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细数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荒唐纪录

自隋朝推行科举制度以来,无数学子寒窗苦读,只为登科举士。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统治者延揽人才的一种手段,有其历史进步性,至少读书人在入仕的道路上有了一致的方向,那就是通过科举来获得功名。在隋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官场,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正是属于一种畸形而又不公平的用人体制。寒门子弟若没有关系,即便饱读诗书,腹中有墨,也很难施展抱负,出将入相。而科举制度则让更多的社会底层才俊可以通过公平的考试来达到入仕为官,参与政治的理想。当然,科举制度时至今日也是饱受争议,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黑暗的另一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几场荒唐至极的科举考试,绝对可以刷新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无人录取的考试

一场考试,总有脱颖而出的,但是无人录取(零录取)的考试却是闻所未闻,还真别说,在咋们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还真出现了一例令人瞠目结舌的无人录取的科举开始。


细数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荒唐纪录


公元746年,正逢唐朝的开元盛世,当时唐太宗正沉湎于自己创立的繁华盛世和温柔的富贵梦里,逐渐开始安于现状不理朝政,以至于内朝决于宦官高力士,外朝被奸相李林甫所把持,朝纲趋于败坏。这一年,34岁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次年(745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文人才子云集在长安,准备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制举”考试。而当任这一场重要考试的主考官正是奸相李林甫,这个以嫉贤妒能闻名的奸相,能力平庸,却只关心排挤陷害能力在他之上,与他关系不合的同僚。像贺知章、张九龄、严挺之、李适之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对那些文学才能出众而得到皇帝欣赏封官进爵的文士尤其嫉恨,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阻止外朝的贤士与皇帝接触,由这样的人来当这一场重要考试的主考官,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考试,因为没有一个人被录取,也就是说那一次考试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李林甫还煞有介事的向玄宗上表祝贺到:“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说的如此冠冕堂皇,可是以圣君自居的唐玄宗竟然选择了默认李林甫的这种做法。那些辛辛苦苦跋涉千里从各地云集长安的学子们可就惨了,毕竟他们的真才实学直接被无视了,而零录取率的考试记录,恐怕要被载入人类考试的史册。

考生年龄最小的一场考试


细数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荒唐纪录


正常来讲,科举考试对年龄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一个不满一岁的考生居然也会被录取,这既荒唐又匪夷所思。这件事发生在南宋高宗时期,一代奸相秦桧先后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时间,秦桧是坚定的投降派,他大权独揽,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迷惑圣恭,独掌朝纲,以至于“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的那场科举考试是南宋最特殊的一次考试,秦桧为他仅有九个月大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任命亲信为考试官,并授意他们在考试过程中搞小动作。这些人平日里就唯秦桧马首是瞻,自然对秦桧的意图是心神领会,通过这场考试正好可以借机讨好秦桧,从中捞取好处,获得高官厚禄。于是,这些人便窜通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此事后来遭人揭发,秦埙状元没做成,但也依然高居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讽刺,一个九个月的婴儿居然被录取了,还高中状元,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官场是多么黑暗。

无人生存的一场考试


细数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荒唐纪录


明朝末年,陕西出了两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一位是后来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另一位就是占据四川的张献忠。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率部从陕西进入四川,并攻破成都,起义军数十万人浩浩荡荡进入成都,很快便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不久,便在成都即皇帝位建立大西国。这一年秋,清军顺利入关,大军直逼四川,大西政权摇摇欲坠,危机四伏。为了不给新政权留下人才,张献忠下旨要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的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若有不愿参加考试的,即“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大多数学子都不得不前往成都,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血腥的杀戮。这些考生被集中在成都青羊宫,张献忠一声令下,士兵提刀入内,一个不留全部杀死,其血腥残暴,果如他自己所自诩的“无为后人有也”,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大的一场惨案,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