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家族五代得功名,这才叫书香门第

在山东青州圣水峪上院村,圣水河北岸有两棵古槐,东边一颗较粗的胸径5.3米。虽然年代久远,两棵古槐仍枝繁叶茂,树枝一直延伸到翰林院中。翰林院是村民对聂氏家族祖宅的惯称,因为清代在此居住的聂庄曾任翰林院检讨,村中百姓将聂家宅院叫做翰林院,又因为聂家门前立有四根旗杆,聂家还被称为“旗杆底下”。

家族五代得功名,这才叫书香门第


聂庄,号敬轩,生于1808年,出身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文才出众,成而胸怀锦绣,腹隐珠玑。奈家道中落,以教书行医为业,虽有辅国之才,独缺川资而无缘应试,常以己之佳品售予他人,而他人以其作品得中者有之。其弟子得中者,为感师恩出资助之,同治九年(1870年)故得以入试,一举成名,皇帝感其高龄尚有如此进取之志,而钦赐举人,1871年授翰林院检讨之职。

家族五代得功名,这才叫书香门第


然而,聂家的传奇还不止出了一名翰林而已。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使得更多的庶族知识分子有报效祖国的机会,是古代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进入政界的主要途径。要从千百万学子中脱颖而出,靠的是真才实学,一家有一个人获取功名已经不易。

早在清乾隆年间,聂家出了个聂克勤。他自幼聪颖过人,敦敏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聂克勤得中明经进士,官文登训导、登州府修职左郎并代理文登县令。登州是重要海外贸易港口和海防要塞,倭患、匪患不绝,登州府官员甚是难当,纷纷上书调离,聂克勤在文登县治理有方,压制匪患,有效维护了地方秩序,深受百姓爱戴。

家族五代得功名,这才叫书香门第


聂克勤告老还乡后,不忘教育子孙,以诗书传家。从此,聂氏家族连续五代共有42人获得功名,其中进士1人、举人1人,恩荣八品2人,贡生、太学生、监生、庠生、武庠生共38人。一个家族连续五代走出高级知识分子,这在科举时代着实不易,成为当地的一段传奇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