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用戶3856764526234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僅八個字,但解讀的卻大相徑庭。

“攻乎異端”,即“向不正確的思想學說進攻”,即“向歪理邪說進攻”。攻,進攻,攻擊,引申為“批判”。乎,介詞,相當於“於”,“向”。異端,不正確的思想學說,歪理邪說。“斯害也已”,那些禍患就消失了。斯,代詞,此,這。已,停止,消失。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向不正確的思想學說進攻,那些禍患就消失了。”

對本章有一種解釋為“攻讀鑽研邪說,那就有害了。”還有人這樣解釋:“如果攻擊不同意見,不允許不同意見存在,這是有害的啊!”前一種解釋不瞭解文言句式和每個字的具體意思。後一種解釋牽強附會。

孔子雖然強調“和為貴”,但對於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一直是持批判態度的。對於以“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子來說,好走偏鋒的異端邢說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且孔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到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與諸侯國君談論時,也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不能用孔子主張“中庸”來否定孔子放棄思想鬥爭。儒者雖然強調“禮之用,和為貴”,但他同時也強調“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為也”。

宣傳輿論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佔領,錯誤的東西就會氾濫;任歪理邪說氾濫,正道就會失去,當前媒體網絡還真存在這個問題。讓我們記住孔子的告誡,扼制歪理邪說。


陳廣逵


出自《論語·為政》,原話為——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歷來對這句話的解釋爭議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攻”、“異端”、“已”這三個詞上,對三個詞義解釋不同,整句話意思也就大相徑庭了。

攻,大概的爭議有兩點:一,作“攻擊”理解;二,作“專心研究、學習或者從事(某項工作)”理解,比如我們常說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攻克難題”“攻讀博士”等等。那麼孔子說上面那句話時,“攻”到底如何理解呢?

應該是偏向於第二種。鄭玄的《論語注》、黃侃的《論語義疏》,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劉寶南的《論語正義》都做第二種解釋。但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中做第一種解釋,我認為不可取。

異端,大概的爭議有兩類三種:第一類把儒家學說之外的當做異端,這點基本不可取,因為在孔子那時,百家爭鳴各種學說還沒出現。第二類第一種是把事物的兩端稱為異端,也可以說是事物的兩個方面,比如孔子說的文和質,學與思;第二種是把危害社會人類的學說,稱為異端;第三種把小道稱為異端。這裡,我們偏向於第二類第一種解釋。前面說過,我們將“攻”理解為治學,所以後面的邏輯應該是,孔子教導我們,學習東西不能偏向一面,要全面,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老師經常教導我們的一樣,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一樣。孔老夫子當是如此良苦用心呀!在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中,引用了《中庸》中的話: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大家都知道楊樹達的《論語疏證》是以經注經,引用《中庸》裡的這句話,完全也是為了說明,孔老夫子的用意,勸導我們不要劍走偏鋒,要學會中庸,走正道。

其實解釋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已經回答出來了,但是為了完整一些,我們再解釋一下“已”。已,同樣有大概兩種爭論。一是停止的意思,一是作語氣助詞,沒任何實際意義。這裡當然選取第二種解釋。

那麼,“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意思就可以翻譯為:

孔子說:專門去研究一種偏頗的學問,這樣就是有害處呀!

最後,列舉幾個市面主要流行版本的翻譯,供大家對比感受

錢穆《論語新解》:先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又害了。

楊朝明《論語詮解》:孔子說:攻習那些偏離正道的學說,這是很有危害的事情。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安意如


對於那些害人害己的言行,人,事,物。應該進行驗證。並加以制止。如果不制的話,經過事態的發展同時也會傷害到對方本人,並給其它人帶來完全不必要的麻煩。也就是說孔子也非常不喜歡那種少做少錯,多做多錯。越做越錯的人事物。這種行為裡面只顧個人利益缺少了格局。它同時破壞整體局面。腦子好使,目光短淺,德商幾乎為零。有意思的是他自己會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所以幹出來的事幾乎蠢得像豬樣。仁慈美德他們只會拿來做外衣。 然後在別人的德行裡面肆意妄為毫無底線。但是這種人一般不會招惹小人,只會招惹君子。而且簡直是無法無天,不知終止。所以一般的情況下,最後都會玩崩盤。所以君子應當豹變。方能應對。事實上,在飛機和公共汽車的數據上也得到了同樣的驗證,一般的認知認為飛機的死亡率極低,公共汽車的死亡率要高得多,可飛機的出事死亡率是坐公共汽車的27倍,很多人只會選擇安全,可是安全背後還有個不安全,飛機一旦出事,死亡無限接近,可公共氣車生存率可比飛機高N倍了,而且地上還有完整的救援系統。孔子這種德性的人都用上攻字了,你也知道,肯定是也把他惹毛了。😂君子容得下天下卻容不下小人。小人的世界裡,君子各種德行品格就是為他們量身定製的海天盛宴。真的可以玩的很嗨呀,還自以為特有安全感。所以呢他們既沒有底線也沒有終點。理論上孔子這種德行是最招小人的,而他用上了攻。肯定是曾經經歷過很多次的人生痛苦經驗而做出的選擇。有些人永遠也不會明白,中國的聖人在幾千年之前都沒有爭論出來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小人是憑什麼認為在別人的德行裡面可以為所欲為是安全的。😂有鑑於小人這種特性,所以孔子用上攻也是一種善。因為最後演變的結果沒人想要,網上有人問了我兩次。說孔子曾經把一個人殺了,還暴屍三天。我沒有回答,也無法確認這種事情的真實性。看完這篇文章他是不是應該去想一想為什麼?


文明修復者


這句話出自《論語》,大部分人的理解:學習、研究不同於自己專精領域的東西,危害就可以停止了。


細細推敲: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句話重點兩個字還是有爭議的!


一、攻。

本意攻擊、進攻,也有人理解為攻克,學習的意思。

二、已。

已很多人理解為停止,但是在論語裡多處用為語氣助詞。


所以綜合上面兩點,這句話有這幾個理解:

1.學習錯誤的東西,危害很大。

2.用於批評有危害的東西,讓它早點停止傳播!

3.因為不同的立場,就去批評,應該適可而止。


唐詩宋詞古詩詞


《論語》為政篇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註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裡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雄鷹理解《論語》為政篇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就看你怎麼去利用它。孔子認為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於反方的“思想、學說”(異端)只要研究透了(攻乎)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沒有什麼危害了(斯害也已)。

【評析】孔子認為奇異和極端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認識了,明白了他的道理,就不可怕了。


炫酷的雄鷹—2037


(原創)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自古以來就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證。我只談自己的一點微薄的愚見。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要強求思想上的標新立異,鶴立雞群“語不驚人,死不休”。而要思索事物的兩端,不要死鑽牛角尖,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過於偏執,那樣極其危險。要洞悉“物極必反”的奧秘和“過猶不及”的惡果。凡事適可而止,不走極端的人生態度。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接受的教育各異,思想觀念與立場更是大相徑庭。審視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的結論肯定不一樣。換位思考懂得彼此尊重,相互遷就與包容,尋求合理的彼此相通的支撐點。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一廂情願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見評判事物的對錯,予以評論與攻擊。認為自己的意見才是毋庸置疑的絕對真理,你們的言論都是錯的,要接納我的而不是質疑,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願與他人的觀點進行碰撞獲取新的力量,而是步入極端僵化的死角。



事物都有兩端,都會有不同的意見。要耐心聆聽,分析差異取長補短。而不採取排斥加以攻擊,把握好一個度,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藥行得天下


任何有關《論語》裡面的各種各樣解析到位,首先不能離開各個篇章的核定範疇方面的內容,其次古代的文字非常精煉,且每一個字都有它的用意,絕不能忽略不計某個字的意思,再次也不能看不明白的字眼就說成,什麼“通假字”、“語氣助詞”、“無意義字”等等,不符合古人邏輯思維意識的無聊解析。

比如此句出自(為政第二篇),那麼它解析出來的意思,不能超出“為政”之類的話題,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然後再來講講圍繞“為政”的核心價值觀去做解析吧?如此才能得出比較符合原意的內涵。

原句是這樣的: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其一,子曰~並非指孔子哦!乃泛指春秋大夢時期所有行走政途的殷裔子氏後繼人才(殷朝王者姓子之故)。

子曰~大概意即某個“子氏”人物曾經說過。

其二,攻~是對周室朝政的對攻,意即淪為民殷與周室王者之類似爭執的“攻擊”也。

其三,異端~本身殷室後繼人才派系林立,各種各樣的異類思潮皆有,這裡單指與儒家思想意識不同的對立面範疇的思潮而已。

其四,斯害~斯文害怕的意思,即儒家思想意識講究的是斯文,反過來暗指前面的“攻擊”周室朝政的不斯文行徑,乃儒家人物害怕、害死、害羞等等不好的事情。

其五,已~已經怎樣怎樣之意思。

其六,整句連起來解析的話,就是一個簡單的句式而已:

攻擊(周室朝政)乎(無口之呼叫)異類端正(或端取),斯文(敗類)害怕(或害死殷商政途的後繼)也就已經(玩完)了。

運用現今語氣詞語來講,就是那些脫離了儒家思想意識之殷裔異類四處的人物上位,不能採用不斯文的方式方法,來對抗攻擊周室朝政的壓迫和制約,否則此個人物政途壽命,目的還未開始就註定已經更加快點玩完了。

因此,此類《論語》裡面的句子,絕對不能離開篇章約定的範疇方面的內涵,就是此一句(為了政途)的核心意義云云。

如此來解析《論語》~看明白了吧?


藍本動漫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攻,攻擊,也已,句末助詞。我意解釋為…攻擊與自己不一致的言論,這樣很危險。不知對否,望行家指導。


SM166159327


攻:深入。

異:不同。

端:邊角。


深入其中一邊,不管另一邊,造成的後果就是這樣,有不好的地方。

就是哪樣?指上一句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篇的內容說的是如何堂堂正正的做人。既然要堂堂正正,自然不能偏私,自然不能走極端。

做人不能走極端,思想不能標新立異。最重要的善良、博愛的教條,不能丟棄。

但是做事的時候,可以依照不同的情況,選擇相應的對策。相應的對策自然是:“異端”。所謂異端,就是不同的一邊,也就是特殊的對策、不同的對策。


無功用行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師:這是啥意思?這回從中間開始,咱不能光從兩邊啊。

無意:這個還真不知道。

師:我剛才說的什麼?

依正:聞思修。

師:再往下呢。

依正:大同世界。

師:我剛才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無餘:從中間開始。

不帶:哦,攻乎異端!

師:“攻乎異端”是偏執於兩端。“斯害也已”,是有害處的。就是我們不能執一面之詞,不能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偏信是不是攻乎異端?

眾:是。

師:“異端”原本不是歪理邪說的意思。後來很多人把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都稱異端,把“異”理解為“不同”。其實這裡的“異”是偏的意思。

不帶:往兩邊偏。

師:後來有些儒學家攻擊佛家、道家是異端,為啥?說是孔子在《論語》裡說的。他們把“攻”翻譯成研究,說孔聖人說了,研究佛家研究道家的都是異端。他們這樣去解讀《論語》,可笑不?

無餘:老師,那為什麼研究兩邊就不對呢?

師:“攻”不是研究,是偏執。不是研究兩邊不對,是偏執於兩端不對。比如如果我總從一邊開始提問就是執一端,這不公平。在政治上分左派、右派,其實不論哪一派都是執其一端,都有問題。

無餘:中間派呢?

師(笑):中間派就是“和稀泥”的,等於無派,這也不行。

無餘:老師,這個“斯害也已”的“已”是不是結束的意思?

師:“已”,最終。“斯害也已”,最終是有害處的。

孔子在本段提醒我們:第一,不能以偏概全;第二不能固執己見。固執己見也叫異端。就你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嗎?其實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你不能說別人就是錯的,你就是對的。你讓聽你的,他說聽他的,那結果兩個人就鬥,“斯害也已”,就打起來了;第三,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事物。有的辦法過去行得通,到現在行不通了,因為時代在變。所以應該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