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吗?

萌之帆


相通而有别。绘画,恐怕全世界人自小到老都可学而有成,相比,书法却难达成功和大师者。会写字当然多,会汉字书法何其少!有不少自吹或借吹是书法家或大师等,因现实碍于时地人权贵而难靖,但历史会证明不少的是俗流,虽芸花一现却有污国粹。绘画门道,把客观画得象.活.涵.雅.趣……就得了,形示者!千画有别而一律。书法,要有综合文化修为,千书有似却不同,心画也!


大方书法工作室


我们还是先看实践。艺术是一个实践第一的事情。没有实践就没有艺术。具体说,就是先做出来再说。

书法和绘画的相通是一个艺术实践,无论理论正确与否,它在实践上首先是正确的成功的。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里,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用笔来源,都归于因为有了张芝的草书以后,王献之进一步推动了草书,形成了“一笔书”,认为,这是绘画造型的基础。于是就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看法。


他还在《论画六法》中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把书法和绘画同步联系起来的理论思想。

在唐代,我国的绘画主要还是“工笔画”,但是,在晚唐也出现了“写意画”的萌芽,张彦远是晚唐时代的美术理论家,他自己也亲眼目睹过写意画家的作画,例如,张通、张藻都是善于写意的画家了。张彦远还引用了画家张藻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明确的写意画的思想。

张彦远对他们的绘画作品非常欣赏,但是,当时还不是大众能接受的画法,所以,我们今天是看不到唐代写意画的。

绘画在唐代已经证明,书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张彦远把书法和绘画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绘画实践基础的。


毕竟,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描,没有线条,中国画就无法想象。而中国画的线条,又会自觉吸收书法的用笔,这也不难想象。

因为,我们写字画画的工具都是毛笔。而且,唐代也具备了从书法中吸收丰富的用笔的基础。因为,书法发展到唐代,中国书法史上所有的书法用笔都已经诞生了。

例如,除了古老的篆书、隶书,还有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在唐代还出现了狂草书法,这些丰富多彩的书法用笔,都会对绘画有资源可借鉴。

到了元代,随着写意画的进一步发展,对书法用笔的要求也越来越扩大范围了。尤其是行书、草书的笔法墨法,对绘画的借鉴更加直接更加重要了。因此,元代书法绘画的领袖人物赵孟頫,就把书法和绘画的关系说得更直接了,他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用自己的绘画实践,证明了书法的具体笔法,在绘画中可以直接去应用。


比如,画山石,可以用“飞白”这种类似于“皴”的笔法,效果非常好。比如,画树木枝干,用“篆籀”笔法,效果也非常好。比如,画竹,用隶书的笔法,效果也非常好。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理论上继承和验证了唐代张彦远“书画用笔同法”的思想,也弘扬了张彦远“工画者多善书”的思想,所以,中国在绘画传统上,一直有书画不分家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中国画的历史实践上来看,找到“工画者多善书”的例子,确实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画家都善书。例如,唐代伟大的画家吴道子,曾经跟张旭、贺知章学书法,结果没有学成。

估计,吴道子是想学草书,因为,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很有名。草书行笔疾速,一气呵成,浑然一体,非常符合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和个性。但是,也许吴道子不适合学习书法,所以,他的草书就没有学成。后来,吴道子的书法,一直保持着楷书的风格,据说,吴道子的楷书是学薛稷的书法,书法也很像薛稷的字。


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画画好,书法不好的例子?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例如明代画家蓝英就不善于书法。近代画家任柏年也不善于书法。当代画家黄胄也不善于书法。

至于,今天书法非常一般的画家就太多了。

所以,绘画和书法毕竟还不能说完全是一回事。

如果要在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都有成就,就需要对书法和绘画都要有研究和学习。

既然书法和绘画还不是一回事,怎么实现书法和绘画相通的学习呢?

虽然从元代赵孟頫就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说法,但是,具体要怎么同?怎么通,其实一直都没有具体的实践。

例如,学习书法是不是等于学习绘画?学习绘画是不是等于学习书法?

目前,我们还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的理论。


我们目前主要还是以古人提出的书画相通的理论,提倡学习中国画的都要学习书法。学习书法,也只是在绘画原理的框架下,吸收一些书法的个别质感。

例如,有一个笔画有立体感,但是,这个笔画本身不是绘画形象。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平面图画。这跟三维绘画的立体感和形象感不是一回事。

尽管,绘画的主体仍然是线条,线条的表现力如何,直接影响绘画作品的生动性。比如说,书法的线条是通过用笔现实的,而用笔有一个规律,就是要有笔法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绘画的线条如果没有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就会没有自然的节奏感和立体感。

例如,中国画的兰草的叶子的画法,无论是双钩还是写意画出来,线条笔法如果有变化,立体感和节奏感就非常自然生动。画山水画和人物画也是一样的。

所以,绘画吸收书法用笔中出现的一些微观绘画美美学,例如,笔法和墨法的浓、淡、干、湿,产生的微观立体感和质感,这是中国画与书法相通的近缘关系。

那么,学习书法对绘画有没有直接发帮助?


千里马对此也有一些多年的思考:我认为,首先,你必须要学习绘画原理,如果没有学习过绘画原理,那么,书法是不会直接给予你绘画帮助的。

就算你的书法很好,只是一个线条问题问题。只有你具备绘画原理的训练,才有可能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也具备绘画的思维。

对此,千里马通过对书法用笔“四法三笔”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学习书法与学习绘画互相融通的科学基础。

我们通过对书法的平面分析认为:书法学习,完全可以训练我们对平面绘画的基础认识。而绘画的基础其实也是平面的。绘画的点、线、面,在书法中完全具备这些元素。

如果有了平面绘画的意识,距离立体绘画已经不太遥远了。如果把书法的平面绘画与绘画的三维绘画加以结合,这就把书法和绘画拉的更近了。

例如,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笔画要用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成。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但是,一个字,除了笔画还有结构,书法的结构,我们用“接笔”来训练书法学习,这样训练书法学习,本身已经具备了绘画的平面意识。

如果说,古代的书法绘画相通是一个自发,那么,我们用现代思维学习书法,就会是一个自觉的书法与绘画的通融。达到这种自觉,无论对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具有自觉双向相通效果的。而古代的书画相通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以书法为本位的基础上的。


千千千里马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自爱写写画画,认为书法与绘画是相通的。

记得有一天,自己在家里练字(临大篆),外孙女妮妮爬上椅子看得入神,突然嘴里冒出了一句:爷爷(在温州姥爷也叫爷爷)你画得好棒哦!

一句童语,直接道出了书画同源的本质,真是有意思,我到底是在写字,还是在画符?还真的要想想。所以说童话(画),是诗,是画,是高度概括的东西,有时可以给大人带来很多启发与灵感。

下面就顺着妮妮的话,继续聊聊书法和绘画的相通问题:

1、书法和绘画都属于视觉艺术,都必须熟练掌控线条,只不过书法是纯线条,绘画除了线以外,还是点、面、形、明暗、色彩等等。书法与绘画,尤其是中国画,都十分讲究线条功力,甚至有让人用毛笔画几条线,条,就可以知道其在绘图上有没有出息的说法。

2、书法高手往往画画也很厉害,吴昌硕是五十岁才开始画画,其以篆籀笔法入画,重气不重形,金石气满溢,其《花卉十二屏》、《紫藤图》、《石兰图》堪称诗、书画三绝,这些神作与其说是画出来,不如说是写出来的,细看全是石鼓文的笔法,故很多国画小品,落款常有某某人写的字样,绘画里还有速写,不叫速画,看来是有道理的。

吴昌硕花卉四条屏

吴昌硕画葫芦

3、玩绘画的,线条自然玩得很溜,宋人的白描线条美得不得了,达芬奇的自画像,每一根线条都是那么精准,就连画人体解剖图,机械草图线条也是令人陶醉。安格尔(油画《泉》的作者)的素描更是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陈丹青说:"对于画画高手来说书法就是小菜一碟“。毕竟,心手眼是相通的,所不同的只是输出的方式的不同。

达芬奇自画像

安格尔素描

4、绘画是诸多学科的基础,很多专业的招生,都要考绘画。自己在中学毕业以前,玩的都是绘画,练书法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情,感觉经过绘画训练的手与眼睛,仅仅把字形临得很象还是比较容易,人物写生那是难太多了。所以,从小学习绘画,对培养一个人的空间想象力,观察力,辨色力,美感都是很有好处的,即使以后学习别的,如书法、摄影、设计也是触类旁通的,手到擒来,所有的视觉艺术都是相通的,书法和绘画更是如此,简直是一起出生、长大的双胞胎。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绘画、书法、摄影习作。


江川31


书法和绘画有相通之处,以书法的行书和国画的写意画作对比:

一,都是用笔墨抒发作者情感和追求高雅的意境美。

二,用墨都讲究枯、湿、浓、淡变化。

三,二者都追求线条的质感、韵律、节奏。

四,计白当黑。

五,疏密对比。

六,开合对比。

七,气韵生动。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是齐白石先生的书画作品。)











神韵轩书法


书法与绘画既有相通之处,也各有不同。

首先,书法与绘画都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两者都属于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是人类表达自然、自身或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具有书法的因素,书法具有绘画的成分。远古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与早期原始社会的大型壁画都有很多密切的联系。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境界和浓郁的艺术素养、意境等,都对书法的创作过程和发展方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次,两者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绘画具体展现事物细节与具体形象,书法则表现抽象的事物;绘画和书法的创作过程、学习方式各有所异,人们通常所说的“书画同源”又体现了书法与绘画之间密切的联系和交集。

再者,绘画的画法一般更加注重可塑造性和可修改性。即使某一笔失败了,却并不致命,还可用其他的画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而在书法实践上,若对其中某一字失误的笔画进行修改,不仅会直接导致这个字的失败,也可能是影响到通篇的一个败笔。

图例分别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伦勃朗的《夜巡》




方舟漫话


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但是,并不是说字写得很好,就一定画画得很好,反之亦然。而且,“绘画”有很多类,所谓的“书画相通”,大体上指的是“国画”。

现在,一提到“书画相通”,基本上停留在技法这个层面上。若此,书画跨界者自然不少,但术业有专攻,大画家的字并不一定写的很好。同理,大书法家的画也不见得能达到自家书法水准。如果我们去掉名人、大师这样的符号,按照专业标准来审视书画家,无论书家作画,还是画家写字,主业副业能够齐头并进的还真不多。

古人说:三绝诗书画,其实也是一种境界上的追求,能达到者也是凤毛麟角。尤其现在,能够通达者越来越少,西泠印社时常空缺,如今依然空缺,就能说明问题。假若以技法来解读“书画相通”,恐怕就显得很低级了。有时竟然还讲不通。

那么,书法和绘画究竟是如何相通的呢?

技法相通是低层级的“书画相通”

书法与绘画,从技法上而言,都是在宣纸上,用毛笔、墨汁(颜料也是一种“汁”)来表现作品的艺术行书。其中的相通是不言而喻的,不仅相通,还可以相互借鉴。

国画中有“兼工带写”的技法,但画家的“写”与书法家的“写”是不一样的。我仔细观察过,画家的入笔方向,行笔的角度,还是与书法家有很大的区别。我把画家的“写”应用到小篆书写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在用墨方面,画家所需要的层次更加丰富。当代书法家们纷纷从国画中借鉴墨法,追求墨色变化,效果确实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技法相通的一种表现。同时,章法布局方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借鉴、融通。这方面虽然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书法家更要向画家学习。

然而,书、画在长期的实践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这两大艺术门类也越来越专业化,技法方面的相通已经越来越“不通”了。

我曾经跟一个画家打趣,说下次笔会我作画,他写字。只是打趣而已,我们从来就没有相互跨界,依然是各干各的本行,如此十数年。这位画家朋友讲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在用笔方面,画家是“画”,书法家是“写”。同一支毛笔,在同一张宣纸上画兰草,画家是“拖”中锋,书法家则是“推”中锋,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当然,书法家“推”出来的兰草似乎更有力道,但不一定有画家“拖”出来的更灵动,按照美术技法的标准,书法家的兰草不一定能够“入法”。

能书能画,并不一定能够准确的诠释“书画相通”。我与书画界的朋友交往比较多,其中不乏大师级别的。他们当中,有的是二胡高手,有的笛子吹得好,有的歌唱得很好听,还有的舞跳得出神入化,魔术也能让人破费琢磨。在艺术界联谊活动中,这些朋友的“业余”爱好水准能够让专业人士折服。如此,是不是说,书法与音乐相通呢?

书法、音乐、绘画当然也是相通的,但却绝对不是技法上的相通。人的“通感”是可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找到相通之处,有的书法家在书写时,喜欢放一段音乐。我们很多笔会,也请古琴、古筝来助兴,这并非是从曲子中学习书法技法,而是愉悦心情,营造舒缓的书写环境,找到艺术上的“通感”,也是一种高雅的爱好而已。

书法、绘画、音乐,乃至于舞蹈、体育,甚至于所有的体能、技能,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智慧表达,所有事物之间都互相关联,都是相通的。若从这个大概念论之,书法与绘画相通又有什么可以设问的呢?

所以,若从技法上去谈论书画相通这个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解读这其中的必然联系,也得不出十分确切的答案。

书画同源,它们是如何同源的?

这句话说了多年,但始终没有人能够把它说得很通透,也似乎没有人真正找到书画同源的“源”在哪里。这种模糊的概念定位,是对中国汉字起源没有解释清楚,“结绳记事”实际上把中国汉字的起源导向了误区。因而,“书画同源”这件事便没有讲清楚。

王学仲先生在《书法举要》中,认真甚至苦心孤诣的探索“结绳记事”是如何演变为汉字的,多种复杂的结绳图案让人眼花缭乱,比织毛衣还复杂,但竟然“结”不出一个字来。为什么呢?

很小的时候,我在农村见到过类似于“结绳记事”的现象。那时,农村里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有很多不识字。这些人要计数、记事,就在墙壁上画一个图案,下面有一个竹筒或者瓦罐,里头装着石子之类的。也有在图案旁边打“正”字的。那些图案中,有鸡、鸭、谷、米之类的象形图案,罐子里的石子,就代表这些东西的数量。假如“结绳记事”是汉字的起源,那么,绳子是不可能编织出文字的,绳子上面的图案,才是文字的雏形,也就是象形文字。

如此说来,汉字的诞生绝对要早于“结绳记事”。因为,绳子作为一种工具,且在当时来说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工具,一定是打制石器之后才出现的。那么,在此之前,人类必定也经过了“记事”这个历史阶段。如此,就有可能在石壁上、树干上,等等可以画或者刻图案,在图案旁画或者刻线条之类的以计数。

那些记事的图案,久而久之就演变为文字了。最早的汉字应当就诞生于记事图案,象形文字是汉字之祖,应当排在汉字造字六法之首。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有些词典或者书籍上将形声字置诸造字六法第一位,是因为形声字数量最多,但却违背了汉字的诞生及其演变过程的顺序。

还有观点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八卦”有关,这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八卦”不知出于何时,但从现在可知的资料看,最早也不会早过夏朝。而象形文字的出现,应当大大的早于这个时期。八卦中,只有坎卦与甲骨文的“水”相似,这只是一种偶合,个例而已。

记事图案就是“画”,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就是“书画同源”。所以,书法家向画家学习笔法、墨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同源,所以相通,相通首先是技法上的相通。但是,假若仅从技法上相通来解读书法、绘画的相通,显然不能讲透这两大艺术门类本质上的“相通”。

“书画同源”才是“书画相通”的先决条件和内在联系。

如何做到和发扬“书画相通”

从汉字的起源看,书画是一母同胞,画在先而书在后。汉字是由“画”画出来的,“书”即书写,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除了笔法而外,还有书写的规范要求,多一笔少一笔都是错别字。从这里开始,古人就对书画有了区别上的认识。小时候,对于书写不规范的学生,老师都爱用“鬼画桃符”来批评。说明,“书”与“画”毕竟还是有区别的。

古人的“书法”更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在“写字”,诸多古代书论,都是在介绍和强调如何把字“写”规范。

古代画家也是一样,写字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的,不像现在有的画家,最怕题款。用绘画的笔法去写字,真可谓“鬼画桃符”,破坏了整个画面,成为败笔。我的朋友中,有几个年轻画家成长很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题款与画作极其和谐。他们,都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像书法家那样,认真临帖习字。在写好题款的同时,以书法的“写”丰富自己的绘画技法。同样,喜欢画画的书法家,也是经常拜画家为师,学习绘画的技法、墨法和章法。

这一方面说明书画在技法上是相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书、画毕竟各有其技法,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奥妙”。无论书法大家,还是绘画大师,谁也不能提笔便跨行,而且成为立即成为跨界高手。而是要经过书画不同的技法训练,才能到达相互借鉴、融通的境界。外行看热闹,不懂基本技法,便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相通”了。

书画家这种相互学习,其实与书法家学乐器一样,都是可以跨界的,并不能说明技法上的相通。实际上,只要肯花功夫,什么东西都可以学。

现在,书法的实用价值在逐渐降低,“书法”进入了“艺术”时代。以“艺术”的视角来审视“书画相通”这个命题,两者之间技法上的相通,似乎又回到了汉字起源的原点——字也可以画,很多“大师”现在不都是在“画”字吗?

同时,书法作品也需要“设计”,各种章法层出不穷。甚至,还可以制作、拼接,以不同颜色搭配,比绘画还花哨。

“书画相通”应当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相通,舍弃自我的盲目相通,就会误入歧途。其实,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应当保持其独立性,更强调“写”,而不过度的追求“画”。


绿野萍踪01


感谢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因为书法是表现绘画的点睛之笔,特别在中国画中,那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你有好的书法功底,在国画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提落款,你的画质量在高,艺术水准再好,假如没有一手提落款的好字,那么你的画的质量那是大打折扣的,没有一手好的提落款,这画的档次水平,那是根本上不去的。

另外在国画的绘画中,书法功底到处彰显无遗。比如下面这副(枝头早春图)梅花,你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底,梅花枝干那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质感,是表达不出来的,还有梅花树的枝条,那种有力挺拔的意境也是表现不出来的。又比如这副静竹,你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底,也是表达不出竹节的刚直,向上的质感。以及小枝小叶的挺拔。没有坚实的书法功底,在所有的绘画中,以及水墨的应用,和画面的层次,都将难以表现出他的美感。

又比如在国画中的工笔画,你没有好的书法功底,你的线描那将是笨拙无力,根本表现不出所表达事物的质感和美感。

综上所述,所以说书法和绘画是相同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缝之道


你好,我是一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经常有说到,书画书画,意识里面,书跟画几乎是不分家的。古人也常说到,书画同源,但这里说的画主要是中国特有的“中国画”,简称“国画”。我们先说下什么是国画。


国画起源:


,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那时的汉朝人觉得中国是天地的中间,所以称:中国,中国的画,应称:中国画,简称就是:国画。


国画主要是指用笔墨在帛、宣纸、绢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所用工具有毛笔、墨汁、颜料、纸等。


国画又可大致分为工笔、写意几大类,在创作与内容上,体现了智慧的古人对自然与社会还有与之相关的道德、经济、政治、宗教、宫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有点扯远了,回归正题~)


上面我们说国画主要用的是,毛笔、墨水等为创作工具,而书法亦指的是:以笔墨书写文字的艺术。

书写艺术,多指用笔写字的艺术,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是一种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国画的基础也主要是运用毛笔勾勒出线条,再进行创作。因此书法与国画的笔法上是相通的,都讲究书写的力度与变化,反对疲软呆板!


近代书家王世镗认为:“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风。”


现代画家黄宾虹曾强调:“书画同源,贵在笔法。”



可见书法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一乐书法


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吗?这个问题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书法和什么绘画,不能一概而论。

先看西方吧。

我实在看不出西方书法(拉丁文或者阿拉伯文)与西方绘画(壁画或者油画)有什么相通的地方,这两者之间连工具都不一样,西方书法用芦苇笔或者鹅毛笔书写,西方绘画则是用笔头扁平的画笔进行描绘。很显然,两者并不相通。

再来看中国。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书法大家: 蔡邕、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赵佶、赵孟頫、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王铎、傅山、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何绍基、金农、郑板桥••••••正是这些书法家的出现,才使书法艺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灿烂篇章。

中国的画家大致分三类 : 民间画匠(杰出者主要绘制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之类的作品)、院体画家(为皇室服务,绘制皇帝出巡或者皇室重大庆典活动等大场面作品)和文人画家(多数是在朝为官的业余画家,这些人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造诣,属于士大夫阶层,元明清三朝文人画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

"书画同源"这一观点,最早是赵孟頫提出来(学术界存疑),这里的"画"就是指文人画,文人画的表现形式讲究集诗句、书法、绘画、钤印于一体,以书入画,通过作品表达作者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无论是艺术语言还是作品意境都高于工匠画和院体画。集大成者有赵孟頫、徐渭、朱耷、吴昌硕等。

所以,书法和文人画确实是相通的,和其它画种则不相通。


Freedom20180214


作为一个画师,感觉自己画画还行,书法真的是难杀我了。对于书法我不懂所以我没有发言权。对于画画,自学了快5年的时间,每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画里的奥妙,每画一段时间就会新的领悟。越是深奥越想挖掘。不知道书法爱好者会不会也有跟绘画同样的感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