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为何东汉末年,各个军阀实际上已经拥兵自立,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有很大的好处?

永远爱你亲爱的灿灿


汉献帝代表着正统,是一面旗帜,但是这面旗帜有多大影响力,还得看这面旗帜由谁来打,董卓,吕布,李榷、郭汜都曾经有这面旗帜,但是不但没得到好处,反而是引火烧身。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对汉献帝正统的挑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袁绍曾经策划过另立新君,袁术则是直接称帝,汉献帝本人也曾经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汉献帝是一面正统大旗只是实际上也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诸侯起兵反对董卓的时候,一起拥戴袁绍做盟主,袁绍就认为,汉献帝的合法性不足,打算另立刘虞为帝。首先灵帝的嫡子是刘辩,但是他却被董卓给废掉了,刘协虽然也是灵帝亲子,可是却是贼人拥立上台的。其次,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原本就是一个比较疏远的宗室,他与其前任桓灵,都快要出五服了。

既然远支宗室汉灵帝能当皇帝,那么同为远支宗室的刘虞自然也能当皇帝,因此当袁绍等人提出要立刘虞为新皇帝的时候,诸将中附和的人就有不少。却有两个人对此反对。其中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袁术,最后刘虞也是死活不干,因此另立新君的事才作罢。

虽然汉献帝安然度过了自己第一次正统性危机,袁术这边又跳出来了,袁术远比他哥哥袁绍要直接,袁术是要自己当皇帝。袁术的思维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袁术看来,汉室已经没有救了,而取代天下的,还有谁比他袁术更有资格呢?袁家可是连续几代人都出三公级别的大官的,因此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被天下诸侯所不齿,与其说不齿,不如说是嫉妒,虽然汉献帝含金量不高,但是毕竟是老子一辈传下来的,祭拜过天地的,你袁术凭什么当皇帝,骑在我们头上,袁术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久就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盟与打击,在建安四年,走投无路的袁术想要喝一碗蜂蜜水解渴,结果连蜂蜜都找不到。袁术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怎么会到这个地步!”最后呕血斗余而死。

可以看出,从汉献帝称帝开始就有人在挑战他的正统性,尤其是以“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最为积极,反而是被称为“赘阉遗丑”的曹操每一次都站在了汉献帝一边,从这个角度讲,曹操年轻时绝对是汉献帝的忠臣。

曹操之所以能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标,和他超强的能力以及赫赫战功是分不开的,虽然天子在手,但是每一场胜利都是曹操实打实打出来的,另一方面说,虽然天子在手,该吃的败仗,一场也没少吃。

曹操刚刚把汉献帝安置在许都,袁术就跳出来称帝,此时,应该是曹操和汉献帝最团结的时候,对于汉献帝来说,如果袁术的帝位坐稳了,那自己还算个什么东西,对于曹操来说如果袁术皇帝做安稳了,自己手里的汉献帝就变的一文不值了。


因此,曹操立即就开始了对袁术的战争,最后袁术呕血而死。在击败袁术后,曹操又击败吕布,大败袁绍从而初步实现了北方的统一,特别是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曹操火烧乌巢,以弱胜强,袁绍并没有因为汉献帝在手下留情,袁绍的士兵也没有因为汉献帝而望风倒戈。

在之后的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不仅孙权没有给汉献帝面子,连刘皇叔也没把汉献帝这面大旗当回事,和曹操那是真刀真枪干了起来,最后曹操也都是铩羽而归。

因此,汉献帝本身代表了当时的正统,给曹操最大的实惠就是,曹操可以利用汉献帝封官许愿拉拢人心,孙权、马腾、张绣等军阀就是因为这点实惠,一度都倒向曹操,但是这种投靠是不稳固的,曹操想要地盘还是需要自己一点一点靠战争去取得。


醉美木渎


中国有句老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曹操握着天子这张牌可以拥有大义,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合法的。

就好比,传国玉玺只是一个信物,但很多人为此争个你死我活,因为拿到传国玉玺的才是正统,才是合法的!

其次,东汉末年尽管是乱世,但仍然有很多人忠于汉朝,认为自己是大汉子民,曹操可以借天子的名义召集天下英才,壮大自己的实力,曹操阵营的保皇派最出名的就是荀彧。

再者,刘备就是现身说法最好的案例。因为自己姓刘,号称中山靖王后代,一挥手,从一个卖草鞋的破落户成为一个小弟云集的大哥大,这就是品牌效应。

曹操手中的天子就是他的品牌,只要天子在,干啥都顺利。虽然骗不了那些诸侯,但是骗平民百姓还是足够的。

老百姓心里想,皇帝都在曹丞相这里,我们肯定得支持曹丞相的工作。

这就是民心,天子能给曹操稳定民心,其他人都不能!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所得好处最大!


今人不见古人月


因为中国人自古有正统观念 ,谁家打的天下就由谁家来坐。例曹操挟天子就代表国家名义上还是汉王室的 ,天子有权利号令诸侯 。 如果诸侯不听 ,曹操就有借口发兵 ;而且群雄会群起而攻之。这是曹操代表的就是汉室。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同样的道理,如果曹操杀了天子 ,各诸侯就有名义起兵巩固皇室, 同时曹操也会遭到士族的反对。在曹氏政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情况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理性的做法。


古今历史观文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使用是有前提的,正如题主所说东汉末年,诸侯都已拥兵自重,却还承认曹操的号令是天子所为,这里面涉及到的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正统问题。在曹操的有生之年,虽然局势动荡,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并且最终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大的军事集团瓜分了天下,但是实际上,不论是被灭的诸侯,还是存在的曹和孙刘,都一直尊奉汉室为正统。传统的士族门阀认为虽然汉室衰微,但过不在皇帝,而在于外戚和宦官把政,士族们依附于各个诸侯,追求的是中兴汉室,而不是灭亡汉朝。这一点在曹操集团中以荀彧为首,荀彧指望曹操辅佐汉献帝,成为中兴名臣,而自己也竭尽所能辅助曹操,帮助他统一北方,至少在荀彧自杀前,曹操的野心还是没有达到灭汉自立的地步,其实,终其一生,他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作为一直以来都以汉丞相自居,以奉辞伐罪为名的他来说,自立意味着否定自己,这一点说多了,但是可以想见,就连曹操想不尊奉汉室都做不到,更何况其他诸侯?

二是诸侯实力问题。汉末至三国的几十年里,大小军阀你来我往,相互攻打吞并直至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期间没有任何一路军阀有实力吞并所有其他军阀而实现统一,那么在这种局势下,如何在名义上不引起别人联合攻击,那就老老实实尊奉汉室,默默发展自己,这一点正面例子是孙坚父子,反面例子是袁术。大家都知道谁也不可能一口气把别人都打败,那么就不要出声,凡是出头自封天子的,大家就一起灭了他。如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优势,所以逐步统一北方。等赤壁之战时,孙刘发现再不抱团取暖,那就只能被灭了,因此曹操失利。

其实,至赤壁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孙刘的作用已经几乎没有了,孙刘也有了自己明确的政治口号“清君侧”。于是,曹操死后,曹丕便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此时,孙刘便相继立国,进入三国时代。

不论什么原因,最重要的其实就一点,那就是军事实力的问题,就好比战国七雄,待秦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之后,就不需要什么政治口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