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阿富汗在歷史上有什麼成就?為什麼阿富汗會被稱為“帝國墳場”?

爾朱少帥


在亞洲的中南部心臟位置有這麼一個內陸國家,國土面積65萬平方公里,領土中大部分交通不便,主要的經濟支柱為農業和畜牧業,人口3000多萬。 同時他也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但是他卻因為“本拉登”這位恐怖大亨的驚世之作——911事件,在21世紀初便聞名全球。而美國隨後對其發動的報復戰爭,更加使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貧弱小國,在之後的20年成為中東甚至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他就是阿富汗。

不過,戰爭的聚焦,對阿富汗這個國家以及國民來說絕非幸事。即使消滅恐怖組織,是世界局勢的大勢所趨,但這一打就是10多年,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沒有完全撤軍。經濟不能發展,主權不能獨立,恐怖勢力依然存在,對阿富汗人民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而對美國來說同樣如此,號稱“和平使者”的堂堂世界霸主,卻在這塊不毛之地一打就是10年,至今卻依然無法完全控制局勢。事實上,最近幾年塔利班武裝組織越戰越勇,據路透社報道:2019年1月塔利班武裝組織控制阿富汗40%以上的土地,並且擴大趨勢依然存在。

由此可見即使身為世界強國的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依然是一敗塗地。

不過美國並不是唯一失敗的國家。40年前,也就是1979年的蘇聯也同樣攻打過阿富汗,同時也推翻了當時的政權。而蘇聯的結局比美國似乎更慘——這場原本預計1個月,最終卻長達10年時間的持續戰爭,不僅以狼狽退兵收場,同時還間接的引發了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加速的蘇聯的土崩瓦解,由此看來美國已經是最大的幸運。

就是這麼一箇中亞小國,究竟擁有何等魔力,能使世界上兩大霸主均折戟沉沙,讓我們共同來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看一下阿富汗的基本情況。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內陸中心,國土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萬。地理格局上,長達1600公里,寬約320公里的巨大山脈由東北綿延至西南,是東亞與南亞的天然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向東延伸,是阿國領土最大的組成部分。

阿富汗境內多為高山與荒漠,其中山地與高原佔據了全國面積的4/5,低地平原地區甚至連1/5都不到。同時由於地處中亞內陸腹心位置,全年降雨量十分稀少,加之高山山脈阻隔,造就了阿富汗典型的乾旱氣候,所以即使存在極少的平原地區,也都是廣闊無垠的沙漠,幾乎可以說是不毛之地。從內部看,阿富汗內部基本上沒有可開發程度較高的地緣板塊。從外部看,由於地處內陸中心,阿富汗沒有任何港口,周邊又都是高原、山脈將其團團圍住,如甕一般,天然的封閉格局就此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國內地自然條件惡劣,形地勢奇差無比。但在地緣格局上,阿富汗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由於地處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之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扼四方之咽喉、據八面之要塞,使他成為周邊多個勢力的衝突中心。無論是哪方勢力,只要能把阿富汗據為己有,便掌握了向周邊其他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的能力,從而對其他地緣勢力構成更大威脅。

所以,國家的孱弱,加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阿富汗地區長期以來就是各大國際勢力覬覦的對象。

在文化交流方面,從農耕時代開始,由於地緣關係上相對緊密,這裡就早已納入成為伊斯蘭文明;而到近代之後,伊斯蘭文明整體衰弱,影響力日漸甚微,雄踞中北部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大陸的英國雙方夾擊,在南北兩個方向,對阿富汗展開爭奪。後期隨著日不落帝國的衰弱,英國勢力逐漸退出阿富汗,俄羅斯便成為對其影響最大的地緣勢力。

但是,無論是早期的伊斯蘭國家也好,還是後來居上俄羅斯也罷,他們對於阿富汗的影響都是十分有限的。雙方地理位置上的距離,加之阿富汗極端封閉的天然環境,大大降低了他們地緣影響力的映射效果。

就早期的伊斯蘭國家而言,雖然農耕時代阿富汗就早已納入自身勢力範圍,但這種納入只是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伊斯蘭政權,唯有在其本身為最強盛時期,才能將這個既偏遠又閉塞的板塊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一旦自身稍有衰落,阿富汗就會揭竿而起,成為獨立的地區。從這裡可以看出,阿富汗與伊斯蘭文明的關係,和農耕時代東南亞國家與華夏文明的關係如出一轍——文化上可以交融,政治上難以吸納。

早期的伊斯蘭文明尚且如此,後面的俄羅斯的形勢則更為不利。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國土呈東西向橫貫亞歐大陸,雖說絕大部分都位於亞洲板塊,但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集中位於最西端的東歐,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其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受到一定限制;然而中亞因距俄羅斯東歐本部較遠,加之又位處於俄國長條形國土的南面,因此遠離了俄羅斯地緣主軸,故而受到俄羅斯的地緣影響力微乎其微。

其中的阿富汗更因為處於中亞五國南方,北靠南亞邊緣,加之封閉式的地理環境,形成天然的阻隔屏障,所以基本上受到俄羅斯地緣影響微乎其微。以當前俄羅斯的世界影響力以及綜合實力看來,根本無法對阿富汗產生絕對影響力更別說控制阿富汗。

70年代的蘇聯,俄羅斯文明處於巔峰時期。正是具備了這樣的內在條件,所以蘇聯才出兵阿富汗,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戰爭的方式,能夠對這塊區域達到完全的掌控,再輔之以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從而對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起到決定性影響。

在當時,憑藉著蘇聯的強大實力,最終輕而易舉的摧毀了當時的阿富汗政權。然而在後期的治理上,蘇聯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艱難。

由於地緣關係過於疏遠,俄羅斯文明對於這一地區的影響較為微弱,而且阿富汗自然條件及其惡劣,不是高山就是荒漠,國內經濟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所以即使蘇聯綜合國力較強,也無法在經濟融入上取得顯著成效。即使到21世紀的今天,以目前俄羅斯的國內經濟情況,也無法通過經濟建設的方式侵入阿富汗,更別說文化融合的方式,所以想到實現對該地區的有效控制。軍事和政治上的高壓統治,成為當時蘇聯控制阿富汗能夠採取的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經濟和文化上的獨立,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阿富汗對俄羅斯不存在依賴和認同。所以即使在軍事與政治上受到高壓統治,阿富汗人也從沒有放棄獨立自主的念頭。換句話說,俯首聽命於遠在東歐的莫斯科,甘為傀儡政府對於阿富汗人民來說絕不可能,阿富汗人所能做的就是反抗到底。

而阿富汗以山地為主的內部地形結構,更加使得蘇聯掌控局勢的情形難上加難。阿富汗人憑藉這複雜的山地地形,採取迂迴潛伏、化整為零的作戰方式,使得當時蘇聯軍事優勢大幅削弱。

縱觀以上兩點,也未見得就一定能逼退蘇聯。畢竟蘇聯當時的國力在全世界數一數二,而對手阿富汗的實力微不足道,就好比大象與螞蟻。即使存在巨大的區位劣勢,但憑藉其強大的絕對實力,只要蘇聯能多花些時間,依然是有可能夠取得既定的戰略目的 。

縱觀世界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僅僅只是兩個國家的問題。蘇聯和阿富汗的戰爭同樣如此,能夠左右世界局勢的國家當中,至少還包含美國和中國,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願意看到蘇聯能輕易掌控阿富汗局勢。

美國雖然地處北美洲,和中亞隔海相望,但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太平洋艦隊長期遊弋印度洋、波斯灣等;80年代的中國雖然國力孱弱,但勝在區位優勢明顯,與中亞接壤。所以,獨特的地緣關係,決定了此時的美、中儘管都無軍事能力直接干涉蘇阿局勢,但通過其他的多種方式,依然更夠影響到阿富汗局勢。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為輔,大量的資金、武器彈藥以及其他能源補給源源不斷的流入阿富汗,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落入阿富汗抵抗勢力之手。而以信仰為力量的部分伊斯蘭勢力也加入其中——本拉登即於此時入阿。

雖然美、中、伊對整體的局勢影響都比較有限。但美、中、伊的加入就如天平上加了一塊小小的砝碼,即使再小也能打破平衡。雖然這些支持未能立竿見影,但卻使蘇聯始終無法完全取勝,戰場上未能一鼓作氣,國內實力消耗殆盡,國際上譴責此起彼伏,最後蘇聯也只能狼狽退場。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10年,給蘇、啊兩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多達130萬阿富汗人死於戰爭,500萬人淪為難民;蘇聯前後共計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削弱了蘇聯國力,蘇聯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蘇阿戰爭被認為是蘇聯解體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侵阿的失敗,證明了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緣條件下,任何一方外在勢力想要把阿富汗據為己有都難比登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縱然外來勢力實力超群,當在面對阿富汗本土勢力時,也最多隻能夠體現出微弱優勢甚至均勢。就算侵入者痛下血本,但只要有其他勢力從中作梗,阿富汗本土勢力就能使侵略者陷入泥潭。

鑑於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地緣影響力,任何一方勢力想在其他勢力視而不見的情況下控制阿富汗這個風暴中心,實在難如登天。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外來勢力內外交困的格局下形成。

蘇聯退出後,塔利班武裝組織順利接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聞名世界的基地組織 ,並在911事件之後轟動世界——而此事件也為美國入侵阿富汗找到合理理由,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美軍官方指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基地組織成員,然而真是目的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此時的美國正如日中天,稱霸全球,放眼全球無出其右。正是憑藉著這份超強實力,才能使他藉以反恐的名義,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能向基地組織施以任何形式的援助,從而使自己不受其他任何勢力的干擾與阻擾——這幾乎是幾百年來第一次!

但即便外部條件如此之好,美國的阿富汗戰爭依然舉步維艱,時至今日美軍依然未能完全掌控阿富汗局勢,塔利班武裝組織依然活躍在黑夜之中。

回顧這段往事,有幾個關鍵點:美國攻打阿富汗還有什麼目的?僅僅只是為了報復?為什麼塔利班組織依然能夾縫中求生存?目前的阿富汗局勢對美、伊、俄有何更深層次的影響?這些問題,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我們將在下一篇中解答。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46章——阿富汗篇之第1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這個三千多字的回答,將會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各個時代大帝國的噩夢!
公允的說,阿富汗確實是個“帝國墳場”,而且屬於那種“刀下不死無名之鬼”的類型。

1838年~1842年、1879~1881年、1919年~1921年三次讓大英帝國禿頭灰臉;

1979~1989又用了十年時間,拖垮了紅色蘇聯;

2001~2014不可一世的美國也黯然收場。

大英帝國、蘇聯、美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牛逼的存在,但這三個大帝國不約而同的來到阿富汗,又走出了幾乎完全相似曲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阿富汗為什麼會被列強覬覦,是因為資源豐富嗎?

阿富汗是個極有意思的國家,西邊的伊朗、北邊的中亞五國、甚至就連南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都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唯獨面積接近65萬平方公里的阿富汗是個黑洞一樣的土地。

曾經有個笑話,一個基督徒、一個佛教徒、一個穆斯林在一起討論誰的神最慷慨。最終,三人一致認為是安拉,因為祂賜予子民們最豐富的石油資源。這時上天傳來一個聲音:“你們不知道,我還安排了阿富汗嗎?”

但這麼一塊貧瘠的土地,為什麼三大列強會紛至沓來呢?這就得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釋了。

和世界上每個人的頭上都貼著標籤兒一樣,這世界上每個國家的腦袋上也都分別貼著不同的標籤兒。

阿富汗是屬於腦袋上比較多的國家之一,它既是個南亞國家、也是個西亞國家、還是個中亞國家。

一個國家腦袋上同時貼著三個地區標籤,是不是看起來有點霸氣側漏?!

但可惜,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說到西亞問題的時候,沒有阿富汗什麼事;說到南亞問題的時候,也沒有阿富汗什麼事;說到中亞問題,同樣沒有阿富汗的戲份。

這就是阿富汗這個國家的地緣政治,他是一個繁忙三岔路口上的隱身人。

充滿高山深谷的阿富汗地形

雖然腦袋上貼著三個地區的標籤兒,但是因為距離這三個地區的政治核心太過遙遠,當討論這些地區問題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遺忘了阿富汗的存在。

但再窮的三岔路口,也是三岔路口。雖然阿富汗是一個長期被遺忘的隱身人,但是他畢竟是在三岔路口上,而且是在分別通向三個重要地區的三岔路口。

這就是列強覬覦阿富汗的唯一原因,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擴張的大帝國來說,阿富汗都是最好的前進基地和踏腳石。

其實,在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三個大帝國之前,敢於踏足阿富汗的,沒有一個不是威名赫赫的強者。

波斯的居魯士大帝、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然後是巴克特里亞王朝(中國稱大夏、吐火羅)、大月氏、貴霜王國、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這些名字對於熟悉歷史的朋友來說,隨便捏一個出來都是“能止兒啼”的狠人。

這些狠人帶給阿富汗的,不光是千年以降的戰火,還把生活在這個地方各部族民眾,鍛造的驍勇善戰、桀驁不馴。

杜蘭尼王朝疆域

1747年,阿富汗普什圖人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第一次建立了屬於阿富汗國家——杜蘭尼王朝。

杜蘭尼王朝出現後,就開始爆錘西邊的波斯和東邊莫臥兒帝國。當英國人到達印度次大陸時,杜蘭尼王朝已經吞併了西北印度大片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名城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邊省省會)。

當英國人開始經營印度次大陸的時候,曾經強悍一時的莫爾王朝已經成了一捆兒廢柴。它成為廢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錘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英國帝國應該感謝阿富汗人。

當然了,英國殖民者也表示了他們對阿富汗的謝意,這種謝意的表達方式是,1839年2.1萬英軍侵入並佔領坎大哈,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4個月後,喀布爾淪陷,英國人舉杯歡慶,以為女皇皇冠又多了一顆叫喀布爾的明珠。

但英國人很快就發現,阿富汗可不是三哥這種祖傳菜瓜,他們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人游擊戰的汪洋大海之中。

3年零8個月以後,損兵折將3萬餘眾的英印軍隊自阿富汗全部撤退。此後80年,英國人又嘗試了兩次,但最終,都淹沒在阿富汗人的游擊戰術裡。

第一次英阿之戰

公允的說,英國人不論是軍隊數量還是裝備的質量都呈現碾壓性的優勢,但卻始終不能在阿富汗行使有效的統治,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英國人希望達成的是一個有限的目標。

英國人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是在自己的英屬印度和中亞俄國勢力範疇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這個緩衝區能建起來當然最好,如果建不起來影響也不大,因此英國人不會傾其所有的進行戰爭投入。

另外,既然英俄緩衝區。阿富汗獲得毛子的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毛子對盟友歷來都有口惠實不至的傳統,英國人真的打過來時,毛子軍隊都跑的沒影了,但支持點武器還是能做到的。

1879年第二次英阿戰爭期間,英印軍炮兵部隊駐紮在喀布爾老城以南的巴拉·希薩爾高地堡壘周邊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阿富汗國內的部落山頭。

阿富汗政權的基礎,更像是一個部落聯盟,國王不過是國內眾多部落山頭中勢力最大的一個。

英國人打過來搞倒了國王,並不意味著搞垮了國家,其他部落的老大還沒答應呢。國內山頭林立,各自為政,是阿富汗能夠拖垮大帝國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不過,英國人在阿富汗也不是一無所獲。三次英阿戰爭最大的收穫便是,1893年英國殖民者強迫阿富汗政府簽署了“杜蘭線”協定。

這條由英屬印度外務秘書杜蘭在地圖上設定的邊境線,將阿富汗東部的一大塊領土劃入了英屬印度,而印巴分治時這部分領土又進入巴基斯坦的版圖。

這塊領土就是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西北邊省的名稱換過好幾次,現在它叫“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而它最初的名字是叫“阿富汗尼亞”。

我曾在《巴基斯坦為什麼那麼亂?》的回答中提到,巴基斯坦西北邊省和阿富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鬧分裂時,西北邊省的普什圖人也跟著湊熱鬧。

蘇軍入侵阿富汗時,西北邊省是阿富汗游擊隊的補給基地,美軍入侵阿富汗時,西北邊省是塔利班遊擊隊的藏身地。因為,他們原本就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都是普什圖人,甚至可能曾經是一個部族。

要知道,你問一個阿富汗人,他會先說自己是哪個族、哪個部落的人,然後才是阿富汗人,這就是他們對國家和族群的排序方式。

“杜蘭線”的另外一個副產品是“瓦罕走廊”。

有意思的是當時阿富汗政府,對這根長300公里,最窄處15公里,最寬處75公里的細線根本就不想要,因為它對阿富汗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這塊領土既不屬於英屬印度,也不屬於阿富汗,而是在清政府的疆域內。

但不要不行,英國按著阿富汗的腦袋接受了這個狹長地帶。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上文說的,英國的目的是用阿富汗作為緩衝區,隔開自己和俄國的勢力範圍。

之後,1979年的蘇聯和2001年美國踏足阿富汗,不過是帝國擴張謀求在中亞、西亞展現影響力的體現,其在阿富汗的經歷堪稱英國人的翻版,甚至戰爭曲線都一模一樣。

千萬不要,把美國入侵阿富汗簡單看做是為了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想想2003年開始的中亞“顏色革命”,你就是能看出美國踏足阿富汗的效果了,這大概是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唯一的收穫。

那這些牛逼掉渣的大帝國,為什麼就始終弄不服小小的阿富汗呢?

原因就是三個字“不划算”,我們之前說過,阿富汗本身並沒有多少資源,其國內的基礎設施也聊勝於無。所以,不管誰來都實現不了以戰養戰,只能是無限度的持續投入。

北約後勤車遇襲

美軍打擊塔利班時,後勤補給只能海運物資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卡拉奇,然後用重型卡車組成車隊,穿越兩千公里,經過巴基斯坦的西北邊省運到坎大哈和喀布爾。

雖然美國每年都給巴基斯坦上百億美元的“買路錢”,但西北邊省的部落民和塔利班可是本家,襲擊後勤車隊可是家常便飯,甚至曾徹底截斷補給線數週,讓駐阿美軍餓肚子。

所以,從2001年開始,持續了17年的阿富汗戰爭,成了美國財政的黑洞。據五角大樓統計,阿富汗戰爭花費了七千多億美元,同時每年對阿富汗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還需要450億美元,而這個金額已經達到了阿富汗每年GDP的兩倍。

美駐阿軍隊數量圖

十幾萬大軍打了十七年,結果怎樣呢?就是下面這張圖!

2017年初阿富汗領土政府控制地區(紅色)

大片紅色政府控制區裡面夾雜著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這些白色區域依舊在塔利班手裡。更搞笑的是,在美軍泰山壓頂之勢的幫助下,卡爾扎伊的政府軍控制區域反而日漸減少,美國政府真是要一口老血吐在地上了。

這是阿富汗政府軍控制區域的比例

其實阿富汗反抗軍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戰術,阿富汗也從來沒有爆發過可歌可泣的大決戰,不論是美國、蘇聯還是英國都沒有。反抗軍的戰術就一條“拖死你”,胖子拖瘦了,瘦子託病了,病的拖死了。

早晚有一天算經濟賬,您會感覺“不划算”,自然會退出阿富汗。您要是不怕花錢,咱就耗著,比窮阿富汗怕過誰?!

歸根結底,阿富汗會成為“帝國墳場”,就是這三個標籤,“三岔路口”、“太邊緣”和“不划算”。

第一個是勾引帝國來墳場的原因,後兩個是埋了帝國的原因。

但歷史上的喀布爾,可不是今天這副斷壁殘垣的模樣,她是絲綢之路上從長安出發最重要的貿易中轉站和樞紐。波斯人塔布利茲·賽義伯曾在長詩《喀布爾》中,充滿感情的描寫她:

“喀布爾的每條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來的客商穿過座座市場,

數不清她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她早上的笑聲快樂得如鮮花一般盪漾,

她的夜晚閃爍著絲髮的光亮……”

這是1960年喀布爾的照片,你敢相信嗎?繁華程度遠超咱們,撫今追昔,感慨實多!

不知何時,喀布爾能重複往日“燦爛千陽”的榮光?!

看在辛苦碼字的份兒上,各位看官賞個關注唄!也不花您錢!是不是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