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理解?

笑口常開9046874


這八個字,字面意思說得非常明白,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聯合孫權一起來辦曹操唄。

這沒有多少爭議,豹眼就說一點與之相關的題外話吧。

01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龐統戰死以後,諸葛亮入川協助劉備,臨行之前,就把帥印託付給了關羽,並囑咐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關羽接過印綬,說:“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這個橋段,看上去合情合理,理所當然。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從史料來看,劉備入川,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那究竟是以誰為主呢?

據《諸葛亮傳》記載:

亮與關羽鎮荊州。

《關張馬黃趙傳》記載: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從這兩段史料來看,不好斷定劉備安排以誰為主。但豹眼認為,恐怕是以關羽為主,諸葛亮輔助。

如果劉備安排諸葛亮為主的話,諸葛亮傳將會記載:亮鎮荊州。就沒關羽啥事。因為不提張飛、趙雲啥事,也就不會提關羽啥事。

《關羽傳》沒有提到劉備入川后,鎮守荊州的事,只是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拜關羽全權都督荊州之事。

如果以諸葛亮為主,臨入川之前,有個交接,順便囑託一下,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以關羽為主,在諸葛亮臨行之前,關羽謙虛一點,諮詢一下軍師的意見,也合乎其理。

但不管咋說,豹眼始終認為,關羽打心底裡就沒有真正服氣過諸葛亮。

諸葛亮所有想法,都是通過劉備再傳達給關羽,見不到諸葛亮與關羽之間直接的對話。

史料中找不到這八個字,也沒有劉備在跟前做中介,但並不等於二人之間沒有這次的交流,恐怕這個意思還是有的,因為這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思想。

02

不管諸葛亮是否明確跟關羽交流過這個思想,但關羽一定清楚諸葛亮這個戰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為劉備設定了“先取荊州、再圖益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接好孫權。靜待天下之變,然後出兵謀取中原”的戰略

當時的劉備是很興奮,儘管關羽對劉備過高的看重諸葛亮不滿意,但對於這個戰略,也沒有不滿。

因為劉備哥仨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取得荊、益州,還是很遙遠的事,也很有誘惑力。此時,他們自然不會去考慮更遠的事。

取得荊益之後,不僅關羽還是劉備,都沒有按照諸葛亮這個戰略去執行。

首先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失敗後丟掉了荊州;劉備又一意孤行發動了夷陵之戰,失掉了益州全部精銳。關羽、劉備都沒有靜待天下之變,也就是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套路來辦。

三顧茅廬說得很熱鬧,但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根本就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套路來,也看不出關羽是多麼聽諸葛亮的。

在豹眼看來,或許諸葛亮有那八個字給關羽,但關羽就沒放在心上。

03

“虎女焉得嫁犬子”

演義中關羽有個名言,就是“虎女焉得嫁犬子”。史料中找不到這句話,但對此事卻有記載: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關羽在鎮守荊州時,孫權遣使為其兒子求娶關羽之女。關羽不願意也就罷啦,還辱罵孫權的使者諸葛瑾,孫權自然不爽。

究竟關羽罵的啥不得而知,但更有意思的是,老羅還有一句: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休得多言。

按理說,人家來提親,而且諸葛瑾也就是個媒婆的身份。不同意也就算了,犯不著對人家孫權、諸葛瑾如此大動肝火。

這裡,有沒有關羽對諸葛亮有成見,而拿孫權、諸葛瑾撒氣的意思呢?

在豹眼看來,這事恐怕是有的。

關羽一直認為劉備是在匡扶漢室,但諸葛亮卻一直在攛掇劉備要稱王稱帝,這令關羽很不爽。

關羽拿孫權、諸葛瑾撒完氣,就發動了襄樊之戰,把諸葛亮的八字錦囊妙計拋到萬里長江之中了。

關羽不僅沒有東和孫權,更要命的不是北據曹操,而是主動討伐曹操。這在性質上卻是大不一樣。

就當時荊州的兵力,就算孫權不趁機偷襲,只防御曹操也很巴結吃力,主動出擊就有些太累了。

關鍵是關羽出兵襄樊之後,劉備、諸葛亮並沒有派兵支援。

最大的可能是,關羽不僅放棄了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而且在政治上關羽已經與劉備、諸葛亮徹底分道揚鑣。

在豹眼看來,諸葛亮這八字真經沒有錯,而且很高明。但關羽並沒有認真遵守,即便是在襄樊之戰之前,關羽與孫權一直就摩擦不斷,最終還導致了湘水劃界,長沙、桂陽二郡劃給了孫權。

根本的問題是,諸葛亮想和孫權,但孫權卻不想讓劉備一直佔據荊州。把荊州讓給孫權,關羽也不幹哦。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咋會聽諸葛亮的呢?劉備都控制不了關羽,諸葛亮又能如何呢?

這就是劉備的蜀漢集團不能走得太遠的原因。

對外可以妥協,但內部必須團結、統一。但劉備、諸葛亮、關羽之間,一直存在著非常微妙的嫌隙。這個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發,最終走向瓦解。


豹眼看歷史


“北抗曹操,東和孫權”這是諸葛亮離開荊州前給關羽所交待的守荊州的策略,也就是繼續聯合東吳,拒抗曹操。早在隆中諸葛亮為劉備制訂三分天下的計劃之時,就提出了聯合孫權,共同抵抗曹操的策略。

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三國志》

劉備與孫權是唇亡齒寒,面對北方強大的曹操集團,只有雙方聯盟才能對抗曹操。諸葛亮在建安十九年離開荊州前往益州的時候,交代關羽這句話,

就是要關羽繼續維持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以抵禦曹操。

政治上的聯盟只在乎利益

孫劉聯盟是迫不得已的,儘管這個聯盟很脆弱,但雙方都很清楚,沒有這個聯盟,等待雙方的就是滅亡;曹操的強大讓東吳和蜀漢誰都沒有單獨面對的勇氣。

孫劉兩方有共同的訴求點,那就是不想被曹操消滅,就只有報團取暖;但蜀漢和東吳有個利益糾纏點,就是荊州。

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這個“借”也是雙方“互惠互利”達成的協議,本來劉備憑自己自己攻打了荊州的四個郡,東吳肯定不爽啊,赤壁之戰的主力是東吳不是劉備;所以雙方都選擇妥協,劉備承認荊州是東吳的,在政治上做出了的讓步,孫權又將南郡借給了劉備,認可了劉備在荊州的“暫時統治權”。劉備急缺一塊地盤立身,孫權缺一個對抗曹操的盟友,況且自己的內部是一片爛攤子,雙方一拍即合,約定劉備取益州後歸還荊州。

劉備取了益州後,孫權索要荊州,劉備賴著不給,推脫說等到去了漢中後再說,孫權不幹了,這不符合東吳的利益;立馬派呂蒙出兵出兵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不含糊,從益州帶兵進到公安;後來曹操攻打漢中,滅掉了張魯,劉備沒辦法,又和孫權議和,兩方瓜分了荊州。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關羽率軍北上,水淹七軍,圍攻樊城,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擊了關羽的後路,又殺了關羽,自此孫劉聯盟算是徹底撕破了臉。這個維持了十二年的聯盟關係告破。

所以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雙方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利益,那其他的事都就是小事了。

孫劉聯盟,雖然看著很脆弱,卻維持了很長時間,這是因為這個聯盟對雙方都有好處

01對於劉備一方來說,聯盟帶來了諸多的好處:

(1)正是孫劉聯盟,讓劉備有了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這是劉備最缺的;赤壁之戰前劉備還是一個流浪漢,赤壁之戰後,拿到了荊州這塊地盤,翻身成了高富帥了,不僅軍隊擴充了好幾倍,還收了一大批人才。

(2)因為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劉備才有了圖謀益州的實力和底氣,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態勢。當時天下最大的兩個月州就是益州和荊州,而且荊州再劉表統治的時候,沒有經歷過戰爭,是非常的富饒的。

(3)失去了這個聯盟,劉備還是打不過曹操。可以說再赤壁之戰以前,曹操是追著劉備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所以劉備深知曹操的厲害,自己單獨肯定打不過,他也需要東吳這個盟友。

02.對於孫權來說和劉備結盟也有諸多的好處,要不然東吳憑啥把荊州白白讓給劉備。

(1)劉備佔領荊州,就是給東吳擋刀子的。荊州是肥美,也是個燙手的山芋,曹操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荊州,孫權自己讓劉備擋在自己前面,而且名義上是孫權借給劉備的。

(2)東吳急需一個有能力的盟友來對抗曹操。劉備剛好合適,聯盟劉備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自己。

(3)赤壁之戰雖然打贏了,但東吳沒有獨自吞下荊州的能力,也沒有守住荊州的能力。從周瑜攻打南郡久攻不下就能看出來,東吳軍隊的路戰能力堪憂,別說守了,就是從戰敗的曹操手裡奪回荊州七郡都困難,更別說守了。

(4)劉備是堅決的抗曹分子。劉備被呂布打的沒辦法,投靠了曹操;後來又騙走了曹操的幾萬人馬,還騙奪了曹操的徐州;劉備和曹操是註定了不能相融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曹操的火力。

孫劉聯盟看似脆弱,實際上都滿足了雙方的利益,所以這個很不被大家所看好的聯盟一直維持到了建安二十五年。

有一句話說得好:在政治上沒有朋友沒有敵人,只有利益。

所以不管吳蜀之間的關係如何,這個聯盟是雙方保命的手段;沒有了任何一方,另一方的命運也是被曹操滅亡。

所以在劉備取的益州後,孫權向劉備討要了三個郡,劉備本來不想給,自己親自從益州帶兵到公安,曹操的大軍一到,兩方立馬又勾搭在一起了。

從三國的大勢來看,也正是孫劉這個不太靠譜的聯盟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沒有這個聯盟,中國的歷史上將會多一個魏朝。


小任淺談史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受命入川,臨行告誡關羽駐守荊州策略。孔明說:“吾有八字,將軍牢記,可保荊州。”雲長問:“軍師請言!”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當銘肺腑。”

這個情節是羅貫中杜撰的,但是這個策略肯定是諸葛亮與劉備所認定的,關羽堅決執行的!那就是“死磕北面曹操,和睦東面孫權”,正是這個“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的教條戰略,害死了關羽,誤傷了張飛,最後要了劉備的老命!




一、善變高手劉備,為何教條“聯吳抗曹”

三國英雄中,跳槽最多的英雄,是劉備!先後投奔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自二十四歲出道,到佔領益州,十易其主,加上數次自主創業,平均兩三年就跳槽一次!正是靠著靈活多變的戰略調整,終於將一個多次破產的三流小公司,混成了全國第三的商業集團!

那麼,為什麼善變高手劉備,會在對外政策僵化,死抱“聯吳抗魏”呢?原因有二:一是玩大企業缺乏經驗;二是屢嘗“聯吳”甜頭上癮;三是迷信諸葛亮《隆中對》!


二、劉備自作多情篤信“聯吳抗曹”害死了關羽

劉備在“聯吳抗魏”戰略上收穫頗豐,就以為自己的小舅子孫權是阿斗!儘管被孫權偷襲荊南三郡,劉備率大軍順江而下,孫權被迫劃湘江而治,吐出兩郡,劉備讓出半個江夏!劉備真認為江東離不開他,兩者聯盟是互利的!

所以,一再告誡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荊州戰略不變。當關中戰役激烈時,劉備要求關羽出兵襲擊襄樊,迫使曹操讓出漢中,回防襄樊!

短短四個月裡,關羽由江陵打到南陽,水淹七軍,直逼許昌,最後敗走麥城!曹操由漢中撤到洛陽,先派于禁三萬,再派徐晃三萬,最後再增五萬,將關羽逼回漢江以南。同時與孫權聯手,偷襲江陵,斬了關羽。

劉備用武極少分兵,一旦分兵,必授關羽。可見關羽的智勇雙全。能水淹七軍,孤軍北伐的關羽,為什麼會大意失荊州呢?尤其是徐晃投書告訴他,呂蒙偷襲江陵,他為何堅決不退呢?

原因在於那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遇到曹操只管打,聽說孫權盡放心!作為前線將士關羽,作戰必須依據國策!誰知,這個國策是紙糊的!關羽做夢也未想到,大哥與軍師篤信的“聯吳抗魏”是假的,孫權“聯魏抗蜀”才是真的!豈不是天大笑話!



三、吳蜀聯盟自始至終就是個笑話!

曹操絕對是個高手,赤壁大敗後,一般人(比如劉備、孫權)肯定是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就是今天,這句話依然被許多庸人掛在嘴上,好像很有英雄氣概!你不想想,那個坎你根本跨不過去,聰明的人繞過去就得了,何必玩命較勁呢!

從幾乎擁有整個荊州,到僅剩一郡半,曹操慘敗後,沒有睚眥必報,去收復荊州失地,並且餘生也不打算收回,卻跑到千里之外收拾關中與涼州。

為什麼?這裡有著深刻的全局戰略考量!收回荊州失地,吳蜀再無糾葛,必將成為天然聯盟,全力攻打魏國!曹操本來兵力佔優,一旦雙線開戰,兵力優勢盡失。而將荊州作為誘餌,放在吳蜀的鼻子底下搖晃,稍微分賬不勻,必然反目。更何況這裡面還有扯不清“借地”舊賬!兩家子打起來,遠比兩家打自己,來的合算!

果然,關羽全力攻打襄樊,江寧空虛。孫權才不管什麼“吳蜀聯盟”,收回荊州關係到孫氏家族面子問題,便主動稱臣,說幫曹操打關羽。曹操一“高興”就答應:打下的地盤歸你!孫權高興得連叫幾聲“乾爹”!然後就把關羽操了!

很多後人總是責備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支援關羽?四個月期間,曹操能從漢中吃敗仗,然後回到洛陽,調集十萬軍隊投入襄樊戰場,劉備為什麼不派張飛、趙雲率兵助攻關羽,哪怕守住江陵公安也行,至少不會讓兄弟關羽慘死吧?

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除掉關羽,那是小人之心!其實,劉備諸葛亮被“吳蜀聯盟”坑了,高估了“吳蜀聯盟”的含金量,或者對孫權一貫示弱產生了輕敵思想!他們認為,關羽北伐不過是呼應漢中戰役的佯攻,勝可喜,敗不惜,退回江陵得了,蜀國沒啥損失!做夢也沒有想到,盟友東吳會背後捅刀子,要了荊州,還殺了關羽!

三國領袖中,劉備善偽,曹操擅奸,孫權特陰!張昭經常當眾臣面呵斥孫權,孫權都是笑咪咪的點頭哈腰,但是張昭從來不敢違背孫權的意志!劉備賺足孫權的便宜,孫權一副委屈的樣子,連善於偽裝的劉備,都信以為真!

殊不知,孫權就像一個賭場高手,一點點喂足對手,讓他輕敵,然後瞅準機會,連本帶利讓他吐出來。對劉備下手就更狠了,不僅收回荊州,還要了關羽、張飛、劉備三條老命,即便如此,還要讓劉備的兒子不敢報仇,還要跟他繼續合作!真是陰毒啊!


結束語

關羽死後三年,曹操也死了。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劉備估計孫權未必會向比自己小五歲的曹丕稱臣,況且曹丕稱帝,孫權沒怎麼喊“乾爹”,估計吳魏關係不那麼熱絡!劉備覺得“君子報仇”時間到了,稱帝三個月後,他冒險開始伐吳!一開始極其順利,已經打到夷陵!這時曹魏開始大兵壓境,劉備不得不方松進攻步伐!

這次孫權的轉變,依然出乎劉備意料!他不僅稱曹丕為“乾爹”,還答應送兒子孫登去魏都做人質,這可是面對曹操都沒答應的條件。曹丕很高興,便同意與孫權“二次合作”玩玩劉備!

吳軍傳出“孫權被殺”消息,陸遜棄陣回武昌奪權,吳軍潰散。劉備派出十幾支斥候,未發現吳軍人影,便夜行二百里,直奔武昌!誰知吳軍突然從魏境殺出,火燒八百里連營。若不是陳到率領白毦精兵拼死斷後,劉備也將死於亂軍!

這一役,蜀軍損失士兵八萬,戰死將領八十六名,如張南、馮習、沙摩柯、傅彤等;投降將領三十九名,如杜路、劉寧等!幸虧劉備留有後手,江州有趙雲,漢中有魏延,成都、梓潼還有吳懿、王平、馬岱、廖化等!即便戰敗,吳軍也不敢貿然入侵蜀地!

何況東吳幾乎稱得上是慘勝,將士遭受前所未有挫折,從此再無能力主動出擊!最高興的是曹丕,就是他爹曹操在世,也不可能一次性削弱吳蜀十幾萬軍隊,上百將領,魏軍一兵一卒未損!

從戰爭的結果看,劉備的“聯吳抗魏”從來就是個笑話,而曹魏不聲不響的“聯吳抗蜀”,才是行之有效妙策,將吳蜀都玩個半殘!


雲子落


【前言】

要理解任何一段話這段的意思,就的要了解當時所處的情況以及幾個主要當事人,此題也不例外。

此題涉及歷史面太寬,為了便於各位看官理解,我整理一個提綱引導思緒。

題綱:

1.劉備介紹

2.關羽介紹

3.諸葛亮介紹

4.荊州的戰略地位

5.總結

【一】

1.劉備(161-223)東漢幽州涿縣人,漢朝宗室(很偏遠的宗室)。此人人生閱歷‘豐富’,各種跳槽、抱大腿,陶謙、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七人。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題目中的這段就是出於諸葛亮獻給劉備見面禮《隆中對》),才慢慢翅膀豐滿,屌絲逆襲走上人生巔峰。

2.關羽(?-220),河東郡解縣人,早年犯事逃涿郡,後“桃園三結義”隨劉備顛沛流離,備成大業隨之輝煌。最出名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

3.諸葛亮(181-234),琅琊陽都人。號臥龍就知道此人聰慧不凡,各種稱號拿到手軟,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等。題目中的“北拒曹操,南和孫權”就是他出山時候獻給劉備《隆中對》戰略部署的重要一步。

4.荊州戰略地位,華夏之腹,人口眾多,水路運輸發達,兵家必爭之地。就當是來說,北可以攻曹操(曹操首都許昌離得不遠),順江而下可以破孫權,可知這地方重要性。

【二】

總結:通過以上題綱瞭解到,諸葛亮出山時候的戰略部署《隆中對》先取巴蜀,佔住荊、益兩州,待時機成熟直取中原,完成天下統一(有興趣朋友可以看下《隆中對》原文更精彩)。 劉備按諸葛亮的部署先舔著臉去問東吳借荊州,孫權迫於曹操強大,借了荊州還聯姻,從此敵人變姑爺了😂。後備去攻西蜀,兵敗,諸葛亮去支援。臨走時給劉備留下了題目中的八字戰略。 可惜可惜,關羽心高氣傲,攻打曹操領地樊城和襄陽,荊州兵力空虛,被孫權偷襲拿下。

完整的理解,諸葛亮有意安排關羽大將留守荊州,北門只有曹操不攻打我們,你不要主動攻打他,東吳孫權要和睦相處,不要撕破臉,最後還是關羽破壞了真個戰略部署,西蜀慢慢走向衰落……

(菜根覃—原創) 2020年2月24日於長沙






菜根覃


這八個字已經很直白了,就是聯合東吳,一起對抗曹操。


劉備的蜀國為什麼要聯合東吳?就是因為蜀國太弱了,不管是地盤、人口、資源、綜合國力,都是三個裡最弱的,想要生存下去,靠自己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就必須得聯合,這也是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的中心思想,因為諸葛亮心裡清楚,憑劉關張,再加上自己,想要與曹操及孫權們去拼,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當劉備問諸葛亮要不要娶孫權的妹妹時,諸葛亮的答覆是必須的,因為這正是聯合東吳的第一步,也是蜀國找盟友的第一步,更是實施《隆中對》的第一步。


弄明白蜀國在三個裡的地位,咱們再來說說這八個字,諸葛亮隨著劉備一起去奪取益州時,在臨行前對關羽交待了這八個字,因為劉備安排了關羽鎮守荊州,也算是劉備交待給關羽的中心思想,意思就是二弟你在荊州就按照這個思想去幹,但凡偏離這個思想的事情,都不要去幹。關羽當面還是欣然接受的,畢竟是大哥交代的事情。但從後來的結局來看,關羽並沒有聽大哥的話,不僅葬送了自己,也丟掉了荊州。


聊到這兒,咱們就不得不細琢磨一下,關羽為啥當面聽劉備的話,而當劉備離開荊州後,實際卻沒有這麼做呢?我懷疑關羽是對諸葛亮有意見,說白了就是不想聽,也不服諸葛亮的話,前文我們說過,這個中心思想是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時暢想的出山後,奪天下的方案,說白了就是諸葛亮提的意見,而關羽從一開始就不待見諸葛亮,要不是劉備居中協調,關羽才不會鳥諸葛亮呢。雖然後來的幾件事,確實證明諸葛亮的能力,但實際也並未扭轉關羽對諸葛亮的看法。

而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出關羽與諸葛亮不合的端倪,關羽一直以來只有一個封號,就是東漢朝廷給他封的漢壽亭侯,後來的劉備也沒有給關羽任何封號,有人說是這是劉備對東漢的忠,既然東漢給關羽封了,劉備就不封了,其實不然,我倒覺得這是關羽主動不要劉備給予的封號,因為我覺得關羽之所以跟著劉備,是看重了劉備的漢室後裔的身份,說白了就是我跟著你劉備打天下,是希望你劉備幫忙恢復漢室,但自從你和諸葛亮走在一起後,發現你們的方向不是要恢復漢室,而是自己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這與關羽的想法是相悖的,所以,關羽對諸葛亮也一直存在著看法,他覺得是諸葛亮引導劉備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如此,那關羽當然不會聽這八個字的中心思想,你讓北拒曹操,我偏不,我偏要主動去挑釁曹操,你讓我東合東吳,我也不,我也要時不時去刺激下孫權。


但關羽估計沒有想到最後會將自己給玩死,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將荊州給搞丟了,也沒有想到當自己需要援兵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派兵支援。我覺得這是關羽沒有想到的。


寒舍閱獨


我是猴大爺說,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苦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背景是:劉備入川被困,急調諸葛亮率大部隊過來支援,諸葛亮臨行前將駐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同時留下了這八個字,讓關羽作為守衛荊州的準則,之後諸葛亮將印綬給了關羽,留下馬良、伊籍、向朗、糜竺,糜芳、廖化、關平、周倉等一班文武輔佐關羽同守荊州,他自己親統大軍入川。

這句話就是告訴關羽,要想保住荊州,抵抗住曹操,就必須和東邊的孫權搞好關係。

其實這八個字中,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前後半句中的一個字,我們先來說前半句——“北拒曹操”。


這句當中,真正有內容的就是“拒”字,這個字的解釋為拒絕、抵抗、抵禦。如果曹操對荊州發起進攻,作為荊州守將的關羽,要進行抵抗,這是表面的意思,更深的一層意思是告訴關羽,如果曹操不打你,你也不要主動進攻去打他,保持現在的狀態相安無事就好。

為什麼會有這層意思,在三國的勢力中,劉備是勢力是最弱小的,就像全面抗戰爆發前的中日關係,中國是弱國,國家極品積弱,軍隊戰鬥力良莠不一,海空軍技術兵種有限,而日本那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單兵作戰,都遠高於中國。當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已經被逼到沒辦法的地步了,蔣介石在廬山發表的講話,也明確的說“我們是弱國,所以不可求戰;……但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同理,這句話對劉備也一樣,地盤少、兵力少、將軍也少,如果貿然主動去進攻曹操,勢必會造成消耗,一旦遷延日久,那是蜀漢消耗不起的,而一旦因作戰失誤導致地盤的丟失,那這個損失將是難以彌補的。

而且自從劉備坐鎮徐州後開始,在對陣曹操的歷次戰役中,都是曹軍主動進攻,劉備奮起抵抗,往往敗多勝少。即便是漢中之戰,那也是因為曹軍攻佔了漢中,導致蜀中一日三警,迫於壓力,劉備才起兵北上作戰的。

所以“北拒曹操”,就是告訴關羽,只可以就地防禦,不能主動進攻,而這也是蜀漢前期整體的作戰指導思想。

“東和孫權”這句話的核心點,在於一個“和”字。

“和”字的解釋有很多,當形容詞時,有協調、融洽、溫和之意,做動詞時有使...和睦、連帶之意,作為連詞,表示兩種事物之間的連帶關係,詞意不同,解釋不同。

很顯然,關羽只聽懂了和睦這層意思,而沒有進一步領會到“聯合”這層含義。一旦曹操打荊州,除了荊州方面要起來抵抗之外,還要藉助東吳的勢力作為外應,一起抵抗曹軍的進攻。

因為蜀漢的實力弱小,劉備對戰曹操基本上是敗多勝少,自劉備單獨統軍以來還沒有一次主動進攻曹操的先例。


其次,孫劉兩家當時是聯盟,劉備又是東吳的女婿,在曹操的問題上,至少在那個時候兩家的目標和任務是一致的。

第三,赤壁之戰時,就是因為曹軍大兵壓境,促使了孫劉兩家的聯合,才會有今天的局面,未來的某一天如果曹軍再次南侵,一旦一家單獨抵抗而另一家坐視成敗,很可能會改變荊州乃是三國的歷史走向。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關羽,向北邊,你要擔負起抵禦曹操南下對荊州的入侵,但不得主動進攻;對東邊,你不但要與孫權保持友好,一旦有了戰事,還要聯合他一起打曹操。荊州的事情,只有關係越複雜,牽扯進來的人越多,才能越好守護。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還要結合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還是要求荊州駐軍不要輕舉妄動,不要主動進攻曹操,什麼時候才能主動進攻,要等到“天下有變”的時候,而且這個“變”能被蜀漢所利用,在這個“變”沒到來之前,荊州要做到就三件事,一養精蓄銳,二就地防禦,三東和孫權。

但是從後來事情發展的情況看,關羽不但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甚至很有可能將這句話都拋在了腦後。

東吳在鴿派魯肅去世後,立即換上了鷹派人物呂蒙,他對於荊州的問題歷來主張用武力解決,與此同時,面對孫權提出了聯姻,關羽不但拒絕了,而且還進行了一番羞辱,這就等於是將孫權心中最後一絲可能的和平希望徹底打破,逼迫孫權決心痛下殺手。

荊州當時的軍隊,進攻不足,防守還算有餘,而關羽這邊的北伐活動,打破了舊有的地方平衡勢力,將不但將《隆重對》中提到的“變”提前了,更為關鍵的是,將“變”的發生由曹魏內部改為由蜀漢製造,從內因變成了外因,這就嚴重的背離了諸葛亮最初的戰略設想,而且荊州因前後兩次大規模入川遺留的兵力不足的問題徹底暴露,之後就是呂子明白衣渡江, 關雲長敗走麥城,三國的歷史因為關羽的行動而發生改變,蜀漢從蒸蒸日上轉瞬間變為江河日下,要不是諸葛亮在那邊扶持著,保著蜀漢渡過了最危急的那段時刻,蜀漢很有可能提前就滅亡了。

劉禪雖然有些軟弱,但他一點也不傻,從他給關羽的諡號裡就可以看出他對這位異性叔叔是又愛又恨,要沒有這位叔叔的擅自行動,他老爹劉備也就不會死,說不定長安、洛陽也被拿下多時,蜀漢的地盤會比現在大很多。不過話說回來,東吳方面佔領荊州之後,也確實沒什麼太大的作為。

三國後期人才凋零,各政權內部也是鬥爭不斷,最終司馬家族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不但取代了曹魏,還消滅了蜀漢和孫吳,完成了一統。

由此可見,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一是要慎重,二是要考察對方是否真的能領會意思,三任何事情要及時溝通,做到信息的雙向通常,只有這樣,事業才能穩步發展。


猴大爺說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蜀國滅亡時,轄地約24萬戶,人口約94萬。

吳國滅亡時,轄地約53萬戶,人口約230萬。

魏國平定蜀國時,轄地約66萬戶,人口約443萬。

就蜀漢政權而言,不管是地盤、人口、資源,還是綜合國力,都是最弱的。這個政權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依靠的是地理位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及政治上的結盟。諸葛亮作為治國能人,是很清楚這些因素的。所以,不管是孫劉聯姻,還是讓關羽與東吳結親,都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雖然手上有荊州這個地盤,但北方的曹魏,是隨時可以南下的。因此,在戰略上,就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北拒,既是戰略需要,也是政治需要。因為蜀漢自認為是正統,代表漢室。東和,是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不能以一己之力,抗衡北方。

《三國演義》奉劉備為正統,所以更多的描寫都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很少提到三個割據政權真正的綜合國力。因此,給讀者造成一種誤解,以為當時的蜀國很強大。比如:五虎上將。比如,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打仗,從來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事情,還包括很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因此,諸葛亮的北伐,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很清楚蜀國自己的這點家底。北伐,其實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

可惜的是,諸葛亮提出的這個戰略方針,最後都沒有實現。包括關羽的敗走麥城、劉備的火燒連營。也包括諸葛亮本人的六出祁山。


歷史秀才劉伯虎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和曹操永遠保持不共戴天的對立面,對於孫權當不可以為敵。

北拒曹操,其中深意自然是為劉備的人設而考量,一直劉備就是高舉匡扶漢室的大旗,搖旗吶喊要討伐逆賊,而且這曹操又是那是三方中勢力最強的一方,所以不論是什麼情形都要保持抵禦曹操,戰略角度來看,這個決策既合當時戰局,又符合百姓心裡。

東和孫權,實為自保之策,也是為持久對抗的戰局考量,一旦東吳和川蜀為敵,曹操必然要趁機取走一方土地,到時候三分天下就變成以弱對強的1V1了,長久的3足鼎立尚且有迴旋的餘地,一旦其中一方被曹操吞併,這天下就盡歸曹操囊中了。

所以這一計策既是戰局所迫,又是當時最為明智的處境。


三國閨蜜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句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諸葛亮從荊州去蜀國時,關羽問諸葛亮,如何保衛荊州,諸葛亮說,送關將軍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荊州無憂也."那麼為什麼是聯合孫權而不是聯合曹操打擊孫權呢?

首先從當時的大勢來說,曹操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東南,劉備屯軍西蜀。孫劉弱而曹強,所以劉備只能和東吳孫權聯手對抗曹操,不然很可能會被曹操逐個擊敗,這也是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的前提。

曹操當時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典韋,許褚,郭嘉,荀彧,夏侯兄弟,曹仁,曹洪等宗親數之不盡。佔領的土地也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地區,實力最為雄厚。孫權僅憑藉著長江的天險,但東吳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實力排第二。如果當時劉備聯合曹操的話可能連錦上添花都不是,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幫忙。所以諸葛亮的意思是聯合第二的一起打擊第一的。

其次,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天時地利,但是他俠天子以令諸侯,想當皇帝的心天下皆知。而劉備自稱大漢皇叔,他也就不可能和莫朝篡位的人合作。而且當他和曹操作對的時候,那些和曹操不對的人就自然選擇歸到劉備手下。收買人心,招納賢才也就更容易了。如果聯合曹操對抗孫權的話只會被人說是曹操的幫兇,結果只會眾叛親離。

總結:諸葛亮提出這個戰略方針是在結合了實力,民心,在曹操的絕對強勢實力下最正確的長期戰略方針。即使出現後來的荊州之爭,也不會給曹操有機可乘。正是這方針才讓吳蜀兩國存在數十年,其他任何策略都無法實現。


豪戲說歷史


老二老三聯合,對抗老大。這是國際關係中的普遍法則。

三國的有效國土面積,魏國最大,東吳次之,蜀漢最小。三國的實力,也大致如此。作為最弱小的蜀漢,如果直接對抗曹魏,勝算不會太大,所以一定要拉上東吳,共同抗曹。即使東吳不肯出兵,至少也要與蜀漢保護友好關係,對曹魏形成牽制。這是比較理想的戰略態勢。

反過來,如果蜀漢與東吳為敵,兩弱相爭,只有更弱。曹魏可以在兩家疲憊之後出手,輕易解決,坐收漁翁之利。

我們看《三國演義》,總覺得劉備與曹操仇深似海,與東吳貌合神離。其實,在國際關係(現在都是中國,但當時是三個獨立國家)之中,感情是佔不了太大的分量的,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才是一切戰略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