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這次疫情,上海人“怕死”的特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早在12月底,疫情才剛剛顯露端倪的時候,上海人就開始囤口罩。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1月20日,來自某大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顯示:超過1/4的口罩銷往了上海,以至於“上海人幹啥都不行,怕死第一”的話題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當武漢人還沒開始大範圍戴口罩的時候,上海人已經全副武裝。在上海衛視的某街頭採訪節目中,記者問一位小夥子為什麼穿得那麼嚴實,對方簡潔明瞭來了一句:

“怕死。”

春節期間,全國其他地方還在苦口婆心勸大家不要聚集、不要串門的時候,上海的街頭,空了。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當武漢還在人擠人、胸貼胸去超市排隊買菜的時候,上海出現了北歐式排隊領口罩。

昨天我的上海朋友說,因為長輩突發心衰,在家蟄伏了十多天的她被迫去醫院看了一次急診。

醫院的醫生全副武裝,不停地提醒候診的病人:

“你們這樣排隊很危險,馬上散開散開,我會一個個看。

我的朋友是怎樣披掛上陣的呢?

她全程佩戴口罩,沒有防護服,外面就穿了一件長雨衣。回家後雨披扔掉、外套全部扔掉,鞋子也扔掉。

我說你看的不是普通門診嗎?不是發熱門診不用這麼小心吧?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她很緊張地說:ABC人群你知道伐?A類和C類容易辨別,B類是沒有任何症狀的。誰知道排隊的人裡面有沒有B類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2B好不啦?

說到怕死,上海人說自己第二,沒有哪個地方敢說自己第一。

不僅年輕人惜命,老年人自保意識也很強。有個上海朋友和她父親分居兩個小區,老人七十多歲了,獨居。兩家距離並不很遠,但春節以後就沒見過面。兩家分別居家隔離,每天打幾個視頻,隔天各自出門買菜。

老人還一再叮囑女兒不要上門來,萬一有事,兩家都遭殃。

原則性問題面前,上海人一向“拎的清”。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幾天前在微博上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在一則上海市長調任湖北省委書記的新聞下,有上海網友留下“歡送市長”的評論,一度成為熱搜話題,不僅讓湖北網友懵了,也讓其他地方的網友不明就裡。

我問上海的朋友:“是哪裡沒讓你們滿意呢?”

她說:垃圾分類還是做得蠻好的,但防疫還不夠嚴格;人命總歸要比垃圾重要的,所以有人有意見。

上海人覺得這是一個契約:我聽你號令足不出戶,你發揮職能護我周全。垃圾分類做得好,大家看在眼裡;防疫做得不到位,市民也會放在心上。

針對政府推出的各種防疫政策,上海市民都會開啟挑刺模式;而政府部門也會迅速響應市民意見,儘快完成修正。

上海人不但監督政府,還彼此監督。外地人員回滬沒有好好隔離、公共場合沒戴口罩,所有給公眾帶來潛在風險的行為在上海都很難找到藏匿之地。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上海和北京一樣,都是人口超過兩千萬、外來人口流動頻繁的超級大都市。

上海2月10日開始復工,復工一週內,僅浦東機場進港人數就近12萬人,2月16日單日約2萬人。

目前上海現存確診病例133例(累積334例)。截至昨日(2月21日),連接兩個24小時出現0新增,之前的很多天,每日確診控制在個位數。醫務人員零感染。

而北京兩天前爆出,復興醫院和北大人民醫院出現交叉感染,多名醫護人員和病患被迫集中醫學觀察。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這樣評論上海人的“怕死”:

在傳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斷疾病的傳播。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怕死,膽大,整天在外面到處亂竄,這樣的話可能大家都完了。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其他地方不敢說,但在我們上海,儘早控制住疫情,我還是有一點信心的。”

32年前上海甲肝爆發,30萬人感染,2個月內撲滅疫情;

17年前非典爆發,當時上海人口1700萬,確診病例只有8例。

歷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在上海遭遇了最頑強的阻擊。

上海人“怕死”,也“不怕死”。

上海是首個派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的城市,400多名上海醫護人員在3小時內完成自願報名,“無論生死,不計報酬!"

上海的第一批醫護人員在大年夜率先踏上了去往武漢的列車;截至昨日,上海一共向湖北輸送了八批援鄂醫護人員;上海華山醫院,是現在向武漢派出醫生最多的單家醫院。

屁大的事怕得要命,如履薄冰;

天大的事不計生死,捨身取義。

我覺得用這兩句話形容此次疫情下的上海很合適。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上海人的怕死,是對生命價值的最大尊重;上海人的拎的清,也是文明社會中,遵守公共規則、個人高度自律的體現。

疫情之下,不需要魯莽的勇敢,更要避免無畏的犧牲。這一點,我們要像上海人學習。

願武漢之後,再也不會有“上海加油,北京加油,XX加油。”

願所有援鄂的醫護人員都平安歸來。

最後讓我們所有人各守本分,小心謹慎,打贏最後的攻堅戰。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事兒媽有話說》,原題目為《疫情之下,上海人的“怕死”和“拎的清”值得每個人學習》,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