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赵爱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创明朝基业的太祖朱元璋驾崩,而继承他皇位的却不是他儿子中才能最为出众的燕王朱棣,而是性格温和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本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但英年早逝,于是朱元璋便将对朱标的关爱倾注到朱允炆身上,将大明江山交给了他。然而,后来燕王朱棣还是以“清君侧”为借口率兵进京强行登上了皇位。

那么,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根据那时候的发展大势,朱标如果不死,朱棣完全是没有竞争之力的。我们先看看朱标的生平事迹。至正十五年(1355),朱标出生在位于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太平府,一个叫做陈迪的商人家中。这时他的父亲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听说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朱元璋欣喜若狂,在途径的一处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自封为吴王,并立朱标为自己的继承人,即“世子”,为了好好培养朱标,朱元璋让自己帐下最为渊博的宋濂亲自教导朱标学习经典。三年后,朱元璋又命朱标回到位于临濠的祖坟祭奠朱家先祖。

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也为了勉励朱标而写下了:“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这么一长段文字。

朱元璋担心长在富贵中的朱标会不识民间疾苦,便让他深入平民当中,观察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艰难,从而得知朱元璋创业的不易。这么用心的栽培,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终于称帝,建立了明朝,朱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子。

开国功勋中,与汉初萧何比肩的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开国第一功臣,智勇双全的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勇猛过人、忠烈无双的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太保;骁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右都督等等重臣名将都被朱元璋嘱托辅佐太子。

朱元璋还特意留下吩咐:“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希望这些重臣能够在自己外出时尽心辅佐教导太子治理国家。如此用心培养,可见朱标在其父亲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除了朱标的文化学习,朱元璋还挑选德行高尚,或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官员教导他“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这样的教育下,朱标得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太子,他谦逊识礼、风度翩翩,很有天子风范,为朝野所称赞,也为朱元璋所期待。

随着朱标的年纪增加,朱元璋开始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不断教导磨练继承人,让朱标明白“仁、明、勤、断”的治国要诀,朱标试行执政时,偏爱实行“宽通平易之政。”可以想见,要是朱标成功继位,大明很可能将会迎来一段如文景之治般和谐发展的黄金时期。

遗憾的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标染上重病,并在第二年五月去世。在病榻之上,朱标仍然给朱元璋上书讲述都城的营建之事。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将他葬在为自己修建的孝陵东侧。

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从其他皇子中选择新任太子,而是直接看中了有其父遗风,同样仁慈谦和的朱允炆,于是朱允炆成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对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十分提防,并多次打压,终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在建文四年(1402)占领南京。

我们可以设想,要是朱标如果不死,那么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会理所应当来到朱标的手中,朱棣也就没有借口以“为国靖难”为名篡逆。何况作为重点培养的继承人,朱标不但能力出众、素来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在皇子中的威信也是非常大的,朱棣的成长中,朱标没有少给过帮助,不至于最终兄弟反目。


文踪旅迹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