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產品滯銷另一面:農業生產多“散戶”亟待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溫州由於外出經商人員迴流多、外來務工人員多,成為武漢、湖北以外疫情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由於交通管制和社區封閉管理,出現了“農民蔬菜無法賣,市民吃菜買不到”的難題。

張升漢是溫州瑞安“三位一體”農協創始理事。從年後至今將近1個月,他多方協調資源,幫助辦理運輸通行證,“一幫農民銷蔬菜,二為市民解民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困難。

靠著“愛心人士”幫忙,似乎成為了每次農產品滯銷後的固定劇本。後來還出現了地方政府負責人親自披掛上陣,參與助農直播,幫助農戶賣貨的事。從表面上看,這次疫情帶來的滯銷,只是由道路不暢導致供應鏈中斷。然而,從更深層次來看,它折射出來的是國內農業生產中小散戶居多的不合理結構。

跟之前的滯銷相比,基於疫情防控才導致的本次滯銷,有著鮮明的特點。比如,疫情防控期間,地方採取了嚴格封路、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由此出現蔬菜、水果等“菜籃子”產品出現供需階段性和區域性失衡的狀況。流通中的用工環節,也出現明顯的用工難。養殖業中的豬和雞,因為缺飼料,只能無奈限食,甚至停孵、處理雞苗。當然,除了道路不暢、加工廠飼料廠無法開工之外,還跟政府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有著直接的關係。

再比如,以餐飲企業為代表的線下門店紛紛關閉,線下渠道的水果生鮮需求驟減,有地方甚至連批發市場都關了。而對農產品批發市場來說,既要車水馬龍保障供應,又要減少人員接觸,實現零感染,也是頗為讓人頭疼的事情。

以武漢白沙洲大市場為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特別是1月23日武漢市封城以後,它既承擔著保流通、保供應的社會責任,又面臨著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現實壓力。

武漢白沙洲農產品批發市場副總經理鄭榮秀稱,受疫情影響,市場面臨著兩個壓力:一是車輛運行不暢。湖北車輛特別是武漢車輛出省越來越難,外省車輛因為返程隔離原因也不願進入湖北,更不願進入武漢,請車難、請車貴,長途運費普遍上漲1倍以上,人工也存在問題;二是產品流通不暢。鄉道、村道層層阻斷,大量集貿市場、小超市關門休市,“菜籃子”產品進出兩頭受阻,調運艱難。

線下受到衝擊,然而,“宅經濟”極大提升了線上消費,讓以前不是線上買菜的主力人群,都學會了在網上買菜,甚至不得不到網上搶菜。春節期間,各大生鮮APP訂單量同比出現爆炸式增長,平臺方也是忙得不亦樂乎。

同時,也需要看到,在疫情作用之前,一些農產品本身也存在整體產能過剩。比如,年前即存在滯銷的柑橘類產品,近五年來,整體增速高達8%,2019年南方地區新種砂糖橘又進入豐產期,本就供大於求,疫情加劇了滯銷。

中央要求,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要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農業農村部將“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視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本次滯銷,解決辦法也有著鮮明的特點。

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韓俊稱,近期,國家密集出臺關於菜籃子穩產保供的政策,要密切關注實施效果,要加強統籌調度,把保產地和外地調用相結合,把常規渠道和應急渠道相結合,把傳統流通和新型業態相結合,多措並舉、形成合力。

傳統流通中的批發市場,比如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保障首都農產品穩定供應,又解決疫情期間海南滯銷農產品,2月10日,跟海口市進行網絡簽約,將椒類、豆角、冬瓜、菠蘿、茄子等農產品快速運往北京新發地。

流通中的新型業態,指的是由“宅經濟”支撐的電商、直播,在解決滯銷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比如,各大電商推出助農項目或頻道,在拼多多的助農直播間裡,就有近百萬消費者觀看了浙江衢州市市長和廣東徐聞縣縣長的現場“帶貨”。兩個直播間總共售出訂單近8萬單,累計幫助農民銷售了約60萬斤的水果。

事實上,此次疫情,對於電商平臺而言,訂單量的激增倒是其次,更在於長期價值的沉澱。這次特殊時期的大練兵,得以讓平臺全面提升人員、物流、供應鏈等“內功”。農業生產基地,也會認識到電商渠道的必要性,補足這一課,強化電商平臺產地直採,電商平臺的滲透率也將進一步提升。

此外,小、散、亂的農貿市場業態,也將無法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加速推進“農改超”。

大型養殖集團,相較於中小養殖戶來說,優勢更為明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最初封村斷路,豬和雞面臨斷料危機,三部委要求各地“一斷三不斷”,各地開始對民生物資運輸車輛辦理《通行證》,但實際上並未做到一視同仁。

以飼料廠為例,最先給開綠燈的是央企和大型民企集團。這些大企業最先被批准開工,而很多小企業則根本無法復工,就是復工了,產品外運也未必有運力保障。而且大型企業的飼料保證供應自己,優先供應給大型合作養殖場,在保證了這兩部分之後,才能給經銷商。

北京市蛋品加工銷售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忠強稱,家禽業未來的產業鏈分工,一定是越來越專業。大戶現在是整合的越來越多,小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出,這是未來的大趨勢。對於規模化企業來講,運用期貨手段,進行現貨管理,能夠避免價格波動。

總之,在米麵糧油這些大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隨著土地流轉、機械化水平、產品標準的提升,規模化勢在必行。經過本次疫情導致的滯銷,生鮮果蔬等“菜籃子”產品,也將在生鮮平臺的推動下,倒逼行業的規模化、標準化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