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来自原生家庭爱的缺失是什么感觉?

用户4474589971


原生家庭是我们成长的环境,因此与我们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爱和安全感都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原生家庭都很难给予孩子最完整的爱,因此孩子走上社会,以及在自己的婚姻里常常觉得缺爱,缺乏安全感。

因为我们的父母也也未必是心智成熟的,他们的过往也没有给予他们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喜欢控制,指责和抱怨。就像描述父亲可能存在的一些特质,但是请理解父亲的成长环境也是缺乏爱,所以才会喜欢去掌控。

接纳和爱自己,当自己圆满以后,才能去理解父母,包括爱人和小孩。所以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更好的认自己,成长自己,使得自己有爱的能力,就可以去包容父母,和爱人孩子。过程很难,但是是人生必须的修行。


明日世界更漂亮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初中高中就一直早恋一直有一个自己想要追寻的爱,就是父母内种无条件的爱,和在家里的价值感存在感。

可是父母没有靠感情去弥补。内心缺爱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感动早恋,以至于就是在我最爱的人离开之前我一直在寻找安全感。

以至于无意之中伤害了最爱的人。他走了以后我一直在寻找价值感拼命的赚钱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小魏的历史课


1、父母决定孩子命运。明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以为逃脱了原生家庭,却发现:身体逃出来了,精神却永远被困在那个畸形的家庭里。

2、小时候爸爸在外是胆小怕事的老好人,回到家却暴戾得像条龙,把外面受得气发泄在我身上。因为他不允许我反锁房间门,所以他一回到家,我就在房间竖起耳朵听他的动静。如果他在外面摔摔打打,说明是心情不好,马上要踢开我的房间门,我就开始迎接世界末日般瑟瑟发抖,反正他会找到各种理由来骂我,用最恶毒最伤害人的语言对待小小的我。后来,我就开始害怕大一点的声音,到现在听到鞭炮声、汽车喇叭声,总是被吓一大跳。别人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会如此恐惧这些声响。

3、从小缺爱,带侮辱性的两个字是父亲对我的称呼:死bi。父亲跟我讲话从来都是咬牙切齿,而不是正常人的交流方式,导致我现在讲话总爱急也会咬牙切齿透露着不耐烦,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不懂怎么才能改掉。

4、从小到大,无数次想自杀,一个人通宵坐在河边,想跳进去又缺乏勇气。天亮,垂头丧气走回住处,哭累了才睡去。

5、在家得不到爱,极度渴望能有人爱自己。大学时期,交往了个渣男,明知道对方渣。但是每当家里的事情一让我糟心,就忍不住打电话给他哭诉,因为不想让周围的朋友知道家里的情况。和他交往两年半,不爱他,只为了能有个人可以让我倾诉。

6、现在自己成立了新的家庭,很幸福,却每晚都做两三个压抑紧张的噩梦。醒来胸口发闷,精神恍惚,明明逃离了原生家庭,却每晚在没有防备的梦中来提醒我:你是个不幸的人。

7、长大了,想丢下原生家庭,一辈子流浪都好,只要能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父母却假装失忆了,仿佛从来没有伤害过我似的,想跟他们算账却又不忍心。你们虐待小小的我,我却不能虐待老去的你们,还要对你们嘘寒问暖、为你们养老送终。有时会幻想来一场意外,带走你们就好了,也许你们彻底消失了,我才能放下心中的仇恨,否则总觉得你们会害我。

8、总之,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就像个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为了和别人一样,你安装了义肢来掩饰。别人看你很健全,但只有你自己知道,我永远不可能变得跟正常人一样,因为义肢常常摩擦着身体带来痛感。


烤火的乐崽


知道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利与弊,但是放大的总是弊端,比如,我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妈妈,老妈对我怎样我会自然而然对孩子怎样,我试图想控制,或者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像妈妈那样,但是,我觉得我是失败的,老妈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就像脾气秉性,幸好我可以跟老公谈谈这个问题,他会提醒我!


嘿大嘴巴


非常荣幸受到邀请。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父母的家庭,儿子或者女儿并没有组成新家庭之前的那个家。

原生家庭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尤其在情感上,有很多已离婚或者面临离婚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家庭环境,男女至少有一方会因为很多原因而缺失父母一方的爱与安全感。再一个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楷模,是最具影响力的。有些子女再选择配偶的标准上,要么就是照着她们的标准,要么就是和她们属于两类人。有些人在婚姻中控制欲很强,琐碎的小事就要自己说了算,也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往往是在原生家庭中被牵制,自己说了也没用,导致婚姻中模仿了原生家庭的情况。

小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缺失了父母的爱,也就失去了等于安全感,长大后离开父母,组成开庭,潜意识里就会从对方那里期待小时候父母没有给的爱,特别想让对方对自己好,一旦对自己不好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吵架,其实只是以这种形式引起对方的关注。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都是没有被爱过,或者没有感受过爱,自然也感受不到被人爱的感受,导致再情感上会完全的依赖对方,轻易地相信对方,导致可能在感情中受到伤害。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大伟生活录


原声家庭的缺失可以说对孩子是伤害最大的,父母们受不了可以随时分开,找寻自己的安慰,孩子是受伤害最大的一个,生活上的改变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大的伤害,最大的是心理上的改变,没有安全感,委屈没人说,苦楚没人理,如果有了后妈或者后爸,心理上会有很大的一个障碍,所以说,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心理的健康,原生家庭不要轻易的去改变他,希望我的观点可以帮助大家!


焕焕姐的小世界


原生家庭的爱缺失,孩子没有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感受到自己是不重要的,没有人关注自己,自己很卑微。同时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又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所作所为都在追求的东西,于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的爱,孩子就一定往外去寻找。这时正当青春期的孩子就更容易被异性的一点点关心所感动,容易陷入早恋、早孕,或是加入社会的一些不正当团体来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原生家庭爱的缺失虽然对我们到目前为止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只要你愿意,这种影响是可以在你看见自己的内在并愿意成长的那一刻起会开始得到疗愈。

真正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困扰,我们需要花时间和行动去疗愈,重新和父母讲和,与自己的内在讲和;需要重新处理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与兄弟姐妹的关系,自己与亲朋好友的关系。

看似有点难,是的,想要疗愈好自己的内在,确实有点难。但如果一次不去理会,这种原生家庭给到的创伤,我们今后这么几十年也很难,起码不会那么轻松和幸福。

如果你愿意付出行动,恭喜你!祝福你!你一定可以重新做回真正的自己,开心时,可以开怀大笑,痛苦时也可以酣畅淋漓,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这是真正的认识。


芊悦快乐育儿学堂


如今,原生家庭这个词与星座、血型一样,成为茶余饭后闲谈中的典型标签,很多人也将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归因到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会养成个人的性格。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

爱的缺失是原生家庭纠结的一个结,因为缺少爱这种看法,我相信绝大绝大部分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只是有的会表现有的不会表现。让孩子产生疏离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紧跟时代,自主学习教育方式,那么还是只会延续老一辈的简单粗暴方式。

如果感觉缺少爱,或许是你现在的想法,等到一个感动你的时刻,你会发现那种爱的光。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生活普通说


原生家庭爱的缺失,这个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普遍。

身边好多这样的孩子,父母忙着挣钱,缺少对孩子应有的关爱,孩子常年由父母照看,

老人们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不合适,而且老人精力有限,

还有,老人往往溺爱孩子,教育孩子没有原则性,对孩子成长不利

建议家长们放慢挣钱脚步,多多关心孩子,陪孩子长大。





精英数学物理


摆脱是不可能摆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摆脱

只能勉强装作了乐观开朗的样子维持生活这样子

人先见天地,再见众生,最后见自己

自我觉醒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我们终其一生,很大一部分的努力,是在试图治愈自己的童年

弥补自己儿时受原生家庭影响造成的性格缺陷

后来就变成大众熟知的那些

父母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世风格

会潜移默化的复制到后辈身上烙下印记

童年缺少关爱的,多半会有讨好型人格

童年缺少母爱的,多半会有恋母情结

缺父爱的更喜欢大叔,经历过贫穷的对财富有更多执念

等等等等

而这些这些经历,几乎是我们性格的养成的条件

或喜或悲或好或坏,是这些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它扎根在我们的意识里

谁都没有办法

在我18岁之后,意识到自己身上很多恶习和缺点

承袭自父母一辈,和原生家庭

而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对我的性格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粗鄙的语言习惯,大大咧咧的性格,不会正常的表达爱

父母脾气暴躁 = 我时常难以掌控自己的脾气

父母性格呈现极端多面性 = 我性格古怪多变

从小父母不和、出轨、离婚 = 我对爱情和婚姻没有信任感

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夸奖 = 即使自己已经在优秀的水平线上也内在自卑

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经常被忽略 = 严重讨好型人格,希望全世界都喜欢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