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价值投资不应自我设限

在价值投资领域似乎有一个奇怪的两分法:要么是专门购买所谓“复利机器”的人,要么是专门购买所谓“便宜”股票的人。

我认为拥有创造价值的企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关心估值。或许我的投资想法最后有99%都会被放弃,这其中有很多很好的企业,只是因为现在的股价并没有办法让我的投资获得预期复合回报率。

然而,我认为价值投资领域有太多的“分类”。应该说,我偶尔也会去分类,巴菲特在早年公司还是合伙制的时候,他也进行分类。我的意思是,投资者倾向于将股票进行分类,比如:复利机器、廉价资产、清算价值、套利、特殊情况股等等。

我不认为把股票分门别类放在这些篮子里有什么错,当你需要卖出股票的时候,这么做可能还会有用处。

但是,我认为当你将你投资股票的类型进行严格定义的时候,事实上你正面临着对你的投资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的风险。

换句话说,了解你所投资的股票属于哪一类型是有帮助的,但是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确定的投资范围内是没有帮助的。


专注于你真正了解的领域

这不是说你应该走出你的能力圈。恰恰相反,你应该把你的投资限制在那些你真正了解的领域。寻找那些你能够理解和熟悉的公司和投资环境,这比把你的投资分门别类重要的多。

艾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曾经这样描述过巴菲特:如果你把价值1美元的东西以50美分卖给他,他会欣然接受,尽管1美元的钞票与其他美钞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价值投资不应自我设限

这种分类会适得其反的原因是,会导致投资者错失投资机会,或者在自己不理解的、能力圈范围外的领域进行投资,例如:“我不能为此支付15倍的市盈率,我是价值投资者!”或者,“我无论如何也不会买那只股票,因为它没有护城河!”

然而,我认为应该去理解一个投资标的的特殊性和他独特的风险/回报机制。投资组合管理是门艺术,没有明确的规则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卖出一只被低估的股票,或者一个伟大的能够复利增长的企业应该持有多久。

因此,当你投资后,虽然理解你的投资是哪一种类型对你有帮助,但我不认为把自己标榜为“我只寻找清算价值”、“只寻找低市净率股票”或“只寻找有护城河的大公司”是一个好主意……

我更喜欢质量好的公司,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价格便宜的好公司。但如果你让我出价50美分的价格购买1美金的公司,我也很乐意接受。

简言之,我最喜欢的其中一句话是“价值投资就是弄清楚这个东西的价值,然后花更少的钱买它”,这就是投资。


巴菲特与迪士尼

最近当我再一次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ap Dancing to Work)这本书的时候,关于投资策略的想法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本书是由卡罗尔•卢米斯(Carol Loomis)汇编的沃伦•巴菲特文章合集。

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巴菲特对迪士尼的投资。这是一篇写于1996年的文章,描述了当迪士尼收购Cap Cities/ABC时,巴菲特是如何决定接受迪斯尼的股票(而不是现金)的。

价值投资不应自我设限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巴菲特常常感叹的事:他在1966年以低价买了迪士尼,仅仅在一年后又卖掉了迪士尼,获得了50%的收益。就这一年来说收益不错,但巴菲特喜欢说,他在1966年以每股0.31美元的价格买入该股,在1967以每股0.48美元的价格卖出,然后到30年后的1996年,他看到该股升至每股65美元。

他暗示在1967年出售迪士尼是个大错误。然而,我做了一些快速的计算,按照巴菲特卖出年份1967年(每股48美分)到1996年(这篇文章撰写时,迪士尼的股价为每股65美元)的价格计算,该股年化复合收益为18.4%。

这肯定是一个理想的复合回报...但有意思的是,这每股48美分在巴菲特手中的复合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沃尔特•迪士尼。在这29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的复合增长约为24%(据估计,他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复利增长甚至更高)。

所以巴菲特卖出迪士尼的股票获得的48美分能够从1967到1996年这29年间在其它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这实际上表明在获得50%收益后卖出迪士尼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在那个时期持有迪士尼而不卖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迪斯尼在那三十年里增长了135倍,而伯克希尔的股票增长了500倍)!

因此,尽管巴菲特有购买和“永久”拥有伟大企业的意愿,但他偶尔也用价值合理的股票去换取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这一做法使得巴菲特的业绩超过了20世纪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总结

也许这篇文章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结论,但有一个概念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反过来,总是反过来”。

所以反过来说,我认为可以推断的是巴菲特对每一种情况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他非常善于挑选出每一项投资中一些简单的但是重要的东西。此外,他投资于他能够理解并知道如何估值的东西。这主要是针对高质量企业的长期投资,这些企业正在创造价值,即使是被收购成为子公司后。

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专注于你对公司的了解和你能够估值的股票,不要太在意要把股票归入某一个特定的类别中。

John Huber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透镜社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