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王阳明的心学和现实的差距,真的适合当代社会吗?

沈依依


它适用于任何人类社会。他的核心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是:首先研究事情发展的规律,其次以天道去分析(格物)这其中的天地人三要素在哪里,最后,按照天道合理安排配置三要素,我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根据人类的需要阻止和毁灭事物的发展。格物论没有讲得很清楚,可能是怕杀头。


逍遥神赵科菲


王阳明大名鼎鼎,被国人称为"圣人",在我看来,言过其实。

王阳明之心学,追根溯源,仍不脱离儒家思想的桎梏。我们不必用晦涩的哲学文字去分析心学高妙在哪,看王阳明"四句教"就知道他的主张是什么: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的意识中本没有善恶概念;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用意识认识世界,就有了善恶好坏的概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对善恶有明确的概念就能有正确的是非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对物理追问究极则能守善去恶。

综合而言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今天看来,心学主张并不高深,但为何心学有那么大的名气?以至心学发展成为了明朝中期的几个学派,王阳明也因此成为一派宗师。很简单,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社会刀兵不断,战争此起彼伏,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循环怪圈,改朝换代频繁,每个政权的寿命最长不超过三百年,即使不是短命王朝,战争也是伴随王朝的始终,可以说中国就没有一段稍长一点的和平时期,比如历史上所谓的盛世,最长也就几十年,短的十几年甚至只有几年,几十年的"盛世"中也同样有局部战争,严格来说所谓的盛世都有水分,没一个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国教的儒门,是文化教育宣传的执行者、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历史的记录者,对"盛世"的实情心中有数,自然会想到自身是不是该为此背负些什么责任。有了责任意识,就有了对儒学的自审,有自审就有发现,终于发现了儒学最大的弊病:不切实际。历代儒家的努力都不免沦为空谈!对于这个令儒门无比羞耻的发现,儒门人不敢公开,只在默默自纠。于是有了程颐朱熹的新儒学,再有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新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儒学只能空谈的本质,心学一出,茫然无措、饥不择食的儒门如获至宝,于是王阳明名噪一时,又,王阳明在军事上、个人品德上皆有建树,立功、立德、立言俱备,乃成为孔子之下的儒门千古第一人。

然而,"知行合一"就是济世良方吗?我们知道,王阳明是明武宗时代的人,明武宗之后,明朝已滑到深渊边缘,再一步一步跌入黑暗之渊。心学除了成就王阳明的"圣人"之名外,在大明的黑暗中连最短暂的闪耀也没有。很显然,心学盛名难副。

不论孔孟之学还是程朱新儒学、陆王心学,都不是哲学思想,全都是强调个人修为、主观认识世界的思想而已,从未超越儒学最根本的格局。哲学是批判的、矛盾的,中国社会最大的恶源是礼制,但儒学从立学之初就是依附于礼制之上的谄媚之学,不但没有对恶源进行批判,反而以礼为骨附于其上,在这个前提下,再如何自审也终究是缘木求鱼,如何超脱?王门心学不过如此,心学的价值甚至还不如朱熹的新儒学,对于现代思想没有任何启示作用。王圣人之谓不过笑话。


旁敲侧击991


王阳明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他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公认的明代第一人,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他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由此可见,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

王阳明在《传习录》提出,良知只是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也就是说,“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还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

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两者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实践,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在我看来,王阳明思想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








超人扒叔


你如果真正如阳明先生一样明心见性了,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开悟,那就根本不会有这个问题。

道的境界,突破任何时空,绝对的绝对,平平等等。

心性不二。道的境界。

体、相、用。

道是体、德是相、用是万有。

道是本体,无形无相,靠悟,去除分别判断取舍心;德是道的相,进入这三维加时间(时空),靠思维可以感知,即一(有),道(无)生一,所以有生于无;用是指万有,皆是生于一,而一源于无。

所以,悟道,即是回归本源,心入无为法,合德归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乱空;

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本自清净,本无生灭。

悟则刹那间,迷经千百劫~


顺其自然杜科斌


认为心学与现实有差距,多半是还没有真正理解心学,如果真正理解了,就会知道,心学绝对是适合现代社会的。

心学之所以一直被程朱理学所打压,就是因为心学强调人心即天理的本质,和孟子一样把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皇帝与君权放在首位,动摇了封建帝制的统治基础,所以明朝、清朝都把心学当成是异端邪说而加以打压。

说心学与现实的差距,多半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一是从物与理之间的关系来的。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外物,说万事万物均有他们的理,强调从外物上去寻求理,这看似很有道理,和我们现代的科学貌似差不多,地球有地球的原理,太阳有太阳的原理,原子弹有原子弹的原理。但是这些原理,从哲学上来说,和王阳明说的天理并不是一回事。这些各种原理与知识,从哲学上来说,只是术的层面,而 天理是真正道的层面,是在所有原理之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状态,也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状态。

除了物与理之间的关系,还有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差异。我们普遍认为,知与行,是分开两件独立的事情来看的,这也是程朱理学的观点,被大家所普遍接受。但实际,知与行,根本就是一件事,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也不算是真正的行。每个人都晓得要孝敬父母,但实际却并非每个人都实际的去做,那些没有真正去做的人,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知道孝敬父母这回事,只不过是装着知道孝敬父母而已,空口的去说,我也是个孝敬的人啊,这是虚伪,也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知,就好比是我们闻到臭味就自然而然的掩鼻厌恶,把一件事情当做本能一样,毫不犹豫的就去做了,这是真知正行,知与行,就合一了。

在是否适合当代社会这件事情上,中国虽然心学一直被打压,但是在我们的邻国里面,有一个把心学传承得非常好的国家,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心学传入日本之后,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而且还影响整整的几代日本人。日本近代现代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极度推崇王阳明心学,比如东乡平八郎,现在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等等企业家。

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心学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也并非不适合现代社会。只不过人们对心学的误解太深了,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就直接说不客观、不现实,这是要不得滴。


l易耕堂l


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必须多看《传习录》。每到抉择时刻,王先生总是跪倒求神明。而且真有合乎情理的结论。

其次,不仅“唯心”,师徒结党,也从阳明始。这就很好解释“东林党”现象了,这也合乎当代资本家们结社的热望。

当代社会发展,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总的一点,必然走向大同世界。

人人平等,做自己的主人。


锡惠书生


王阳明的心学我们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世界的第一本源,而王阳明的心学里绝无此意,王阳明一生都致力于追求真理,在龙场悟道之后,他便将儒、释、道三者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精神成果当中,他强调:知行合一,说明他并没有否定实践的作用,反而更加强调了学以致用,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想法,他还详尽阐述了致良知,告诫人们心里纯洁,做事才能干净,心里无私,才能为家国天下而服务。清朝时期,曾国藩认真研读了阳明心学之后,这对他后来创立湘军,平定天平天国之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曾国藩后来评价他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杜维明教授也评价说过"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的心学在亚洲区域内受到了很高的推崇,当中的许多内容仍非常值得我们研读,推崇。


中华诗词赏鉴


适合,毫无差距,反而是现代人好多不知其更先进,博大,那是唯一的究竟法,与佛陀心经,老子道德经同一个高度,并且是唯一的,其它皆幻……



梦游幻境之梦境说梦


心学和现实是没有距离的,因为阳明心学本来就是一种实践哲学,他通过事上磨练形成心学智慧,同时坚定道心,心能为道所动,心只为道所动,而这道不离事物之道。心又何尝离开现实分毫?有人把阳明心学的心和事分为两端,自然很难理解心学,自然会认为心学和现实脱节。

心是最大的现实。

心外无事,即心即事,心外无物,即心即物,心外无理,即心即理。所谓现实,难道可以离却事物?


敬诚文化


王阳明一生经历三次证道,建立其心学体系。即:龙场悟道,证得“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其思想的精隨就是知行合一。经历“宁王之乱"和“忠泰之难"之后,悟出良知之教,使得其心学有了归宿和升华。而在天泉证道之机,已融会了一生之功,一生之学,证得心学宗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完整阐述了王阳明心学体系,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重大问题。阳明心学思想集中见于他的《传习录》,其最本质的、最光辉的、最光明的地方就是叫会我们去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引导人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指引,在人生的历炼中去悟出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阳明心学指明了塑造人生的三步走:即塑造人生气象。通过对“心即理”、“心外无物”的深刻认知,找到自己那颗光明之心,奠定大志向、大光明的追求。通过“知行合一”去获得人生智慧,最终建立人生大格局,实现致良知的人生大境界。正如他的临终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