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24日,广东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了二级。作为广东的“心脏”,广州,随着舒了一口气。

冬日渐远。复工复产的人流、车流,慢慢回到了萧索已久的街头,城市的脉搏重新开始跳动。奔波在疫情下的广州,我们的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会场到坚持生产的企业、从严格防控的社区到忙碌着春耕的田间,见到了很多普通而不平凡的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很怕。但,“怕”并没有阻挡住他们抗击疫情的脚步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有人说,真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恐惧前行。我们记录下了这些勇敢的普通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漫画:陈春鸣

社区工作者:在朋友圈鼓励大家宅自己却日日在外跑

记录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作为广州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有3200栋出租屋,6万多外来人口。但当对疫情时,这些数字就成了巨大的考验。可截至目前,石牌村依然保持零确诊病例的记录。

深入村居现场采访时,我认识了一位社区工作者——池伟东,他是石牌村绿荷社区居委会主任,管理辖区内1.3万居民。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投入了疫情防控工作,不间断地在一线奔走了三十多天。

打电话询问住户、在公交站做志愿者、安排废置口罩的垃圾桶、消毒杀菌……池伟东日常做的都是这些琐碎却极为重要的事情。他管辖范围内有153栋楼,“每一栋都要粘贴穗康小程序的单张。”碰到涉及湖北的重点防控人员,他还要与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上门建立档案,执行居家隔离事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池伟东想的是,自己的管辖范围,甚至整个石牌村,不要有疑似、确诊案例。

让池伟东略感安心的是,绿荷居委会不是单兵作战,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还有出租屋管理中心、志愿者队伍、治保队、党员突击队。在这次防疫中,池伟东能明显感受到,不是一个单位、一个人在做事,“一有文件,就开会落实,街道、社区沟通得很好。”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就特别有力气。

池伟东的团队有7位同事,年纪最大的50岁,最小的还是90后。池伟东是2005年从警校毕业后回到石牌村工作的,2011年加入居委会,“我自己从基层过来,很明白这些刚工作的年轻人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池伟东会自己多干一些,不要让年轻同事压力太大,“很想请他们吃顿饭,但现在条件不允许”。

采访时,池伟东坦言自己很亏欠家人。大年初二,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爸妈家,自己一个人住,开始了一段期限未知的“自我隔离”。他深知在社区工作,每天要面对面接触很多人。虽然自己做了周全的防护措施,但心里还是害怕,“不怕一万,最怕万一。”到现在,池伟东已经20多天没跟家里人吃过一顿饭,“只有视频的时候能见到”。

每一天,池伟东都时常能感受到内心的矛盾。一边在朋友圈鼓励大家,为了安全宅在家、少出门,自己却因为工作需要,天天在外忙碌,“心里当然会有落差,但不影响我做好工作”。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繁华喧闹的广州变得安静,城市就像飞速奔跑的巨人忽然放慢了脚步;但只是慢了,并没有停止,“很多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像我一样冒着风险,在为我们提供日常所需,让我感觉除了多戴一个口罩,生活好像与平常无异”。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作为医学集中观察点,陈绍鹏的酒店内由机器人为客人提供送餐服务 谭铮 摄

医学集中观察点的酒店老板:从恐惧到理解,百分之百不牺牲是不可能的

记录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这个春节,对于越秀区某酒店的老板陈绍鹏来说,过得极不容易。除了要面对客流量严重下降的现实,他的酒店还被选作越秀区医学集中观察点,接收了一批被称为“密切接触者”的特殊客人。他自己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恐惧,到理解,再到主动成为服务人员的过程,甚至还为自己的员工做起了心理安抚工作。

“其实我当时也挺害怕的,因为在网络上看到的消息很不乐观,酒店员工包括我都怕一感染就会死。很多员工对我说,‘老板,这个时候命重要,钱不要赚了。’”陈绍鹏记得,当晚就有4名酒店员工要求辞职。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陈绍鹏给这些员工结完了工资,批准了辞职。他说:“人对于未知事情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在二月初,记者探访该酒店的时候,陈绍鹏说,如今酒店还有20名员工在工作,其中一名员工在前台负责对入住人员进行登记,其他则负责保证密切接触者的餐饮供应和其他后勤工作。他这样说服自己的员工:“我年纪比你们大,我也害怕,但如果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应该是没问题的。”他还曾邀请越秀区疾控中心的卢嘉明副主任来和员工们交流,给他们做心理安抚工作。

陈绍鹏作为老板也干起了送餐、进房间铺床、修建临时洗手池等工作。他说,自己曾“打过退堂鼓”,“但最后想通了,疫情里大家想百分之百不牺牲,是不可能的。不是你牺牲点,就是他牺牲点”。

如今,让陈绍鹏比较担心的是,周边的居民和一些熟客已经知道了他的酒店作为密切接触者的医学集中观察点,“生意肯定会受影响的。我预计最快都需要两个月才能让大家对我们恢复信心。急不来的事情,我们只能慢慢努力”。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南沙农户早已复工尽己所能保障供应 李夏同摄

农户:作为农业人,我们有使命

记录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看着广州这几天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为0,孔杰荣紧锁了十多天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疫情过去了,对农产品需求量就会增加,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一位农业人对疫情最朴素的希望。

孔杰荣是南沙区东涌镇勤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1000多户,覆盖面积达12000多亩,日产10余吨果蔬供应广州及珠三角市场。疫情来势汹汹,合作社受了不小的影响。“我们的下游客户是餐饮店、水果店,春节到现在他们不少都没开过业,资金回笼不了,给我们的货款也推迟了。但因为要保障本地蔬菜供给,合作社要赶快复工并扩大果蔬种植规模,现在只有本地村民能上班,工人少了,工资却要增长……”

这一件件烦心事成为压在孔杰荣心上的大石,但随着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孔杰荣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两周前政府出台了让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我已经向三家银行递交了贷款申请,贷款申请还是有希望的。另外政府也给我们积极找销售渠道,这在往年是比较少的,现在我们已经和盒马鲜生在对接了,也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网上对接活动进行了登记。”

孔杰荣介绍,待资金充足,合作社就能扩大果蔬种植规模,能提高日产约50%,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农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我们很欣慰,因为这个紧急时候国家还能想到支持我们农企的发展。同时作为农业人,我们有这个使命响应‘保障菜篮子’的号召,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政府部门很艰难,医护人员也很艰难,这么多人到前线去了,我们作为民生供给企业,不能通过涨价‘欺负’大家,而是要尽自己所能扩大生产、提供优质产品、满足市民需求。”

你们,就是我们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郑健锋在他只用了一星期就建成开工的口罩厂里(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澳门企业家:从全球采购到一周开了一个口罩长

记录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这些天,澳门企业家郑健锋一直奔波往返于澳门广州两地,为的是让自己投资的口罩厂尽快投产。从小在澳门长大的郑健锋,大学时选择到广州的中山大学药学专业求学,毕业后,他回到澳门创立爱勤集团,从事医药和国际贸易行业。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防护服成为了抗疫的“刚需”。最早,郑健锋只是利用自己的采购渠道和网络,紧急从全球采购口罩、防护服等紧缺防疫物资,运往包括广州在内的内地城市。“很多澳门人知道我正在做采购的事,也主动联系我,捐助资金或防疫物资,少则几千澳门元,多则上百万澳门元”。

不久,郑健锋发现采购防疫物资越来越困难,投资建设口罩厂的想法应运而生,“我在广州求学多年,创业后与广州也有业务来往,对广州非常熟悉、有感情,所以我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2月12日组建团队、2月17日注册公司、2月18日机器到位、2月19日项目投产……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在番禺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紧急投资1000万元的“尚正医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便在广州番禺区投产营运。项目引进了四条N95立体口罩全自动生产线和四条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首月口罩产量可达400万个。且目前已预订两条全自动包装线,未来月产能将进一步提升至800万个。

“我们都是‘湾区人’,当‘家乡人’遇到困难时,我不能袖手旁观,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郑健锋说,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渡过难关。

跑腿小哥:“医护人员最辛苦,我能送快点就送快点。”

记录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栩豪

在复工后的这段时间,跑腿小哥小何每天都要往好几家医院送咖啡。

在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的一家咖啡店,记者遇到了小何。在这家咖啡店附近,有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收治新冠肺炎病例的定点医院。小何刚接了一单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咖啡订单,正在店门外等着店员把咖啡做好。

“现在我靠近医院,或多或少还是有点怕的。”午餐、晚餐时段是接到来自医院订单最多的时候,在送货到医院前,小何甚至还会把口罩上用于固定的金属夹片再捏紧一些。“我有时候真的有参与到这场战役中的感觉。”小何告诉记者,在接到的订单中,有不少来自医护人员,他能从收货地址上看出来。如今,外卖平台基本采用了无接触式配送的方式,小何无需亲自将咖啡送到医护人员手里。但小何一想到自己送出的咖啡,或许能帮助那些未曾谋面的抗疫医护人员提提神,他便感觉自己也尽了一份义务,“医护人员最辛苦,我能送快点就送快点”。

疫情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小何也不例外。“每天我们都要在站点测量体温、拿口罩、做好防护,然后才能上班。”看着每天奔波的配送片区从热闹变得冷清,如今又在逐渐恢复人气,小何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