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这次疫情,上海人“怕死”的特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早在12月底,疫情才刚刚显露端倪的时候,上海人就开始囤口罩。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1月20日,来自某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显示:超过1/4的口罩销往了上海,以至于“上海人干啥都不行,怕死第一”的话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

当武汉人还没开始大范围戴口罩的时候,上海人已经全副武装。在上海卫视的某街头采访节目中,记者问一位小伙子为什么穿得那么严实,对方简洁明了来了一句:

“怕死。”

春节期间,全国其他地方还在苦口婆心劝大家不要聚集、不要串门的时候,上海的街头,空了。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当武汉还在人挤人、胸贴胸去超市排队买菜的时候,上海出现了北欧式排队领口罩。

昨天我的上海朋友说,因为长辈突发心衰,在家蛰伏了十多天的她被迫去医院看了一次急诊。

医院的医生全副武装,不停地提醒候诊的病人:

“你们这样排队很危险,马上散开散开,我会一个个看。

我的朋友是怎样披挂上阵的呢?

她全程佩戴口罩,没有防护服,外面就穿了一件长雨衣。回家后雨披扔掉、外套全部扔掉,鞋子也扔掉。

我说你看的不是普通门诊吗?不是发热门诊不用这么小心吧?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她很紧张地说:ABC人群你知道伐?A类和C类容易辨别,B类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谁知道排队的人里面有没有B类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2B好不啦?

说到怕死,上海人说自己第二,没有哪个地方敢说自己第一。

不仅年轻人惜命,老年人自保意识也很强。有个上海朋友和她父亲分居两个小区,老人七十多岁了,独居。两家距离并不很远,但春节以后就没见过面。两家分别居家隔离,每天打几个视频,隔天各自出门买菜。

老人还一再叮嘱女儿不要上门来,万一有事,两家都遭殃。

原则性问题面前,上海人一向“拎的清”。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几天前在微博上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在一则上海市长调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新闻下,有上海网友留下“欢送市长”的评论,一度成为热搜话题,不仅让湖北网友懵了,也让其他地方的网友不明就里。

我问上海的朋友:“是哪里没让你们满意呢?”

她说:垃圾分类还是做得蛮好的,但防疫还不够严格;人命总归要比垃圾重要的,所以有人有意见。

上海人觉得这是一个契约:我听你号令足不出户,你发挥职能护我周全。垃圾分类做得好,大家看在眼里;防疫做得不到位,市民也会放在心上。

针对政府推出的各种防疫政策,上海市民都会开启挑刺模式;而政府部门也会迅速响应市民意见,尽快完成修正。

上海人不但监督政府,还彼此监督。外地人员回沪没有好好隔离、公共场合没戴口罩,所有给公众带来潜在风险的行为在上海都很难找到藏匿之地。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人口超过两千万、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的超级大都市。

上海2月10日开始复工,复工一周内,仅浦东机场进港人数就近12万人,2月16日单日约2万人。

目前上海现存确诊病例133例(累积334例)。截至昨日(2月21日),连接两个24小时出现0新增,之前的很多天,每日确诊控制在个位数。医务人员零感染。

而北京两天前爆出,复兴医院和北大人民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多名医护人员和病患被迫集中医学观察。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这样评论上海人的“怕死”:

在传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断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一部分人不怕死,胆大,整天在外面到处乱窜,这样的话可能大家都完了。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其他地方不敢说,但在我们上海,尽早控制住疫情,我还是有一点信心的。”

32年前上海甲肝爆发,30万人感染,2个月内扑灭疫情;

17年前非典爆发,当时上海人口1700万,确诊病例只有8例。

历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在上海遭遇了最顽强的阻击。

上海人“怕死”,也“不怕死”。

上海是首个派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城市,400多名上海医护人员在3小时内完成自愿报名,“无论生死,不计报酬!"

上海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在大年夜率先踏上了去往武汉的列车;截至昨日,上海一共向湖北输送了八批援鄂医护人员;上海华山医院,是现在向武汉派出医生最多的单家医院。

屁大的事怕得要命,如履薄冰;

天大的事不计生死,舍身取义。

我觉得用这两句话形容此次疫情下的上海很合适。

上海人的“怕死”“拎的清”

上海人的怕死,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大尊重;上海人的拎的清,也是文明社会中,遵守公共规则、个人高度自律的体现。

疫情之下,不需要鲁莽的勇敢,更要避免无畏的牺牲。这一点,我们要像上海人学习。

愿武汉之后,再也不会有“上海加油,北京加油,XX加油。”

愿所有援鄂的医护人员都平安归来。

最后让我们所有人各守本分,小心谨慎,打赢最后的攻坚战。

备注: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事儿妈有话说》,原题目为《疫情之下,上海人的“怕死”和“拎的清”值得每个人学习》,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