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嗎?

萌之帆


相通而有別。繪畫,恐怕全世界人自小到老都可學而有成,相比,書法卻難達成功和大師者。會寫字當然多,會漢字書法何其少!有不少自吹或借吹是書法家或大師等,因現實礙於時地人權貴而難靖,但歷史會證明不少的是俗流,雖芸花一現卻有汙國粹。繪畫門道,把客觀畫得象.活.涵.雅.趣……就得了,形示者!千畫有別而一律。書法,要有綜合文化修為,千書有似卻不同,心畫也!


大方書法工作室


我們還是先看實踐。藝術是一個實踐第一的事情。沒有實踐就沒有藝術。具體說,就是先做出來再說。

書法和繪畫的相通是一個藝術實踐,無論理論正確與否,它在實踐上首先是正確的成功的。

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顧陸張吳用筆》裡,把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的用筆來源,都歸於因為有了張芝的草書以後,王獻之進一步推動了草書,形成了“一筆書”,認為,這是繪畫造型的基礎。於是就提出了“書畫用筆同法”的看法。


他還在《論畫六法》中說:“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

這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次把書法和繪畫同步聯繫起來的理論思想。

在唐代,我國的繪畫主要還是“工筆畫”,但是,在晚唐也出現了“寫意畫”的萌芽,張彥遠是晚唐時代的美術理論家,他自己也親眼目睹過寫意畫家的作畫,例如,張通、張藻都是善於寫意的畫家了。張彥遠還引用了畫家張藻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明確的寫意畫的思想。

張彥遠對他們的繪畫作品非常欣賞,但是,當時還不是大眾能接受的畫法,所以,我們今天是看不到唐代寫意畫的。

繪畫在唐代已經證明,書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顯,所以,張彥遠把書法和繪畫聯繫在一起,這是有繪畫實踐基礎的。


畢竟,中國畫的基礎是線描,沒有線條,中國畫就無法想象。而中國畫的線條,又會自覺吸收書法的用筆,這也不難想象。

因為,我們寫字畫畫的工具都是毛筆。而且,唐代也具備了從書法中吸收豐富的用筆的基礎。因為,書法發展到唐代,中國書法史上所有的書法用筆都已經誕生了。

例如,除了古老的篆書、隸書,還有楷書、行書、草書等等。在唐代還出現了狂草書法,這些豐富多彩的書法用筆,都會對繪畫有資源可借鑑。

到了元代,隨著寫意畫的進一步發展,對書法用筆的要求也越來越擴大範圍了。尤其是行書、草書的筆法墨法,對繪畫的借鑑更加直接更加重要了。因此,元代書法繪畫的領袖人物趙孟頫,就把書法和繪畫的關係說得更直接了,他在《秀石疏林圖》上題詩說: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趙孟頫用自己的繪畫實踐,證明了書法的具體筆法,在繪畫中可以直接去應用。


比如,畫山石,可以用“飛白”這種類似於“皴”的筆法,效果非常好。比如,畫樹木枝幹,用“篆籀”筆法,效果也非常好。比如,畫竹,用隸書的筆法,效果也非常好。

趙孟頫提出“書畫本來同”,理論上繼承和驗證了唐代張彥遠“書畫用筆同法”的思想,也弘揚了張彥遠“工畫者多善書”的思想,所以,中國在繪畫傳統上,一直有書畫不分家的說法。

如果我們從中國畫的歷史實踐上來看,找到“工畫者多善書”的例子,確實可以用比比皆是來形容。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畫家都善書。例如,唐代偉大的畫家吳道子,曾經跟張旭、賀知章學書法,結果沒有學成。

估計,吳道子是想學草書,因為,張旭、賀知章的草書很有名。草書行筆疾速,一氣呵成,渾然一體,非常符合吳道子的繪畫風格和個性。但是,也許吳道子不適合學習書法,所以,他的草書就沒有學成。後來,吳道子的書法,一直保持著楷書的風格,據說,吳道子的楷書是學薛稷的書法,書法也很像薛稷的字。


那麼,歷史上還有沒有畫畫好,書法不好的例子?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明代畫家藍英就不善於書法。近代畫家任柏年也不善於書法。當代畫家黃胄也不善於書法。

至於,今天書法非常一般的畫家就太多了。

所以,繪畫和書法畢竟還不能說完全是一回事。

如果要在書法和繪畫兩個方面都有成就,就需要對書法和繪畫都要有研究和學習。

既然書法和繪畫還不是一回事,怎麼實現書法和繪畫相通的學習呢?

雖然從元代趙孟頫就提出了“書畫本來同”的說法,但是,具體要怎麼同?怎麼通,其實一直都沒有具體的實踐。

例如,學習書法是不是等於學習繪畫?學習繪畫是不是等於學習書法?

目前,我們還沒有具體的學習方法和具體的理論。


我們目前主要還是以古人提出的書畫相通的理論,提倡學習中國畫的都要學習書法。學習書法,也只是在繪畫原理的框架下,吸收一些書法的個別質感。

例如,有一個筆畫有立體感,但是,這個筆畫本身不是繪畫形象。因為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的平面圖畫。這跟三維繪畫的立體感和形象感不是一回事。

儘管,繪畫的主體仍然是線條,線條的表現力如何,直接影響繪畫作品的生動性。比如說,書法的線條是通過用筆現實的,而用筆有一個規律,就是要有筆法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繪畫的線條如果沒有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就會沒有自然的節奏感和立體感。

例如,中國畫的蘭草的葉子的畫法,無論是雙鉤還是寫意畫出來,線條筆法如果有變化,立體感和節奏感就非常自然生動。畫山水畫和人物畫也是一樣的。

所以,繪畫吸收書法用筆中出現的一些微觀繪畫美美學,例如,筆法和墨法的濃、淡、幹、溼,產生的微觀立體感和質感,這是中國畫與書法相通的近緣關係。

那麼,學習書法對繪畫有沒有直接發幫助?


千里馬對此也有一些多年的思考:我認為,首先,你必須要學習繪畫原理,如果沒有學習過繪畫原理,那麼,書法是不會直接給予你繪畫幫助的。

就算你的書法很好,只是一個線條問題問題。只有你具備繪畫原理的訓練,才有可能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也具備繪畫的思維。

對此,千里馬通過對書法用筆“四法三筆”的研究,已經具備了學習書法與學習繪畫互相融通的科學基礎。

我們通過對書法的平面分析認為:書法學習,完全可以訓練我們對平面繪畫的基礎認識。而繪畫的基礎其實也是平面的。繪畫的點、線、面,在書法中完全具備這些元素。

如果有了平面繪畫的意識,距離立體繪畫已經不太遙遠了。如果把書法的平面繪畫與繪畫的三維繪畫加以結合,這就把書法和繪畫拉的更近了。

例如,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筆畫要用起筆、行筆、收筆來完成。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平面。但是,一個字,除了筆畫還有結構,書法的結構,我們用“接筆”來訓練書法學習,這樣訓練書法學習,本身已經具備了繪畫的平面意識。

如果說,古代的書法繪畫相通是一個自發,那麼,我們用現代思維學習書法,就會是一個自覺的書法與繪畫的通融。達到這種自覺,無論對書法還是繪畫,都是具有自覺雙向相通效果的。而古代的書畫相通理論和實踐,是建立在以書法為本位的基礎上的。


千千千里馬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自愛寫寫畫畫,認為書法與繪畫是相通的。

記得有一天,自己在家裡練字(臨大篆),外孫女妮妮爬上椅子看得入神,突然嘴裡冒出了一句:爺爺(在溫州姥爺也叫爺爺)你畫得好棒哦!

一句童語,直接道出了書畫同源的本質,真是有意思,我到底是在寫字,還是在畫符?還真的要想想。所以說童話(畫),是詩,是畫,是高度概括的東西,有時可以給大人帶來很多啟發與靈感。

下面就順著妮妮的話,繼續聊聊書法和繪畫的相通問題:

1、書法和繪畫都屬於視覺藝術,都必須熟練掌控線條,只不過書法是純線條,繪畫除了線以外,還是點、面、形、明暗、色彩等等。書法與繪畫,尤其是中國畫,都十分講究線條功力,甚至有讓人用毛筆畫幾條線,條,就可以知道其在繪圖上有沒有出息的說法。

2、書法高手往往畫畫也很厲害,吳昌碩是五十歲才開始畫畫,其以篆籀筆法入畫,重氣不重形,金石氣滿溢,其《花卉十二屏》、《紫藤圖》、《石蘭圖》堪稱詩、書畫三絕,這些神作與其說是畫出來,不如說是寫出來的,細看全是石鼓文的筆法,故很多國畫小品,落款常有某某人寫的字樣,繪畫裡還有速寫,不叫速畫,看來是有道理的。

吳昌碩花卉四條屏

吳昌碩畫葫蘆

3、玩繪畫的,線條自然玩得很溜,宋人的白描線條美得不得了,達芬奇的自畫像,每一根線條都是那麼精準,就連畫人體解剖圖,機械草圖線條也是令人陶醉。安格爾(油畫《泉》的作者)的素描更是沒有一根線條是多餘的。陳丹青說:"對於畫畫高手來說書法就是小菜一碟“。畢竟,心手眼是相通的,所不同的只是輸出的方式的不同。

達芬奇自畫像

安格爾素描

4、繪畫是諸多學科的基礎,很多專業的招生,都要考繪畫。自己在中學畢業以前,玩的都是繪畫,練書法是參加工作以後的事情,感覺經過繪畫訓練的手與眼睛,僅僅把字形臨得很象還是比較容易,人物寫生那是難太多了。所以,從小學習繪畫,對培養一個人的空間想象力,觀察力,辨色力,美感都是很有好處的,即使以後學習別的,如書法、攝影、設計也是觸類旁通的,手到擒來,所有的視覺藝術都是相通的,書法和繪畫更是如此,簡直是一起出生、長大的雙胞胎。最後,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繪畫、書法、攝影習作。


江川31


書法和繪畫有相通之處,以書法的行書和國畫的寫意畫作對比:

一,都是用筆墨抒發作者情感和追求高雅的意境美。

二,用墨都講究枯、溼、濃、淡變化。

三,二者都追求線條的質感、韻律、節奏。

四,計白當黑。

五,疏密對比。

六,開合對比。

七,氣韻生動。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是齊白石先生的書畫作品。)











神韻軒書法


書法與繪畫既有相通之處,也各有不同。

首先,書法與繪畫都屬於文化藝術範疇,兩者都屬於一種藝術形式。書法是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繪畫是人類表達自然、自身或兩者之間關係的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是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色彩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裡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繪畫具有書法的因素,書法具有繪畫的成分。遠古時代的甲骨文、金文與早期原始社會的大型壁畫都有很多密切的聯繫。繪畫中蘊含的藝術境界和濃郁的藝術素養、意境等,都對書法的創作過程和發展方向有著很大的影響。

其次,兩者又有一些不同之處。繪畫具體展現事物細節與具體形象,書法則表現抽象的事物;繪畫和書法的創作過程、學習方式各有所異,人們通常所說的“書畫同源”又體現了書法與繪畫之間密切的聯繫和交集。

再者,繪畫的畫法一般更加註重可塑造性和可修改性。即使某一筆失敗了,卻並不致命,還可用其他的畫法進行修改和完善。而在書法實踐上,若對其中某一字失誤的筆畫進行修改,不僅會直接導致這個字的失敗,也可能是影響到通篇的一個敗筆。

圖例分別為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倫勃朗的《夜巡》




方舟漫話


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但是,並不是說字寫得很好,就一定畫畫得很好,反之亦然。而且,“繪畫”有很多類,所謂的“書畫相通”,大體上指的是“國畫”。

現在,一提到“書畫相通”,基本上停留在技法這個層面上。若此,書畫跨界者自然不少,但術業有專攻,大畫家的字並不一定寫的很好。同理,大書法家的畫也不見得能達到自家書法水準。如果我們去掉名人、大師這樣的符號,按照專業標準來審視書畫家,無論書家作畫,還是畫家寫字,主業副業能夠齊頭並進的還真不多。

古人說:三絕詩書畫,其實也是一種境界上的追求,能達到者也是鳳毛麟角。尤其現在,能夠通達者越來越少,西泠印社時常空缺,如今依然空缺,就能說明問題。假若以技法來解讀“書畫相通”,恐怕就顯得很低級了。有時竟然還講不通。

那麼,書法和繪畫究竟是如何相通的呢?

技法相通是低層級的“書畫相通”

書法與繪畫,從技法上而言,都是在宣紙上,用毛筆、墨汁(顏料也是一種“汁”)來表現作品的藝術行書。其中的相通是不言而喻的,不僅相通,還可以相互借鑑。

國畫中有“兼工帶寫”的技法,但畫家的“寫”與書法家的“寫”是不一樣的。我仔細觀察過,畫家的入筆方向,行筆的角度,還是與書法家有很大的區別。我把畫家的“寫”應用到小篆書寫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

在用墨方面,畫家所需要的層次更加豐富。當代書法家們紛紛從國畫中借鑑墨法,追求墨色變化,效果確實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技法相通的一種表現。同時,章法佈局方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借鑑、融通。這方面雖然各有所長,但我覺得,書法家更要向畫家學習。

然而,書、畫在長期的實踐中,隨著社會分工的日趨細化,這兩大藝術門類也越來越專業化,技法方面的相通已經越來越“不通”了。

我曾經跟一個畫家打趣,說下次筆會我作畫,他寫字。只是打趣而已,我們從來就沒有相互跨界,依然是各幹各的本行,如此十數年。這位畫家朋友講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在用筆方面,畫家是“畫”,書法家是“寫”。同一支毛筆,在同一張宣紙上畫蘭草,畫家是“拖”中鋒,書法家則是“推”中鋒,畫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當然,書法家“推”出來的蘭草似乎更有力道,但不一定有畫家“拖”出來的更靈動,按照美術技法的標準,書法家的蘭草不一定能夠“入法”。

能書能畫,並不一定能夠準確的詮釋“書畫相通”。我與書畫界的朋友交往比較多,其中不乏大師級別的。他們當中,有的是二胡高手,有的笛子吹得好,有的歌唱得很好聽,還有的舞跳得出神入化,魔術也能讓人破費琢磨。在藝術界聯誼活動中,這些朋友的“業餘”愛好水準能夠讓專業人士折服。如此,是不是說,書法與音樂相通呢?

書法、音樂、繪畫當然也是相通的,但卻絕對不是技法上的相通。人的“通感”是可以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找到相通之處,有的書法家在書寫時,喜歡放一段音樂。我們很多筆會,也請古琴、古箏來助興,這並非是從曲子中學習書法技法,而是愉悅心情,營造舒緩的書寫環境,找到藝術上的“通感”,也是一種高雅的愛好而已。

書法、繪畫、音樂,乃至於舞蹈、體育,甚至於所有的體能、技能,都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智慧表達,所有事物之間都互相關聯,都是相通的。若從這個大概念論之,書法與繪畫相通又有什麼可以設問的呢?

所以,若從技法上去談論書畫相通這個問題,並不能很好的解讀這其中的必然聯繫,也得不出十分確切的答案。

書畫同源,它們是如何同源的?

這句話說了多年,但始終沒有人能夠把它說得很通透,也似乎沒有人真正找到書畫同源的“源”在哪裡。這種模糊的概念定位,是對中國漢字起源沒有解釋清楚,“結繩記事”實際上把中國漢字的起源導向了誤區。因而,“書畫同源”這件事便沒有講清楚。

王學仲先生在《書法舉要》中,認真甚至苦心孤詣的探索“結繩記事”是如何演變為漢字的,多種複雜的結繩圖案讓人眼花繚亂,比織毛衣還複雜,但竟然“結”不出一個字來。為什麼呢?

很小的時候,我在農村見到過類似於“結繩記事”的現象。那時,農村裡稍微上點年紀的人有很多不識字。這些人要計數、記事,就在牆壁上畫一個圖案,下面有一個竹筒或者瓦罐,裡頭裝著石子之類的。也有在圖案旁邊打“正”字的。那些圖案中,有雞、鴨、谷、米之類的象形圖案,罐子裡的石子,就代表這些東西的數量。假如“結繩記事”是漢字的起源,那麼,繩子是不可能編織出文字的,繩子上面的圖案,才是文字的雛形,也就是象形文字。

如此說來,漢字的誕生絕對要早於“結繩記事”。因為,繩子作為一種工具,且在當時來說是一種“科技含量”很高的工具,一定是打製石器之後才出現的。那麼,在此之前,人類必定也經過了“記事”這個歷史階段。如此,就有可能在石壁上、樹幹上,等等可以畫或者刻圖案,在圖案旁畫或者刻線條之類的以計數。

那些記事的圖案,久而久之就演變為文字了。最早的漢字應當就誕生於記事圖案,象形文字是漢字之祖,應當排在漢字造字六法之首。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有些詞典或者書籍上將形聲字置諸造字六法第一位,是因為形聲字數量最多,但卻違背了漢字的誕生及其演變過程的順序。

還有觀點認為,漢字的誕生與“八卦”有關,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八卦”不知出於何時,但從現在可知的資料看,最早也不會早過夏朝。而象形文字的出現,應當大大的早於這個時期。八卦中,只有坎卦與甲骨文的“水”相似,這只是一種偶合,個例而已。

記事圖案就是“畫”,逐漸演變為象形文字,就是“書畫同源”。所以,書法家向畫家學習筆法、墨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同源,所以相通,相通首先是技法上的相通。但是,假若僅從技法上相通來解讀書法、繪畫的相通,顯然不能講透這兩大藝術門類本質上的“相通”。

“書畫同源”才是“書畫相通”的先決條件和內在聯繫。

如何做到和發揚“書畫相通”

從漢字的起源看,書畫是一母同胞,畫在先而書在後。漢字是由“畫”畫出來的,“書”即書寫,書法,就是寫字的方法。除了筆法而外,還有書寫的規範要求,多一筆少一筆都是錯別字。從這裡開始,古人就對書畫有了區別上的認識。小時候,對於書寫不規範的學生,老師都愛用“鬼畫桃符”來批評。說明,“書”與“畫”畢竟還是有區別的。

古人的“書法”更嚴格意義上講,就是在“寫字”,諸多古代書論,都是在介紹和強調如何把字“寫”規範。

古代畫家也是一樣,寫字是需要進行專門訓練的,不像現在有的畫家,最怕題款。用繪畫的筆法去寫字,真可謂“鬼畫桃符”,破壞了整個畫面,成為敗筆。我的朋友中,有幾個年輕畫家成長很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題款與畫作極其和諧。他們,都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像書法家那樣,認真臨帖習字。在寫好題款的同時,以書法的“寫”豐富自己的繪畫技法。同樣,喜歡畫畫的書法家,也是經常拜畫家為師,學習繪畫的技法、墨法和章法。

這一方面說明書畫在技法上是相通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書、畫畢竟各有其技法,各有其特點,各有其“奧妙”。無論書法大家,還是繪畫大師,誰也不能提筆便跨行,而且成為立即成為跨界高手。而是要經過書畫不同的技法訓練,才能到達相互借鑑、融通的境界。外行看熱鬧,不懂基本技法,便談不上學習,更談不上“相通”了。

書畫家這種相互學習,其實與書法家學樂器一樣,都是可以跨界的,並不能說明技法上的相通。實際上,只要肯花功夫,什麼東西都可以學。

現在,書法的實用價值在逐漸降低,“書法”進入了“藝術”時代。以“藝術”的視角來審視“書畫相通”這個命題,兩者之間技法上的相通,似乎又回到了漢字起源的原點——字也可以畫,很多“大師”現在不都是在“畫”字嗎?

同時,書法作品也需要“設計”,各種章法層出不窮。甚至,還可以製作、拼接,以不同顏色搭配,比繪畫還花哨。

“書畫相通”應當在保持各自特點的基礎上相通,捨棄自我的盲目相通,就會誤入歧途。其實,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應當保持其獨立性,更強調“寫”,而不過度的追求“畫”。


綠野萍蹤01


感謝回答您的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因為書法是表現繪畫的點睛之筆,特別在中國畫中,那是表現的淋漓盡致。你有好的書法功底,在國畫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提落款,你的畫質量在高,藝術水準再好,假如沒有一手提落款的好字,那麼你的畫的質量那是大打折扣的,沒有一手好的提落款,這畫的檔次水平,那是根本上不去的。

另外在國畫的繪畫中,書法功底到處彰顯無遺。比如下面這副(枝頭早春圖)梅花,你沒有堅實的書法功底,梅花枝幹那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的質感,是表達不出來的,還有梅花樹的枝條,那種有力挺拔的意境也是表現不出來的。又比如這副靜竹,你沒有堅實的書法功底,也是表達不出竹節的剛直,向上的質感。以及小枝小葉的挺拔。沒有堅實的書法功底,在所有的繪畫中,以及水墨的應用,和畫面的層次,都將難以表現出他的美感。

又比如在國畫中的工筆畫,你沒有好的書法功底,你的線描那將是笨拙無力,根本表現不出所表達事物的質感和美感。

綜上所述,所以說書法和繪畫是相同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縫之道


你好,我是一樂,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經常有說到,書畫書畫,意識裡面,書跟畫幾乎是不分家的。古人也常說到,書畫同源,但這裡說的畫主要是中國特有的“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們先說下什麼是國畫。


國畫起源:


,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那時的漢朝人覺得中國是天地的中間,所以稱:中國,中國的畫,應稱:中國畫,簡稱就是:國畫。


國畫主要是指用筆墨在帛、宣紙、絹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所用工具有毛筆、墨汁、顏料、紙等。


國畫又可大致分為工筆、寫意幾大類,在創作與內容上,體現了智慧的古人對自然與社會還有與之相關的道德、經濟、政治、宗教、宮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有點扯遠了,迴歸正題~)


上面我們說國畫主要用的是,毛筆、墨水等為創作工具,而書法亦指的是:以筆墨書寫文字的藝術。

書寫藝術,多指用筆寫字的藝術,分為硬筆和軟筆兩種。是一種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蔡元培《圖畫》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國畫的基礎也主要是運用毛筆勾勒出線條,再進行創作。因此書法與國畫的筆法上是相通的,都講究書寫的力度與變化,反對疲軟呆板!


近代書家王世鏜認為:“從來書畫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蘭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風。”


現代畫家黃賓虹曾強調:“書畫同源,貴在筆法。”



可見書法與繪畫是相輔相成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一樂書法


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嗎?這個問題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是什麼書法和什麼繪畫,不能一概而論。

先看西方吧。

我實在看不出西方書法(拉丁文或者阿拉伯文)與西方繪畫(壁畫或者油畫)有什麼相通的地方,這兩者之間連工具都不一樣,西方書法用蘆葦筆或者鵝毛筆書寫,西方繪畫則是用筆頭扁平的畫筆進行描繪。很顯然,兩者並不相通。

再來看中國。

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湧現出眾多傑出的書法大家: 蔡邕、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懷素、楊凝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蔡京)、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王鐸、傅山、翁方綱、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何紹基、金農、鄭板橋••••••正是這些書法家的出現,才使書法藝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為中華文明留下濃墨重彩的燦爛篇章。

中國的畫家大致分三類 : 民間畫匠(傑出者主要繪製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之類的作品)、院體畫家(為皇室服務,繪製皇帝出巡或者皇室重大慶典活動等大場面作品)和文人畫家(多數是在朝為官的業餘畫家,這些人具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和造詣,屬於士大夫階層,元明清三朝文人畫一直是中國畫的主流)。

"書畫同源"這一觀點,最早是趙孟頫提出來(學術界存疑),這裡的"畫"就是指文人畫,文人畫的表現形式講究集詩句、書法、繪畫、鈐印於一體,以書入畫,通過作品表達作者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無論是藝術語言還是作品意境都高於工匠畫和院體畫。集大成者有趙孟頫、徐渭、朱耷、吳昌碩等。

所以,書法和文人畫確實是相通的,和其它畫種則不相通。


Freedom20180214


作為一個畫師,感覺自己畫畫還行,書法真的是難殺我了。對於書法我不懂所以我沒有發言權。對於畫畫,自學了快5年的時間,每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畫裡的奧妙,每畫一段時間就會新的領悟。越是深奧越想挖掘。不知道書法愛好者會不會也有跟繪畫同樣的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