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何互聯網企業世界前20強被中美壟斷?

老許


世界前20強互聯網企業公司有9家中國企業。



首先,互聯網行業發展有兩大因素


1、強大的市場支持


有用戶就有市場,中國基礎人口13億+,市場強大,受眾用戶多。

而美國作為全球的超級大國,不光是有本國的市場支持,還有全球範圍內其他的市場支持。


2、資源及技術支持


互聯網的發展就是一個迅猛的過程,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的生態環境,抓住了發展的實際準時出發就能在互聯網的行業中有一番地位,但是有些國家不僅僅在缺少市場的資源更是一直處於觀望的狀態,從而錯過發展的機會。


中美都屬於地大物博的國家,在市場的資源上自不必說。在資金的資源上更是優勢,而技術人才也是一方面。


二五八Group


首先,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想要成為互聯網企業中的佼佼者大致都需要哪些條件。

第一,龐大的用戶基礎。用戶基礎,是流量變現盈利的基礎。就目前來說,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如果沒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根本無法產生龐大的數據供算法訓練和模型優化,也沒法通過版本迭代走向成熟。

第二,時間。同一類型的互聯網企業在用戶體驗感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先進入某個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在市場上已經完成用戶數量和用戶的習慣培養之後,後進者是很難形成競爭優勢的:一是成本壁壘,二是用戶習慣壁壘。

所以,結合中國的實際來看,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再因為東西方對使用習慣上的差異,還有我國政策方面的一些限制,所以中國也是具有先發優勢的,況且中國人對於這一行業的研究也是十分勤奮刻苦。

而美國也是滿足這些條件,這一國家同樣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用戶並不是僅侷限於美國本土,還在其他國家也有。且美國互聯網大公司的成立,在互聯網這一領域裡算是較早的,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再加上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實力,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沙漠西湖ik


大家好,我是江湖指南。作為一名科技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我認為互聯網發達需要兩個條件,首先有充足的資金足夠這些科技人才折騰,不要上來就說如何盈利,至今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沒法盈利,但並不代表他們沒價值。


其次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這點除了美國有全球用戶幫他們消化市場外,就只有中國和印度具備,可惜印度在這方面還沒完全覺醒。


最後因為中國是國際上少數幾個不開放互聯網市場的國家之一,這就為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罩。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科技相關的文章,謝謝!


江湖指南


互聯網最大的資產是人,美國發展早往全世界做,因為和美國同文化的國家比較多。中國直接就是人多。


ITer千里


一句話總結:美國技術發達,中國市場廣闊!


美國互聯網技術驅動

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大部分是技術驅動型的。

開闢智能手機時代——蘋果;

電腦操作系統獨霸天下——微軟;

手機操作系統統治者——谷歌;

互聯網經濟運算的大腦芯片——英特爾和AMD;

敢讓火箭上天私人公司——SpaceX。

等等在某一領域都有世界壟斷性的技術。

這個可以理解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的起源都是在美國。


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驅動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依託不成熟但是巨大的市場,大都是模式驅動型的。

電商之王阿里巴巴,把傳統線下的商場做到了線上,改變了原有商品流通的模式,但是並不需要創新一種技術發明。

社交之王騰訊,把生活中人們交流的方式優化在一個程序上,方便了人們的溝通交流,但是並沒有發明一種顛覆式的溝通設備。

搜索之王百度,把國外成熟的搜索體系照搬過來就可以,不需要自己多麼大的開拓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社會處在變革時期,恰巧趕上了互聯網的發展。

一、很多國內互聯網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某些傳統領域的固有的壁壘,互聯網公司只要在模式上進行顛覆,就能贏得市場。

比如移動支付為什麼國外發展不起來呢?因為國外信用卡支付特別發達方便,幾乎大小超市便利店都可以刷信用卡,人們轉換到手機支付的動力不足;

國內早期銀行一家獨大,發展動力不足,一些小城市鄉村,乾脆就直接放棄,人們只能用現金交易。但是互聯網公司看到了這個巨人懶惰丟下的市場,抓住了機會。

二、很多國外流行的模式和軟件,依託國內巨大的市場,只要照搬過來就行。

這個就不多說了,幾乎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開創性的模式,都是借鑑過來的。

三、重視經濟發展,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放寬了管理尺度的。

很多互聯網公司早起其實都是存在法律原則上的問題的,比如淘寶網上早期假貨橫行,視頻網站盜版等等,這在很多國家直接就會關門。


暢步防滑


這是很正常的不是嗎?互聯網發達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有充足的資金足夠這些科技人才折騰,不要上來就說如何盈利,至今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沒法盈利,但並不代表他們沒價值。第二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這點除了美國有全球用戶幫他們消化市場外,就只有中國和印度具備,可惜印度在這方面還沒完全覺醒。


讓我們來看看這份榜單。

我們先把美國排在前20名的企業列出來,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Netflix、salesforce(雲計算)、Booking Holdings(旅行)、paypal(跨境支付)、優步、ebay(電商)、愛彼迎。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而且幾乎每家企業的服務範圍都不僅限於美國之內,雖然有幾家企業的產品沒有正式進入中國,比如“facebook”、"Netflix",但也不影響大家對於這些產品的熱衷,很多國內具備“科學上網”能力的小夥伴,依然熱衷於這些產品,尤其是對美劇的熱愛。

當然作為各個領域的巨頭企業,他們無不擁有龐大的市場和高超的盈利能力,而美國互聯網企業最讓人汗顏的,其實還有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吧,畢竟離開了蘋果、谷歌和微軟,大概這個世界都會停轉吧。


再來看看榜單上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騰訊、螞蟻金服、百度、京東、滴滴、小米、美團、頭條。BAT當然還在領跑,就這份榜單看來,阿里巴巴在美國甚至全球的滲透性應該還是中國第一的存在,畢竟能見特朗普的傑克馬,不是說說的,擁有移動支付全球推廣能力的螞蟻金服甚至排在了百度前面,看來BAT裡百度的掉隊已成事實。

而在BAT身後的,是京東、小米和TMD,京東目前深陷困局,小米則是上榜的中國企業裡唯一以生產硬件為主的企業。至於美團、滴滴和頭條各自把這目前來說別人無法撼動的流量入口,在外賣餐飲、出行和資訊&自媒體不斷擴充優勢。

但就海外市場而言,我們的企業大部分與美國互聯網企業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誠然中國市場非常龐大,足以讓自身的互聯網企業騰飛,但全球影響力的建立才是品牌得以綻放的核心。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絕非偶然,在全球互聯網發展緩慢地情況下,中國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生活服務方面的大力發展讓世界震驚。當然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沒能過多滲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是東西方對使用習慣上的差異,二來是我國政策方面的一些限制,還有就是他們沒有中國企業瞭解中國市場。其實現在看來,包括谷歌、ebay、Uber等企業都曾在中國市場嘗試過,有些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無不是在水土不服中慘淡收場。真正能紮根的,還是蘋果、谷歌和微軟目前還無法被取代的操作系統壟斷,這方面美國人確實遙遙領先。


未來很長時間互聯網之爭其實也依然還是中美之爭,只是希望我國能夠湧現出一個可以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這樣才能真正擺脫美國對我們的控制。


未泯雙瞳


互聯網發達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有充足的資金足夠這些科技人才折騰,不要上來就說如何盈利,至今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沒法盈利,但並不代表他們沒價值。第二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這點除了美國有全球用戶幫他們消化市場外,就只有中國和印度具備,可惜印度在這方面還沒完全覺醒。我們先把美國排在前20名的企業列出來,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Netflix、salesforce(雲計算)、Booking Holdings(旅行)、paypal(跨境支付)、優步、ebay(電商)、愛彼迎。


截止2018年全球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6億,雖然已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但用戶增長率為7%,低於上年的12%。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7.53億,同比增長8%。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數據量同比增長162%。2018年3月,中國網民在移動端花費的時間是32億小時。



先發優勢,贏家通吃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不受生產資料和生產效率的影響,邊際成本與用戶數量成反比,也就是用戶數量越大,邊際成本越低,企業利潤率和利潤越高。


比如一款遊戲開發完成後,從1萬人玩發展到1億人玩,企業的成本並不會上升很多,但是利潤會出現指數級的增長。三十年過去,輪到對岸的專家學者說大陸互聯網經濟的繁榮是虛假的繁榮,經不得風吹浪打。我覺著我們還得秉持“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的艱苦奮鬥精神,拼盡全力追趕先行者。 至於壟斷,現階段還是先不提了。


辣椒不冷


人口和成本。

我不是故作高深,而是人口確實是中國能誕生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關鍵,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市值排全球前列的公司能誕生在中國,關鍵是人口。

這個世界只有兩類互聯網公司:一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二是外國的互聯網公司。

原因大家都知道。

但這與本文主旨無關。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什麼中國和美國能包攬全世界市值前十的互聯網公司,而日本、俄羅斯沒有,最後我們還會討論一下為什麼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沒有。

中國有十億互聯網用戶。美國在內的外國,也有十多億用戶,包括美英法歐洲日本印度在內。所以這方面旗鼓相當。

接下來要提到互聯網公司的另一個特點,邊際成本。互聯網公司的成本曲線極其怪異。前期獲客成本極高,但到了盈虧平衡點,獲客成本會急劇降低,無限趨近於零。比如,現在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為什麼利潤那麼高?因為它需要投入的服務器帶寬和人力成本等,都已經投完了。你現在的新客戶,加入其對其來說成本為零,不需要添加任何新設施。但新用戶帶給它們的,全是利潤。

而傳統產業不是這樣的。一家飯店,炒菜的廚子、服務人員能服務的人員是有極限的。要想擴大經營,就必須增加人手,包括廚師、服務員等,要增加營業面積,其邊際成本很高,幾乎等於原店的投入。它的成本曲線基本和營業規模成正比。

我們前面也說了,互聯網公司的成本曲線非常怪異。前期獲客成本極高。只有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後才會下降。但達到盈虧平衡點,這個基數很大。基數就是人口基數。

滿足這條成本曲線的,只有中國和美國為代表的外國。

而日本英法等,也許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前,企業就消耗掉了全部的人口,而根本不可能通過新增加的用戶來均攤成本,提升收益。

也就是說,日本英法等的互聯網企業也許在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前,企業就死掉了。

其實美國也就將將夠。但美國可以無障礙進入日本英法德等盟國,也包括巴基斯坦印尼,還有印度。

這些國家的人口都加起來,還有其他國家,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就當仁不讓,高居榜首。

而印度,作為即將超越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為什麼也沒誕生這種規模的互聯網企業呢?

因為我們已經說了,互聯網企業分兩種,一種是中國的,一種是外國的。因為國情,外國互聯網企業,進不了中國。

但他們能進入印度。當技術成本都佔優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印度攻城略地的時候,印度的互聯網企業就只有死了。


江上一峰青


互聯網企業世界前20強被中美壟斷?這個提法是否準確?中國因為人口基數的原因,可以說在某些應用各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要從技術上講,與美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基礎資源的技術層面。


Internet起源於,美國是互聯網的原駐地。所以,在初始設計和應用上,較其他國家領先是必然的。美國從國家層面,在萌芽階段,就從頂層設計入手,佈局全球,至今,多個根節點在美國,中國只有1個鏡像,中國何談壟斷?


大家可知道ICANN? 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但是其組織架構之精巧佈局,堪稱精密。坦白地講,美國人的結構化思維在當代商業世界中的應用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原創、保護、精密、彈性、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美豔和百歲老江湖的內核完美融合!我這裡毫無批判、也無豔羨,只希望中國有團隊可以有這樣的頂層思維,而且也真正能夠在現實中落地。

所以,單從題目來講,有些跑偏? 是不能這麼說的。拋開人口紅利,技術層面,中國的壟斷還無從談起。


洪一二


在回答該問題前,我們先一起觀察下“互聯網行業,美國,中國,其他國家”四者的獨特點都有哪些。

互聯網巨頭特徵

  • 龐大的用戶基礎

互聯網行業有句諺語“得用戶者,得天下”。也就是互聯網企業的蓬勃發展必須建立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上。第一、用戶基礎,是流量變現盈利的基礎。風險投資公司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都是根據用戶數與活躍率進行估值的,而不是根據傳統行業的盈利能力。第二、龐大的用戶群是互聯網產品迭代成熟的基礎。比如受算法,算力,數據決定成敗的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如果沒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根本無法產生龐大的數據供算法訓練和模型優化,也沒法通過版本迭代走向成熟。

  • 先發優勢,贏家通吃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不受生產資料和生產效率的影響,邊際成本與用戶數量成反比,也就是用戶數量越大,邊際成本越低,企業利潤率和利潤越高。比如一款遊戲開發完成後,從1萬人玩發展到1億人玩,企業的成本並不會上升很多,但是利潤會出現指數級的增長。因此,在用戶體驗差不多的情況下,先進入某個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再完成用戶上量和用戶習慣培養之後,後進者很難形成競爭優勢:一是成本壁壘,二是用戶習慣壁壘。就比如騰訊的QQ和微信成功後,阿里的來往就很難成功;阿里的電商成功後,騰訊的拍拍電商就很難成功。

  • 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實力

縱觀全球,會發現互聯網行業有個共同的典型特徵,就是互聯網企業成立的前幾年,基本上都是先快速燒錢、快速圈用戶、快速迭代升級,然後解決流量變現和盈利的問題。因此,如果沒有雄厚的資本供互聯網企業快速燒錢,就無法快速圈定用戶形成先入為主的競爭優勢,沒有技術實力快速優化用戶體驗,很容易被跟隨著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而被顛覆。

美國的成功特質

  • 龐大的用戶基礎

美國本土擁有3億+人口,加上同宗同源的歐洲7億+,擁有10億+的用戶基礎。

  • 絕對的先發優勢:

在八九十年代,美國為了應對日韓的科技製造業競爭優勢,克林頓就提出了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戰略。美國的互聯網大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其他國家還沒搞懂啥叫互聯網的時候萌芽和發展壯大起來的,並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全球所向披靡。

  • 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實力

這點比較容易理解,在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都是全球技術實力和資本成熟的絕地標杆。美國要錢有錢,有技術有技術,要人有人,想不成功,真的很難。

中國的成功特質

  • 龐大的用戶基礎

中國13億人口自成一體,同宗同源,語言統一,首先就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用戶基礎。

  • 相對的先發優勢:

中國的先發優勢是相對的,因為中國是國際上少數幾個不開放互聯網市場的國家之一,這就為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成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罩。阿里之與亞馬遜,騰訊之與微軟MSN,百度之與Google等,在保護罩內照著美國巨頭複製成功經驗就行了。

  • 兩個短板:技術實力和資本市場

但是中國人的刻苦勤勞和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兩個短板。首先,在刻苦勤奮方面,走遍全世界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像中國人一樣掙錢不要命的民族。只要是有先例,可複製或有規可循的技術,對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其次,在資本層面,國內資本市場雖然不發達,但是因為有人,有技術,有市場潛力,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很強,彌補了資本市場薄弱的短板。

我們再看下其他國家

  • 像英、法、德、意、西、奧、加、日、韓這些發達國家,雖然有錢,有技術,但是兩個最大弱點:第一、少了先發優勢,因為他們的互聯網市場是開放的,根本抵擋不住美國已經成熟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進攻,在Google和Facebook在這些國家已形成絕對壟斷和競爭優勢下,很難培育本土的強勢互聯網品牌(可參考國內開放的汽車市場)。第二、單個國家人口基數不夠大,最大的日本也就一億多人口,加上開放的市場,很容易被美國各個擊破,完成用戶資源整合。

  • 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雖然擁有相對龐大的用戶基數,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太低,技術基礎薄弱,用戶單位價值小,流量變現困難,加上美國互聯網公司的規模優勢衝擊,先天營養不良的本土互聯網企業根本無法吸引到國際資本市場的青睞。


中美壟斷TOP20互聯網的原因總結為:

  • 人口基數大(中國13億+,美國3億+)

  • 先發優勢(中國是相對先發,因為是封閉市場)

  • 技術優勢(中國是相對優勢,勤奮又善於模仿)

  • 資本雄厚(中國國內不雄厚,但善於利用國際資本)

  • 刻苦勤勞(在勤勞上,中美日是出了名的,但日本缺了先發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