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劳民伤财的北伐吗?

xxhfb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不会一开始就劳民伤财的北伐,因为起初根基不稳,需要休养生息,最后在完成北伐


战斗大黄蜂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一开始,其实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一意孤行。跟曹魏势力的对抗,那是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就制定的政策,所以会有赤壁之战,会有汉中之战。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刘备生前曾经托付他继续讨伐曹魏。并不是刘备不知道双方的强弱,只是如果不讨伐,那是一定会坐以待毙的;如果讨伐,或许还有一些机会。

首先我们从外部环境来看。

曹刘双方的实力差异是巨大的。最能反映这个的量化标准,就是人口。

尽管史书当中多少提到了双方的户、口数,但是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据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的推算,三国末期,在原东汉版图内的人口总数约为3000万。而根据《三国志》记载,蜀国灭亡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也就是总人口100多万,即便我们考虑到遗漏的佃户,给这个数量再翻三倍,也不过300万人,仅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0,这样的实力,自然无法跟曹魏相抗衡。

社会学中有一个“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个政权实力相差悬殊,强的一方显然更容易扩张领土、掠夺人口,弱的一方大多被日侵月割,实力越来越弱,说实话,翻盘的机会不大。即便在一些具体的战争当中可能出现以弱胜强的情况,但是长期来看,强国输得起,弱国输不起。所以可能弱国一直在赢,却因为一场致命的失败而一败涂地。

在曹魏和蜀汉的身上,正是体现出这一特点。后来的发展也是这样,蜀汉北伐很多次,虽有胜利,但未能动其根本;曹魏只需要一次南伐,便一举平蜀。

其次,蜀汉政权内部并不团结

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有一篇名篇,叫《蜀史四题》,其中有一章为《刘备托孤语》。我们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之前,托付幼主给诸葛亮,曾经说过如果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

田先生对这段历史展开研究,他认为刘备之所以有此念,是因为当时蜀汉臣僚的内忧很严重。蜀地土著跟刘备从荆州等地带来的新人之间存在隔阂,这个问题若不处理好,不用外敌来打,自己就灭了。

刘备留下的辅政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属于土著派。有些人认为刘备是故意留下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田先生不这么看,恰恰相反他指出刘备让李严位高权重才是不得已,因为要藉此笼络旧人。而给诸葛亮说出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的话,是为了给足诸葛亮支持,好让他制衡李严。


所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面对的局面真可谓内忧外患。

如果不去北伐曹魏,结局是可知的:对外,随着双方实力的差距日渐拉开,将越来越不足以与之抗衡,即便蜀汉不北伐,曹魏也是会主动来进攻的;对内,蜀汉政权一直宣示自己的正统合法性,若偏安巴蜀,也就失去了这个口号的凝聚力。

而打仗就不一样了。战争充满变化,还会促生一些列其他的变化。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论述: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刘备当年在荆州败退的时候,曹操以为天下安定了,没想到后来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刘备都逆天翻盘。这时候刘备觉得稳了,没想到吴国偷袭荆州,又败军于夷陵。所以,战争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的确曾经震动曹魏朝野,还发生过孟达想要以上庸之地投降的事,当时孟达若能成功,形势的确是非常有利于蜀汉的。若诸葛亮长寿,或许也能等到司马氏篡权导致的内乱。在己方实力不如的情况下,没有机会也要等待或创造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义。

至于北伐是否劳民伤财,应该说确实是有的。诸葛亮自己也说“民穷兵疲”。打仗花钱,打仗会死人,对于人力物力的消耗非常巨大。当年汉中之战,虽然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但是曹操撤军时几乎把汉中扫荡一空,人民被迁移到关中。刘备得到的只是空地。这个亏空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平。所以我们会看到,诸葛亮每次北伐,粮草运输都是大问题。因为汉中本身的物产有限,需要从更远的蜀地来运,每每粮尽而不得不退兵。

诸葛亮所面对的,几乎就是这样的死局。换成其他人,也一样。


考古军中马前卒


事情的原由还要从“隆中决策”,(建国方针),展开讨论。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顾茅芦的共时,诸葛亮给他们制定了建国方针,也就是“隆中决策”:取荆州、夺汉中、进军西川。以荆州为军事前沿,顺江而下夺取东吳,北上攻击曹操。以汉中为兵馬站,以西川为据居地,养精蓄锐,等兵强馬壮后,挥师中塬,匡复汉室。

我们来看刘备、诸葛亮的各自特性:刘备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游走四方、招兵买馬、结党营私、唯恐天下不乱。诸葛亮,高傲自大、刚腹自用,就他的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以“卧龙”而言,他是“隆中”的“卧龙”,还是华夏大地的“卧龙”,只有诸葛亮自己能说清道明?

虽然刘备将生杀大权交给诸葛亮,拜为汉丞相。必定诸葛亮沒有和刘备三兄弟生死与共过,沒颠沛流离过。按常理:刘备三兄弟和诸葛亮,多少有点隔阂。

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隆中决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他不可失信。他接二连三,出祁山北伐,就是不想失信与民。如果:诸葛亮不六出祁山北伐,他能说服谁,更说不上认人心服口服。

如果我是诸葛亮,制定的方针对与错,也要坚持北伐,因为:开弓那有回头箭。


松鹤延年5016


刚刚

🌲🌲🌲

先正问正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实事胜于雄辨,最后哭着说再见。有人说,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但是,从诸葛亮《出师表》开始没几年[泣不成声],到五丈原之后,姜维也没有用几年[泣不成声]就让后主到了魏国乐不思蜀。[震惊]

🌲🌲🌲嗯,蜀国没了。

只剩下吴国孙氏集团公司与曹老板的人周旋…到最后,吴国没了。再到最后,忍者神龟司马懿当年怀里面抱着的那个人~司马炎横刀立马

横空出世。

嗯,从三国鼎立[震惊]到三国归晋[送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就是不(*๓´╰╯`๓)♡长的时间[可怜]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脍炙人口,罗贯中把三国里的关云长已经彻底神化[泣不成声]而诸葛亮呢🍵🍵🍵则被妖化。

这都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捣的鬼,当然,它也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鲁迅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时,讲它“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其实我觉得这个讲法是没错的

🌨🌨🌨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横空出世后,历代史学界,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争议,甚至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并不卓越,实不符名。🍒🍒🍒

还是事实胜于雄辩,不看广告看疗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精彩纷呈,但是他却不能称为军事家

如果现在仅从专业术语和技术角度来分析:如果真的有歌曲发烧友,歌曲爱好者,业余歌手,专业歌手和著名歌手,知名歌星,著名歌星🍒歌唱家,著名的歌唱家这些个词之分的话🙈🌨🌨那诸葛亮当军师虽名副其实,他不是一般人,却不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只能称为一个优秀的战术家。🍵🍵🍵

如果有著名歌手这个词,那就换句话说:诸葛亮也就是位战术高手.🌹

理由如下:

错选关云长守荆州。

错选马幼常守街亭。

错征北伐没有,自己年轻时候就设计好的“联吴抗曹”没有贯穿一生[泣不成声]

其实被史学爱好者所乐此不疲赞赏的隆中对也是个错误,而且是根本停不下来的根本错误。🍒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路上,也经常阅读《三国演义》..他老人家就曾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讲“其始误于隆中对”,是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主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乍看,诸葛亮为刘玄德绘就的军事蓝图,确实气势磅礴,似乎无人可挡。毛主席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它的要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后归结“安得不败”。

事实胜于雄辩,

没有休养生息,联吴抗曹大战略…

北伐曹魏,最后哭着说再见。[泣不成声]

🍵🍵🍵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1、不北伐,蜀国会灭亡得更快

2、同时代上到天子百官敌国友邦,下到士族高朋小老百姓,无一不对诸葛亮赞誉有加,反倒是如今正史小说不分,纯靠YY读史的我们左一个“劳民伤财”,右一个“穷兵黩武”,好像只要在网上呼唤爱与和平,小手一挥就能跟着大v建立乌托邦,笑死了。


先说第一点:不北伐,蜀国会灭亡得更快

北伐,是蜀国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政治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他可以把内部矛盾统一转化为对外矛盾,是诸葛亮治理鱼龙混杂的蜀国内部政权的手段之一。

再者,刘备起兵之初,立下的宏愿就是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就算执政的不是诸葛亮,只要是一路跟刘备走过来的同僚,依然会将北伐当做蜀国的头等大事。

其次,偏安一隅在战时确实可行,但只要中原经济得到复苏,政权得到统一,蜀国的人才、资源终将耗尽,割据一方的局面迟早会被打破。与其混吃等死,还不如出动出击,趁着中原一片丧乱为自己找后路。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一直是雍凉、陇右,而不是干翻曹魏。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知其必为而为之”。

第二点,诸葛亮北伐没有劳民伤财

诸葛亮时代,其之下蜀国是怎样的呢?《三国志》记载: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哪怕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消息放出,老百姓内心也毫无波澜

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确实,九十万兵养十万民,这个比例放到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百姓都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热,但你搞清楚北伐的统战工作了吗?


一、财力

蜀国的财政来源大头主要是田租、盐铁利入、南中夷贡,其他还包括制造业如蜀锦和茶叶贸易。涉及到军费方面,《三国志》里也明确记载了诸葛亮多次南下掠夺南中豪强的财富,包括霍弋、李恢也多次通过南下掠夺充继军资。当然,要美曰其名“平叛”。所以,蜀国北伐的经济负担很多其实都压到南中豪强及其部落的肩上,那才叫一个水深火热。

二、人力

从228年开始,到234年,这六年时间发动的五次北伐,其实基本集中在228-229年,光这一年多时间就发动了三次,规模小且作战时间短,基本在汉中屯田的粮食吃完了就撤兵了。然后231年发动持续4个月的第四次北伐,234年才再有第五次北伐,不久病死于五丈原。其实远不如我们印象中的长年征战。姜维那个时候才真的称得上穷兵黩武。

三、物力

关于粮食的运输,虽然木牛流马的存在仍存疑,考虑到当时的技术基本做不出来如史书吹嘘的那般,但诸葛亮为了减少百姓徭役的负担,还是做了很大努力。且蜀国在汉中长期设有大量屯田,并设“督农”一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从益州运粮到前线的工作。

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战争不等于劳民伤财,拿现代人的和平人权去揣测乱世的生存方式,就会犯了历史局限性的错误。我们的和平年代,不也是无数的前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吗,如今你踩在这些鲜血上,指责这些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站着说话不腰疼哦。


新奇角度看历史


诸葛亮没得选择!

其实不仅仅是诸葛亮,只要肩膀上的六斤半里面装的不是浆糊,都会选择北伐。

诸葛亮是聪明人,但是到北伐是注定失败,但他只能一个人扛起北伐大旗。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好好发展一下呢?为什么要急着还于旧都呢?”

诸葛亮也知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但是此时此刻,诸葛亮没得选择,因为蜀汉内部矛盾已经到了即将激化的地步。

说白了就是:“玄德公扔下的一个烂摊子,让诸葛亮收拾了一辈子!”

诸葛亮必须北伐,鉴于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利益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人不太清楚蜀汉王朝的利益团体构成,笔者在这里简要解释一下。

蜀汉一共有三个利益剧团共同组成:原本的益州士族集团、刘焉父子入主蜀汉的政治势力、刘备入主西川的政治势力。

在历史研究领域,这三种政治势力先后称为: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荆州集团。后期三种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分别为谯周、李严、诸葛亮。

三个利益集团表面上和和睦睦,实际上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什么?因为利益分配不均。

原本的一块蛋糕,完全属于益州士族集团,结果刘焉父子来到蜀中,这块蛋糕一分为二,而且统治者占有的远远要比被统治者多。刘备入主西川之后,带来了荆州集团,蛋糕被分成了三份,荆州集团拿走的最多,东州集团受到吉他压榨,益州集团沦落到了权力底层。

三种势力一直针锋相对,尤其是夷陵战役蜀汉大败、元气大伤,刘备又死了,维系三大利益集团的最后一根主心骨断了。

为了维护统治,刘备在死前也做出了安排。诸葛亮为托孤大臣,目的是确立荆州集团的利益主导位置;册封李严掌握军权,并且同为托孤之臣,是为了维系东州集团;至于益州集团,在荆州集团团结大多数之后,它又能如何呢?

诸葛亮掌权之后,提出了新的方案。那就是建立寒门法治社会,从而维持阶级稳定。与此有关的重大事件有诸葛亮挥泪张马谡、谯周误国等。

大致稳定的集团内部仍旧风起云涌,诸葛亮最终走上了北伐的道路。因为战争是最能培养凝聚力的事业,也是最能转移社会矛盾的措施。

原因二:政治口号极具弹性的代价

有了根本原因,那就要有直接原因、次要原因。

既然要进行战争,那就要有一个准确的战略目标选择。

此时的政治势力有三个:魏、蜀、吴。要讨伐哪个?

这时候,蜀汉最初的政治纲领就被重新提出来了,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联吴抗曹。

其实,深入学习过历史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政治口号是具有极大弹性的。

举个例子,孙中山先生的十六字方针,首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的目的是恢复中华,这在激发民族革命热情是极为有作用的,是正确的。但是,满清逊位之后,孙中山先生立马提出了“五族共和”,承认了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与政治权利。

按照最初的口号意义,中华是汉民族的天下,然而在后期,民族共和成为了口号的内核。难道说之前的方针是错误的嘛?并不是,在彼时彼刻是完全正确的。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事物是运动的。这要求我们要探索规律,具体分析问题。对于政治口号来讲,集中体现在其极其富有的弹性。

言归正传。刘备最初造势用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在前期,这个政治口号为其创造了大量的政治优势。但是时过境迁,在其建立王朝之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经成了一个干瘪的口号,休养生息,发展国力才是当务之急。

诸葛亮当然知道北伐劳民伤财,但他又不得不北伐,北伐的目标自然而然是曹魏,这是符合其前期政治口号的。无形之中,过时的政治口号成为了诸葛亮最大的负担。

原因三: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关系到其政治目标、并且与减轻利益集团斗争息息相关的一个原因。

前面说过,诸葛亮为了缓和利益集团的斗争,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建立寒门法治社会、北伐。

其实,建立寒门法治社会是诸葛亮一生的政治追求,诸葛亮何等聪明,他怎么可能会为一个过时的口号奋斗终身,他所做的一切嗾使为了蜀汉能有一个新局面、一种新的阶级统治环境、一种新的阶级层次。

对于以为政治家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其实现政治理想更能让其疯魔成活的。

现实是悲剧的,曹操奋斗终身的政治细想破灭了,荀彧奋斗终身的政治理想破灭了,诸葛亮奋斗一生的政治理想同样破灭了。

荀彧自不必多说,一生为了恢复汉王朝,结果就是面对理想破灭,悲痛欲绝,其死因史书上有矛盾的地方。不论何种原因而死,荀彧绝对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什么会比理想破灭最当人心痛。

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理想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建立寒门法家社会,也就是庶族法治社会。这里大家要明白一点,此法治并非我们现在讲的法治,虽然都是依法治国,但是对象是不同的。前者的对象是统治阶级,而后者的对象是全国公民。

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曹操也要面临利益集团的困扰,如汉室旧臣、自身集团、以及夹杂在自身集团中的忠于汉室的人们。

这些原来的庶族最终成为了士族,得益于陈群为曹丕建议的九品官人法,这是得士族权力被长期保证,曹操功亏一篑,唯才是举的寒门子弟最终成为了新士族。

诸葛亮更加难受,奋斗了一生,刚刚长眠便祸起萧墙,杨仪与魏延矛盾彻底激化。后来谯周误国,刘禅无能,决定投降。蜀地回到曹魏统治之后,立马成为了益州士族把持绝对利益的区域,蜀人治蜀,何乐而不为?谯周此人就是益州集团人氏。

结束语:笔者一直强调一点,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已经被完全神话,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赞美。但是,笔者一直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纵使诸葛亮有千般被吹捧的事实,但他是一个绝对伟大的政治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刘备死后的那一个烂摊子,硬生生的在诸葛亮手中续命几十年,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楚南青史君


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北伐的争论是一直存在的,无非是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支持者的理由是:一,转移内部矛盾。荆州集团就是刘备率领的文武大臣,以诸葛亮为代表;东州集团就是刘璋以前的文臣武将,以李严为代表;蜀地集团就是四川本土士族势力,以谯周为代表(这个老贼就是后来邓艾带领两千军队围困成都时,他极力劝刘禅投降的)。当时执政的荆州集团政就是拉拢东州集团,打压本蜀地集团。

诸葛亮北伐,可以使蜀汉内部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外部矛盾。如果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的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还可以有逐鹿中原的机会。北伐的同时也锻炼了军队,发现挖掘了新的人才,整合四川本土力量打击政地。

反对者的理由是:诸葛亮北伐白白的耗费蜀国本不富裕的国力,还阻碍了国内的生产力发展,增加了蜀国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如果我是诸葛亮,征服西南的少数民族头领孟获后,应该休养三年,使敌对的曹魏政权放松警惕。然后学汉高祖刘邦,明休栈道暗渡陈仓,采纳魏延的策略,派骑兵走子午谷奇袭曹魏。


隐者康司马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咱没有诸葛亮的高度,就谈谈个人肤浅看法。

若换做我,从居民角度评价,我不支持继续北伐,有以下几点原因:

1.太劳民伤财,蜀国连年征战,国贫民弱,壮年主力都被征兵,战争夺走太多人的生命,这是拿民众生命在为帝王的理想买单。

2.民众需要的是安居乐业,谁当皇帝对百姓而言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都是百姓无从选择的,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以皇权名义在给百姓洗脑,让民众为这些利益集团卖命打江山。

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诺言,用成千上万的家庭去谈奉献,这有些自私,千万不要说国破家亡这高帽子,都是小利益集团争利,一统天下也罢,曹魏也好,都是政治人物为自己搏取利益,而不是真正为民考虑。

4.应该高筑墙多赞粮缓称王,养精蓄锐,三足鼎立局面保持是最好结局,等国家朝廷和民众都缓过劲来,富足起来,后面在做长远打算。一统天下时机还不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不负责的行为。


大兔子哥哥啊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也会坚持北伐,原因有下:

一、在三国中,蜀国从地盘、人口、文武官员等资源来说,确实是力量最弱的。外有曹魏、东吴等强敌环伺,内有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只有北伐,才能在不间断的战争中不断训练士卒,提高战斗力,用战时状态促进内部团结,打乱外敌的战略部署,使敌人没有机会形成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若不北伐,则一方面坐吃山空,另一方面蜀国虽有山川之险,但也最容易形成放松和麻痹的局面,一旦如此,则危机更重。

二、蜀国地小民弱,有限的土地不能支持全国的粮食消费,通过战争方法暂时输出人口,让军队在敌方土地就食,减轻本国粮食压力。这从诸葛亮五次北伐时多次在陇上收割魏军粮食,抢劫魏军粮草,北伐时经常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可以看出。

三、蜀汉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思想凝聚人心,北伐可以更好的凝聚人心,收拢兴汉力量。如果不北伐,则一来违背昭烈皇帝刘备之愿,二来没有理由让蜀中臣民对“汉室正统”的理念信服。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没有刘备,就没有诸葛亮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机会。诸葛亮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贤达,自然要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蜀汉人才匮乏,若诸葛亮不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那么他死后,蜀国将更没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也就是说,北伐还有一线希望,还能在北伐中吸纳人才,增强根基,消灭当前和潜在的敌人。若不北伐,只有死路一条。


阳关雪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北伐。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当时天下三分,也就是有三个政权,魏国,蜀国,还有吴国。

曹魏它所占的版图是最大的,含87个郡、12个州,人口众多,常规兵力50万,其中骑兵10-15万,拥有各种雄关。曹魏政权当时实行屯田制,意思是说,由官府统一招募流民耕种,粮食归国家所有,给一定比例给种田的农民,这部分粮食是不用征收赋税的。所以,魏国的税赋压力比较小,发展稳定,人们自给自足。

孙吴版图较小,只有32个郡、3个州,人口200多万,军队20万左右。东吴在江南地带,在我们现在看来,发展农业是极好的。只是当时江南乃穷乡僻壤之地,没多少人住在那里。环境这么恶劣,百姓倒也挺幸运的,没多少国家愿意过来骚扰这么穷苦的地方。孙权采取的方法跟曹魏一样,都是实行屯田制,这样一来就发挥了地势的便利,变劣势为优势。农业、纺织业、冶铸业等都偶有很大的成就。

蜀国的面积最小。只有22个郡、1个益州人口,90-100万,军队8-9万,。蜀国的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却不怎么重视农业发展,以手工业为主,。据记载,蜀国灭国之时,国库中金银各有2000斤!

这其中,曹魏人文和人才储备最强。自古以来人才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从经济、兵力等综合国力上来说,蜀国几乎是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和能力的,诸葛亮为什么多次无功而返却还要不惜浪费国力北伐呢?

现在我们来分析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第一,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

他出师北伐前夕,在给后主刘 禅的《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具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可见,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实现刘备复兴 汉室的遗愿。

第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要争取北方新的动乱。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从时间上看,蜀汉等不起。

第三,训练新军。

蜀汉的中坚力量,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在吴蜀夷陵之战,再加上时间的侵蚀,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后来诸葛亮尽管仅全力训了一只新军,但是战斗力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北伐也可以说是训练新军。

第四,内部不稳定,转移矛盾。

众所周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会离不开一个词,士族。

益州、东州、荆州这三大政权集团就已经暗流涌动,开始纷争了,刘备死后,矛盾更是凸显。诸葛亮不仅忧心现在,还忧心他死后蜀国将会面对的局面,所以诸葛亮用北伐转移蜀汉的内部纷争来一致对外,也算是个好方法。

所以,诸葛亮北伐并不是盲目的举动,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