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開始用的篆書有什麼關係?

幻翠


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瞭解一下,先知道什麼是篆書?

書法史專家一般都認為書法藝術起源於殷墟甲骨文,所謂殷墟甲骨文指殷代王室刻在龜、獸骨上的占卜記錄,也稱“卜辭”。由於書寫材料的緣故,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刻的,亦有極少數是用墨或漆寫的,還有刻好後填以硃砂的。從書法藝術角度看,它已經具備漢字點畫結構的均衡、對稱、穩定等帶有規律性的特點。所以一塊刻有“卜辭”的甲骨,也可以說就是一幅頗為精美的書法作品了。

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朝代也正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青銅時期,當時將文字澆鑄在青銅器上,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就叫“鐘鼎文”,也稱“金文”。殷末周初的金文,在藝術特徵上大抵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刻畫略渾厚,行筆也稍方整,有豎行而無橫行。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完成統一。為了整治當時六國文字形態繁雜、混亂的狀況而提出“書同文”的主張,頒佈法令宣佈廢除六國通行的各種同義而不同形的異體字和繁難的金文。命令丞相李斯制定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所以秦以後的文字通稱“小篆”。

我們知道夏、商、週三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三代的青銅文明極其輝煌,也獨具特色。這些精美的青銅器物集雕刻、繪畫、書法藝術於一身,其中的金文為中國書法藝術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文風格變化分三個時期:

(一)商、西周前期,商金文較少,銘文也不長,風格朴茂自然,多見肥壯的筆跡。西周前期則質樸凝重,顯現了一種博大氣派,給人渾然天成之感。

(二)西周中期,書風趨向端莊遒麗,銘文增長,文字也整齊雄渾、雍容典雅,顯示了宗周氣象。

(三)西周晚期,即金文最成熟時期,其書風絢麗多彩,走向了藝術高峰。


弄墨人3476384831199


篆文是大篆 、小篆的統稱。

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後,在秦代通行的篆書。

籀文在春秋時期就已在秦國流行了,此後"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見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

籀文(西周篆書)據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稱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狀與結構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趨於簡化和線條化,形體齊整穩定。籀文可從《石鼓文》等金石器物上得見,《古籀彙編》等書收有籀文資料。


超級科學奶爸


甲骨文在商代因成熟而通用,到了西周逐漸減退,而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後世稱之為"鐘鼎文"、"金文"、"籀文""大篆"成了推廣文字,從西都灃鎬到東都洛陽流行極廣而成為正統文字。青銅器也起源於商代,器物上有銘文存在,如商代司母戊鼎的"司母戊"三字,婦好墓出土的鼎"婦好"二字。可見,甲骨文與西周文是並存的。通常在講書法史的過程中,往往先講甲骨文後將金文,這樣可能帶來一些誤導和不正確的認識習慣。






藍天雲一朵


商朝被周推翻了。在那個時候敢於推翻政權,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難。這是造反的代價是殺頭滅族和永遠不得安寧。

商代過份的祭祀儀式。讓參與人員輕者渾身是血,再者斷手殘足,更有以身相許殺身成仁來表達自己的悲憤交加的感受。自殺以陪伴失去自己的生命。

參與的人受到環境感染,也行不知不覺。但是其他的人感動毛骨悚然。都害怕失去自己的親人。也害怕自己面對這樣的場面。

周武王群體付出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剩下的就是自己了。因為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所以依然的選擇造反,推翻了商族祭祀祖先的過份行為,但是保存了商和大家的祭祀文化。

文字在祭祀和占卜文化中盛行。用符號和標誌來代表祖先。區分是剛需。我們現在都是這樣來區分。

瞭解商代的文字。祭祀為主,占卜為主。

周也需要祭祀。文字體現在貴重的金屬製品上。這些文字行為在商代鑄造中已經成型。

文字傳承中占卜群體被消弱了。金屬製品的文字被保留。

貴族和祭祀的群體最少要能認清到底哪個符合代表自己的那個祖先。所以他們必須學會認識字。

豐功偉績是祖先光耀的歷史,這些會被記錄下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

周早期的文字用途都是這樣。作為需求是一脈相承的。負責施工的人也是一脈相承的。

因為需求而保留,因為是高層人群的需求而被神聖。這種行為對社會有帶動作用。

識字教學變得普及。


2019年的硃紅兵


商代甲骨文可考的是從盤庚遷都定居安陽算起。我們感覺是,它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應該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此前應該有甲骨文產生,它可能寫在瞭如樹葉,羊皮,竹簡,石頭(非刻)上,可能因這些東西不好保存,沒有遺留下來而已。殷人迷信,事事卜,時時卜。他們認為龜有靈性,能夠與上天祖先,神靈溝通,於是用龜兆紋占卜貞問吉凶,並把結果刻在龜甲上,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甲骨文。

掌握這種文字的人可能不多,或許侷限於商代王室貴族,商的方國也沒有發現甲骨文。這也是為什麼沒有在陶瓦器物上找不到成熟的甲骨文的原因,作陶瓦器的,都是下層奴隸,刻畫點文字符號還可以。甲骨文反映的範圍廣,時間長,為我們瞭解商代的社會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依據。它記載了商代的政治,經濟,科學,農業,手工業,畜牧養殖業,軍事征戰,方國,以及天文氣象醫學等。因為史書對商代記載不多,這些甲骨文字,殊可寶貴。

商代甲骨文是後世一切文字的基礎,周人早期,使用的也是甲骨文,這從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就知道。與殷商甲骨文大同小異,也有其特點。但是,周人取得全國政權後,他們卻不占卜了。故此,遺留的甲骨文甚少,只有周原少數地方有。代之而起的是金文大興。先周金文無法確定,早周滅商代的金文可以確定的有幾個。如《利簋銘文》《宜侯簋》《何尊》《禽簋》等即是。周金文與商金文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如,兩頭尖,有的筆畫中間有肥団,原始性強。這也許是使用了商代書寫人的緣故。究其原因是周人“周革殷命”,不信天命,代之以“禮教”,把文字鑄在吉金銅器上,時時把玩,銘記於心。

結論,商代甲骨文是占卜文字,字數多,全面,文字內容不長,金文少。它是周代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也是後世篆文等古文字的基礎。周代甲骨文少,金文多,字數長,周代金文是廟堂文字,多歌功頌德,筆意明顯。

①“出虹”甲骨文②“次亡禍”③“田鄂有大雨”④周《禽簋》⑤“燎於河,王亥,上甲”⑥周甲骨文。⑦“貞,唯侯豹”⑧“婦好女其有子”










卜甲院人


商朝的甲骨文與西周開始的篆書是傳承關係,先有甲骨文,後有篆書。百度載: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小篆是秦滅六國統一後的文字叫小篆。大篆又叫金文,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附我昨天書寫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金星753


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後,認為甲骨文已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而它的發展和演變,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因此,夏朝文字、商朝文字、西周文字的載體可能有龜甲、獸骨、泥板、竹簡、布帛、青銅器、石壁或陶器等。商朝甲骨文特指商代刻在龜甲和動物骨殖上的文字,同樣,殷商文字也有的鏤在銅器上、寫在竹簡(布帛)上或刻在陶器上的文字。《尚書•多士》所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其典、冊為何呢?甲骨文、金文、陶文,這些材料與當時日常書寫所用材料和文字,是不是一樣呢?在沒有新的考古材料前誰都難下結論。我們只能通過已有材料分析推斷。把過去對“典”、“冊”像手持竹簡的字形分析,加上可證明商代有毛筆書寫的考古資料, 綜合來看,前面所談三種材料和文字,都沒有毛筆寫在木牘竹簡上的文字和材料,方便通行,而且材料容易獲得 。只是竹簡在地下不如甲骨與銅器易存留。因此,我們還可以有這樣的推斷,就是甲骨文與西周篆書同時“相承”於現在還未見到的商代簡書,所以,在沒有充足的證據時,暫時不便單純界定甲骨文、金文的時間先後,甚至不便界定殷商甲骨文和西周篆書之間 為一脈相承關係。如果非說一脈相承也應該是商代甲骨文與西周金文有相承的關係。

周初文字直接承襲商文字的主要是金文,只是周人青銅器上的刻字比較多而已,同時周人為占筮靈驗也需要刻甲骨,然而,當時甲骨和青銅已不是西周主流寫字工具了,大量的公文書寫應該是竹簡,因為這樣一來,既可創新增加文字,也可使字體更加美化和規範化,以宏揚和顯示“周革殷命”所產生的重大歷史作用,只是竹簡(布帛)容易腐爛,致使今天考古未能發現而已


來取笑


當然是祖宗親人兄弟關係!不要忘記我們的傳說史記,炎黃時我們己經統一,各個地方人樣貌口音生活方式雖然有差別,但文化技術生活用品大同小異,最關鍵都是黃種人,而且可以流動遷居,這等於現在歐洲人相處方式狀態了,一切都是共通的,西周篆書好明顯己經是成型成熟的文字,可以寫文章了,這就是文明瞭,但它還是字劃一樣粗同甲骨文相似,未到漢唐宋書法地步!



嘉哥64


甲骨文也是經歷數千年,人們從日常的勞作中發明的一些符號,總結而產生的。漢字的雛形是在八千多年前的賈湖陶片上發現的一些符號,這是在河南的舞陽,二十一個字符,被考古專家破譯了十一個文字。

甲骨文據今也有三千八百多年,它是一百多年前,王懿榮先生髮現的,並發現它大量散落在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它已形成了最早的記事文,己把人類帶入到了文明禮義時代。

隨著甲骨文的成熟,人們對文字的需求的廣泛,人們對文字變化的探討。對甲骨文的美化,就出現了篆書,由於它的圓潤在鐘鼎上便於澆築,所以,在鐘鼎上發現篆書是古人的智慧。

由甲骨文文發展到篆書是必然的,就象由篆書發展到現在的楷書一樣,中國文字在不斷地發展,發現,更新。隨著和世界的接軌對縫,中國漢字還將會有更多的更新,湧現。將來漢字的發展和變體也是必然的。



墨泉郡


甲骨文和篆文都是古文字。所謂古文字、就是隸書之前的文字:“小篆”、“大篆”、“石鼓文”、“蝌蚪文”、“金文”、“甲骨文”

甲骨文便是中國古文字較早產品、一般就是按照圖案的外形來寫字 。簡單說,就是畫畫。

看看甲骨文的“火”! 有沒有覺得很熱。

再看看甲骨文的“人” 有沒有覺得....就像個人。

甲骨文的替代產品的“金文”、金文其實也是畫畫 ,但是,有沒有發現,畫得開始標準了。

直到篆書的出現、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漢字。

篆書中的大篆是甲骨文,篆書是大篆以及小篆的統稱,大篆是指甲骨文、鐘鼎文、金文、籀文以及石鼓文,是最早出現的文字,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曾失傳過,直至公元1899年,在中藥“龍骨”中被人發現。

小篆是大篆的演變、 區別是:小篆的每一個字、外部結構開始方方正正,而內部筆畫依然同大篆一樣:“圖畫性質”。

隸變!中國漢字史上劃時代里程碑 簡化線條、徹底拋棄圖畫性質 自此中國漢字真正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