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请教:旧体诗词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趋势如何?其创作前景如何?

诗哥杜士成


我觉得旧体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当今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也包括精神追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它将与其他文学体裁长期共存,乃至发扬光大。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面临着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就诗歌而言,从《诗经》开始,人们发现韵这一特性,并主动地去运用,且影响和促进了汉赋这种体裁,也就是有韵的文章,当然汉朝人还是写诗的。

到了唐朝,唐人在规范用韵的基础上,以开放、豪迈之气把诗写到了极致。

从五代时期到宋,诗人们已难已逾越唐诗的高峰,而转向继承和发展词这一新体裁,《人间词话》说了,“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宋朝诗人们又把词发展成另一座高峰。

而元代杂剧的出现,词又转化为曲。明、清至五四运动前,诗词难以突破又没有创新的情况下,小说发展起来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用白话、不受诗词格律限制的新词,也发展了一个小高潮,而旧体词有边缘化的倾向。近年来新诗也很难突破五四的小高潮,旧体诗有回潮迹象。

个人认为旧体诗在新代仍然要继承下来。我们也看到了,尽管每个朝代都有新体裁、新形式的变化,但旧体诗从不断流,并且每个时代都不乏好作品。

只要能为我们所熟练掌握运用的表达方式,就无论新旧。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其实旧体诗也都写得很好。





骑马的牧羊人


古人曰,言之无采,行之不远。是说我们说话如果沒有文采,就不能传播的很远。故我国很早就出现了韵文。如《诗经》所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己径是很好的诗歌了。以后又出现了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总之,即便进入到新中国,废止了文言文,旧体诗词也在不断发展。国家也很重视,语文教学中,严格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电视经常举办诗词大会。总之我相信,旧体诗词的发展必然是前赴后继,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其实我就是个古诗词爱好者,二十多岁就开始写诗词,下面为诗友介绍我写的几篇诗词。

一《赞骆玉笙老先生》,诗曰。

琴筝弹拨跳珠玉,苍凉一曲骆玉笙。

白发鹤颜先生老,谈古说今动心旌。

伯牙摔琴谢知己,重整山河待后生。

先生逝去诗坛冷,天上何时降此声?

二,《赞梅兰芳拒绝为日人唱戏。》

诗曰。

女妆作戏偏柔弱,男为艰危敢惜身。

好戏不为鬼子唱,留须明志显忠魂。

山河破碎心不碎,国难当头显忠臣。

大师慷概英雄事,国民鼓掌说到今。

三,《爱听伍代夏子歌》。诗曰,

爱听伍代夏子歌,柔情似水满春风。

一曲醉倒天涯客,万里顿起故乡情。

好了。下面题不答了,我还有别的事情。


辽阳郭同建


中国的旧体诗,以唐诗最富盛名,流传至今已一千多年,其后也有不少绝句佳作出现,匀不能与唐诗齐名。

旧体诗的格式韵律相当严谨,尤其是在当今直白的白话文中已不合时宜,偶尔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旧体诗或者引用前人的旧体诗词,属于个人爱好,用来展示自己的学识而已。

对于旧体诗词未来并不看好,前景暗淡不容乐观……


夏何方


中国人对自己独有的、优秀的诗词文化是无法割舍的,不可能失传、断代。

说起创造作前景,这倒是必须探讨的问题。

旧体诗词之所以有严格的韵律,是因为能确保作品能朗朗上口,朗读者容易读出激情,如痴如醉,完全溶入作者的意境。而且诗词还有对应的乐谱,不仅能颂还能唱。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所以到了清代人们发现了诸多创作上的遗憾,酷爱爱诗词的康熙下决心重修了《词林正韵》、《佩文诗韵》。

康熙至今已经过了三百余年,对文字的读音同样发生了变化,必然产生创作上的遗憾。


闲云野鹤87277


我以为,旧体诗词今后的发展不会太乐观。

首先,它缺少发展兴盛的大环境。单说读者群:年轻人大多在网上阅读,关注旧体诗词的不多;中年人,又忙于家庭、事业;老年人虽属于旧体诗阅读的主体,但从事这方面写作的少而又少。况且,即使是阅读旧体诗词,人们大多也是选择唐宋等古代名家,至于现当代人写的旧体诗词,少有人间津。应该说,读者需求,是作品赖以生存的土壤。离开了土壤,旧体诗词也就丧失了生存空间,要有大的发展是相当困难的。

其次,虽然,现在也有旧体诗词的爱好者。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乃至整体的文化氛围的限制,旧体诗词的基础知识缺失,这相当于先天不足。由于喜欢,渐渐有了积累,又因缺少相互间的交流沟通,缺少宣传的渠道,提高的空间不大。另外,爱好者的主要精力其实不在旧体诗词的创作上,偶尔为之也多为娱乐性质。所有这些,又影响了旧体诗词创作的质量。

第三,旧体诗词,在唐宋抵达巅峰,元明清一直是走下坡路,今天的创作,有顶峰在,要想吸引读者眼球,是非常困难的。


郑显亮


旧体诗词今后不会有什么发展,将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其原因是,中国的诗词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讲,本质上是和小农经济“配套”的。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们的所谓的才高八斗不过是玩弄汉字比较得心应手罢了。当牛顿在17世纪写出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基础》一书的时候,中国人连简单的几何学还不懂呢!尤其令人汗颜的是,恐怕到现在,中国的大学生读这本书还要费劲呐!旧体诗词除了已经于社会发展脱节以外,它还有相当的难度,是现代人不感兴趣的。比如它的用典,要求必须对历史掌故和历史人物熟记于心!现在一般人就很难做得到。举个例子,谭嗣同的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你要想读懂,那么,对于张俭和杜根这两个人和他们的故事就不能不知道!


智圆行方wym


旧体诗词的“内容”虽然旧了,但是格律方式框架并无新旧之分。“旧瓶可以装新酒。”比如,你是我的铁粉,我思念你写一首:[浪淘沙]:仰望碧蓝天,四顾在雪原。白云飘飘,我把泪偷弹〈谈音〉。极目网友游思远,|稀雪敲窗,思友泪沾衫!花开流水春临也,石砬河溪水潺潺!


高广福204高广福204



用户13688672191


古诗词只是作为自娱的文学欣赏而已,谈不上发展或前景,至于趋势只能是现代化,通俗化。因为古汉语与白话文的差别,双音节词语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现代化的只能是语句白话化,诗句打油化。


一斗楼


何谓旧体诗词?概念都不懂谈何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