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櫥櫃價格打折之下“貓膩”重重

整體櫥櫃行業起步晚、起點低,但利潤卻很高,因此存在不少混水摸魚、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做法,近期更存在著用普通的櫥櫃面板、底板、檯面等,冠以“外國進口”、“技術專利”等帽子,將售價一下子翻了幾番的作假風,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櫥櫃過程中務必不要讓不良商家給唬住了,花大價錢買了低價值產品。

行家教路:價格不是唯一標準

行家提醒消費者,確定櫥櫃質量的好壞,最重要的是看其板材,還有它的封邊、五金配件等細節部位。櫥櫃應由優質密度板或刨花板上貼防火板等製成,正規廠商製作的櫥櫃貼面和封邊均為專業機器經高溫高壓完成,這樣可使貼面、封邊和板材結合緊密,長期使用也不會開裂。

在具體選購過程中,價格只是一個參考指標,只有在用料材質、配置檔次、做工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才有參考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選擇具有較大品牌知名度、較強實力的櫥櫃品牌,會有更大的質量保證。

前車之鑑按樣訂做,材質被改悄然不知

據瞭解,在消委會的投訴登記冊上,就有這樣的典型案例:消費者孫某為即將裝修完的商品房選購整體櫥櫃時,跑了四五趟建材家裝市場才選中了一家廠商,工作人員承諾照樣品做,保證真材實料讓他滿意。等到裝好櫥櫃後,孫某看不出有何問題,但他請了一位懂行的朋友作參謀,才發現上當了———花上萬元買的櫥櫃,櫃體材質卻被廠商悄悄更改了,不是內行根本看不出來。

據消委會有關人士透露,近兩年,關於整體櫥櫃的質量投訴呈上升趨勢。難怪不少資深的業內人士都說,在不經意和不內行的共同作用下,消費者在購買整體櫥櫃時會很容易掉進經銷商精心設計的“陷阱”中。

殘酷事實打折之下“貓膩”重重

近年來,隨著大批櫥櫃品牌湧出市場,特別是實力品牌的出現,使櫥櫃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而在這種市場態勢下,“打折”、“最低價”、“成本價”等口號成了部分櫥櫃品牌搶奪市場的手段。不過,有行家指出,這其中常常有“貓膩”,消費者應小心辨明真假。

據行家透露,櫥櫃打折很難反映櫥櫃的真正本質,但常常會衝昏消費者原本冷靜的頭腦。如某品牌整體櫥櫃公開標示打8折或更低的折扣,但事實上,它有可能是在材料上“不如人”或是尺寸上“缺斤短兩”。比如白光板與進口木紋板的箱體,同樣大小,但成本卻相差近50%;歐標尺寸的吊櫃有72釐米高,與60釐米、 50釐米高的吊櫃成本根本不同,進口五金件與國產五金件價格也有數倍的差異。更有甚者,有的公司用自己減少配置後的櫥櫃與別人全配置的櫥櫃相比價格。

再拿五花八門的櫥櫃材料來說,現在很多整體櫥櫃的銷售人員一上來就先向消費者推薦高檔的材料,如水晶××板、銀鑽××板,“您覺得貴嗎?刨花板的也不錯,可以便宜點兒”。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對而言,很多消費者就會接受了。檯面要佔到整套櫥櫃造價的一大部分。拿一延米報價為1800元的櫥櫃來說,如果使用國產最好的人造石臺面得花去700多元。然而目前國產人造石的工藝水平良莠不齊,一些稍差的國產人造石每延米只需要300至500元,而這些石料從外觀上即使是業內人士也很難看出有何顯著差異,一個檯面一延米就可以有幾百元的差價,這為商家的利潤提供了很大的調整空間。

櫥櫃的底板也是“貓膩”重重。如很多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時通常說用的是防潮板,經過特殊處理,防潮效果好,當然價格也稍貴。但事實上內行人都知道,櫥櫃最主要的是做好檯面的防水和接好水管,對防潮的要求並不高,所以在很多廚房裡根本沒有地漏。所謂的防潮板其實只是對普通中密度板上做了處理而已。而且在成本環節,防潮板和刨花板在加工難度、輔料和機械損耗等方面都要比其他板材低得多。可以看出,不少商家就是利用消費者的不內行來“蒙人”。

櫥櫃內的配件如果冠以“外國進口”、“技術專利”,那價格就一下子翻了幾番。如某品牌一個成本不高於百元的上下拉式調味欄,報價是1600多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