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绝对吗?

3735168


首先要知道,人性本善是谁提出来的。老子没有讲过,孔子也没有讲过,孔子只说过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子贡就说过: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其次,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所以,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是儒家学说发展出来的。

当然真要探究人性是善还是恶,可能永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我们最好还是取孔子的观点,不去说。


任子高翔


人之初,性本善。与动物,无两样。食为先,强胜弱。善恶分,源秉性。秉难改,定终身。

杜鹃鸟把蛋下在芦苇鸟窝里,芦苇鸟在孵蛋时,第一个出壳的确是杜鹃幼鸟。杜鹃鸟出壳后,及时的就把还没有出壳的芦苇鸟的蛋退到窝外,摔了下去。就剩下一个杜鹃幼鸟,芦苇鸟傻乎乎的精心喂。渐渐的长的比芦苇鸟还大呢,芦苇鸟还在继续的喂养。杜鹃鸟这时羽翼丰满了,就飞走了。芦苇鸟自始自终都不知道,喂的比自己还大是杜鹃幼鸟,还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呢。善与不善,恶与不恶,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秉性决定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隐形的翅膀256142117


一、性善的由来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荀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三字经》又提出 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荀子的无所谓善恶论一直争论至今。

二、性善的内容

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以人性论为其核心,上承天命观,下启伦理学与各种应用哲学。《中庸》开宗明义肯定这一系统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理解之关键在于11、何谓人性?

关于“何谓人性”一问题,古今各家各派言人人殊,难求共识。儒家的看法呢?论者常以“性善”或“人性本善”答之:这若不是用词不当,就是欠缺考虑,不然竟是不负责任了。任何哲学理论皆须兼顾三条件:基于经验观察,合乎理性反省,指示理想途径。而“人性本善”岂能漠视人类与个人的罪行恶迹,岂能合理说明人在面对善恶时之挣扎,又岂能昭示人群行善避恶之必要与人生幸福之所依?

因此,儒家(指古典儒家,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易传》、《中庸》五书)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人性向善论”。以下依次说明:何谓人性向善?其正确性,亦即符合儒家原典的程度,如何?以及就其适用性而言,能否对实际人生产生启发作用,甚至对现代化发生一定的助力?

2、人性向善

谈到人性,立即面临一个明显的诡辩,就是:一方面人有共同的本性,另一方面这个本性又难以掌握,因为它显示为一种趋向。以下略作说明。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

其次,人性在于“能够成为”的动态变化中,亦即在于自由选择的能力中,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良知”之“安不安”与“忍不忍”作为引线的。那么,什么是“良知”?良知不能离开人的行动来孤立地加以理解。你不行动则已,你一行动则良知随之表现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反应。人的行动中,有部分与良知无关,如出自生物本能的需要之满足,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我们无法从这一类行动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但是,除此之外的行动,则大多生于自由抉择,结果则或是符合良知或是背离良知。我们经常在判断别人,也在判断自己;我们常为某些人的行为觉得遗憾,也常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后悔。我们当然也有欢欣快乐的时候,但是真正的满足往往并非得之于外,而是得之于内的。

因此,“人能够成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省思已经告诉我们: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的、动态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趋向什么呢?趋向于“善”。前面说过,人性的趋向受到良知指示,现在又说人性是趋向于善;那么,良知与善有何关系?它们若是同一,则无异于说人性本善,并且难脱循环无动于衷,这时谓其“非人”可也,把他们排斥于人类之外,而保障了“人”的界说之普遍有效。

三、性善范围

下面首先谈人性本善的范畴,然后围绕人类智能深度解说人性本善的正确性。适用范畴“人性善恶”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面首先明确“人性本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狼、人和蚊子之间无法谈善恶的问题,否则就是一个悖论,比如人善待蚊子,就伤害自己的朋友和周围其他人,这不能叫“善”。“善”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维护同类或者同类整体的利益。

其次明确“人性本善”是指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或者社会的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争议的。比如当两个国家打仗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接触就很危险,当国家层面是一种比较友好的交流的状态,老百姓之间的交流才会相对安全一些,因为这时,我们就无法直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会受到不同国家利益的制约,这时同样有可能会出现悖论,善待自己敌对国家的人,有更大的风险对自己的国家造成伤害,从而伤害到自己国家的人甚至伤害到自己。

四、性善应用

1、人的本能

人具有避免伤害和追求卓越的本能。人性是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在人的一生中极其稳定的本能,无法违背,人们一旦违背这个本能就是对自己的严重伤害。人性本善,因为人总会回避伤害,而当人们伤害别人时就容易伤害到自己。在面对多个选择时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人总会追求卓越,这种追求,止于至善,因为人会本能避免伤害,所以极力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必然是人的追求,这就是人性本善的逻辑。

2、社会智能

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形成社会,人还具有违背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善是一种接纳的力量,恶是一种排斥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形成本身就说明人性本善,因为人只有相互善待才会凝聚成为社会,否则人会不断离开社会,社会规模因为人性本善而不断扩大,如果人性中有恶的一面,社会规模就无法扩大。

人相互接纳的力量比地球上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强烈。比如,蚂蚁社会性很强,内部团结,但是蚂蚁无法和不同蚁窝的蚂蚁相容,而人则会抚养来自其他种族的孩子;人在看到同类受到攻击、或者面临绝境的时候,会主动救助,即便这个人来自不同的种族,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冲动,但是动物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母兽和未成年的幼崽之间。

社会对于人的意义在于:个人在社会中能比个人在自然界中更加强大、得到更多保护、并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繁衍。虽然人首先必须保护自己,但是社会性应该是社会性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一只蚂蚁离开自己的社会会很快死亡,而人是可以离开社会的,只要有食物、只要能回避危险,这个人就能一直生存下去,只不过他/她会不断去寻找其他的可以接纳他/她的人类,所以人有暂时违背社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使人具备让社会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如果认为人应该为社会服务,那人就处于一种被蒙蔽的状态,忽略了自己本身暂时脱离社会的能力,从而失去改善社会环境、驾驭社会的能力。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社会很自然的为人服务,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人更应该极力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本能的维持“社会为人服务”的状态。

3、人类智能

人有使用工具和创造工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使人们能在短期内主动避免很多其他动物无法避免的伤害,而不是长期消极适应或者通过基因进化来避免周围环境的伤害。人类智能是人性本善的基石,如果没有人类智能,人就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许多问题,从而无法避免环境对自己的伤害,如果无法避免(社会)环境对自己的伤害,人就有可能极力保护自己、伤害(社会)环境,显示出自己违背社会的能力,但是人一定会同时极力改善社会环境、避免环境对自己造成伤害,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旦离开社会,就会面临来自自然界的威胁和伤害。

4、善的本质

善本质上是一种“知”和“不知”的状态,这个结论建立在“知识无止境”这个论断的基础上,当人们非常了解一个事物的作用,就会非常爱护这个事物,当人们认为这个事物没有用、或者说暂时不知道这个事物有什么用,就会直接将它放置一边,我们不知道这个事物有什么用,并不意味着这个事物永远对我们没有用,人们对待其他人的态度也是同理的,我们知道这个人能做什么,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感到熟悉和亲近,否则我们会保持戒备状态,如果一个有能力独立生存的人却好吃懒做,我们就会感到无法理解,很自然的出现敌对的状态。

按照本文对人性本善的适用范畴的界定,人性本善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社会阅历越丰富、越了解一个人,那我们一定会与他的关系更加亲密友善。人们为了自己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当人们认为自己知道了正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或者方法、认为一条出路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境遇的时候,人们同样愿意为了这个“知”的状态牺牲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人们为了陌生人付出自己的生命相对来说比较可贵。

人能够抚育并且善待一个来自不同种族的孩子,能拯救不同种族的人,这说明不同的种族有相互善待、相互融合的能力,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种族的人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所以不同的种族的人常常不能相互善待,这是缺乏信任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不知道那些来自不同种族的人是否会为了自己的社会或者为了自己而做出破坏、抢劫和杀戮的行为

五、现代研究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答案。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解答文化问题


这句话不对!小儿一生下来就哭要吃?一生下来就自私自利,滿足他就笑?不满足他就哭?就哭笑两秒表现?哭有二种原因:一种:肚子饿了哭,二种:身上不舒服丶痛症哭。所以说小孩一生下来就自私自利?不顺来他丶不舒服丶饿了就哭……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不正确!?


用户3573630492998


错的!人一出生善恶已分。从小坏的人长大也不可能变好!


用户7126653501251


绝对!人刚出世本就善良,先哭后笑,逗人喜欢。随着时光,随着环境,改变初衷。


用户4267514410282


这是形容人性的善良,在人懂事之后,社侩的应响,会是人的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刘相州


人最初的本性无所谓善恶。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见人心的本体没有善恶。

惠明追上逃难的六祖慧能后要求慧能给予开示。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顿悟。

人性的本来面目需要抛开善恶才能看到。

所以,人之初,无善恶。


走自己的路8501


一回答这种问题就说什么性本善或性本恶或没有善恶概念的人,请多多观察你们身边的小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儿童,务必观察多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你是哪本书上读来的证据!

据我观察,人的天性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天性善的属性比较多,有的人恶的属性比较多,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之初根本就不是一样的。

别跟我说什么他们天真所以做好事坏事都没有善恶的概念,我们现在讨论的所谓的善恶就是这种没有概念的天性!

你无法理解天性善良是因为你从未见过内心充满柔软的婴幼儿,是的,乃至到了儿童阶段和长大以后,这样的大方向还是没有改变,遇到这样的小孩或大人,心里感觉都是满满的柔软与心疼。

你无法理解天性之恶是因为你没有见过内心充满暴虐的小孩子,是的从刚有表现能力的时候,这种暴虐与恶毒就开始发挥了,充满了主动性和戾气,而且简单粗暴,长大一点点后有的会开始有心机,是的小小的儿童就会有心机,如果没有强烈的正确引导与抑制,这种恶的大方向是很难改变的,长大后还会慢慢放大这种恶。

天性的恶,如果没有及时引导与教育,任它自己发展会变本加厉的。而天性善的人不必别人纠正自己在方向上自然就是向善,如果错误引导也不排除会变坏的可能性,但是几率也是比较低的,人天性带来的偏善或偏恶在大方向上都很难改变。这是骨子里基因里就有的烙印。

这些例子我见的太多!

说善恶是社会概念的,别偷换概念!看懂问题才好回答内容!看不懂就别生搬硬套。


逆战西诀


古人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想得那么深奥,自有它的深刻含义和积极意义!

人自从出生,从无到有,人的本性本是善良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反应,就象刚落地婴儿的啼哭声,是饥饿的本能欲望,是良性的、是善意的欲望!古人可不会像现代人那样有遗传、基因等深奥概念。

当他逐渐长大,受后天人的伦理道德的灌输意识有了变化,就有了善恶之分,古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总结出:人生初,性本善,规劝世人从小与人为善,尊守伦理道德的约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