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一个月疫情怎么会击垮那么多公司?

游乐人间001


其实很多企业就算超负荷运营,也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甚至更糟。这次疫情刚好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水水hanx


目前我从事的货代行业所接触的行业有外贸公司/报关行/拖车行/包包工厂/家具工厂,家具商店等……

也找他们其中一些供应商聊过,说是资金运营有点紧张,但是还是能勉强可以熬过去……

没有提问者说的这样,那么多公司倒闭……

不过

生活中确实也有倒闭的,可能只是我没有遇到吧,至于疫情来了待业一个月公司就倒闭了,想必应该也是公司是才创立不久的,没有遇过此类危机,风险来了措手不及/资金运行跟不上,应该是缺泛了把控风险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着运行正常,其实都是环环相扣,一边进账一边出账,资金链跟得太近。以至于疫情来了,防不胜防,从而导致这几年刚创立的公司倒闭!



货代说


财务上有个名词叫做:“现金为王”,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利润,而是其现金流,如果单单看利润,京东前几年就是一个烂企业,因为一直在亏损,但是一看京东的现金流,你就知道它的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短短一个月的疫情就会击垮不少公司呢?迫使这些公司降薪减效甚至直接申请破产倒闭。这一切都归根于企业缺少现金流入,资金链出现断裂(恒大为什么要搞75折促销,就是为了回笼现金流,当然恒大其实还没紧张到这个程度,带有一定的套路)。

我们以恒大集团为例:截止2019年6月,恒大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17629亿元,总负债14008亿元,净资产为3621亿元。也就说如果不考虑品牌价值不考虑其他因素,现在把恒大变现,恒大还有3621亿元,在怎么的与破产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恒大的3621亿元它并非都是现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了广告,企业银行账户上可能就一千亿元的现金。

假设恒大集团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为800亿元(贷款利息、工资、水电、广告、物业、办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业一直在营,每个月都有资金回笼,假设平均每个月可回笼1000亿元以上,那么对于恒大而言,固定的800亿支出根本不是问题。但是现在受疫情影响,所有营销中心关闭,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响,每月的资金回笼可能变为了一百亿,与固定的800亿元支出,还有700个亿的差额,第一个月还可以用原来银行账户上的资金支撑,但是第二个月账户里的资金就不够了,这时候就没有钱还银行或者还供应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来之后,所有的银行和供应商担心回收不会来资金,就会一拥而上,纷纷要求你还款,结果肯定是一下子没办法拿出来这么多钱的(当年的乐视就是这样),因为借来的钱都投在各地的房地产中,而房子还没卖出去,没有资金回笼,最终就会被挤兑挂掉。

故而,单单看净资产,看利润,可能一家企业还很良好,但是由于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入或者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企业的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额较大的,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财务上很忌讳一家企业疯狂扩张,特别是盲目的负债扩张,如果一切顺风顺水,确实可能获得大步的跨越发展,但一旦遇到困难,短时间内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那么企业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了。所以说现金为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结

现实中很多企业确实是效益很好,经营也很不错,只不过其账面上并没有留太多的资金,往年的利润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资了,如果按照正常经营发展,企业的每个月的货款回笼加上账户里原来留存的金额,足以应对一切,但是没想到一个疫情,使得企业一下子失去收入来源,而银行的贷款以及员工的工资、企业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会延期,所以在还款日拿不出钱时,即使企业原来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撑不住1个月。


鲤行者


为什么仅仅只是一个月,很多公司就倒闭了?很多人难以理解,觉得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公司就倒闭了,难道都是皮包公司吗?

不是的,抛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实这里大多都是初创业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们抗风险能力很弱。

初创业公司,一个或者几个股东创建公司是为了盈利的,但是运气不好,一创业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两个方案,继续坚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选择,肯定直接解散,因为初创型公司没有名气,公司没有凝聚力,与其这样拖着还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钱,到时候还可以重头来过。

小型公司

这种公司一般也就是几人最多不超过五十人。

这种老板比较看中钱,名誉什么都不重要,一个月损失多大?这样耗着,干脆降低损失。直接重组或者解散了。毕竟没名气,解散了损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谓倒闭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这两种但是你听到过哪些有名气的公司倒闭了吗?没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对公司来说,一个月没有收入,但是房租还要付,人工成本还要付,贷款还要还,现金流肯定会出现紧张。对于大企业来说,还算过得去。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难了。

有个高校对中小企业现金流进行了一个调研。34%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没办法撑过一个月。85%的企业没有办法撑过三个月。


对于大企业来说,有抵押物,有信誉担保
都可以贷到款。

但对于小企来说,贷款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板去借钱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间贷款。

这次国家拨付的请的专项贷款,小米美团轻松申请几亿,而那些中小企业只能望钱兴叹。

如果中小企业主没有办法借到钱,或者贷到款那么他们可能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另外,国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们身上。虽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们根本就贷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且,降息降准还可能会造成人工成本上涨,租金上涨。这些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就更大了。

希望国家可以出台更多的措施,能够有效的帮扶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中流砥柱。如果过多的中小企业撑不住了,就业会出现问题,经济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早就开始挣钱。



莫水宏观经济


疫情正式公开大约是1月20日,之后是春节陆续放假,然后正常基本是2月上班。那么与正常时间对比时间延长了十天左右,这些企业连一个月都没有等完,现在就开始解散。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给了他们几个人一个退出的理由罢了,一个企业连抵御一个月风险都没有?

一些门店、一些工厂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资压垮,因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一些工人被裁员,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减少,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断贷、违约。

这说明经济循环遭受打击,市场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战,甚至出现通胀螺旋或债务螺旋。

概括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这半年的经济损失,而是这次疫情是否会打击正常的经济循环。

由于这次疫情比非典传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锁力度更强,疫情期间返程复工、企业复产、经济复苏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市场循环可能断裂。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两点:

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债务危机。企业收入下降、现金流枯竭、债务危机爆发,会引发连锁效应,经济衰退,产值下降,债务增加,工人失业。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资压力大,物流受阻,违约风险大,客户流失,负债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复工招工难,业绩受损波及资本市场,预期不确定性,运营管理难度增加,等等。

既然疫情是短暂的,所以不管是对待现有员工,还是继续招聘,陈鸿飞都建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工作安排、薪酬绩效等层面与员工做充分沟通。

比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可以借鉴盒做法,缺少渠道的公司也可以依托金柚网等数字化人力资源平台的能力,来实现人力资源层面的数字化变革。

但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管是否处于疫情,企业都要着重解决劳动力问题,缩减一切不必要开支,找到效率更高、更灵活的用工方式。因为这些才是企业能够抵御未知风险的根本保证。

其实有点纳闷,赚了几年的钱居然撑不过一个月?这样公司存在有什么意义?才几天现金流就没有了,说明问题早就存在了,不要往疫情身上推。

倒闭的大多都是在苟延残存,并不能代表大多数。资金流紧张,长期亏损是其特点。这次疫情只是让倒闭的那一天提前到来。只看见眼前利益,不看长久发展,没有抵抗危机的能力,倒闭是早晚的事。

一个老板做企业,一环扣一环,原本看上去好好的企业,健健康康地,只要有一环没注意好,就很可能资金断链,全盘皆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去宣布倒闭,真和疫情有关系吗?

当然疫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半数以上的企业和个人现在都是死撑,实力不够的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止损的办法只有开工,没有他法。疫情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能维持,谁愿意关张!网友说,本来也就是勉强支撑,盼着一年比一年能好,现实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员工工资发出来就不错了。、

一是疫情防控时间越长,返程复工越缓慢,工业复产越艰难,对制造业的打击越大。疫情先冲击第三产业,尤其是零售业,然后波及制造业。随着时间推移,工厂的压力主要来自厂房租金、员工工资、银行贷款、无法按时交货以及坏账增加。一旦工厂资产负债表恶化,会出现较多的“三角债”。

二是劳动密集型工厂,如服装、电子,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很可能面临招工困难。这个跟失业率增加并不矛盾,属于结构性、短期性问题。

第三点外贸出口型企业,可能面临交货困难、违约风险。如果复工复产的时间拖得越久,国际订单丢失、国际客户丢失的越多。国际客户丢失可能加速国际产业转移。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过去几年,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内地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如三星电子,转移到越南等地。如今两三个月无法交货,国际客户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这一订单的,很可能也是从中国内地转移过去的工厂。另外,疫情是否会导致国际客户降低对中国商品的采购,目前我们还难以估计。

企业继续经营着,现金流转动,尚可抵御风险,但是一旦停止经营,没有现金流入,但是各项成本却在照常支付,企业压力可想而知,祈祷疫情尽快结束,恢复生产,减少损失。

大城市昂贵的房租,装修费,员工工资每一笔都是很大一笔开销,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无形的费用。不要看到表面风光,近两年的生意竞争很激烈,越来越难做,很多老板都是硬扛着。加上疫情,加速了中小投资者做不下去的原因。但凡有能支撑过去,我想他们也不会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成型的公司,就这么放弃了,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活着就是希望,什么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生命没有。人在什么都可以有,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国家比我们想得更周全,相信祖国,不要乱了阵脚。


奋斗中的韩先森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出现了很多对后续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文章。今天我们来直观地看下,单单这个春节假期前后的1个多月中,具体的损失有多少?

这个数据来自于一个学习笔记,署名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前IMF总裁。我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数据口径后续大家可以一起核实探讨。

先看个总数:减少1.38万亿。这是直接的影响,间接影响和连锁负面没有计算在列。

简单说几点,把分析思路理一理。

首先,看GDP贡献值中权重最大的部分,2019年是消费最大,6.1%增速中贡献了3.5%,接近40%。看到这个数据,相信大家也有感觉,那就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另外有一个数据,是亚洲的年轻人很多,是美国和欧洲的好几倍。这个“年轻人”由两个群体组成:① 1980~1994的千禧一代;②1995后的Z时代。

这两群人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有消费带动,就有很多机会。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机会,也是投资上的机会。

那么疫情直接冲击的就是消费板块,所以我们可以有个定性的判断:今年GDP增速会继续下滑。

其次,观察受冲击区域的结构,这就是寻找α的过程。

零售中餐饮最惨,服务中旅游、电影、演出最惨,符合逻辑和常识认知。

餐饮少了4200多亿,聚餐几乎都取消了。上海很多年夜饭都退掉,路远一点的索性都不出门了。从除夕就开始,一直憋到现在。

网上零售也减少了2000多亿,主要是没快递送——送货员复工也延后了。2月头上要在盒马上买点菜,比上海拍车牌都费劲。

旅游受伤最严重。2019年2月-3月的旅游消费差不多是9300亿,今年这部分减少了9026.8亿——是损失的主要部分。

还要注意电影票房,2019年全年票房600多亿,现在140亿没了,大约缩了1/4。电影院产业压力会很大,毕竟是重资产。此外,《囧妈》跟头条的合作效果是明显的,而之前那个什么投诉效果似乎不明显。今后难保有样学样,对线下电影院进行二次打击。我觉得,与其去投诉,不如想想怎么转型。

有人说这不可能!

那是你不可能,不代表别人不能。

就像一直有理财师给我留言说,销售不可能比项目经理更专业!如果够专业,还要项目经理干嘛?

我说你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你有选择一条简单道路的权利。

但你别忘记了,经济行为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背后是成本和收益。走简单的路可以,但同时请做好支付代价(成本)的准备。

踩雷了,就别怪监管没保护好你。因为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瞎子、聋子。

残血了不回家,还在野区里浪,人家收你人头,没毛病吧?

当然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会,我们看到在线教育从2019年的300多亿增长了300%,1240亿,几乎所有教学和补习都转线上。

而今年传统商务培训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过去银行内训都是外包给培训公司做线下。效率和内容质量都低,不是KYC,就是领导力,主要是做个形式,给上面领导看看,满足下监管合规要求。

如今一些城商行和券商已经在考虑线上大培训了。但是常规视频会议工具只解决在线传播问题,没有解决数据跟踪和挖掘分析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上层,相比培训过程更注重培训的结果数据。

视频内容方面增长明显,我发现比较多一个是热剧,这块已经被腾优爱垄断;另一个是小视频,这块是抖音寡头。小视频里我发现吃播和做菜的量有明显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眼睛看过,脑补下美味。另一方面是预计要在家里待挺久,也没别的事情做,那就做菜做饭做甜点吧。(又胖10斤)

还有个上涨的数据,粮油(↑20%),大约是470多亿。这是由囤货引起了,上周我想买粉丝,盒马上买不到,于是跑到楼下农工商,发现粉丝和挂面的架子空了。还有个年纪大的爷叔提了个篮子,里面装的都是一瓶瓶酱油。(我当时想到的是海天味业)

最后,对于现状做一个分析。

疫情过后,有些消费部分能补回来,有些部分无法补回来。比如,你也许会连吃三天海底捞,每次比平时多点30%的菜。但也就这样了,不太可能原来一天吃3顿,现在变成7顿。(少数大胃王有可能)

但这个限制在基建上则没有。3月没开工的,可以在5月、6月同时开(签合同)。基建的拉动,来源于财政赤字增加(财政积极),就会有更多融资。各类债券和地方政府融资会有增量。

还有大家都很关心股市的机会,有的在讨论后续还能“疯”多久,有的认为还会有持续的刺激政策出来。而另一种声音则觉得这是过度解读和过度乐观,需要提前进行一些对冲。


小小小金哥哥


相信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有负债的。虽然很多企业表面光鲜,难不难只有自己知道。账上有钱,不一定真的有钱。

为什么一个月疫情会击垮那么多公司?因为疫情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strong>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需要经营住所吧?

企业有经营场所,就要付出相应的租赁费、物业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都是刚性支出,不得不付。

虽然疫情爆发以来,比如王健林,减免了万达广场商户一个月的租金,免收一个月租金,意味着少收入三四十亿,但着实为他赢得了好的口碑。

但是全国有几个王健林?全国大部分实体,好的房东会给适当降低租赁、物业费用,但是相信大部分房东一分钱也不让。

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餐馆,疫情期间需要闭门不能营业,本身自有资金捉襟见肘,想让房东给点优惠,房东就说了一句话:给你减免租金,我吃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老板被要求闭门谢客,没有收入来源不说,还要承担高额的房屋租赁费用。

人工薪资支出压力大

企业停工,人员工资得发吧,员工的社保也得缴纳吧。谁也没想到,疫情来袭,大部分企业停业停工,员工精简的企业还好,对于在职员工较多的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本身账面资金仅够维持公司运转以及人员开支,企业收入来源断了,耗尽公司运转资金之后,人员开支也会是压到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爆发节点

疫情的全面爆发是在春节假期期间,本来这应该是一个生产销售的旺季。

大部分实体企业在春节前准备下了充足的原材料,也积压了大部分资金。准备节后大干一场,怎奈疫情一来,库存反而成了累赘,没法营业,没法生产,商品滞销,其他费用还得照常开支,企业迟迟无法复工,压力山大。

企业负债

开篇也说了,大部分企业本身都是有一定负债的,有欠银行的,有欠上下游企业的,原本企业的生存依赖于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负债腾挪出来的流动资金。

疫情来了,企业停工,虽然收入来源断了,但是该还的账还是要还的。

财务支出成本居高不小,停工停产,极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清算。

北京的K歌之王夜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还未开工,就已走向全体裁员、破产清算的窘境。

总体来看,疫情的爆发确实打了大部分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企业延迟开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链断裂,优秀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更不要说众多处于艰难创业期的小微企业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企业也是一块试金石,坚持下去了未来可能一马平川,坚持不住,就可能倒下了。


财富公元


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到现在也只有一个月时间,中间还包括了春节假期。为什么包括西贝餐饮、神舟电脑等很多不错的公司都在经营上遇到困难,不得不在公众媒体上发出求助?很多企业都要求员工降薪,甚至已经出现一些企业倒闭。

一、经营杠杆高是主要原因

出现这样的现象,只能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达四十年的高增长后,企业都会未来充满希望,非常乐观,因而在经营中杠杆比较高。

一家企业经营杠杆高,意味着负债率高,盲目扩大规模,企业手里现金较少,这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对企业发展无疑是好的。

但是一旦面对当前的疫情,很多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商场关门、餐饮、影视娱乐停业,工厂迟迟不能复工,企业就很容易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说,西贝2万多员工目前待业,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工资要继续发,一个月支出就在1.5亿左右。倘若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

神舟电脑董事长吴海军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存在因现金流断裂而倒闭的风险。他认为,中小企业现在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处于优势地位的大企业,故意拖欠货款,同时又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二、清华北大联合调查:85%的企业现金最多维持三个月

2月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魏炜等人对995家中小企业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及诉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的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及对政府诉求等8个问题。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由于企业没有考虑过新冠肺炎疫情这种极端情况,所以在计划现金流时预留的余量太少。当经济停滞,企业自身失去收入,还要支付银行贷款、应付账款、土地与商铺租金、员工工资社保公积金时,就会捉襟见肘。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说,捱不过三个月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企业必须自救。相信通过这次疫情,中国企业也会考虑降低经营杠杆与负债率。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对一家企业来说,活得越久,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冒着破产关门的风险盲目放大经营杠杆,扩大规模。

上林院


危机来临时,不会敲门。


之所以一个月疫情就击垮了不少公司,是因为跟人需要血液流动一样,公司也需要资金流动。看着只是短短一个月时间,却足以耗空一些公司的流动资金,直接步入濒临破产的边缘。


疫情来得很突然,正好赶上春节,本该消费一年中消费最旺盛的时间点。就以餐饮行业为例,春节前几天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准备食材。可惜疫情来了后,普遍不能正常营业,房租要付,人员工资要发,食材还会有损耗,但是没有了收入,一不小心资金链就断了。


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看起来不到一年的十分之一,但是对某些行业来说这一个月的收入收入会超过一年的10%。每个公司的流动资金是有限的,只要正常经营,有进有出,保持相对平衡,就可以运转下去。但是遭遇疫情时,收入基本停滞,开支却没有明显减少,就会出现失血效应。


我们再来看某些养殖农户的遭遇。在各地纷纷封村时,车辆无法进入村庄,饲料运不进去。农户投资十几万数十万元养的鸡和猪没了饲料,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饿死。如果没有好的办法,那就只能宰杀低价销售,虽然亏损一部分,总还能挽回点损失。


疫情对经济最大的影响一是让居民消费降到了最低点,都宅在家里,除了食品、口罩、消毒用品、水电气网络外其他基本都不怎么消费了,企业的产能无处释放。二是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担心人员聚集造成病毒传播。三是物流运输受到影响,原材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


一个人六七天不吃饭就有可能被饿死,不喝水的话也许只需要三天。

一家公司一星期没有收入可以,一个月没有收入就有可能面临生死危机。


疫情对消费、生产、出口的影响是全方面的,相当于为社会按下了暂停键。有足够物资储备和流动资金的公司自然能支撑的久一些,而流动资金少运营成本又高的公司能支撑的时间就非常有限。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司之间有着业务往来。有的公司倒下了,他们拖欠货款的公司也会受到影响,一个点可能牵连一片。


公司经营者也会量力而行,看到公司已经难有起色时不可能都选择卖房卖车维持运营,降薪裁员就成为主要手段,选择破产清算则是不得已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