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丹朱是尧的儿子,舜是尧的女婿,尧舜的禅让是真是假,丹朱是被舜施加手段了吗?

爷死奴


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女婿。而且传位于儿子那是古代的传统,也尧的本心。

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引用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段话简直可以入选最佳历史微型小说,故事完整,前因后果一清二楚。

舜囚禁尧肯定是得到权臣的支持,否则不可能成功,这也暗示了尧当时众叛亲离。尧的哥哥弃还把丹朱给流放了,也许正是弃和舜联手把丹朱给偃塞了,使得这对父子不能相见。弃后来在舜的治下得到重用,想必不是偶然吧。

所以,禅让制发先自于被动而后被别人称颂,最终形成制度是最客观最人性的解释。


阳高快乐


对于尧传舜的禅让是真是假,我们肯定首先想到李白的《远别离》的两句诗: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译成白话就是:君主失去了贤臣,就像神龙变为凡鱼;奸臣把持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这样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我听说,尧被舜幽囚了起来,舜也是死在荒郊野外。

伟大领袖毛主席读到《二十四史》〈魏书〉卷二部分,曹丕簒汉时。就直接套用了 “尧幽囚,舜野死”作了批注。毛主席熟读诗书,通晓文史,他老人家能如此批注,肯定有所考证。

为何让位者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呢?五帝开始传位都是在自家人中,为什么到了尧传舜的时候就变成成了禅让了呢?真是值得我们深思!

有两本先秦史书《竹书纪年》、《山海经》,都记载了尧、舜、禹“禅让制”的真相。因其一直藏于墓中,没有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以这两本史书的真实性甚至比司马迁的史记还要高。

因此,近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谈到这两本书时曾说:

《竹书纪年》:“这本书可以纠正司马迁《史记》中的许多错误。”

《山海经》:“《山海经》的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古神话,二是反证了儒家如何把神话传说当成历史来写的。”

《山海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苍梧有座山,帝王舜葬于山的南面,帝王丹朱葬于山的北面。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当过帝王。但是后来的史书没有记载尧的儿子丹朱当过帝王的事呢?反倒说丹朱不肖,尧禅位于舜。

《竹书纪年》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说的是当尧变老后,德性、能力下降了,就被舜趁虚囚禁了起来。又把尧的儿子丹朱隔绝开,不让他们父子相见。舜篡位后没有立即登基,而是立了丹朱为傀儡,后来又废掉丹朱再登基。

《荀子·正论》记载:夫日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的《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就连儒家亚圣孟子也曾云:舜居尧之宫,辟尧之子,是篡也,非天欲也!

由此可见尧传舜禅让的本质其实就是逼宫和谋朝篡位。丹朱就是被控制的傀儡。

欢迎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没事闲拉呱


我们经常以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来体现上古君王的仁德,然而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本身就属于后代美化造就。

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禅让故事大多来自于后世人们所传颂的奇闻异事。既然是奇闻异事,自然是不符合道理的,最起码,除了尧舜禹,就没有其他君王是因为后人贤明而禅让的。

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这件美谈背后绝不是这般美好。

这些年,由于《竹书纪年》的出土,许多史料方面都与流传下来的版本不同,因为《竹书纪年》出土时间晚,相比于流传下来的版本,少了后人加工篡改的风险,所以,在记载古老的历史或者传言中具有更高的真实度。

那么《竹书纪年》是如何记载禅让制的呢?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就是竹书纪年的记载。匪夷所思吧。当然,由于历史原因,竹书纪年记载的事件可谓是十分混乱,关于这点可以自行查询,所以,竹书纪年的可信度并不如史记高。

但是还有另外一本书记载了和竹书纪年差不多的言论。那就是《韩非子》说疑篇:

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

当然,韩非子和竹书纪年并算不得什么决定性的证据,但也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前接受尧舜禹禅让制的美好传说,毕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拨开历史迷雾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什么叫禅让?

在搞清楚尧舜之间禅让的真假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禅让。

禅让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汉语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别人。禅是什么意思?禅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的意思,让的意思是将帝位让出。

可以怎么理解,禅让制是中国古代君王在有生之年,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在自己祖宗面前从多方面的赞赏他,说他多么有才能,部落的人都信任他,干过多少值得称赞的事等等。在祖宗面前极力的推荐,最后将统治权让给他。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推选部落首领的一种制度,比如尧舜禹之间的统治权传递就是禅让。

禅让制的分类

禅让制产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先一代的君主将统治权让给异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种禅让叫做外禅!还有一种就是将统治权让给自己的同室宗亲,这种禅让叫内禅。

外禅后可能导致朝代的更替。内禅一般不会出现朝代更替的现象,不管让给谁做皇帝都是自己人嘛!

制度的追溯

按照传统的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338年前的三皇时期,那时候的制度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缘关系制度传递。也就是说,部落的统治权只能在这个家族里产生。到了五帝时代,这种制度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到了禹的儿子启那里就被终止了,启建立了第一个朝代夏朝,之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种世袭制在中国一直使用了几千年,直到清朝灭亡封建制度被打破后才废止。

制度的质疑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三皇时期的统治权利传递制度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各过五帝时期的禅让制度,到后来是世袭制!而世袭制也是遵循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难道说五帝时期的人的认知突然增长到后来人的思想禁锢了?按照禅让制的概念来说,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可以匹敌现在新中国的选举制度了。这不得不让人提出质疑。

《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言,陋者之说也。

当然对禅让制提出质疑的,并不是我最先提出来了。在古代,荀子就曾质疑说尧舜之间的禅让是假的,是浅陋之人的说法和认知。

尧舜之间的禅让

现在咱们言归正传,说一下尧舜之间的禅让是不是真的,为什么尧没有传让给他的儿子丹朱。

我认为尧舜之间的禅让不是单纯的是因为舜有德而尧自愿禅让给了舜。首先咱们论证一下,在古代中所有的外禅都是被迫禅让的。并不是自愿禅让的。当然尧舜之间的禅让是属于外禅。

下面咱们来看一下历史上那些所谓的禅让!

西汉时期,孺子婴禅让给了新朝的王莽。

东汉时期,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给了曹魏文帝曹丕。后来曹魏政权中魏元帝曹奂又禅让给了西晋武帝司马炎。

当然历史上禅让的不仅仅是这些。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被胁迫禅让的。

《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尧舜之间的禅让其实是尧后期德政衰败,被舜囚禁了起来。然后又将丹朱流放到边塞地区,使其父子不能相见。

总的来说,这样的说法人们还是不愿意去相信的。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人们还是希望热衷和向往于美好的东西。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谢谢大家的关注!


馨晨复语


对此事,史学界确实有不同意见。

有一天,帝尧对其心腹说:“这个位置,我已经坐了有七十年了,你们之中谁能顺应天命,继承我的位置呢?”心腹们一听,吓得要死,这个时候肯定不能乱说话啊,否则就是找死。他们说:“我们何德何能啊,只怕玷污了您坐的这张椅子啊。”尧说:“那大家尽管提意见吧,远亲近戚,同姓异姓,庙堂草野,有合适的,都可以举荐。”众心腹回答:“民间有一个适合的人,名字叫虞舜。”尧听了精神一振,说道:“我也有听说过这个人,他这个人具体怎么样?”

原来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简单地说,家里除了他之外,没有一个好人。尽管家人对舜做了很多非常不好的事情,但舜还是不记仇,一样孝顺父母,尽量和他们和睦相处,把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要通过女儿来试试他,观察他的言行。那万一发现他不是合适的人选,不就亏了两个女儿给他吗?其实也不用担心,在那个时代,尧的老婆应该不止一个,女儿估计也不会少。选继承人这样一件大事,拿两个女儿出来试,也不亏。舜对她们很有礼,表现得体,不过这只算是过了第一关。

接着帝尧又先后让舜任不同官职,舜表现很不错,这算是过了第二关;又派舜去山林川泽之中办事,在暴风雷雨之下,舜也没有迷路误事,这算是过了第三关。

尧对舜十分满意,于是愿意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坐。舜虽然心里很想马上坐上去,但是肯定要表现得很不情愿,说一些“我何德何能啊“,“我没资格啊”,“我不敢啊“诸如此类的话。历史上这样的场面还少吗?你明明想当皇帝想疯了,但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又会不断推辞。那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啊,特别是你的手下,他们一定会配合你的表演,一再地劝你,“你不当皇帝不行啊,不是你自己的意愿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官员都想,天下百姓都想,你不当皇帝,我们不行啊,过不下去啊”。劝得越卖力的官员,自然就越得你赏识。于是你推辞个两三次,然后别人劝你两三次之后,你就感觉名正言顺了,“是你们让我当的,我是很不愿意当的”。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不也是这样做的吗?还有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总而言之,后来,舜还是接受了尧的禅让,摄行天子之政。

不久,尧逝世,百姓悲痛不已,如丧父母。为了悼念帝尧,在全国各地,三年内都没有人奏乐。

当初尧传位给舜,而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硃,是因为他深知丹硃不堪大用。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天下交给舜的话,这对天下人都是有好处的,而只是对丹硃一个人没有好处;相反如果我把天下交给丹硃,那只有丹硃一个人有好处,对天下人都没有好处。我总不能为了让丹硃一个人有好处,而做出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动听,很多人因此而赞叹帝尧大公无私、传贤而不传子的崇高品质。

尧死后,舜把帝位让回给尧的儿子丹硃。但是诸侯就是不去朝觐丹硃,而是去朝觐舜;百姓有需要裁决的事情,也不去找丹朱而是去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硃而去歌颂舜。如此一来,丹硃的帝位名存实亡。舜无奈地说:“看来天意不可违啊。”于是就重新登上帝位。这个故事,跟上面说的那些假装推辞谦让的事例,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吗?

这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尧给舜让位,舜又给尧的儿子丹硃让位。

后来,这故事被传为一时佳话,大家纷纷赞叹尧和舜的德行之高尚,且认为帝位继承从“世袭制”转变为传贤不传亲的“禅让制”,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司马迁的美好想象。据《竹书纪年》记载,其实是舜为夺取帝位,把尧囚禁起来,同时打压丹硃,又不让他们父子见面。


我读故我在


韩非子说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禅让哪里有那么美好,实际上充满血腥。


海学390


尧和舜都是很公正的按照推选制选择继承人,丹朱虽不是很坏,但是没有才能治理国家,所以把继承人给了舜,就像舜也很公正,传给了禹,他们都没有使用任何手段阻止禅让


富元制作


儒家尧舜禹禅让谎言,是沒有民意的奴隶主内部利益交易,与正义平等公正何干?



丹朱是尧帝之子,舜是尧帝之婿,尧帝禅位于舜多半有参假成分。丹朱肯定是被舜施加了手段才痛失帝位,迁居他地。


小龙女5505


远古时代的历史以神话和传说构成的,哪里有像小说一样这样的详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