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皇帝为什么非常猜忌功臣?

寻情迷糊


古代皇帝为什么非常猜忌功臣,我分析有以下

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功臣容易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古有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王莽篡汉,这是大臣篡权非常典型而且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古代功臣往往很少有善终,多数被杀或者获罪,很少能善终。作为皇帝,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当然最想保住的就是皇权和江山,谁威胁到他的皇权和江山就是要他的性命,所以皇权和臣权往往是对立的,当皇权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古代皇帝都会毫不顾忌的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是功臣容易自恃而骄、结党营私、弄权干政,破坏皇帝的统治秩序。说白了就是功臣有点功劳,小尾巴就翘起来了,典型的例子有韩信,自恃功劳大,让刘邦赐给他代齐王;还有宋代的司马光,培养党羽,试图架空皇权;还有清代的鳌拜自恃资格老,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也加速了其自取灭亡。古代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谁侵犯了他的尊严,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三是皇帝往往怕儿孙软弱,怕自己死后儿孙们镇不住功臣。任何一位有远见的皇帝肯定不能容忍为在他死后,还留下一帮老功臣从而危害他儿孙的皇位。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在建立一统王朝后,就开始杀害与其一起打江山的功臣,这就是开国皇帝往往为新皇铺路,功臣手握重兵,让人不放心,先干掉他们,留出位置给新皇笼络新人的机会。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观史鉴今


首先我们要将功臣分分类。

第一类功臣,选择帮皇帝坐稳江山,是看中皇帝的德行,他们认为只有这个皇帝在位,才能造福百姓,不求长生,为苍生。

第二类功臣,选择帮皇帝坐稳江山,为得是自己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对于这第一类功臣如果皇帝年轻贤明,功臣忠心为国,那么功臣一般都会得以善终,比如李世民和他的那一班功臣。

为什么要强调皇帝年轻呢?

因为帮助皇帝连年征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功臣,是非常信服皇帝本人的,虽然他们功高震主,但也只是震主,而不是威主,天下百姓也都是心向皇帝,皇帝在位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如果皇帝老迈而忠臣年轻,皇帝会考虑他终究会先功臣亡故。而当他去世以后新上任的皇帝年轻没有政绩,难以服众,当年的功臣也变成的老臣,很难预料到这些老功臣会怎么做,俗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皇帝担心这些老贼威胁新皇帝的皇权,那么在皇帝临终前,一定会将功臣全部杀死。比如朱元璋为了后世皇权的稳定杀尽功臣。

对于第二类功臣,就看功臣个人的表现,如果功臣膨胀了,皇帝不需要任何的思考,直接杀掉,如果功臣不膨胀,皇帝晚年的时候一样会杀掉他们,比如刘邦杀韩信,晚年杀张敖、杀彭越、杀英布。

综上所述,皇帝猜忌功臣,就是因为害怕皇权受到威胁,而且一定要将威胁灭杀于萌芽之中,什么是皇权?皇权就是政治,而

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当战争发生哪还有什么功臣,全都是敌人。


诸葛公子


所谓功高盖主,甚至功高镇主,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功臣的功绩是能够笼络人心,产生号召力的,皇帝怎个不怕。

功臣有群众基础

古代除了开国皇帝,大多数皇帝亲自上阵的比较少,但是对于功臣来说,肯定是经历了多场战斗,而且带领兄弟们出生入死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功臣,肯定也是在战争中做出一定成绩的人,战争的胜利,就代表了减少伤亡,保护了兄弟们和百姓。

所以功臣一般不仅有追随他,一呼百应的兄弟,而且在民间也会比较有群众基础。毕竟拼死保护黎民百姓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所以,皇帝不得不考虑皇权威望、朝廷公信力旁落到权臣头上的后果。

功臣篡权的案例比比皆是,皇帝不得不忌惮

有功之臣,都有很好的领导力,自然有很多的党羽。即使功臣自己没有篡夺之心,但是也得考虑兄弟们的感受,毕竟是一生不可多得的机会。在兄弟们的怂恿下,自己有了想法的功臣也不在少数。即使功臣自己始终没有想法,但是兄弟们强推也是不办法的,历史记载中,被兄弟们强加黄袍上身的人也不在少数。

总之,功高盖主是存在的,而且,火候到了,取而代之也是频有发生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自然规律,强者有天然的取代权力。


艺文杂记


所谓天无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们是最容易威胁到皇权的人,帝王杀功臣大多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威胁。一般帝王杀功臣,有三种情况,其一,开国元勋和出身较低的开国君王;其二,王朝勋贵重臣和幼主即位;其三,相对和平时期的军功贵族。

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王朝初年,特别是通过起义而成功的政权中。比如,典型的刘邦和朱元璋时期,两人的出身特别低,一个亭长,一个佃农。

而那些开国功臣们本来与他们地位相当,甚至比他们地位还高,当他们升上皇帝宝座将众人变为臣下时,本身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会让他们产生不自信,对于臣下的言辞行动特别敏感。因此西汉初异性王被屠杀殆尽,而明朝初年所封的公侯,到了洪武晚年几乎不存。

第二种情况在乱世王朝和相对和平时期,特别容易发生。

乱世之中,对军队的控制权是掌控政权的唯一核心,而帝国的正统性也建立在军权之上。有功之臣凭借军功在军队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军队是一个信仰强者得地方,因此他们对于军队有着无形的掌控力。

而即位的幼主,凭借着家族继承掌控国家的他们,在军队中很少或没有可以凭借的军功,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勋贵重臣。这些勋贵重臣自然会让皇帝们寝食难安。

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的频繁变更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杀功臣,剩余的功臣不满或害怕,然后造反。

历史上,萧道成、萧衍、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乱世枭雄无一不是因为受到幼主猜忌最后起兵反叛,凭借手中的军队夺取政权的。

在相对和平时期,国家不需要开疆拓土,而因战争形成的军功贵族也会让皇帝们猜忌,从而拿他们开刀。这种情况,一般皇帝对国家的掌控力还是可以的,将领们很难威胁到皇权,一般不会危及功臣生命,但也有少数皇帝因此屠杀功臣的。比如西汉的周亚夫、唐朝中期的王忠嗣等人。


诗雨花魂


第一个原因,人的权势跟野心是成正比的。关于这一点皇帝们自然知道,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从最低层走向最高端的,他们很明白这种心理历程,所以他们也知道其他大臣跟大将也都是如此。在他们跟随着自己打江山的时候原本也是一无所有,可在得到天下之后却拥有了无上的荣耀以及前所未有的权势。如果这些大臣们野心太大,有一天不甘于为人臣子,那就将对坐在龙椅之上的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第二个原因,兵权未掌握在自己手中,总是不踏实。在得到天下之前,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一损俱损,所以彼此之间很难有二心,但是在得到天下之后那就难说了。如果这些大臣们手握重兵,那么坐在龙椅上的人自然也会寝食难安。他们会想尽办法的除掉这些眼中钉,以便他的龙椅能够坐得安稳。

第三个原因,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做打算。在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或许并不会发生什么变动,毕竟大家都是一起打江山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去世了,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是自己的孙子,而跟随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大将依然活着,成为了两朝元老,甚至是三朝元老,就连皇帝都要敬让他三分,如果他有心反叛,未来江山还指不定会落在谁的手里。为了帮子孙清除障碍,他们只能下此毒手。



小灰LX


人心难测咯。后世人知道是忠臣,当世人有时看不准咯。赵匡胤当年也是忠臣,一旦黄袍加身,就是改朝换代。开国君主杀人,主要是为了安定,后世君主杀人,是避免权臣黄袍加身。刘备对诸葛亮应该是十分信任,但讬孤的时候也说“能辅则辅,不能辅则取而代之。”这不能不说有敲警钟之意。


朵朵佬爷


古代的朝代更替很多是一个王朝被另外一个团队推翻,然后成立的.所以皇帝特别怕身边的重臣谋夺自己的江山,因为他的江山就是这样从别人手上夺来的。现在很多私企老板也怕员工太聪明是一个道理,如果你的所有商业机密都让人知道了,不是马上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吗。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所以古人说要有智慧,锋芒毕露会招来横祸。


ZZX逍遥岛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就是说的这个问题啊!

为君者,最忌惮的就是臣子功高盖主,侍君者,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一旦被怀疑了自己的忠诚,那么,等待自己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功高震主,君主怕生变乱,影响自己的统治。

历朝历代猜忌功臣杀害功臣例子,不胜枚举,仅举几例。

1.汉朝刘邦:刘邦建汉后,对一些功臣是很不放心,汉初三杰,除了张良淡泊归隐,萧何,韩信都受到了猜忌,萧何为了自保不惜用自污名声的方法来解除刘邦猜忌,他听了幕僚建议,广纳田产,贪污受贿,刘邦知道后并没有责备他,只是让他以后注意,其实刘邦是很乐意的,因为他认为萧何安于享受,已经对大汉没有威胁了。韩信更不用说了,刘邦一直猜忌他拥兵自重怕他造反,其实韩信本无反意,但刘邦就是担心他反叛,最后在未央宫死的不明不白,和韩信并肩的彭越,被刘邦随便安了个罪名判了死刑,黥布则是完全被逼反的,这都离不开刘邦猜忌。刘邦的白马盟约:非刘氏者称王,天下共击之。他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巩固大汉的统治。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为了复国,甘当夫差下人,范蠡和文仲都跟随了他,勾践复国后,范蠡全身而退归隐,文仲留朝做了大官,因为范蠡知道勾践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后来文仲的死也印证了范蠡的明智。

宋朝的重文轻武,朱元璋屠杀功臣……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所谓天无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们是最容易威胁到皇权的人,帝王杀功臣大多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威胁。这样做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使皇权能在自己后代身上延续下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jkl


对于中央集权政治体系的封建制度,君王的威胁有时身边的大臣要比来自外部的邻国军事压力还要大,于是他们就会在大臣之间平衡,于是就培养宦官来制衡大臣,于是就有了明朝的宦官弄权。汉朝的外戚也是皇帝的一大隐患,清朝早期大臣把持朝政,等皇帝平定朝局,又得平定三番,后期则又回到了太后的弄权时代!尽管她们也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可时代的发展注定要碾压这个落后的政治体系!


渭南市晓萍果


总结四个字,功高盖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