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們,就是我們愛這座城市的理由

24日,廣東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了二級。作為廣東的“心臟”,廣州,隨著舒了一口氣。

冬日漸遠。復工復產的人流、車流,慢慢回到了蕭索已久的街頭,城市的脈搏重新開始跳動。奔波在疫情下的廣州,我們的記者從新聞發佈會會場到堅持生產的企業、從嚴格防控的社區到忙碌著春耕的田間,見到了很多普通而不平凡的人。他們在接受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也很怕。但,“怕”並沒有阻擋住他們抗擊疫情的腳步和戰勝疫情的決心。

有人說,真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恐懼前行。我們記錄下了這些勇敢的普通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愛這座城市的理由。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漫畫:陳春鳴

社區工作者:在朋友圈鼓勵大家宅自己卻日日在外跑

記錄人: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

作為廣州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有3200棟出租屋,6萬多外來人口。但當對疫情時,這些數字就成了巨大的考驗。可截至目前,石牌村依然保持零確診病例的記錄。

深入村居現場採訪時,我認識了一位社區工作者——池偉東,他是石牌村綠荷社區居委會主任,管理轄區內1.3萬居民。從大年三十開始,他就投入了疫情防控工作,不間斷地在一線奔走了三十多天。

打電話詢問住戶、在公交站做志願者、安排廢置口罩的垃圾桶、消毒殺菌……池偉東日常做的都是這些瑣碎卻極為重要的事情。他管轄範圍內有153棟樓,“每一棟都要粘貼穗康小程序的單張。”碰到涉及湖北的重點防控人員,他還要與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上門建立檔案,執行居家隔離事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池偉東想的是,自己的管轄範圍,甚至整個石牌村,不要有疑似、確診案例。

讓池偉東略感安心的是,綠荷居委會不是單兵作戰,與他們站在一起的,還有出租屋管理中心、志願者隊伍、治保隊、黨員突擊隊。在這次防疫中,池偉東能明顯感受到,不是一個單位、一個人在做事,“一有文件,就開會落實,街道、社區溝通得很好。”為了同一個目標,大家擰成了一股繩,就特別有力氣。

池偉東的團隊有7位同事,年紀最大的50歲,最小的還是90後。池偉東是2005年從警校畢業後回到石牌村工作的,2011年加入居委會,“我自己從基層過來,很明白這些剛工作的年輕人的感受。”所以,很多時候池偉東會自己多幹一些,不要讓年輕同事壓力太大,“很想請他們吃頓飯,但現在條件不允許”。

採訪時,池偉東坦言自己很虧欠家人。大年初二,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爸媽家,自己一個人住,開始了一段期限未知的“自我隔離”。他深知在社區工作,每天要面對面接觸很多人。雖然自己做了周全的防護措施,但心裡還是害怕,“不怕一萬,最怕萬一。”到現在,池偉東已經20多天沒跟家裡人吃過一頓飯,“只有視頻的時候能見到”。

每一天,池偉東都時常能感受到內心的矛盾。一邊在朋友圈鼓勵大家,為了安全宅在家、少出門,自己卻因為工作需要,天天在外忙碌,“心裡當然會有落差,但不影響我做好工作”。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繁華喧鬧的廣州變得安靜,城市就像飛速奔跑的巨人忽然放慢了腳步;但只是慢了,並沒有停止,“很多普通崗位上的平凡人,像我一樣冒著風險,在為我們提供日常所需,讓我感覺除了多戴一個口罩,生活好像與平常無異”。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作為醫學集中觀察點,陳紹鵬的酒店內由機器人為客人提供送餐服務 譚錚 攝

醫學集中觀察點的酒店老闆:從恐懼到理解,百分之百不犧牲是不可能的

記錄人: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這個春節,對於越秀區某酒店的老闆陳紹鵬來說,過得極不容易。除了要面對客流量嚴重下降的現實,他的酒店還被選作越秀區醫學集中觀察點,接收了一批被稱為“密切接觸者”的特殊客人。他自己也經歷了從最初的恐懼,到理解,再到主動成為服務人員的過程,甚至還為自己的員工做起了心理安撫工作。

“其實我當時也挺害怕的,因為在網絡上看到的消息很不樂觀,酒店員工包括我都怕一感染就會死。很多員工對我說,‘老闆,這個時候命重要,錢不要賺了。’”陳紹鵬記得,當晚就有4名酒店員工要求辭職。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陳紹鵬給這些員工結完了工資,批准了辭職。他說:“人對於未知事情的恐懼,是可以理解的。”

在二月初,記者探訪該酒店的時候,陳紹鵬說,如今酒店還有20名員工在工作,其中一名員工在前臺負責對入住人員進行登記,其他則負責保證密切接觸者的餐飲供應和其他後勤工作。他這樣說服自己的員工:“我年紀比你們大,我也害怕,但如果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應該是沒問題的。”他還曾邀請越秀區疾控中心的盧嘉明副主任來和員工們交流,給他們做心理安撫工作。

陳紹鵬作為老闆也幹起了送餐、進房間鋪床、修建臨時洗手池等工作。他說,自己曾“打過退堂鼓”,“但最後想通了,疫情裡大家想百分之百不犧牲,是不可能的。不是你犧牲點,就是他犧牲點”。

如今,讓陳紹鵬比較擔心的是,周邊的居民和一些熟客已經知道了他的酒店作為密切接觸者的醫學集中觀察點,“生意肯定會受影響的。我預計最快都需要兩個月才能讓大家對我們恢復信心。急不來的事情,我們只能慢慢努力”。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南沙農戶早已復工盡己所能保障供應 李夏同攝

農戶:作為農業人,我們有使命

記錄人: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看著廣州這幾天新增確診病例數連續為0,孔傑榮緊鎖了十多天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疫情過去了,對農產品需求量就會增加,一切都會好起來!”這是一位農業人對疫情最樸素的希望。

孔傑榮是南沙區東湧鎮勤家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該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1000多戶,覆蓋面積達12000多畝,日產10餘噸果蔬供應廣州及珠三角市場。疫情來勢洶洶,合作社受了不小的影響。“我們的下游客戶是餐飲店、水果店,春節到現在他們不少都沒開過業,資金回籠不了,給我們的貨款也推遲了。但因為要保障本地蔬菜供給,合作社要趕快復工並擴大果蔬種植規模,現在只有本地村民能上班,工人少了,工資卻要增長……”

這一件件煩心事成為壓在孔傑榮心上的大石,但隨著政府陸續出臺政策、搭建平臺,孔傑榮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兩週前政府出臺了讓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我已經向三家銀行遞交了貸款申請,貸款申請還是有希望的。另外政府也給我們積極找銷售渠道,這在往年是比較少的,現在我們已經和盒馬鮮生在對接了,也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網上對接活動進行了登記。”

孔傑榮介紹,待資金充足,合作社就能擴大果蔬種植規模,能提高日產約50%,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復甦,農產品的需求量會增加,“我們很欣慰,因為這個緊急時候國家還能想到支持我們農企的發展。同時作為農業人,我們有這個使命響應‘保障菜籃子’的號召,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政府部門很艱難,醫護人員也很艱難,這麼多人到前線去了,我們作為民生供給企業,不能通過漲價‘欺負’大家,而是要儘自己所能擴大生產、提供優質產品、滿足市民需求。”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鄭健鋒在他只用了一星期就建成開工的口罩廠裡(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澳門企業家:從全球採購到一週開了一個口罩長

記錄人: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羅仕

這些天,澳門企業家鄭健鋒一直奔波往返於澳門廣州兩地,為的是讓自己投資的口罩廠儘快投產。從小在澳門長大的鄭健鋒,大學時選擇到廣州的中山大學藥學專業求學,畢業後,他回到澳門創立愛勤集團,從事醫藥和國際貿易行業。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口罩、防護服成為了抗疫的“剛需”。最早,鄭健鋒只是利用自己的採購渠道和網絡,緊急從全球採購口罩、防護服等緊缺防疫物資,運往包括廣州在內的內地城市。“很多澳門人知道我正在做採購的事,也主動聯繫我,捐助資金或防疫物資,少則幾千澳門元,多則上百萬澳門元”。

不久,鄭健鋒發現採購防疫物資越來越困難,投資建設口罩廠的想法應運而生,“我在廣州求學多年,創業後與廣州也有業務來往,對廣州非常熟悉、有感情,所以我將目光投向了這裡。”

2月12日組建團隊、2月17日註冊公司、2月18日機器到位、2月19日項目投產……短短一個星期時間,在番禺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緊急投資1000萬元的“尚正醫療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便在廣州番禺區投產營運。項目引進了四條N95立體口罩全自動生產線和四條平面口罩全自動生產線,首月口罩產量可達400萬個。且目前已預訂兩條全自動包裝線,未來月產能將進一步提升至800萬個。

“我們都是‘灣區人’,當‘家鄉人’遇到困難時,我不能袖手旁觀,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鄭健鋒說,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會渡過難關。

跑腿小哥:“醫護人員最辛苦,我能送快點就送快點。”

記錄人: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栩豪

在復工後的這段時間,跑腿小哥小何每天都要往好幾家醫院送咖啡。

在位於廣州市中山三路的一家咖啡店,記者遇到了小何。在這家咖啡店附近,有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收治新冠肺炎病例的定點醫院。小何剛接了一單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咖啡訂單,正在店門外等著店員把咖啡做好。

“現在我靠近醫院,或多或少還是有點怕的。”午餐、晚餐時段是接到來自醫院訂單最多的時候,在送貨到醫院前,小何甚至還會把口罩上用於固定的金屬夾片再捏緊一些。“我有時候真的有參與到這場戰役中的感覺。”小何告訴記者,在接到的訂單中,有不少來自醫護人員,他能從收貨地址上看出來。如今,外賣平臺基本採用了無接觸式配送的方式,小何無需親自將咖啡送到醫護人員手裡。但小何一想到自己送出的咖啡,或許能幫助那些未曾謀面的抗疫醫護人員提提神,他便感覺自己也盡了一份義務,“醫護人員最辛苦,我能送快點就送快點”。

疫情改變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小何也不例外。“每天我們都要在站點測量體溫、拿口罩、做好防護,然後才能上班。”看著每天奔波的配送片區從熱鬧變得冷清,如今又在逐漸恢復人氣,小何相信一切都會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