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方縣:唱響“菌”美“菇”事 “風景”這邊獨好

“對企業進行疫情防控指導,延期收付租金,為菌棒聯繫銷路,使復工復產順利進行,感謝鄉黨委政府對我們企業的關心與支持……”

2月24日,大方縣鼎豐中藥畜禽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政林向鼎新鄉黨委政府送上了一封感謝信。

大方縣:唱響“菌”美“菇”事 “風景”這邊獨好


工人們將處理好的菌棒放入棒架。李蕾 攝

“汪支書,現在菌棒訂單有點多,我廠工人不夠,能不能幫我從你們魔芋基地請幾個人做菌袋,每小時10塊錢。”2月25日,在風景村大草壩食用菌基地,因工人短缺,何政林向風景村支書汪育字“求助”。

“增加人手,開足馬力,跑出生產菌棒的加速度,努力把疫情帶來的損失奪回來!”何正林言道。

連日來,鼎新鄉把推進食用菌企業復工復產作為當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產業發展”工作的一個重頭戲抓好抓實,通過組建專班,蹲點服務,幫助企業落實防控措施,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有效地提振了企業的信心。目前,全鄉食用菌種植呈現出一派忙碌的生產場面。

大方縣:唱響“菌”美“菇”事 “風景”這邊獨好


工人們正在生產菌棒。李蕾 攝

步入鼎新鄉風景村食用菌車間外,剷車來回運送鋸末。車間裡,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工序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何政林介紹,合作社於2019年投入資金240萬元,從東北引進了全套自動化設備和液體菌種技術,在風景村大草壩建成了日產1萬袋食用菌菌包的生產線,現合作社擁有菌棒生產加工廠房5000平方米、自動包裝機1套、配套消毒設施1個、液體發酵設施三套。於當年11月投入生產,年前已生產了冬蓀、大球蓋菇、滑子菇、靈芝、平菇、木耳等各種菌包30萬袋。按照所簽訂的合同,擬從正月初三,以每袋3.5元的價格向臺江縣供貨8萬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菌棒發不出去。看著日漸長滿的菌包,合作社所有股東心亂如麻。加上廠房租賃日期漸近,要續交租金,而前期購買設備、種子及支付年前工人工資已耗其所有。一籌莫展之際,2月11日,政府通知企業復工,並邀請專班上門進行疫情指導。2月23日,政府告知企業菌包銷售後再行交付租金。政府的服務解決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使企業順利進行復工復產。

大方縣:唱響“菌”美“菇”事 “風景”這邊獨好


工人正在將分揀工具推往分揀中心。李蕾 攝

公司技術員宋吉豔說:“在復工之前,在政府疫情防控專班的指導下,對廠區全方位無死角進行了消毒,工人進廠,必須測體溫,登記,佩戴口罩,才可以上班,且各車間段不允許相互串,每個車間必須嚴格在每個車間工作,不許扎堆。”

風景村大草壩食用菌基地勞作正酣,該村麻窩組雞腿菇基地亦不甘落後,工人們將年前製作好的菇袋翻撿、消毒,菇袋裡長滿菇絲,透出密封口,菇香溢人。“現每天可生產菌棒8000-9000棒,目前已安順簽訂30萬棒合同,今年擬生產150萬棒,實現銷售收入450萬餘元。”何政林臉上寫滿了自信的表情。

該基地是風景村民族組返鄉農民工楊臣創辦的,2016年,楊臣從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畢業,想起小時候滿山生長的野生蘑菇,便籌集4萬元在家鄉嘗試發展小姬菇種植,由於專業對口、技術過硬,小姬菇種植獲得成功讓他信心滿滿。隨後,在產業扶持政策的幫助下,楊臣吸納了62戶村民入股,開始了他的小姬菇種植促就業增收的夢想。楊臣介紹:“風景村氣候、土壤條件極適宜小姬菇生長,所產小姬菇肉質嫩滑可口,去年生產32萬棒,產值達200多萬元。在此基礎上,今年擬擴大基地規模,種植口感更好、產量更高的雞腿菇,讓更多的家庭參與到雞腿菇種植產業中來。”

大方縣:唱響“菌”美“菇”事 “風景”這邊獨好


正在生長的菌棒。李蕾 攝

目前,該基地已培植菇苞15萬袋,下步,楊臣將對雞腿菇進行精包裝,將品牌打出去,配套建設雞腿菇加工廠,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形成一個雞腿菇從種植、加工、銷售、科研、旅遊觀光及科普為一體化的產業鏈,將風景村的“菇”事講出鄉內縣外。

步出大棚,陽光和煦,春風拂面,從大草壩傳來的陣陣菌香及身旁怡人的菇味,令人心曠神怡。不遠處的苦蒜大坡,綠草青青,杜鵑豔麗,山雞撲騰,鳥鳴啾啾,正在娓娓唱響風景村的“菌”美“菇”事。(來源:多彩貴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