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

開朗的皮蛋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前人對後人發生的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

為什麼會有歷史?為什麼要讀歷史?瞭解歷史很重要嗎?

在古代,統治者為了宣揚和傳遞自己的豐功偉績,將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情讓史者記錄下來。同樣也有很多人將自己生前的所見所聞,還有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也同樣的記錄下來,這就慢慢形成了文化。

我們現在有如此的文明社會,跟歷史是離不開的,可以這樣說,如果從頭到尾都沒有歷史的話,我們現在還活在農耕時代。

有了火藥,發明了大炮,有了指南針,發現了新大陸,有了造紙術和印刷書,就有了更多的書籍資料,方便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讀歷史,讀的是心得!

歷史對於每一個人的見解是不一樣的,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認真的去看它,去品它,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中的人物,只不過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已。

瞭解歷史很重要!

歷史無論對於經濟,文化,還有政治都有很好的參照性。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我們上千年,“”孫子兵法”這一類軍事書籍至今還被延用。

十七年前SARS病毒突然來襲,這對於從來沒有歷史經驗的國家,一時間無法及時的做好防控舉措,帶來了嚴重的損失。歷史又給我們開了個玩笑,十七年後“”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前車之鑑,我們國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好各種防控措施,極大的減少了病毒的蔓延。

讀歷史就是在讀未來!

我是小馬!個人觀點!謝謝!


海豚的夢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歷史。起初,我談不上討厭歷史,也談不上喜歡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記憶力考個高分,但我想不清楚學歷史是在學什麼。

高中時,我選擇理科,本科讀了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讀的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我自身的專業來看,歷史好像與我無緣了。

博士期間,科研之餘,我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那本書是文言豎排版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讀完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最重要的是,我突然感覺歷史如此有趣,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錢穆先生講的很明確:寫作歷史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取捨,作者可以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取捨來表達自己的史觀。整部《國史大綱》不就是明確表達這麼一個史觀麼?——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決定了該朝該代的治亂興衰。

既然歷史寫作表達的是作者的史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當代人與過去人的一場對話,意大利大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是讀的什麼呢?

第一,讀史是在發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在讀史時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歷史著作,一旦讀起來,就不忍放下;有些歷史著作,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與我們價值取向類似,而又高於我們的著作。通過閱讀這樣的歷史著作,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價值觀。

第二,讀史是在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並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我在讀史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某人的所作所為真是令我佩服,一旦自己為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效仿前人的做法。與之相反,某人的做法真是讓我感到惋惜或失望,在未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要避免前人的錯誤做法。

第三,讀史是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西方有句諺語: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代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太多太多,通過讀史,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見慣不慣,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可以泰然處之了。

第四,讀史是在不斷深化對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讀史分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英雄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花捲惹人注目,對歷史偉人的分析與學習,令我們受益匪淺。(2)朝代層面。我們可以分析某個朝代之所以興衰的種種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制度、自然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朝代。


著青衫


讀歷史,究竟是讀什麼呢?這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小時候,就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歷史小故事,孔融讓梨,臥冰求鯉,草船借箭等故事。那時候,讀史只是滿足我的好奇心。上了中學開設了歷史這門課程,讀歷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當我走向成年,社會閱歷的增長,漸漸的喜歡上歷史。談一些我的看法吧!

 

讀史是品讀以下幾個方面:

1. 品讀作者筆下的故事,瞭解歷史:二十四史。

當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就是品讀司馬遷的世界觀,不管是題材還是寫作手法或者是感情傾向,都來自於司馬遷。品讀的是時候,我們需要對作者進行一定的瞭解,他的文化教育,生活環境,人生境遇等等。在他的筆下,我們瞭解了西楚霸王項羽,勾踐臥薪嚐膽,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2. 歸納往昔,認清現在,學以致用,成就未來。

    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才能看的更懂更深更遠。春秋戰國史,更懂大國之間的較量和博弈,知曉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商鞅的變法,戊戌變法,更讀懂改革的困難,權謀鬥爭,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陳勝吳廣起義,讀懂那句遠大志向和不甘平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 借鑑古人的寶貴經驗。

讀歷史,我們會獲取寶貴的經驗。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較量,常常發出思考,為什麼取得是天下的是劉邦?是項羽時運不濟,是劉邦有過人的領導能力,知人善任?思考之餘,獲取經驗,我應該怎麼做會更合適,怎樣避免損失。歷史是鮮活的,但是歷史不是簡單的對錯,歷史縱橫交錯又環環相扣。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件事情發生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有什麼理由讓他不得不這麼選擇?

 

 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感謝大家看我的文章。

 

 






枕視


這個問題太龎雜了,時間之長空間之大,人物、事件等等,猶如瀚海。但說來也簡單,就是"興、衰"二字,不管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也無論是古代史,近代史,還是現代史,無論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無非是興起,發展到衰敗,蓋莫能外。《三字經》上說"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就是要從歷史長河中,吸取興、衰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鏡"是也。我只是喜歡歷史,未進科班,所言己見,可能謬矣!


陳永保2


讀歷史,是興趣。

讀歷史,是一種習慣。

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

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後人。

讀歷史,是為了“知古鑑今,以史資政”。

讀歷史,興到高處,浮一大白,問人生幾何。

讀歷史,從而對現在的社會和生活有所助益。普通人學世態炎涼、為人處事,執政者用歷史過往檢視當前執政方針,通過了解歷史事物規律的發展,借鑑成功或失敗的往史,對執政方向參考。

“二十四史”,五千年華夏,有真性情,有爾虞我詐,有勾心鬥角,有忠義無雙,有權謀霸道,有聖賢仁心,有廟堂高論,有江湖風月,有良臣勇將,有英雄佳人,有對酒當歌,有醉臥沙場,有出將入相,有荒丘白骨,有煌煌盛世,有命如草芥,有功蓋千秋,有白駒過隙。

讀歷史,有時,也僅僅是讀了。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讀歷史,有一聲嘆息……





黑衣不器


讀歷史,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座標軸上找準自己的位置。

1、世界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怎麼生活,做什麼,想要什麼,都離不開時空觀念。要對時間和空間有相對清晰的瞭解,讀歷史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時空的斗轉星移就是歷史。

2、知識的基礎是對人類自身的瞭解。人類是怎麼產生的,文明的進化,國家的產生,民族的繁衍,文化的積澱,世界的構成,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素養,不瞭解過去,更不清楚現在,更無法通達未來。這需要系統學習歷史知識。

3、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訓。這個星球上,產生過無數聰明人物和偉大人物,他們做事做人的方式方法和人生感悟,解決問題的路徑,處理難題的才華,以及很多成功範例和失敗案例,都是後人寶貴的財富,這些都是歷史重要的內容。我們增長才智,啟迪思維,培養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前人的歷史,獲得能量。

4、根植歷史,豐富完善提升自己。魏晉風度和道德文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做人風範。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只能扎進歷史之中,努力汲取養分,形成獨特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一個沒有歷史深度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尋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需要方向,我們增強力量,我們不再迷茫,要讀名人傳記,從他們身上獲取智慧,藉助力量,尋找經驗,內聖外王,站在巨人的肩上,探究未來,在深夜穿行中,找到最亮那顆星,照耀我們前行!

注: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不想重複,用更高的版本解答這個問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739469028005722"}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讀歷史,究竟在讀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一個長期寫歷史文章的人,感觸很深。


對於讀歷史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消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要明白,做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讀歷史這件事情也是如此。我所認為的讀歷史,就是為了總結過往利弊,更好看清現在,努力成就未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經世致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能完全重複的,但歷史與現在又十分相似。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旦熟讀了歷史之後,現在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夠看得懂,看得深。讀懂了春秋戰國,現在國際上的大國紛爭,很容易就看出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懂了吳起與商鞅的變法,也就讀懂了改革。讀懂了權謀,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懂了鹽鐵論,也就明白了官營與私營之間的爭鬥。讀懂了商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改革總是有危險的。


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主角,自古到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


人與人之間,必定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利益相同了,大家就可以一起合作。利益相悖了,大家就走向分裂。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會存在什麼推心置腹,相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利益,處處都是爭鬥。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看看前期的秦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彪悍,整個中原沒有人把秦國當做一回事,認為秦國都是些蠻夷,養馬的。大家開會也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的人,見到了也都是嗤之以鼻。魏國還霸佔了秦國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人的恥辱。不僅如此,六國還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瓜分秦國,你一點,我一點,把秦國蠶食掉。


但是,在商鞅的變法之後,秦國富強了,軍事實力大增,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收復了河西之地,把魏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國家。這時候,沒有人再把秦國丟在一邊了。等到了嬴政時期,秦國的富強與壯大,已經無人能敵了,大家都反過來被秦國操控住了。


試想,如果國家不富強,哪裡有外交呢?就算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看一眼。把這樣的思想放在清朝末年,抗日戰爭時期,也就能夠看懂了。


讀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史料,去走回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分析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哪些階級,有哪些人,有哪些利益群體。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利益的爭鬥的,是如何進行聯合與分裂的。當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讀歷史就變得生動了,不再枯燥了。而且,還能夠大幅度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現在。


看清了現在,就猶如一個站在高山上的人,對山下發生的事情,自然就一目瞭然了。這邊的利益群體一有動靜,你就能夠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走向哪個方向。知道了他們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佈局了,就可以操控了。對於這一點,是可以應用在讀書、做人、做事上面的。


當然,讀歷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書。讀懂了他們的書,相當於在高山上再加上一個梯子,可以幫助你看得更加長遠。


人與人的差異,最終還是落在了眼光的長遠。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稽聖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這問題提得好,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先輩用我們今天還在用運的漢字書寫下了包羅萬象設極社會方方面面的歷史畫卷,今天看這些歷史,尤如我們置身其間,尤如我們身臨其境,歷史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愚公移山教導我們要子子孫孫奮鬥不至,張思德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記念白求恩教導我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孔孟之道教會了我們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儘管我們在歷史長河中平凡而微小,但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是從我們的歷史中走出來的人,讀歷史,就是在讀我們自己,讀歷史就是讀我們的現在,讀歷史就是讀我們的未來。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興旺發達!





我是老火321


這一問題把我問住,第一時間我竟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讀歷史:我是想聽到把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我想看到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讀歷史:我是想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把往古的跡象,當做當代的鑑戒和後世的教訓。

讀歷史:我是想把自己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讀歷史:我是想搜了“死者”腰包之後,踏著“死者”屍體前進。

這可能就是我從歷史中讀出的東西吧



小灰LX


首先,我要引用一句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句話第一段就強調“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

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不僅能夠讓人瞭解過去,也可以讓人讀懂未來。歷史是一部充滿規律和辯證的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視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讀歷史,很多時候是出於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甚至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古代事件,這樣就會發現,其實承載歷史的史書,就像我們需要不斷複習的錯題集,只要牢記並區分這些歷史得失,對現實生活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中國曆代王朝反覆出現的興衰“循環史”,其實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規律在裡面,只是古人對這些歷史文獻的研究都不夠深刻,都沒有對現實社會產生指導意義,以至於我們輝看到封建各朝代都會陷入初期繁盛,中期發展,末期朝廷分裂、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的“怪圈”。

對於今天史學界的研究,尤其是兩千年的封建史的研究,就是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人類文明穩固發展的方向。

簡單的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明天的歷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