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異端”李贄如何評價秦始皇、李斯、曹操、武則天?

袁華幸


他稱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稱李斯為“識時之主”,列入“才力名臣”之首;稱曹操是“江海之水”,“真英雄”;稱武則天“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了歷代的主流思想,明代大思想家李贄,以傳統儒學"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的腐敗,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主張思想自由,婚姻自由,個性解放,提倡人人平等,是典型的法家新秀。為打破儒家思想的壟斷,編寫了《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準,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他稱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稱李斯為“識時之主”,列入“才力名臣”之首;曹操是“江海之水”,“真英雄”;稱武則天“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

秦始皇、李斯、曹操、武則天,這四位都是法家思想的踐行者,如果以儒家思想為評價標準,秦始皇只能是暴君,李斯是酷吏。曹操是篡漢的奸賊,武則天是篡唐的淫婦。

秦始皇在儒家眼裡是暴君,因為他曾經焚書坑儒,與儒家有不共戴天的大仇,儒生一朝得勢,能說他好嗎?而李贄卻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因為秦始皇消滅六國,結束諸侯混戰,建立了大一統的秦帝國,並廢除封分制,建立郡縣制,這是很大的進步,後來的帝王有的復辟了封分制,但都導致了天下大亂。楚霸王項羽封分諸侯,只做了四年江山;劉邦吸取教訓,提出異性諸侯不得稱王,卻對劉姓將士封王,到了景帝時,發生七國之亂,差點斷送漢家天下。西晉司馬炎封分諸侯,導致了八王之亂,西晉滅亡。由此可見,秦皇的高瞻遠矚,不愧是千古一帝。當然,秦朝滅亡,和隋朝一樣,不是因為暴政,而是因為國家初創,改革力度太大,新舊反對勢力沒有得到消滅,又遇上一個坑爹的貨,致使王朝沒有渡過瓶頸期就夭折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李斯輔佐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統一天下,並提出郡縣制,制定三公九卿制度,為之後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制定了王朝組織架構的模板,足見其睿智。

儒家有一項重要主張是恢復周禮。周代的架構是天子、諸侯、大夫三級貴族,士人不屬於傳統貴族,士只是做官的國人。而秦制,把諸侯給滅了,把大夫和士人合併成士大夫,只有士大夫為天子治理天下。效率提高了,權力集中了,但是民主的分量減輕了。儒生說話的權力大打折扣。所以坐而論道的儒生對李斯恨之入骨。

曹操,武則天的故事,電視劇像烙餅一樣不斷翻拍,大家很熟悉,不再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