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何看待张雪峰提议扩招2020研究生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

遺落的旧时光


张老师是搞考研的老师,扩招以后对他有好处。请问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ywymm


对于张雪峰的提议,在目前看来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2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对延迟离校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和档案托管#,按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

上述消息也得到国家媒体层面的报道,进而实锤了今年研究生扩招的说话。从这一点来说,张雪峰老师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采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来解决疫情下的就业问题,个人觉得有以前几方面的考虑:

  1. 新冠疫情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停工将近1个月,企业资金压力巨大,虽然国家层面进行了金融放水,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企业停止增工或者倒闭的风险,进而给大学生春季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通过研究生扩招,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今年的毕业生!
  2. 2020年考研人数为340万左右,相比于去年,多了整整五十万人,占了今年本科生毕业人人数的将近1/3。如果不扩招,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3. 同时,如果今年不采用研究生扩招的方法来解决部分本科生,2021 年研究生报考将形成更大的压力!从国家层面,逐步释放这种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是最后还是想说一点,虽然国家层面,研究生招生总体扩招,但是通过数据对比,一些名校的招生名额还有所下滑。不管怎么样,现在成绩出来了,分数上了的,赶快准备复试;分数没上的,赶快联系调剂!

祝各位考研同学心想事成!

如果觉得回答有帮助,请关注并点赞哦(´-ω-`)


傻傻安好


扩招2020年研究生,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作为应急之策,自有其合理性。但总体而言,缓不济急,弊大于利。

第一,指标投放会引发社会大争议。

2020年研究生招生指标已提前下达到各个高校,一旦决定扩招,首先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扩招指标如何投放?平均主义?撒胡椒面?那么可以预见的结果,报考名校、骑线的考生自然是欢天喜地,但是对于一大批顾虑名校竞争压力,退而求其次的考生,可能会抱怨此举不公平,因为如果提前知道名校要扩招,他们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志愿选择。此外,对于一大批西部地区院校而言,原本就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录满,扩招之后需要调剂的数量更多,许多原本第一志愿骑线的考生有机会通过调剂“捡漏”,现在也变得不可能,生源结构进一步“劣化”。向一流高校倾斜?一流高校原本就面临教学、科研、生活保障等硬约束,盲目倾斜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短缺;向普通高校倾斜?一大批优秀考生高分落榜,这种显失公平和效率的做法,更是会让决策部门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扩招惯性会引发培养大滑坡。

2020年研究生扩招是作为应急建议提出的,但是这样一项应急性的政策,一旦获得执行,就会获得生命一般,自发地想要运行下去。主要基于如下分析:从大学自身角度,如果大学筹集到足以应对扩招的资源,它必然希望这些资源的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而要持续运行,从而摊薄成本。因此,大学对政策制定者的反馈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政策建议人角度,他会乐见这项政策持续推进,因为这对其个人声望也会是一个持续加成(不排除某天政策建议被批,但他的建议是一次性的,也并无风险),至少他不会坚决反对。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关建议可能正中下怀,也乐见它从一个临时性的举措变成一个常规举措。但是,这对于本就相对薄弱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第三,升硕冲动会激化学历大贬值。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们国家改革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一些改革举措,比如专升本改革、高校扩招等,也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学历大贬值。海量供给之下,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能招本科,就尽量不招专科;能招研究生,就尽量不要本科。可以说,高校升格、扩招,一定程度上为“唯学历论”不良风气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目前,我们国家硕士阶段教育的定位仍然较为尴尬,某种程度上硕士教育沦为本科后教育,成为本科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两年硕士延迟毕业的一种选择。这一背景下,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愿望,此举都会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升硕冲动火上浇油,进一步造成硕士在内的各级学位教育的集体贬值。



助考官


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复课这几个话题热度最近持续发酵。

尤其是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研究生扩招的呼声不绝于耳,原因也很简单:疫情之下,企业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招聘人数下降或者直接裁员,对于今年毕业的应届本硕生来说,2020年或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其中影响最广的大概是考研网红名师张雪峰老师。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由上图可看出,其本人的确发了这条微博,而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缓解就业的政策,也确实存在。

今年就业压力到底有多严峻?

1.从毕业生人数来看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0月30日,由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召开的2020届全国高等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中提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

而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则分别为763万、795万、834万人,显然就业压力是十分严峻的。

而在这874万人中,报名考研的人数大概为341万,按照往年的报录比4:1算,录取人数最多也就是85万人,剩余的789万人将何去何从?

2.从企业发展状况来看

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都面临着经营受阻、市场受挫、成本上升、人心涣散等难题。

据燃财经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工资,复工首周招聘职位数量同比下降71.66%,目前大约有17%的人宁愿拿着基本工资也不敢贸然跳槽。

更有一些公司开工首日即裁员500人,众多行业巨头也纷纷降薪。

本来是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如今变成了就业紧张季。

那研究生扩招可以缓解就业趋势吗?

理论上肯定是可以的,没有那么多的毕业生找工作,就业压力自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比2008年,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研究生扩招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而2020年的874万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来讲算不算杯水车薪呢?算不算扬汤止沸呢?

而在笔者看来,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释放足够多的岗位数量,这需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这就不在一般人能够影响的范围之内了,大规模、大范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而对于造成压力的毕业生本生来说,也要转变“搞不成、低不就”就业观念,同时充实自己,增加工作经验,提升本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博得一席之地。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老师一块交流。


家里蹲大学毕业生


刚看过新闻,已经公布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了。去年专科大量扩招(想方设法扩招),今年专升本当然也要随之扩招;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研究生接着扩招。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就业形势原本就不容乐观。这次疫情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对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的考验还是比较严峻的。

以河南省为例,2019年很多优质本科院校大量压缩专升本名额,有的专业干脆不招了。以医学类为例,某些专业只有三本院校招生,每年的学费就一两万。至于研究生扩招,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人员吗?研究生毕业后又有多少人真正从事了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招生计划跟就业率挂钩,即便有就业率造假的情况,起码招生计划看起来还是比较“科学”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去扩招,恐怕也是无奈之举。高校培养的是学生,社会才是人才的摇篮,至于扩招,不妨这样简单理解:多个机会,多种选择。


上头派掌门


用研究生扩招的方式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这种做法不仅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破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今年,全国高校各类毕业生达到了870余万,就算没有疫情,今年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而当前,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正处于自保状态,连现有员工的工资都不能全额发放,更别谈新进职工了。因此,本年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不过,就业问题最终应该从就业市场上去解决,靠升学、灵活就业等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靠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更是一个昏招。

首先,扩招的研究生计划对解决就业问题是杯水车薪。研究生招生指标,近年来一年7、80万,按照正常节奏,今年不会超过90万。即便扩招到50%,也就增加50万指标,这个数字对于几百万本科生来说,作用不大,更何况,考研者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往届生。而且,真正能上研究生的人,就业可能不成问题,反倒是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就业才是大问题。

其次,目前研究生招生计划已经确定。高校硕士研究生指标是根据学校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等指标来确定的。如果不增加学位点,原则上是不增加招生计划的。如果要扩招,那必须在每个学位点上都平均增加。这个工作牵涉面太大。即便是要调整,今年也来不及了,也只有等明年。

最后,增加研究生指标将影响培养质量。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不算少了,甚至很多学校一名研究生导师带10个以上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难保证。如果招生计划再增加,高校的负担会更重。到时候又会培养出大量水货研究生,造成新一轮的就业难。

所以,真经并不支持研究生大幅度扩招,更不提倡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一种渠道,就业问题,迟早要面对。面对今年的形势,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高校人才真经


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扩招了十几万研究生,设立了专业硕士,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缓解了就业压力,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工科水博士一枚


你扩张研究生招生,你要有适合研究生做的岗位,如果没准备好,好要扩招,正是因噎废食,降维使用。农民工考上大学,本科考上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后只好去干一些快递,门卫一样的活,研究生干本科生的活,农民工就紧缺了


平安pinganwushi


不管有没有疫情,研究生一直在扩招,在2015年以前双非研究生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愿意读的。不管是1996年本科大扩招还是,如今研究生大扩招,都是两个原因,第一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延缓就业!如今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放缓,现在每年毕业生高达900万人,毕业即失业已成了常态。市场的不景气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提倡升学,延缓就业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同时大家也应该明白,扩招的本科主要是以前的以前的专科升级的本科院校或者三本院校,研究生扩招的更多是以前的二本升的一本院校,也可以简称双非院校。对于研究生还分为:专硕、学硕、非全,扩招主要是专硕和非全,这个好坏不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认可度和学术硕士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考博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雄鹰展翅ff


以扩招2020年研究生,缓解疫情下高校就业压力,从表面上看,两者甚有关联,存在其中可行之处,但实质甚为不妥,疫情和就业,牵强联系,无理无据。

目前,正是考研出成绩的时期,是考研的第三阶段,张雪峰正直此时发布扩招考研的建议,却有迎合部分考研人,以博取和吸引学生党关注之嫌疑,像考研这样的国家大型选拔考试,从报名,考试,招生,录取,都有其流程和明确选拔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建扩招之策,无理无据,甚为不妥。格局之中,仅以小心,无日后江山,况有何依据就业需要缓解,更以何名连于考研?

疫情缘故,确实各地学校,存在延迟开学现象,一点主要是保护学生群体遭受疫情之害,再者,显示社会群体共抗疫情的共同努力。高校的招聘会确有推迟,但不是没有,就江苏高校而言,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举办招聘会,在线面试,形式多种多样。相信开学后校园招聘会,将一并释放,所以疫情和就业压力,并无关系,献言建策,硬为关联,实属牵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