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些人只有儒家的学问,没有儒家的品德,是否可以称之为“伪儒”?

朱八戒CC


修身是儒家的根本!修身修的是什么?是道德是涵养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没有修身养性就没有后面的齐家治国更没有平天下的可能!因为你没有修身养性就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


老王瞎胡弹


儒家学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个体而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内核和要义。它讲究知和行的统一;道德与行为的统一。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问,不是指文字、言词,是指人生体验、行为方式。

也正因为受儒家学问的教育影响,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滋养,历史上众多的文化人,是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典范;是知行结合的典范。大诗人陆游离世前还在爱国忧民,诗叹: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以身许国,其诗何等壮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一个满腹经伦的人,他的学问只停留在嘴巴上、书本上,而品德低下,做人做事很差劲,那他自诩的满肚子的“锦绣”“八股”,实为“糟粕”、“屎溺”。

当代的教育家、文化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他的作文得了满分,而在回家途中不愿给一个老人让座,那他的作文为0。

结语:一个只有儒家学问,没有儒家品德的人,只能称之为“伪儒”。


崇阳37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儒家”或者“佛家”、“道家”,说穿了均是宗教的性质!其实,像“儒家”又分孔子的“儒学”与后来的“儒术”之别,大没必要混为一谈!

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儒学或者说孔子思想在当时并不受关注和推崇,故其一生贫困潦倒。加之,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孔子的罄书被付之一炬,于是儒学仅存留于世的只是片言只语而已。即使到了汉代的历代皇帝均不任用儒者,像开国皇帝刘邦仿佛还非常仇视儒者,竟然有“向儒冠里撒尿”的事例!不过,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不悉先儒们用何样的方式感动了刘彻(据资料显示,孔庙的阁楼里还供祀着个“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裸像),故汉武帝有悖祖训竟然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说,儒家地位一步登天的确立,始于汉武帝时代,而且推崇的则是“儒术”!也就是说,大凡拜读过《诸列子集》的人不难发现,儒家尽管推崇孔圣人,但孔子思想的原著不复存在,那么儒家的学问又从何而来?这可说王充如是说:“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听前师之言,随旧述故”,呵呵!王充的揭示也叫绝了,不亚于刨了儒家的祖坟吧?!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儒家的学问仅限于孔圣人的片言只语,至于“儒家的品德”,借用报载社会学的话说,那可能就是“滑头理论”和“市侩哲学”吧?倘若依王充的前儒与后儒之延伸看,是不是同样会有“旧儒”与“新儒”的存在呢?由此言之,不论儒术秀才文人是前儒还是后儒或者旧儒还是新儒,大概都是一丘之貉,又何“伪儒”有之?……

有位哲人曾说过:“无知是迷信之母”,似乎同样适用儒家吧?


李太元391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阁下说的伪儒,我们可以换成另外一个更好理解的概念“伪君子”。

其实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

不管儒家有多少种学说,但万变不离一个仁字,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或者真小人,关键看他能不能够做到爱人如己。

1.真君子

不管它是否精通儒家的学说,甚至都不管他是否受过学校教育,只要是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有同理心,能够照顾对方的关切,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利益和责任之间,欲望和天理之间,语言和行动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对等,不偏不倚,如果他能够一以贯之,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他为真君子。

真君子一定能够像孔子说的那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在处理与别人关系的时候,一定先思考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自己获得利益,不能够超出自己承担的责任。

还可以理解为,一个真君子,往往愿意先履行义务,后进行利益诉求,而且利益诉求不会过分。

真君子也一定会做到知行合一,他所说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所做的也就是他所说的。

言语和行动是可以互相参照,互相印证的,绝不是嘴上说一套,现实当中去做另一套。

台上讲执政为民,讲反腐倡廉,台下去大吃大喝,去收礼受贿,绝对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更多的应该是孔子讲的那样,讷于言而敏于行。往往是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

还有,一个真君子,踫到任何问题,一定不会先指责别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生活当中一张嘴就讲别人不好的人,十有八九很难是君子了,要么是真小人,要么是伪君子。

真正的君子,往往都像曾子讲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说,真君子喜欢跟自己较劲,伪君子和真小人喜欢指责别人,挑别人毛病,跟外在的人事物较劲。

2.真小人

  • 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看不见长远;
  • 见利忘义,只想得利,不愿意尽义务;
  • 贪得无厌,无分寸感,吃相特别难看;
  • 我执心重,自高自大,错误全归别人。

3.伪君子

外在的表现,非常像一个真君子,甚至有的时候调门比真君子还要高。

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去待人接物时,面对天理和人欲的抉择时,则是和真小人一样。

这样的人,官场里面特别多,大学老师里面特别多。

一些官员开口就是正大光明,做事往往自私阴暗。

一些大学老师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大学者,但是在面对利益,面对道义时,便成为一个活脱脱的小市民。

不管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最起码有一个真字,伪君子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这种人自欺欺人,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问古思塾


这个问题要回答,首先要知道儒家有哪些学问吧。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基本就是孔子整理出来的,是儒教的基础,但是根本不适合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所以折腾到后来屁用没有。

后来在汉朝董仲舒把君权天授、天人合一、五德轮回、天人感应这些东西加了进去,让汉武帝统制更加稳固,也提高了儒家在统制阶级中的地位(独尊儒术)。

后来朱熹、二程等等对纲常学说进一步完善,越来越禁锢思想,最后形成了崇古、保守、贪婪、虚伪的儒教理学这样的封建理论,使得中国文化再无进步。

因此说儒教文化有什么?没有!发展到现在,儒教没有实用的文化,只有虚伪的说教,孔子两千年前不能成功,儒教子子孙孙传扬的儒教思想更加没有意义,除了虚伪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还需要继续。必须明确一点,中华文明传承博大精深,不是儒教理论能够代表和概括的,必须在继承的时候去伪存真。



想当医生


儒家学问的目的是通过修身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目的不是称王称霸,而是让老百姓都过得好。社会和谐,孔子心中的百姓是讲求仁义礼智信的百姓,孔子所要的社会是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社会。一个德行不好的的人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害。问题自然明了了吧!


破译国学密码


正常。言行不一是人类,乃至每一个人都会犯的毛病。

人类天天高喊和平,但人类从来就没停止过战争;你可以称其为‘‘伪人类’’。但不能认为提倡和平的思想是错误的。

同理,儒家倡导仁爱的理念没错。人们能否在实践中兑现是另一回事。因为有‘‘伪儒’’、‘‘伪君子’’的存在,而否定儒家思想的价值;是还没有进化到逻辑思维的、原始人的判断水平。


西白汉乔


伪君子藏匿于知识分子中,掩盖了本来面目。


山乡情志


有儒家的学问,没有儒家的品德,大势已趋,人心所向,有儒家品德的人寥寥无几,有儒家学问的彼彼皆是,不要说是我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百姓,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腐败份子,又有多少是有儒家品德的,儒家学问比老百姓懂,大道理比老百姓懂,就是儒家道德没有老百姓懂,是真的不懂,还是懂了装不懂,有意装糊涂,欺骗老百姓。


人和万事成


个人认为,所为讲的‘’伪儒‘’,与自身的经历,身处的环境有直接关系,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接受教育,老师教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没有进去社会实践之前,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思想,不知道要怎么发展,在大学里能遇到一个好的导师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所以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自己的风格很像哪位老师,说明老师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格局和境界的修炼。因为人从出生就不是自己的,是属于自然的,属于这个现实社会的,是融入整个世界的万物之中的。

回到问题上来,伪的出现有两种原因,一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二是没有自信心。说到修养,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是做人做事的方向。但人在每个成长时期都有一种愿望和价值愿景,由于成长过程中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所处的环境,个人阅历,都会使人感到现实与愿望的差距,而使自己的思想发生波动,而自己又不愿意放弃,因为自己没有达到一定的能力和阶段,也可以说个人的认识个思想没有抓住趋势,从言行上会出现一些偏差,可能有超前的思想,但与自己的现行不相匹配,让人们感到不踏实,产生一种犹豫感。

不自信,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价值的体现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发挥特定应有的能力,达到特定的结果,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普通人做起的,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没有机遇修心,有了机遇修身,平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能独善其身。所以你所说的,所做的自己是坚信的,如果自己都不信,讲了谁会信,做了谁会听?在纷繁嘈杂声中独有才叫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