解職回家。趙構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③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後,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趙構不允。

岳飛有抗旨的前科

①朝廷加封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官銜,岳飛為反抗宋高祖求和,對其三詔而不受。

②宋高祖曾給岳飛傳密旨,要他血洗江西虔城。岳飛接到密旨後,不忍殺害無辜,拒不執行,上書宋高祖:“請誅首惡,而赦脅從。

岳飛這些行為,使宋高祖開始擔心前線的岳飛不聽自己的命令。一旦岳飛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自己將何去何從!

總結:

宋高祖沒有開疆拓土的宏偉帝業,沒有北上滅金的志向,只想維護自己腳下的一片江山。因此,金兵南侵時,金兀朮是宋高祖的噩夢;金兵北撤時,岳飛就成了宋高祖的擔憂。

宋高祖擔憂的是,如果有一天岳飛真不聽自己的命令,直搗黃龍府,那麼宋高祖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將會被岳飛徹底打破。


童眼看世界0


岳家軍一發而不可收,連戰連捷,繼郾城大捷之後,又贏得了臨潁、潁昌大捷。如果趙構是中興之主,一定會欣喜異常,支持岳飛北伐。但趙構是投降賣國派領袖,最大的大漢奸、賣國賊、民族敗類,有著極其骯髒內心世界。聞知岳家軍連戰連捷,一點也不高興。不但不支持岳飛北伐,而且要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首先,趙構患有金軍恐懼症。從內心深處恐懼金軍,對金軍恐懼浸入骨髓,認為窮兇極惡金軍是不可戰勝的。趙構擔心萬一岳家軍失敗,金軍南下。不要說,偏安一隅,君臨南中國,不可能;就連安身立命,做布衣百姓,都不可能。在趙構看來,岳飛北伐勝利成果,完全可以安身立命,維持現有統治,躲過統治危機,盜用作為資本,處於非常有利位置上,去推行以淮水為底線投降賣國路線和國策。金軍不可戰勝,見好就收吧!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其次,趙構患有大將疑忌症。重文輕武、防範猜忌武將是宋國長期奉行傳統政策和制度。不但如此,趙構對大將犯上作亂、專橫跋扈、桀驁不馴、目無君主,有著刻骨銘心親身感受。在趙構看來,大將甚至比窮兇極惡金軍更可怕。金軍可以靠出賣主權、領土、財富、百姓方式遏制。把黃河以北領土割讓金國,不行;還可以把淮水以北領土割讓金國。而大將一旦造反,小則失去天下,大則身首異處。如果聽任岳飛北伐,真的打敗了金軍,收復了開封府,打過黃河去,收復了河東、河北、燕雲十六州,取得了蓋世奇功。這個桀驁不馴、專橫跋扈、涉足立儲、充滿野心,最堅決反對投降賣國路線和國策,志在中興社稷江山的岳飛,勢必功高震主。如果聽任岳飛北伐,岳家軍和忠義軍勢力會進一步壯大,尾大不掉,末大必折,如何還能控制得住?勢必勢大欺主。功高震主、勢大欺主的岳飛,獨步當世,勢必權大壓主。輕則,割據一方,分庭抗禮;重則,倚仗兵權,干預朝政;再甚,舉兵造反,推翻統治。趙構將失去天下,甚至生命。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最後,趙構患有趙桓歸國症。趙構恐懼金軍、疑忌岳飛同時,還有卑鄙無恥、不可告人思想。那就是,擔心趙桓歸國。假設岳家軍不會失敗,岳飛北伐成功,也不會功高震主、勢大欺主、權大壓主。但淵聖皇帝即欽宗趙桓,勢必要被岳飛迎回。因為從“迎二聖,復還京師”到“奉邀天眷,以歸故國”,一直是岳飛口號。被岳飛武力迎回趙桓命運,趙構有無權力安排,就是個問題了。第一次《紹興和議》有迎還趙桓條款,趙構完全掌控趙桓命運,是安排趙桓賦閒休養。趙構則繼續當皇帝。如果武力迎回了趙桓,萬一岳飛想擁戴趙桓,而趙桓又想重登皇位。那麼趙桓欣然歸國之日,也將是趙構黯然下臺之時。所以,必須阻止岳飛繼續北伐!


滾滾長江萬里長


確實有其他原因。南宋朝廷初建財政收入不穩定,國家財政收入百分之八十都用在軍費上,國家早就不堪重負。內部人民矛盾突出,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核心區的鐘相、楊么起義,其他小起義更是多如牛毛。岳飛雖然暫時軍事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並沒使金國元氣大傷,完顏宗弼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統帥反撲也是完全可能。南宋中央決策層認為以後和金國再戰應該沒有壓倒性勝利,最多也是維持相持狀態。而歷史經驗告訴統治階層攘外必先安內。出於種種考慮讓岳飛回來平定內部叛亂當時看應該是正確決定。



一直向前走在路上


宋高宗趙構,是一個“幸運”的人。靖康之變,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俘,高宗即位,史稱南宋。對於一個幸運當上皇上的人,對皇位有很大的貪念,如果北復汴京,迎回二宗,對其皇位是有很大的衝擊,這就註定了主戰派的悲劇收場。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高宗也不幹屈辱與金兵,任命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軍事取得於金軍對峙的局面,對有功武將給以加官進爵,岳飛曾感慨“太祖32歲時也是節度使”。

岳飛,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武全才將軍,也是本人最敬仰的歷史英雄,沒有之一。岳飛年輕青青,戰功顯赫,御賜“精忠岳飛”,官及太尉,少保。劉琦順昌大捷後,岳飛率領孤軍北上大敗完顏兀朮,一路凱歌直至據汴京僅幾十公里的朱仙鎮,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被害。

嶽將軍一心報國,身刺“精忠報國”,一首“滿江紅”道出心中志願和豪情,歷經百餘戰,為南宋立下赫赫戰功,但因其性格執拗,多次頂撞皇帝,兩次勸皇帝立儲,一旦不如意時,上廬山守墓,讓皇上難堪,並多次表明決心北上覆都,迎回二聖,讓高宗起了殺機。

所以宋高宗召回岳飛一是怕迎回二聖,所以他從政治上考慮,金不能被滅,但是同樣也不能太強大,岳飛若滅金迎回二聖,他這個皇帝擺在什麼位置。而是岳飛忠心為國,把國家的利益放在他這個皇帝之上,這是封建時期帝王很忌諱的事,而宋高宗又不是中興之主,度量不大,自私的他自然不能容忍岳飛,最後造就了岳飛悲壯的結局。


老三學文史


秦檜謀害岳飛,背後少不了宋高宗的影子,宋高宗為何要置岳飛於死地?原因有以下幾點。

1、猜忌武將的傳統。宋朝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建立的。因此,它的歷代皇帝對武將都比較忌憚,不希望兵變之事發生在自己和子孫後代身上。岳飛是手握兵權的大將,宋高宗自然不放心他。劉光世被解除兵權後,他的士兵強烈要求歸岳飛統領,高宗未滿足後,士兵發生兵變,投降敵國。這件事雖與岳飛沒有關係,但也讓高宗看到了岳飛在軍隊中的威望,使他不得不防備。

2、議和條件之一是殺害岳飛。岳飛是主戰派,宋高宗和秦檜是主和派,政見不同,這也使岳飛成了議和的阻力。大金的議和條件之一也是殺害岳飛。

3、岳飛的政治口號不符合宋高宗自身的利益。岳飛的口號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二聖是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宋。宋高宗是二聖被金人擄去後,才做的皇帝,若二聖回來,又將他置於何地。

綜上,岳飛的存在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導致了岳飛最終的悲劇。


若水斑斑


正好昨天也答過相關的問題。竊以為高宗召回岳飛有以下五點原因:


一,如你所說,怕自己駕馭不了岳飛,因為岳飛有足夠的實力。岳飛功高震主,不止高宗其實整個宋朝的皇帝都是忌憚武將的,所以對武將都是壓制為主的,因此宋朝的武將的地位比文官差很多。岳飛的岳飛軍,不僅不像以前的軍隊那樣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而是對岳飛很擁護,況且戰鬥力又強,高宗當然害怕了。

二,高宗對岳飛已經賞無可賞了。岳飛官至正一品少保,樞密副使,相當於軍政二把手了,而岳飛這個人既不貪財又不好色,官也快到頂了,要是真贏了用什麼來賞賜他呢?岳飛不像韓世忠等其他將領那樣貪財好色,人設太好了,身外之物啥也不圖,是不是圖點別的什麼呢?皇帝心裡肯定會有所猜疑。

三,害怕岳飛打不贏。高宗以前去過金營,知道金兵的強悍;後來自己又被金兵追的滿世界亂跑,甚至都躲到海上了。南宋建國後,高宋都備好了大船,隨時準備逃跑,可見他對金兵是有多麼的恐懼。金兵這麼強,岳飛說打就能打贏?高宗肯定會犯嘀咕。萬一打輸了惹怒了金國,他們再度打過來,自己豈不是又要亡命天涯了。


四,害怕岳飛打贏了。岳飛的夢想是收復中原、迎回二聖、還於舊京。徽宗、欽宗二帝回來了對趙構的皇位構成了威脅。要不是靖康之難,怎麼也輪不到趙構當皇帝,就算徽宗已死,而欽宗願意禪讓,他們的存在就是一個隱患。另外,當時有的民意也是不太願意收復北方的,因為南方在漢人精英集團的治理下早已經比北方富裕了,打個比方,現在南北朝鮮如果統一的話,南朝鮮的富人們有很多也害怕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去補貼北方。

五,主和派的阻撓。主和派主張跟金人談判和平共處,我們當然沒必要給他們定漢奸的罪名,只能說是政治主張不同,當然還有可能牽扯到其他的利益,以及對皇帝心理的瞭解。總之,主和派對高宗的決定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


可以說,北伐的功敗垂成是歷史上的千古憾事,而岳飛的死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們今人能做的,就是以史為鑑,避免悲劇的重演。


純手打,不足之處,還望斧正。


無涯煙水迷尋


宋高宗想要的和談不是整頓軍隊的目的;相反,整頓軍隊,才是和談的目的——沒有一個寬鬆、和平的宋金關係,趙構就不敢對家軍動大手術;要對家軍動大手術,首要之務就是進行宋金和談。王船山在《宋論》裡評價這段歷史,也說得很明白:收兵權才是目的,搞和議只是手段。

和談是整頓家軍的前提,只有來自外界的軍事壓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騰出手來整頓家軍。這一秘密計劃,只流傳在南宋政府有限的幾個最高決策核心中間,包括了趙構、趙鼎、秦檜,以及王庶。對外朝廷另有一套說辭。紹興八年和紹興十一年的兩次和議,趙構始終在對外不斷強調“孝道”,他當著整個國家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他需要和議,需要從冰天雪地的五國城,把自己的生母和其他皇室迎回來。

從紹興八年到紹興十一年,決策核心發生了許多人事變動,宰相趙鼎也被秦檜所取代,但

過和議來為整頓家軍開路這一基本路線,卻始終沒有發生變化。趙構已經狠下心來,一定要徹底解散家軍,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龐大中央軍。在此期間,岳飛們在軍事上所取得一切勝利,其實都是在挖自己命運的牆腳。他們對金人的軍事壓力越大,金人就越容易同意和議,大將們自己的最終命運,也就來得越快。這種明顯的跡象,可以從兩次和議的對比中看到。紹興八年的和議,朝廷中的士大夫們分裂為贊同和反對兩大派,彼此對抗;而到了紹興十一年,卻幾乎沒有士大夫出來反對和議。南宋學者呂中後來感慨說:“曏者之和,賢士大夫並起爭之。今則無一人言之。”會變成這樣,呂中認為是“諸將奏捷”的緣故——確實如此,紹興八年朝廷還沒有從淮西兵變中恢復過來,而紹興十一年的拓皋之戰,已徹底打消了金軍渡過長江的念頭。

所以,當岳飛在郾城大捷後極力請求繼續擴大戰果時,趙構卻用十多道金牌把他招了回來。這一舉動的實質,不是“南宋朝廷的投降派在搗亂”,而是趙構覺得徹底摧毀家軍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隨後發生的事情耳熟能詳:朝廷“杯酒釋兵權”,以中央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的空頭銜,取消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統軍大權。當張俊和韓世忠廣置田宅,開始他們後半生“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涯時,岳飛則被投進了臨安府的最高監獄。岳飛的這個結局,其實早在紹興七年就已寫定——那一年,趙構親手將岳飛推上了信任與權力的巔峰,又親手將他從巔峰上面踹了下來。不管岳飛內心有無怨懟,這場風波之後,多疑而猜忌的趙構,都不可能再信任岳飛。


破乞


壹零壹肆來回答。

前言:

紹興十年七月,岳家軍在郾城、臨潁等地大敗金兵,兵臨大宋故都開封城下。然而就在岳家軍大勝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卻連發十二道金牌詔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本欲抗命,奈何詔令措辭一道比一道激烈,劉琦、張俊兩路大軍已經後撤,同時又斷絕了岳家軍糧草供應。岳飛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班師途中,金兵又攻取了宋軍剛剛收復的河南等地。

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何為在此關鍵時刻急詔岳飛班師回朝呢?

有史學家猜測:宋高宗趙構擔心岳飛收復開封后,迎回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威脅到自己的帝位。

然而事實上:宋徽宗在紹興五年便已逝世,只有宋欽宗還被囚禁在五國城中。宋欽宗作為亡國之君,已經沒有資格再君臨天下了。宋高宗趙構南渡即位後,啟用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積極抗金。經過十年征討,南方局勢已基本穩定,北伐節節勝利。此時的宋高宗趙構深得民心,眾望所歸,宋徽宗、宋欽宗又豈能威脅到宋高宗的皇位?

還有史學家猜測:宋高宗趙構擔心岳飛功高震主。

然而事實是:岳家軍總數不過十萬,而集結在開封城中的金兵卻超過十五萬,僅憑岳家軍是無法攻下城高牆厚的開封城的,岳飛很難獨佔收復開封的大功的。

宋高宗趙構如果不願岳飛繼續北伐,只需切斷岳家軍糧草供應即可。以宋高宗趙構的政治頭腦,又為何會愚蠢到連下十二道金牌,給後世留下罵名呢?

究其原因:宋高宗此舉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完全是為了他的母親韋太后。開封城破後,金兵將城中后妃、公主、宮女、官員妻女等共六千餘人擄回北方,關在專門供金兵淫樂的“浣衣院”中,日夜被凌辱,其中就包括韋太后。每念及此,宋高宗就痛不欲生。

紹興七年,金國在經過十年南侵後也元氣大傷,於是趁機提出議和,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土地,歸還已經死去的宋徽宗,送還宋高宗生母韋太后。

這些條件是宋高宗無法拒絕的。因此就在岳飛兵臨開封城下時,秦檜代表金國向宋高宗發難,以韋太后為籌碼,威逼宋高宗退兵。宋高宗只得下令岳飛班師,這才有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急詔岳飛班師回朝的事。


壹零壹肆


岳飛是忠臣宋、金都知道,趙構也知道,這也是岳飛屢次北伐他沒有阻止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黃天蕩之後,一天十二道金牌?笑談渴飲匈奴血不是原因,根本不是,仔細看看下邊這篇;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餘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髮(髪)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餘之願也。河朔岳飛題。

大家品,大家細品,“迎二聖,歸宮闕”。“二聖”是誰?宋徽宗、宋欽宗。此刻他們在哪?北方。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之後,擄掠徽欽二帝及大量皇家眷屬到北方,極盡凌辱,翻遍中國歷史,如此之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另一邊,此刻南宋皇帝是誰?宋高宗趙構,宋欽宗是他親哥哥,趙構一向不為宋徽宗喜愛,所以才被封為康王外放。此刻好不容易當了皇帝,還沒坐幾年,老爸哥哥回來這叫我如何是好?這不行,不能,所以得把岳飛叫回來別打了。不然徽欽二帝一旦被岳飛帶回南宋,皇帝是哪個趙某人就不好說了。此為其一。

其二呢,康王剛被擁立的時候,南宋那叫一個慘阿,康王沿著長江從臨安一路跑到海上,每個地方待下還沒睡多久金兵就又追上來了,要不是兩條腿跑得快,他就要去見他父兄了。最後沿著福建海岸線一路向南,海上漂了兩三年才回了大陸。這幾年的驚嚇、漂泊、營養不足讓康王失去了生育能力。本來就是帝王隱私,好死不死的岳飛最後一次出兵前居然要讓宋高宗立太子!得,你岳飛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吧?你別提了,哪涼快哪待著去吧,北伐?別想了。

這下好了,本來岳飛觸了宋高宗的黴頭,無非就是失寵,影響不大。可是偏偏此時朝中有秦檜、張俊等人,天天煽風點火,再加上假情報,一張遠在天邊的嘴怎抵得上耳邊N張嘴唸經?三人還成虎呢,岳飛就這麼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